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美的宣布加入Harmony,华为的生态链,能否超过小米

物联网0102

格力、美的宣布加入Harmony,华为的生态链,能否超过小米,第1张

可以肯定,华为的生态链能超过小米的lot

首先是两者看似都是生态,但华为区别小米的很大很大。小米是属于app带红外线带蓝牙模式,终究无法相互互动,只能用手机控制。好点的说再加上小米音响。

但华为就不一样了。他不是一款现阶段认知的app模式,他是相互自由切换,自由互联,关键最关键的地方,他是万物互联,万物。。。。?这个功能或者技术不是一家嫁接公司可以做得到了。

其次就是小米的生态局限于电子小商品,或者一些常用家电。华为鸿蒙是万物互联万物互联?????就这个规格已经无法在比较了。你小米是有数的,华为鸿蒙是无限的。

最后希望小米加入华为鸿蒙,共造福中国老百姓,一起成长

不一定,华为鸿蒙系统无边界互联互通是方向,但路还很长。

即便格力、美的等宣布加入,只能说明有意去拓宽自身产品的兼容性,然并不能代表其放弃小米的生态系统。

在此无法说明华为生态链就超过小米的!

我的答案是100%超过小米!

前段时间,有人拿出十年前的一篇文章来黑华为,大谈华为是黑寡妇,走过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

那我们现在分析一下,现在的华为和小米,哪一家动了国内企业的奶酪更多一点?

我们从上图的内容,就可以大致分析出,华为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国内手机行业是最多的,其他领域,竞争对手并不多,而小米集团被网友戏称为“杂货铺”,除了主营的手机业务外,涉猎的行业非常的多,每一个行业,小米要么自己贴牌,要么找一些行业的品牌合作,相对来说,小米的竞争对手要比华为多得多。

华为将鸿蒙系统捐给开放原子开源基金会,任何企业都可以免费使用,那些没有加入小米生态链的各行各业的企业,自然会优先使用,用的人多了,鸿蒙应用开发者的积极性会更高,也就会越来越多的人去开发鸿蒙应用,从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另外就是国家的力挺和国人的支持!

小米连米家,鸿蒙连万家!这就是降维打击!

物联网生态链的竞争已经形成小米,百度,阿里的铁三角,代表是小米的小爱,百度的小度,和阿里的天猫精灵,华为连入场券都没买下,怎么竞争[捂脸]

短期来看,掌握手机流量入口仍然是IOT生态的关键。可惜华为在这块被打压。有点难

小米什么生态?用美国系统的生态?不懂

怎么可能,宇宙无敌。

指华为云平台上的一系列生态系统,包括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和应用,以及与之相关的合作伙伴、开发者和用户等。华为云生态旨在为用户提供全面的云计算服务和解决方案,帮助用户实现数字化转型和业务创新。

华为自发布鸿蒙手机操作系统的那一刻开始,填补了中国 历史 上缺少操作系统的空白。尤其是在手机终端领域,不只是中国,全球所有的国家当中,除了美国,没有一个能够在手机操作系统领域真正站起来。但是现在,中国做到了。

不过发布操作系统只是第一步,而且从本质上而言打造操作系统并不困难。

很多巨头都曾打造过手机操作系统,但只有谷歌安卓,苹果iOS存活下来。其余的无一例外全部失败。它们失败的原因就在于生态。

华为只完成了第一步,在系统的打造上虽有所成就,但要是没有生态建设支撑的话,操作系统这座大楼迟早会倒塌。

华为定下的16%市场份额是鸿蒙的生死线,要想越过这条生死线,就需要尽快将鸿蒙生态扩展,加强生态建设。好消息是,截至目前已经有超过1000家硬件厂商和300家APP服务商加入鸿蒙。

其中手机厂商当中,魅族也宣布接入鸿蒙。不过魅族接入鸿蒙的并不是手机产品,而是智能家居产品线。总的来说,对于一个刚起步的操作系统,能够迎来多家厂商的接入,是十分关键的。而且其中不乏重量级厂商,比如美的、魅族、九阳等等。

当然,仅仅是物联网生态还不够,智能手机作为面向物联网的重要媒介,对手机操作系统的生态建设也尤为重要。硬件领域是一方面,软件层面鸿蒙再次传来好消息,这一次三大银行正式官宣,给鸿蒙操作系统撑腰。

首先是广发银行宣布接入鸿蒙系统,成为首批鸿蒙手机系统生态的新成员。广发银行在适配之后,各项银行服务都能正常使用。

其次,中信银行,中国银行也在同一时间内接入鸿蒙。而中国银行更是提供原子化服务,为鸿蒙推出了“中银外币现钞预约”原子化服务。助力鸿蒙生态崛起,也为中国银行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

三大重量级的银行APP已率先接入鸿蒙,有了三大银行的表态,其余的业内同行还会远吗?

如果不支持鸿蒙的话,往后鸿蒙手机用户群体增长,势必会影响应用服务体验。因此不论是站在支持国产操作系统,还是用户的角度来看,相信都会有越来越多的重量级APP适配鸿蒙。

鸿蒙是真正意义上的国产操作系统,但是要真正的站稳脚跟,越过16%的市场份额生死线,生态建设这条路,道阻且长。

华为倾尽心血,历时8年成功将鸿蒙打造出来。不论如何,都是值得骄傲的。可鸿蒙有多大的未来,能走多远就看生态建设了。

截至目前,除去300多家应用APP适配加入以后,华为也在打造万物互联生态。从软件和硬件两大层面入手,布局更广阔,更全面的生态环境。做到让用户持一台手机,就能连接平板、电脑、电视、冰箱、 汽车 等等。

不同于手机终端的生态建设,华为要面临的万物互联生态建设这项任务会更加艰巨。

不过这不是靠华为一己之力就能完成的,还需要全行业,全领域的人一起参与进来。这不仅仅是为了华为鸿蒙,更是为了国产操作系统的崛起。

华为正在为生态建设付出巨大的努力,先是成立了软件学院,计划一年培养10万名软件人才。紧接着和武汉大学合作,开设鸿蒙相关的课程。让更多的人参与鸿蒙原生态应用的打造。

而今,魅族、美的、三大银行等等巨头都在拥抱鸿蒙,可以预料到,鸿蒙会成为趋势。在趋势下,鸿蒙生态定能崛起。

对三大银行接入鸿蒙你有什么看法呢?

华为智选是华为内部各种需求驱动的,希望能在自己的领域做出一些有代表性的产品。华为的线下门店也希望有更多的流量。消费者走进门,不仅仅要看手机、修手机,还可以进来看看路过的华为有什么新品,也可以把华为的智能产品放在店内醒目的地方,吸引消费者进来看——原来华为还做这玩意儿。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

万物互联时代,市场竞争更是生态链之间的竞争。这种生态链之间的竞争态势,不是看地上能冒出多少竹子,而是看地下的根系有多么发达。

小米生态链先发优势明显

经过几年的发展,小米生态链模式已较为成熟,它主要由小米+投资+米家品牌+小米商城/小米有品/小米之家这一套组合拳构成,涉及投资、产品模式、品牌、渠道等各个方面。

营收也由 2015 年 50 亿增长到 2018 年 438 亿,四年间营收规模增长逾 9 倍,取得这样的成绩让人惊叹,也引发其他手机厂商积极涌入,尤其华为开足马力向智能家居领域挺进。

小米生态链模式最大的特色是依托投资+小米模式,围绕 IoT 智能家居形成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即小米“集团军”。这也暗合小米生态的“竹林理论”,通过小米的模式和打法在不同的行业中创造一群“小小米”,以此构建小米的护城河。

华为和小米两大阵营的核心较量在于谁能快速扩大智能家居产品的品类,覆盖不同家居场景的需求。

小米的做法是培育智能硬件生态圈,在小米的股权投资下,出现了一支以紫米、华米、智米为代表的队伍,在智能家居、配件等领域,复制小米模式,采用小米的协议接入智能模块,形成了小米智能家居的最原始生态。

小米曾经尝试联合大的家电品牌,但因为互联网的品牌模式跟传统企业格格不入,同时,家电厂家不希望受制于某套标准的限制,所以小米才破釜沉舟,从生产制造开始塑造自己的智能生态链。

华为 HiLink 生态链的理念则是“求同存异”,尽管华为提供一套综合的解决方案,包括标准、开源硬件、嵌入式 OS 等,但厂家依然可以保留自己标准。

这种求同存异、开放合作的态度,得到了不少厂家的响应。根据华为官方的数字,到 2018 年底 HiLink 生态将会引入 70 多个品类的 500 多款智能家电产品,在全国 1000 多家零售体验店销售,让智能生活触手可及。

与小米相对封闭的生态不同,HiLink 的模式为各行各业、各个厂商打开了一扇物联网的接入之门,更促进了这些传统行业向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转型发展。

华为这种让其他厂商向自己靠拢,围绕自己的平台、技术,实现高度耦合的目的,显得野心勃勃。问题在于华为对这些企业管控力较弱,或者说完全不参与研发,线下也是通过苏宁、京东等开设 Hilnk 专柜,目前实际效果不如米家。

作为智能家居的后入场者,华为在近两三年间逐渐形成了华为 HiLink 智能家居平台+华为商城+华为体验店+华为智选品牌+方舟实验室等涉及平台、产品、渠道、品牌各个维度的“华为智选模式”,与小米的“小米生态链模式”直接形成对垒。

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特色在于华为+合作伙伴,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共同打造产品,并给合作伙伴留足够的利润,通过自身品牌、技术、渠道力量,获得用户的认可。

由于两大阵营互不兼容,用户一旦选择了一方阵营,也就意味着要适配相应设备。因此,在智能家居兴起之时,捕获足够多的用户芳心,才能产生持续的延展性。

对比这两种模式可以发现,两方生态都以智能手机为核心驱动力,智能手机所带来的流量直接决定双方生态规模的上限。

不同之处在于,小米生态链模式是投资驱动的小米模式的延伸,围绕小米构筑了一个创业公司矩阵,可以称之为“集团军”。而华为智选模式则是以合作为基础的行业头部玩家的联合,可谓“联盟军”。

而无论是集团军还是联盟军,他们已将战局核心聚焦在 IoT 平台、产品、线上线下渠道等几个维度。从阵势来看,两者采用了截然不同的玩法,可以预见未来华为与小米必有一场酣战。

华为能否在 IoT 生态上逆势突围?

小米生态链产品主要以小米和米家两个品牌对外输出,米家 APP 是小米智能家居的核心平台。

截止到 2017 年底,约 400 家生态链伙伴为米家用户提供了超过 800 余种不同设备,米家 APP 已经连接了 8500 万台设备,日活设备数量超过 1000 万,其中超 300 万用户拥有超过 5 个的联网设备。

截止 2018 年第二季度末,小米的 IoT 连接设备已达 15 亿台,环比增长 15%。可见小米生态链已布局 5 年,无论在产品品类的丰富性、平台设备量以及用户基数上都呈现出先发优势。

华为在智能家居上入局较晚,但凭借着华为智能手机的用户基础,智能家居平台也在快速跟进。

小米较早入局智能家居市场,并通过高性价比、爆款的理念通过渠道引爆,无论在产品种类、平台规模等方面均保持领先优势。

但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问题也同样明显,一方面平台主要以小家电为主,很难打造一整套智能家居能力;另一方面小米既有的生态链模式很难真正实现平台的开放,又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未来这都会限制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进一步发展。

相比小米生态链而言,华为 HiLink 平台的不足之处在于起步较晚,在产品品类、设备规模上距小米还有一定差距;相比小米的米家品牌,无论是华为 HiLink 平台还是华为智选品牌,用户的认知度相对较低。

但华为 HiLink 平台的开放性,与各个领域头部玩家合作的模式,能够给用户更多的选择空间。随着近两年华为的迅速扩张,加上华为在品牌优势、无线、通讯技术上的优势等,这都为华为智能家居提供更多可能。

如果说小米凭借先发入局、高性价比、线上渠道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那么第二阶段的竞争才刚刚开始,接下来是小米继续保持优势,还是华为逆势突围?

靠性价比能否 PK 一切?

小米生态链模式与华为智选模式最大的差异是产品合作模式,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投资各个细分领域的创业公司驱动,是小米模式的延伸;而华为智选的产品则是华为与各个领域的合作伙伴在合作的基础上探索的共同研发模式。

但从产品诞生路径来说,二者却较为接近。小米生态链产品是由小米与生态链公司共同研发,尤其是在产品定义、产品设计上小米参与的程度更高,由生态链伙伴负责生产,然后小米以成本价全部买断该产品,经由小米渠道进行销售,销售完成后进行一定的利益分成。

目前华为智选产品也是华为与合作伙伴共同参与打造的全新产品,针对产品重新进行立项、设计、开模、生产等,并且华为智选产品是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来做的,产品也主要由华为的渠道负责销售。

华为在产品定价上高出小米一个区间,同时又保持在一个相对平价的价格,这也与华为手机的用户人群有更高的契合。而小米高性价比的产品主要瞄准年轻群体。

小米生态链企业在研发能力上整体较为薄弱,主要打一些行业门槛较低的成熟市场,然后依托线上渠道优势和性价比撬开市场,但本身的产品创新能力并不高。

而华为智选模式下,无论是华为还是各个行业的头部玩家在产品研发上都具有较强的实力;新成立的方舟实验室更像一个产品实现、智能场景探索、技术协作与赋能的平台。

一面是高性价比、具有先发优势、研发能力较弱的小米生态链,另一面是研发能力强、质量管控高但入局较晚的华为,同样的优势与不足并存,谁能最终获得市场认可呢?

小米渠道的隐忧

目前,小米生态链与华为智能家居平台都在围绕着线上、线下渠道全力布局,渠道竞赛的火药味已十分激烈。在线上,手机销量带来的流量成为带动 IoT 产品销售的关键;在线下,二者都争先恐后将智能家居铺设到体验店中。

双方在渠道上的对标意味已颇为明显,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两家会围绕 IoT 领域继续深化线下、线上布局。随着华为手机在销量上的优势愈发明显,其所带来的流量优势也将进一步呈现,小米的渠道优势在衰退。

小米、华为代表了手机巨头进军智能家居平台的一股重要力量,也是智能家居平台领域的两个重要玩家,在未来的竞争中谁能够在平台的规模化上进一步取胜,谁就有可能赢得这个赛场。

而规模化取胜的关键是平台有更多的品类和单品,这取决于合作伙伴的深度参与,而更多合作伙伴的参与需要有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销量,这同时也需要平台有大量的用户与广阔的渠道支撑。

其中合作伙伴尤为关键,能否为他们留足够的利润空间以及带来更多的销量,这都是两大平台成败的关键。

小米生态链模式的核心盈利是靠流量驱动的,而流量来自于小米手机。随着小米手机国内市场增长放缓,小米手机所带来的线上流量也遇到了瓶颈。

一边是小米产品的高性价比,硬件综合净利润不超过 5%;一边是小米手机所带来的流量遭遇瓶颈,小米生态链的合作伙伴从小米平台获得的流量也将遭遇瓶颈,甚至可能销量下降。

此时留给小米生态链企业的就是一个两难的选择,一方面靠小米/米家品牌的发展遇到瓶颈,另一方面打造自有品牌之路又极其艰难。如果小米不能够解决生态链企业的利润问题,“集团军”的优势便难以释放,生态链企业的生存以及产品研发能力都将难以保证,平台的规模化只会趋缓。

而反观华为智选模式,华为采取与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合作的方式共同打造产品,并且按照华为自研产品标准打造产品,这保证了产品品质。

问题在于“联盟军”式的合作,合作的对象都是各个领域的头部玩家,也是其他  IoT 智能家居平台争相合作的对象,这些头部玩家愿意拿出多少精力与华为合作,能够合作到哪种程度目前还有待观望。

华为智能家居起步较晚,目前最核心的问题是内部资源仍不够充足,留给华为智能家居短期内的市场空间也有待验证。

小米与华为的人群定位不同,小米平台主要以自有品牌产品为主相对封闭,小米的目标用户是追求高性价比的年轻群体;而华为平台更加开放,用户的选择性更广,并且目标用户对价格的敏感性没有那么强,二个平台都会获得自身的发展空间。

小米的流量瓶颈能否解决,华为能否探索出合适的路,还需时间验证。

随着小米手机国内销量减缓,小米生态链模式发展到当下似乎遇到一个瓶颈。而华为能否成为小米在IoT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华为集团战略层面的重视程度以及投入多大的资源和人力做 IoT 平台与智选产品。

以上就是关于格力、美的宣布加入Harmony,华为的生态链,能否超过小米全部的内容,包括:格力、美的宣布加入Harmony,华为的生态链,能否超过小米、华为云生态是什么意思、魅族之后,三大银行官宣,正式接入华为鸿蒙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