二十项重点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

物联网0277

二十项重点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第1张

据新华社北京4月25日电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

《意见》按照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结合、短期支持和中长期促进相兼顾的要求,提出了五方面二十项重点举措。一是应对疫情影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围绕保市场主体加大助企纾困力度,做好基本消费品保供稳价,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二是全面创新提质,着力稳住消费基本盘。积极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加力促进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持续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充分挖掘县乡消费潜力。三是完善支撑体系,不断增强消费发展综合能力。推进消费平台健康持续发展,加快健全消费品流通体系,增加就业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合理增加公共消费。四是持续深化改革,全力营造安全放心诚信消费环境。破除限制消费障碍壁垒,健全消费标准体系,加强消费领域执法监管,全面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五是强化保障措施,进一步high实消费高质量发展基础。加强财税支持,优化金融服务,强化用地用房保障,压实各方责任。

《意见》强调,国家发展改革委、商务部等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完善促进消费体制机制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强化协同联动,加强督办落实。国家统计局要完善服务消费统计监测,建立健全网络消费等消费新业态新模式统计体系。各地区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配套方案,切实推动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提出了哪些具体措施,又将如何改变我们的消费习惯和影响我们生活。

     1保市场主体助企业纾困

     (1)落实扶持制造业、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减税退税降费政策。

     (2)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给予融资支持。

     (3)制止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行为。

     (4)落实好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纾困扶持措施。

     (5)对特困行业实行用电阶段性优惠、暂缓缴纳养老保险费等政策。

     2消费品保供稳价

     (1)在各大中城市科学规划建设一批集仓储、分拣、加工、包装等功能于一体的城郊大仓基地。

     (2)落实好粮油肉蛋奶果蔬和大宗商品等保供稳价措施。

     3创新消费业态和模式

     (1)培育壮大智慧产品和智慧零售、智慧旅游、智慧养老、智慧家政、“互联网+医疗健康”、“互联网+托育”等消费新业态。

     (2)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

     (3)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消费新场景。有序引导网络直播等规范发展。

     4推进实物消费提质升级

     (1)加强农业和制造业商品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

     (2)促进老字号创新发展,加强地理标志产品认定、管理和保护。

     5促进健康养老托育等服务消费

     (1)积极发展中医医疗和养生保健等服务。

     (2)加快推进适老化改造和智能化产品开发。

     (3)发展适合老年人消费的旅游、养生、健康咨询、生活照护、慢性病管理等产品和服务。

     (4)开发更多安全健康的国产婴幼儿用品。

     6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

     (1)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促进非遗主题旅游发展。

     (2)引导公园、景区、体育场馆、文博场馆等改善设施和服务条件、延长开放时间。

     (3)鼓励城市群、都市圈等开发跨区域的文化和旅游年票、联票等。

     (4)积极落实带薪休假制度,促进带薪休假与法定节假日、周休日合理分布、均衡配置。

     7发展绿色消费

     (1)提高城市公共汽电车、轨道交通出行占比。

     (2)鼓励消费者更换或新购绿色节能家电、环保家具等家居产品。

     (3)推动汽车、家电、家具、电池、电子产品等回收利用,适当放宽废旧物资回收车辆进城、进小区限制。

     8挖掘县乡消费潜力

     (1)鼓励和引导大型商贸流通企业、电商平台和现代服务企业向农村延伸。

     (2)以汽车、家电为重点,引导企业面向农村开展促销。

     (3)有条件的地区开展新能源汽车和绿色智能家电下乡。

     9消费平台健康持续发展

     (1)加快推进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

     (2)建设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3)规划建设一批中国特色市内免税店。

     10健全消费品流通

     (1)构建覆盖全球、安全可靠、高效畅通的流通网络。

     (2)支持智能快件箱(信包箱)、快递服务站进社区。

     11增加就业收入提高消费能力

     (1)解决好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问题。

     (2)提高劳动者工资性收入特别是城市工薪阶层、农民工收入水平。

     (3)落实和完善对农民直接补贴政策。

     (4)拓宽乡村特别是脱贫地区农民稳定就业和持续增收渠道。

     12增加公共消费

     (1)提高教育、医疗、养老、育幼等公共服务支出。

     (2)扩大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支持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租赁住房。

     (3)支持城镇老旧小区居民提取住房公积金,用于加装电梯等自住住房改造。

     13破除限制消费障碍壁垒

     (1)各地区不得新增汽车限购措施,已实施限购的地区逐步增加汽车增量指标数量、放宽购车人员资格限制。

     (2)鼓励限购地区实施城区、郊区指标差异化政策,因地制宜逐步取消汽车限购。

     (3)全面取消二手车限迁政策,研究进一步放宽皮卡车进城限制。

     14健全消费标准体系

     (1)推进5G、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大数据等领域标准研制。

     (2)加快超高清视频、互动视频、沉浸式视频、云游戏、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可穿戴等技术标准预研并与应用衔接

     15加强消费领域执法监管

     (1)强化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防止资本无序扩张。

     (2)加大对虚假宣传、仿冒混淆、制假售假、缺斤短两等违法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

     16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

     (1)建立完善消费投诉信息公示制度。

     (2)探索建立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全面推行消费争议先行赔付。

     (3)引导线下实体店开展无理由退货承诺。

     17加强财税支持

     (1)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对绿色智能家电、绿色建材、节能产品等消费予以适当补贴或贷款贴息。

     18优化金融服务

     (1)探索将真实银行流水、第三方平台收款数据、预订派单数据等,作为无抵押贷款授信审批参考依据。

     (2)规范互联网平台等涉及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金融服务的收费行为。

     19强化用地用房保障

     (1)鼓励经营困难的百货店、老旧厂区等改造为新型消费载体。

     (2)鼓励通过先租后让、租让结合等方式为快递物流企业提供土地。

     (3)允许有条件的社区发展旧货市场。

     20压实各方责任

     (1)切实推动本意见提出的各项任务措施落地见效。

随着老年化的加重和“银发经济”的兴起,国家大力支持养老行业的背景下,智能养老行业迎来发展的良好时期。目前我国养老主要我国的养老行业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三种模式相辅相成,互相影响。未来智慧养老将在智能硬件和智能平台的协助下,由“助老”向“用老”和“孝老”迸发。

智慧养老现仍停留在“助老”阶段

一般认为,“智慧养老”最早由英国生命信托基金提出,也被称为“全智能老年系统”,即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老年人提供高质量的养老服务。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根据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定义,智慧健康养老是指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其具体涵义主要有三个方面,分别是智慧助老、智慧用老和智慧孝老。

根据目前的技术和经济状况判断,2017年及以前都可以归纳为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培育期。在此期间,适应养老服务产业的法规、政策、标准和创新体系及可信交易环境将逐步建立,众多智慧养老服务企业将不断推陈出新。2018-2020年左右将是智慧养老服务产业的成长期。2020年以后,基于网络的无形市场规模会逐渐接近传统的有形市场规模,预计智慧养老服务产业在此时进入行业爆发期,同时智慧养老也将从简单的“助老”向“用老”和“孝老”方向迸发。

智慧养老市场格局基本建立

(1)从政策端看,2019年是智慧养老的政策元年。据前瞻不完全统计,2019年国家和地方政府共计颁布相关智慧养老政策超过70条,而2018年仅为50条左右。

(2)从需求端看,2019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经达到约254亿人,占全国人口比重达181%,根据《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总报告》相关数据,我国人口老龄化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呈现绝对规模大、发展速度快、高龄化显著、发展不均衡、波动幅度大等特点。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养老服务需求呈现总量和质量双提升的发展态势,这将为我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带来极大的机遇和挑战。

(3)从竞争端看,市场仍处于增量厮杀阶段。根据前瞻对三批智慧养老示范企业的统计,示范企业中包括50家信息技术公司,占比43%,其次是养老服务公司24家和医疗科技公司20家。根据亿欧2019年5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共有31家公司涉足智慧养老产业。通过整理前瞻统计其中有12家上市公司聚焦智慧养老服务平台建设,绝大多数商家是通过与政府部门(如民政局)合作,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切入智能养老服务行业。

(4)从技术端看,通用技术包括简单的定位、人机交互等,而功能性定位则包括生命体征监测、老人异常行为监测、血糖监测等技术;智能硬件技术包括可穿戴设备、便携式监测设备、自助式检测设备、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服务系统平台则以大数据、云计算、5G移动互联网等技术为主。

(5)从模式端看:从运作模式分析,我国实行的“9073”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养老为辅。从服务模式分析,主要以医养模式为主,文化旅游模式为辅。

(6)从体系端看:政策体系和投资体系已经完成“暖场”工作。技术体系中的产品创新正在建立,中国老龄协会于2019年4月发布《需求侧视角下老年人消费及需求意愿研究报告》指出,目前全球老年用品有6万多种,而日本就有4万多种,占2/3多,我国自助开发的产品仅有2000多种。

我国养老模式以居家社区为主流

进入21世纪,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社会福利失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国推进了社会福利社会化政策,原有的养老服务模式在不断变革中求生存,同时,各种新的养老服务形式如雨后春笋般破土而出。养老服务可分为三大类,居家养老、机构养老以及社区养老。

截至2019年底,全国60周岁老年人口数量为25388万人,按照“9073”养老服务格局,则当前我国社区养老护理人数应在1777万人左右,按照“9064”养老服务格局也有约1523万人。

根据《智能养老研究动态》,“智能养老”按照空间地点可分为智慧居家、智慧社区和智慧机构三种模式。智能养老也是智慧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网融合”支撑智能养老服务的实施,以“智慧城市”中的大数据应用来完成服务需求,利用技术支撑实现多窗口多领域服务资源的有效对接。目前,全国各地已经积极展开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探索。

根据我国“9073”的养老服务规划,应有90%的老人在家中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在养老机构养老,智能养老重点也主要集中在社区居家养老上。

智能设备和养老平台是智能养老的核心创新

智能养老产业链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智能设备、养老平台、护工培训、养老金融、家政服务、文化生活等,其中智能设备和养老平台是最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我国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核心问题是运营成本和服务质量难以权衡,社区和机构都涉及到前期巨大的建设成本,而后期运营价格和服务不成正比将影响老人的体验感。我国以居家养老为核心的主要原因是也为了减少养老前期涉及的建设成本,但居家老人在家存在监测不完善的问题。

居家养老的监测问题、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成本问题,智能设备和信息平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2019年6月,浙江椿熙堂“互联网+”智慧养老项目落地,利用智能终端+智慧养老平台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政府通过养老服务补贴、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等形式,为符合条件的低保、独居、空巢、高龄老年人免费发放智能设备,智慧养老专家爱牵挂与椿熙堂签订战略合作协议,配合项目提供智能终端设备——爱牵挂小鲸智护手环,S3智能手表,爱牵挂远程智护医疗血压计,以智能终端设备为服务的入口,搭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构筑统一开放的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对平台服务资源的有效运营,全力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智能硬件以个性化和多样化为发展方向

2017年2月,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民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共同发布了《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提出要丰富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供给。针对家庭、社区、机构等不同应用环境,发展健康管理类可穿戴设备、便携式健康监测设备、自助式健康检测设备、智能养老监护设备、家庭服务机器人等,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康养老需求。智能硬件产业可以重点发展国家扶持的智能健康养老服务产品。

智慧养老平台围绕健康生活、快乐生活和安心生活

如今智慧养老平台已成养老流行趋势,智慧养老平台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创建

“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大幅度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效率,并且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专业、智能的服务。未来的智慧养老平台为老人提供优越的养老服务,对老人的身体状态、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全方位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

智慧养老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

近年来受国内信息技术产业与健康养老产业深度融合的刺激,根据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的据统计测算,2019年我国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规模近32万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8%,预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将突破4万亿元。

以上数据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商业模式创新与投资机会深度研究报告

哈喽,大家好,其实我不是这个专业的,只不过我亲戚家的小堂妹学这个专业,相信大家对这个专业有点陌生,其实我也陌生,至于这个专业到底怎么样,那么让我的小堂妹为我们介绍一下吧。

前言:

智慧养老是以信息通信技术为工具,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为社会提供实时,快捷,高效,智能化养老服务的一种新型养老模式。

专业领略:

智慧养老服务领域主要包括慢性病管理,居家健康养老,个性化健康管理,互联网健康咨询,生活账户以及信息化养老服务这六大服务领域。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高龄和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增多,养老机构需求不断增加,进一步带动养老机构增长。智能养老重点也集中在社区居家养老上。依托智能信息技术发展智慧养老,实现分散养老资源的集中精确高效供给是我国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措施。

课程安排:

我们的核心课程有管理学基础,健康养老概论,老年照顾技术,医学基础,老年教育学,营养膳食管理,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书法,国画,音乐舞蹈,反正就是为老人服务的专业基本上都会涉及。

专业形势:

智慧养老平台通过运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智能呼叫云技术, gps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创建了系统加服务加老人家终端低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在实现帮助养老机构提升管理效率的同时,涵盖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让老人在家就可以享受到智能的服务,全方位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助推智慧养老服务发展,总之,我觉得发展形势是特别好的。

学习准备:

学这个专业的同学一定要有这样的心理的一个准备,先从一线做起;专业对口的、根跟红苗的老服专业同学,企业招你们进来并不是为了让你做一线工作的,核心目的还是希望你往管理方向去发展的,但是需要你先熟悉一线业务,后面才有机会,提升发展做管理。

就业前景:

就业面向各级民政部门,要养老机构,老龄事业产业单位,社工组织等单位从事服务与管理,老年照顾,老年教育,社会工作,养老机构数字化运营与管理等工作。

总结:

智慧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同学,基本的就业方向就是大健康行业和养老服务行业,或者是养老产业相关范围内的其它选择

但有一个事情要事先声明,不管这三个产业的那个线条来出发,都需要有一线思维,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你才有可能找到被提拔的可能性,并不是这个专业名字中加了管理,一出来就能当院长做管理

总而言之,这个是个很有希望的专业,好好努力哦~

凤凰网房产讯 5月19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官网发布《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提到,要鼓励建设年轻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打造代际融合、充满活力的长者社区。

《意见》表示,要积极发展老年宜居产业。倡导终身住宅理念,推动政府保障性住房适合终身居住,支持社会资本设计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商业住宅产品。鼓励建设年轻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打造代际融合、充满活力的长者社区。支持市场主体利用自有土地、房屋,开发建设为老年人提供集居住、生活照料、医疗照护等一体的养老社区设施。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探索多元投入模式,拓展老年人居室适老化改造覆盖范围。制订完善适老化房屋建设和改造标准。

同时,《意见》还提出要拓展用地空间。保障新增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需求,对新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采取划拨方式供地;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项目,以租赁、先租后让、出让方式供应,鼓励优先以租赁、先租后让方式供应。降低养老用地成本,制订体现均质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养老用地新地价,引导整体地价水平与标准厂房类工业基准地价相当。鼓励利用存量资源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力度,定期发布存量设施用于养老服务的资源目录,多渠道增加养老设施供给。

此外,《意见》还提到,要促进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依托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养老产业规划协同和项目协调,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和功能互补,整体提升区域养老产业竞争力。推动三省一市养老产业支持政策、标准规范、数据信息等方面的衔接共享,探索共建养老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异地养老新模式,制订配套支持政策。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从此次政策可以看出,后续上海将在养老地产业务开发方面会给予更大支持,尤其是保障性住房的养老设施改造、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等。而在类似长租公寓方面,过去和养老结合较少,后续也可以成为房企积极研究和进行投资的方向。

他谈到,此次上海对养老用地政策给予了优化,包括土地来源、土地出让模式调整、土地价格降低等,这都有助于降低房企拿地成本,同时鼓励其积极进行项目开发。考虑到今年上海供地节奏会加快,所以部分涉足养老地产业务的房企或面临新的机会。

以下是《意见》全文: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促进本市养老产业加快发展若干意见如下:

一、聚焦重点领域,增加养老产品和服务供给 

(一)增加多层次养老照护服务。鼓励各类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服务业,兴办面向不同收入人群的养老机构和康复护理机构。支持外商独资、中外合资养老服务机构在沪发展,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服务模式。鼓励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支持品牌连锁机构在长三角及全国更广范围拓展业务,实现规模化发展。促进医养深度融合,整合各类服务资源,根据老年人身体状况,实现疾病诊疗、医疗护理、生活照料等服务的有机衔接和有序转介。落实国家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通过政策支持,引导更多企业提供大多数老年人可负担的普惠养老服务。(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国资委、市发展改革委)

(二)大力发展辅具用品产业。积极发展老年人服装服饰、日用辅助产品、生活护理产品、康复训练及健康促进辅具等老年用品产业,支持企业加大研发设计和智能制造力度,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依托青浦西虹桥康复辅具产业园、闵行南滨江产业园等辅具园区,加强创新孵化和产业集聚,吸引国内外优质辅具企业总部落户。鼓励张江高科技园区、漕河泾新技术开发区等科技园区布局发展智能辅具产业。鼓励医疗器械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发挥技术优势,拓展研发康复辅具产品,支持符合条件的康复辅具产品申请医疗器械注册。积极开展康复辅具社区租赁推广,动态更新产品目录,完善供应商准入标准,拓展租赁方式,引导企业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需求的辅具产品。搭建信息对接和应用平台,促进在公立医院、公办养老机构率先使用本市研发和生产的康复辅具优质产品。(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市科委、市市场监管局、市卫生健康委)

(三)积极发展老年宜居产业。倡导终身住宅理念,推动政府保障性住房适合终身居住,支持社会资本设计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居住的商业住宅产品。鼓励建设年轻人、老年人融合居住的综合社区和长租公寓,打造代际融合、充满活力的长者社区。支持市场主体利用自有土地、房屋,开发建设为老年人提供集居住、生活照料、医疗照护等一体的养老社区设施。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参与,探索多元投入模式,拓展老年人居室适老化改造覆盖范围。制订完善适老化房屋建设和改造标准。(责任部门: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市民政局、上海银保监局、市规划资源局)

(四)激发老年教育市场活力。积极拓展老年教育办学主体,鼓励符合条件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教育产品和培训课程,适应老年人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健康养生、金融理财等方面教育需求。鼓励发展老年数字教育新业态,支持企业和各类社会组织通过网站、手机APP等平台,开发线上学习、互动交流等创新教育产品。推动老年教育与老年旅游、机构照护等业态融合发展,支持养老服务机构通过外部合作、购买服务等方式,提供主题游学、人文行走、体验学习、文化培训等增值服务,丰富养老服务内涵。(责任部门:市教委、市民政局、市文化旅游局)

(五)促进老年旅游健康发展。将老年旅游作为全域旅游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红色旅游、邮轮旅游、康养旅游等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业态。鼓励旅游企业依托线下门店、线上平台,创新开发更多适合老年人的旅游产品,打造特色运营模式。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社区机构嵌入旅游信息服务,鼓励身体条件适宜的老年人参与“市民游上海”等活动。加强景区、酒店等旅游基础设施无障碍建设和管理,提升人性化服务水平,营造安全、便捷的老年友好旅游环境。支持旅游企业积极完善老年旅游产品与服务标准。(责任部门:市文化旅游局、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管理委)

二、强化要素支撑,加快释放产业动能  

(六)丰富人力资源供给。鼓励更多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开设养老服务、康复辅具等专业,扩大养老产业专业人才招生规模。整合老年医学教育和科研资源,培养高水平研究型、应用型老年健康医学人才。推动养老服务企业与相关职业院校深度合作,培育一批产教融合型养老服务企业,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类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项目,优先推荐纳入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范围。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护理员薪酬等级体系,形成正常增长机制,完善职业发展通道。精准对接用人单位岗位培训需求,积极开展上岗培训、转岗培训、技能提升培训等各类培训,持续提高养老护理技能水平。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发挥国家及本市各类技能竞赛的激励作用,培养一批养老领域的卓越技能人才。(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教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

(七)拓展用地空间。保障新增养老服务设施用地需求,对新建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采取划拨方式供地;营利性养老服务设施项目,以租赁、先租后让、出让方式供应,鼓励优先以租赁、先租后让方式供应。降低养老用地成本,制订体现均质性、公益性和社会性的养老用地新地价,引导整体地价水平与标准厂房类工业基准地价相当。鼓励利用存量资源加大养老服务设施供给力度,定期发布存量设施用于养老服务的资源目录,多渠道增加养老设施供给。(责任部门和单位:市规划资源局、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政府)

(八)提升融资能力。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研究设立上海市养老产业投资引导基金,发挥对养老产业关键领域和重大项目的投资带动作用。鼓励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出台针对养老产业的专项信贷政策,拓宽贷款抵质押品范围,借助银税互动、上海市大数据普惠金融应用等平台,提高对养老企业信贷投放的精度并加大力度。加强市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对养老产业的支持,明确具体的支持范围和操作流程。鼓励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信托、融资租赁等方式,加大对养老产业的融资支持力度。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方式融资。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加大对处于初创阶段、市场前景广阔的养老企业的投资力度。(责任部门:市金融工作局、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民政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

(九)加强财税支持。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软件和集成电路发展专项资金等财政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对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康复辅具、智慧养老等企业和项目给予支持。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本市扶持小微企业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养老服务企业,按照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增值税、所得税等税收优惠。对在社区依托固定场所设施,采取全托、日托、上门等方式为社区居民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其提供养老服务取得的收入,免征增值税,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减按90%计入收入总额,对用于提供养老的房产、土地,符合条件的,按照规定享受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责任部门: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

(十)强化科技赋能。促进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软硬件产品在养老服务领域深度应用。支持智能交互、智能操作、多机协作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康复训练及康复促进辅具、健康监测产品、养老监护装置、家庭服务机器人、可穿戴老年服装服饰等适老产品的智能水平、实用性和安全性。鼓励各类企业开发集信息系统、专业服务、智慧养老产品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通过技术赋能,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服务提升。定期发布智慧养老服务应用场景需求清单,引导各类机构和企业优先采购《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中的产品和服务项目,制订完善智慧养老相关产品和服务标准,培育一批智慧养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社区和示范品牌。(责任部门:市经济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委)

三、增强支付能力,积极培育消费市场  

(十一)加快发展多层次养老保险。适时出台激励各类企业建立年金制度的优惠政策,持续拓展企业年金覆盖面。引导企业优化年金方案设计,合理确定资金筹集比例和分配办法,完善待遇领取方式,提高职工退休待遇保障水平。积极发展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鼓励保险公司继续优化产品设计和服务,探索简化办理流程。继续发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探索完善合同执行、遗产继承公证等配套制度。(责任部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上海银保监局、市财政局、市税务局、市司法局)

(十二)鼓励发展养老普惠金融。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优化线上、线下服务流程,为老年客户群体提供更多便捷的金融服务。兼顾稳健性和收益性,支持金融机构开发适合老年人客户的养老型理财、信托等金融产品。鼓励基金公司通过优化产品设计、拓宽销售渠道、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扩大养老目标基金管理规模,实行市场化、差异化销售费率管理;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养老目标基金。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存房养老等金融业务创新,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增强老年人现金支付能力。加强对老年人的金融知识宣传普及,倡导理性理财观念。(责任部门:上海银保监局、市金融工作局、上海证监局、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市民政局、市市场监管局)

(十三)积极发展长期护理保险。深化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不断完善需求评估、服务供给、服务监管等制度流程,做好与养老服务补贴的政策衔接。根据国家要求和本市发展实际,研究适时拓展保险覆盖范围。鼓励保险机构开发商业长护险产品,覆盖康复辅具等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参保需要。支持推进商业保险公司参与长护险经办服务。(责任部门:市医保局、上海银保监局、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发展改革委)

(十四)激发潜在消费需求。倡导健康、科学的养老理念,通过适度补贴等方式,引导有条件的老年人购买适宜的专业服务和辅具用品。鼓励企业创新产品推广方式,推动老年用品和服务嵌入老年人线上、线下生活场景。营造“孝老敬老爱老”的社会氛围,充分发挥家庭的支撑作用,倡导子女更多为老人消费,提升老人生活品质。(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商务委)

四、优化制度环境,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十五)建立养老产业统筹推进机制。依托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推进养老产业发展工作,统筹协调重点项目建设和重大改革创新举措。(责任部门: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员单位)

(十六)建立健全养老产业统计制度。依据国家养老产业统计目录分类,结合本市实际,建立健全养老产业统计制度,制订产业统计目录、统计口径及统计方法。加强统计监测,定期开展相关统计分析并向社会发布养老产业相关统计数据。(责任部门:市统计局、市发展改革委)

(十七)建立健全各类产业服务平台。促进养老领域产学研用一体化发展,支持各类产业创新平台建设,推动关键共性技术、重点产品的联合攻关。依托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海国际养老辅具及康复医疗博览会等展会平台,促进养老服务和产品供需对接。进一步发挥“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上海市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专利数据库”等信息平台功能,为企业投资布局、产品创新提供更多便利。(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科委、市商务委)

(十八)营造公平开放的政策环境。定期公布全市现行养老服务扶持政策措施清单和养老服务投资指南,为各类投资主体做好服务。鼓励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供给,探索对提供基本养老服务的企业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给予同等的床位建设、机构运营等补贴支持。完善财政补贴机制,推动养老服务补贴从“补供方”逐步向“补需方”转变,推动形成老年人自主选择、服务机构公平竞争的服务供给格局。(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十九)促进长三角养老产业协同。依托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加强养老产业规划协同和项目协调,发挥各地资源优势,促进产业链上下游对接和功能互补,整体提升区域养老产业竞争力。推动三省一市养老产业支持政策、标准规范、数据信息等方面的衔接共享,探索共建养老人才培养基地。探索异地养老新模式,制订配套支持政策。(责任部门: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

(二十)加强行业监管。加大对养老领域非法集资、消费侵权行为的整治力度,制订养老社区大额收费资金风险防控措施,持续加强金融理财、养生保健、旅游培训等领域监管,切实保障老年人消费权益。加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与上海市公共信用信息服务平台的互联互通,强化跨领域、跨部门的联合激励和惩戒工作。发挥行业组织在权益保护、纠纷处理、行业信用建设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责任部门:市市场监管局、市民政局、市发展改革委、上海银保监局)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5月13日

智能养老产业链全景梳理:产业链条较长,智能设备是最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

智能养老产业链较长,涉及行业多,其顺利发展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社区、家庭等多方面力量通力合作。近年来,政府通过各种优惠政策,如购买服务、场地支持等加大对相关技术企业以及智能养老产品、服务的支持力度;同时,通过服务外包等多种方式与服务中介机构、大数据企业、互联网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研究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各种养老供给主体的专业优势,进行协同创新。

根据前瞻分析,智能养老的服务链上游有由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服务商等技术,以及芯片、传感器等元器件供应商,和通讯模块、信息传感器等中间件供应商,此外也有护工培训、养老金融等。

产业链中游即各种智能养老产品与服务,其中智能设备是最大区别于传统养老的部分。下游即居家养老、社区养老与机构养老这三大类养老需求市场。

智能养老产业体系:基于信息化平台的智能健康养老综合服务模式

从产业链中游来看,智能养老产业体系需智能养老产品设备、信息化平台以及养老智能服务三方有效协同发展,对于产业来说,智能化设备仅仅是行业的一个入口,真正产生行业利润点在于与设备配套要的信息化平台以及养老服务。一个完整的智能养老服务系统可以实现全面整合养老资源、融合发展养老生态链、打通康养、医疗、娱乐等养老要素的功能的产业体系。

智能养老产业内玩家类型:传统企业、老牌IT、以及初创公司

从参与企业类型来看,有传统企业跨界进入、老牌IT企业扩展市场进入和初创型公司新进入三种。传统企业一般选择整合内部资源自建第三方智能养老平台或通过孵化专业团队的方式切入智能养老领域;老牌IT企业则为了寻求新增长点和新兴市场,在原有客户群基础上进行客户范围扩展,进入智能养老行业;初创型公司主要通过在一级市场和新三板市场获得资金,抢占2C市场,以起探索出成熟商业模式后,进行复制扩张。

智能养老产业链区域热力地图: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

国家三部委公布的四批次共计168家智慧健康养老示范企业中,可以看出来我国的大部分省份都已经发展了智能养老试点,但是这些 试点普遍集中于城市而非农村,且发展较好的试点主要集中于北京、上海、山东等发达地区,中西部地区智能养老发展起步晚、程度低的特点显著。

智能养老产业切入地区分析:上海、江苏等为目前产业较好切入地区

从我国智能养老产业集群区域分布来看,中国不同城市的老龄化进程配合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将使得智能养老产品呈现出不同消费结构和热销品类。以上海为例,凭借它第一梯队的老龄化进程(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63%),外加一流消费能力,将成为智能养老行业产业集群的理想市场切入口。

智能养老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动向:上市企业积极布局智能养老行业产品

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已布局智能养老产业,利用原有主营业务的技术、渠道、资源和品牌优势,大力研发和推广智能养老产品;部分上市企业与政府合作,推动智能养老产品普及。智能养老代表性企业最新投资产品如下: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年中国智能养老行业市场前景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义乌拥军5区智慧星位于义乌市稠州路。根据查询百度地图可知,具体地址位于义乌市稠州路518号,是义乌拥军5区建设的大型智慧社区,拥有多样的优质服务便民项目。智慧星拥有超过100项服务,包括健康体检、物业服务、汽车保养、物联网应用、智慧安防、智慧养老等,为拥军5区居民提供更为便捷的服务体验。

智慧养老引领未来养老方向

随着养老理念的变化和科技的发展进步,智慧养老正走进人们的生活。所谓智慧养老,又称智能化养老,是运用智能化控制技术提供养老服务的过程。它以互联网、物联网为依托,研发面向老人、社区的物联网系统和信息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为实时、安全、便捷、高效、低成本的智能化、物联化、互联化养老服务,使社区养老、居家养老成为可能。

智慧养老是指利用先进的IT技术手段,开发面向居家老人、社区、机构的物联网系统平台,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借助“养老”和“健康”综合服务平台,将医疗服务、运营商、服务商、个人、家庭连接起来,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需求。智能化、科技化已经成为养老产业新的发展热点,是目前中国养老产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向。

智慧养老系统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养老院、社区和居家养老设备中植入传感器装置,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处于远程和实时的监控状态。它能延伸到养老生活的各个方面,如饮食起居、医疗医护、消防安保、休闲娱乐、报警呼救等等,让养老生活更加安全与便利。而这,也是老龄化时代智慧养老的内在要求。

以上就是关于二十项重点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全部的内容,包括:二十项重点举措促进消费持续恢复,这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哪些影响、智慧养老发展处于什么阶段、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怎么样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