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平台规则引擎能力的规则类型

物联网0207

物联网平台规则引擎能力的规则类型,第1张

规则引擎是华为云物联网平台提供的一种能力,用户对接入平台的设备设定相应的规则,在条件满足所设定的规则后,平台会触发相应的动作来满足用户需求。

则引擎是华为云物联网平台提供的一种能力,用户对接入平台的设备设定相应的规则,在条件满足所设定的规则后,平台会触发相应的动作来满足用户需求。规则引擎包含数据转发和设备联动两种类型。

数据转发规则:物联网平台支持将设备上报的数据(和设备信息)转发至其他云服务,包括数据接入服务DIS、对象存储服务OBS、企业集成平台ROMA等,并支持对转发的数据进行过滤。设备联动规则:设备联动规则是指当设备行为(即设备上报的数据中的某个值)或者系统时间满足了规则设定的条件时,就会触发规则设定的动作,如触发告警、发送消息和下发命令给设备。面对规则引擎的这么多能力,我们该如何使用它们?接下来就让本文教你8招,带你玩转规则引擎。

物联网的概念是物物相联,通过各种技术,如RFID,无线传感等来实现物品信息识别,通过软件平台将这些信息整合在一起,就实现了物联网应用系统。也可以通过这个地址>

几年前,当次世代汽车,展露出智能和网联的端倪之际,许多拥有先见之明的人就已经意识到,IT巨头们将拥有革新整个汽车产业的力量。

而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外的“造车新势力们”,无论特斯拉还是蔚来、小鹏、理想等,往往在企业运作与表现形式上,更接近各色各样的IT企业的原因。

那么反过来,IT企业去主动参与到汽车产业链内,与主机产合力去打造一台真正意义上“智能化”拉满的汽车,又会是一副什么样的光景?

百度和阿里,这两家都是最典型的Information Technology——前者联合吉利,打造出集度汽车。后者则与上汽合作,搞了个智己汽车。

但还有一类可以被归类到IT企业,实际属于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范畴的存在,比如华为。而凭借其在集群通讯产业内的积累,对比那些精于交互界面与软件技术,同时精通于各类算法和优化手段的IT企业之外,更多了一层硬件领域,射频通讯以及信号处理方面的优势。

所以当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出AITO问界品牌之时,我们也见证到了现阶段在汽车智能技术上的某些“天花板”存在。

鸿蒙座舱以及HarmonyOS 3升级

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是目前汽车“智能化”概念的核心。也是目前汽车产业内,各种新老势力争相竞逐的目标。

有关智能驾驶哪家强,迄今为止仍旧是个众说纷纭的话题。然而若问及智能座舱,华为的鸿蒙座舱即使不能令所有人心服口服称之为第一,但至少也是个公认的“优势巨大”的存在。

好用——是鸿蒙座舱的核心定位。那么在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日益聚焦“新四化”概念的当下,什么叫做“好用”呢?

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互通互联,并能提供给用户流畅体验,并可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车机乃至座舱系统,才是真正“好用”的。

华为开发的鸿蒙智能座舱,车机、人机界面这些只是皮相,匹配的HarmonyOS才是其根本。而HarmonyOS在其开发之初的目标,就是要打造基于汽车平台的,连接万物的物联网入口。

去手机中心化,便是鸿蒙座舱的最直接表现。

最近几年来,市场上标榜“智能”的车机数量众多,然而其中绝大多数,仍旧是围绕着智能手机这一中心的所谓的智能化——

车机启动后,无论听歌还是导航,仍旧离不开手机。而多数基于车机的APP,本质上也只是APP在手机上的活动,通过CarPlay、CarLife等映射在中控大屏之上。虽然有部分APP独立为车机所开发,但总体数量非常地有限。

而鸿蒙座舱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一点。更随着HarmonyOS的不断迭代,稳定性、界面以及功能,也在得到不断地优化。

迄今为止,鸿蒙座舱已经实现了和十余种常见终端设备的互联,打破不同类型设备之间壁垒,实现了多设备之间流畅的交互体验,更是彻底地贯彻了去手机中心化——即不再依赖连接手机以实现功能,实现真正的多场景万物互联。

而具体到本次的HarmonyOS 3升级,更是实现了超级桌面上车、智慧寻车功能实装、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免唤醒直接语音指令,以及PC双屏协同功能等多达5项的全面提升。

超级桌面功能是此前手机端HarmonyOS 3的主要升级,而本次实现“上车”也是大势所趋。而HUD支持高度自适应调节以及语音直接唤醒两项功能,前者是行驶状态监测摄像头功能的进一步挖掘,可以主动判断驾驶者视线位置,对HUD投影点进行自适应调整,而后者则是对原有语音功能的强化,在不使用关键词或者按键激活的情况下直接指令呼出功能。

但本次升级真正的看点在于智慧寻车,以及PC双屏协同。

在大型地下停车库内找车,是大多数车主都曾经遇到过的尴尬。在高峰期找车位本身已经是已经令人心焦的事情,而一旦停车完毕离去时忘记记录车位号和楼层,就有很大的概率会面临离去时找车的麻烦。

而智慧寻车功能利用创新实现的停车位号码智能识别、地库高精经纬度定位、楼层识别等记录特征,为驾驶者免去找车的麻烦。更因为该功能实际上避免了,下车时拍摄车位号等步骤,使其成为了真正能让用户感受到方便的功能。

此外,临时的办公需求,也是在当今社会节奏日益加快的大环境下,多数人无法避免的问题。为此HarmonyOS 3特别提供了PC双屏协同功能,可令鸿蒙座舱的中控大屏,充当个人电脑屏幕的镜像或扩展显示。正如同我们在办公室里日常使用的双屏那样,键鼠可在其间自由穿越,方便用户在车内进行文档处理、剪辑视频等工作。

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曾在多个公开场合使用诸如“史无前例智能驾驶体验”“天花板级的智能座舱体验”。而结合迄今为止的所见,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这番描述实际上还是略显保守的。

深度介入汽车产业的华为

华为进军汽车产业,实际上比多数人知道的,都要早许多。

2009年,华为车联网业务部成立,并投入了相当的力量,研发当时在汽车界属于前卫领域的车载通信模块。当时这个部门,还在重点研发车联网和自动驾驶领域。

汽车“智能”的重点,除了智能化的座舱外,也在于智能驾驶

而当汽车技术的发展,在本世纪第三个十年伊始,全面迈入智能与网联的时代,那么以集群通信技术安身立命的华为,开始大规模向着汽车产业进军,实际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华为介入到汽车产业思路,实际上非常清晰明了。

凭借自身在集群通信技术领域的巨量技术,结合最近十年华为在个人数字终端设备上的各种积累,将其以车规级进行实现,为整个汽车产业进行赋能。

迄今为止,华为总共推出了三大类合作模式:

供应商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华为的定位是汽车产业内的智能零部件供应商,向主机厂提供全套车联网模块,以及配套的软件支持,这也是华为从车辆联网业务部起,就与车企开展的最基础的合作模式。

比亚迪宋PLUS EV,采用的就是华为的DriveONE电机

Huawei Inside模式——

这便是所谓的“HI”,即由华为方面向车企以子系统的方式,提供整套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并在车辆标志HI。

华为智选——

这也是最为特殊的一种合作方式,其实质是深度赋能汽车厂商。除了提供Drive One电驱动系统,全套鸿蒙座舱,智能驾驶子系统,以及对应的车载网联通讯外,华为与赛力斯也实现了通力合作,从车辆的设计阶段就深度介入其中,乃至于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甚至是最后的营销推广阶段和销售渠道等,都实现深度的绑定。

而不必说,AITO问界系列,就是最典型也是目前唯一的案例。

而仔细总结华为与汽车产业结合的三种路径的同时,我们显然也会发现,华为除去我们上面着力介绍的鸿蒙座舱之外,还有智能驾驶系统。在被大家俗称为“自动驾驶”的这个领域内,华为同样实力不凡。

根据华为以前的介绍,其智能驾驶将采用“降维”模式。即采用L4级的技术,来实现L2+的功能。

事实上,目前华为在汽车产业内的技术优势,已涵盖智能驾驶、智能网联、智能电动以及智能车云等四大板块。已经足以构筑起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技术体系。

拥有大量华为技术加持的AITO问界,是否得到了国内消费者的认同?

单以鸿蒙座舱一项,最近的某次市场调查显示,问界M5和M7车主对鸿蒙座舱系统满意度,分别达到了8871%与9467%。放在任何产品上,这种好评率都是非常惊人的。

但华为的技术实力,并不只局限于座舱一隅。著名市场调查公司益普索,去年12⽉间曾对北、上、杭等国内12座主要城市的3525名被访⻋主进行调研,结果显示问界M5车主,有最高的净推荐值。

而也就在这个4月间,华为还将发布AITO问界品牌的高阶智能驾驶车型。根据目前透露出的信息,高阶智能驾驶车型将包括增程与纯电版本,其最大的特点,是不依赖高精地图,就能实现高阶智能辅助驾驶。

有鉴于迄今为止,全部华为技术介入到的汽车产品中所取得的成绩,我们满怀着期待。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公社,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设备能够接入华为云物联网平台的前提。

1、要有数据传输通路。

2、要有一定的存储功能。

3、要有CPU。

4、要有操作系统。

5、要有专门的应用程序。

6、遵循物联网的通信协议

7、在世界网络中有可被识别的唯一编号。普通家电如果不能连网是不能接入华为生态链的,需要华为品牌合作的一些家电品牌。

随着物联网技术发展不断进步、NB模块成本不断下降、云技术与大数据的发展不断推进,当下水务领域出现了各种远程抄表的“新物种”,物联网与云计算正在迅速改造传统水务行业。

中国电信成都分公司携手天翼物联产业联盟于6月8日在中国西部信息中心举办了“水·网·云”天翼物联智慧水务研讨会。此间,新都水务的智慧水务崭新尝试浮出水面。

此外,为了快速打造智慧水务运营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拓展水务产业链的合作,全面助力智慧水务的建设,由水司、中国电信和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互联网”+智慧水务云服务系统战略合作协议。

传统水务行业的头疼之处

虽然各种智慧抄表应用的硬件开始逐渐出现在家庭用户中,但其实当下的水务行业从业者并没有轻松很多,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因为当下水务系统的信息化程度普遍过低,一个水务公司往往有几十套系统,系统之间数据形成孤岛,连数据调用都十分困难更不用提“数据的二次利用”了。

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峰涛与昆山市自来水集团有限公司信息中心薛颖均表示,当下水务公司大多处于“粗放式”的管理模式,诸如管网监测等还依靠传统的模式。

薛颖说:“昆山自来水的信息化很大程度上是客户倒逼的成果,譬如微信、支付宝支付水费、譬如电子账单等功能。”

虎哥了解到,并不是水务公司不愿意做信息化更好为客户服务,而是出于以下多种原因,让水务公司难以进行信息化改造。

1

水务系统过于复杂

水务系统是个相当复杂的系统,从源头到端都可以包括在内,更不用提“智慧水务”了。建设部城市水资源中心所长、中国城镇供水排水协会秘书处副主任周长青先生表示:智慧水务是一个庞大的系统,系统内又可以分众多子系统。现在没有企业能够完全打造出“智慧水务”,只是针对某些细分领域在做,目前来看智慧水务没有龙头企业。

正是因为系统过于复杂,所以水务同样需要复合型人才。但是目前来看,县级水务公司很难留住一个IT人员,所以在运维管理方面水务公司的信息化程度也就相对较低。

2

信息平台并未打通

虽然很多水务公司都在进行信息化的建设,但是由于各个系统之间信息化建设时间不同、厂商不同、标准不同等问题。所以数据很难实现跨系统之间的调用分析,更不用提跨公司统一管理或者监控了。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城市水务研究院侯煜堃博士介绍:“就拿一个很简单的例子‘管网漏损’监测来说,水务公司要监测到漏损,需要调用的有GIS数据、区域流量数据、营收数据、客服系统数据、巡检系统数据。但这些数据根本没办法实现统一分析,所以当下对于漏损情况,只能采取原始的‘换管,换表’等成本高、效率低的补救措施。”

3

投入成本高昂

如果选择靠谱的方案提供商,为水务公司建立整体的信息化系统的话,成本会有多少呢?常峰涛认为,单就软件平台的投入就需要300到500万左右,这还不算其他的硬件等方面的投入。

这对于水务公司来说,改造成本还是过于高昂,更不用提用户不到5万的县级水务公司了。

4

后期运维困难

即便是水务公司建立起自己的信息化系统,后期的运营保障谁来负责?水务公司核心业在“治水”而不是IT运维,更不懂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

更多的水务公司,往往是5-7人管理着30多套系统,还要负责公司的新风系统、机房系统等维护,本身已经焦头烂额,进行数据的精细化运营更是不现实。

5

行业缺乏标准

由于每个企业的技术不同、标准不同,带来的另一个问题就是“行业标准”的缺失。

周长青认为:“水务行业缺乏一个统领性权威性的标准,协会标准只要是协会都可以制定,但权威性显然就不如建设部。但现在来看协会关于水务的标准都相对缺失,都是每个企业自己在用自己的标准,长期来看不太适合行业发展。”

6

信息安全性保障差

水务公司记录着本地每户居民的“居住位置、身份信息、消费数据”等敏感信息,而当下水务系统对于数据安全性的保障方面。

一家自来水公司的信息中心主任郭建飞说:“现在想想还是很可怕的,我们用户的用水等30多万数据在服务器中,公司员工只要有权限就能下载。如果信息安全保障的不到位,那么问题无疑很严峻。”

SaaS平台解决水务公司信息化改造

为了快速打造智慧水务运营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拓展水务产业链的合作,全面助力智慧水务的建设,由水司、中国电信和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订“互联网”+智慧水务云服务系统战略合作协议,打造“水网云”的一站式智慧水务应用服务平台。

借用中国电信天翼云物联平台(无线网、NB网络、光纤网络),未来的中小水务公司可以实现像SaaS平台一样,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信息化改造。

也就是说,原本水务公司需要花费百万进行信息化改造,未来可以实现按年缴费(譬如每年10万)即可享受智慧水务方面的服务。

具有这些特点:网络接入形式多样、托管模式成本低、广泛适应多厂商设备多协议、安全保障级别高、无需运营维护……通过一站式的水务云服务,水务公司可以实现以较低的成本享受远程抄表、手机设备巡检,DMA漏水监测,水质在线监测等众多功能。

同时水务公司将不用担心维护问题,四川电信将为水务公司提供维护服务,而水务公司可以专注于核心业务为用户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在研讨会上,虎哥了解到这套水务云服务系统最初是聚为想和BAT互联网巨头中的一家共同打造的,结果谈了半年并没有实践,最后发现电信才是最合适的选择。

“因为他们的服务没办法做到覆盖到每个乡镇,但是电信可以,电信能把服务覆盖到每个水务公司。”无锡聚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常峰涛说。当然除此之外,虎哥认为电信作为运营商,安全性的保障也是水务公司需要考虑的因素之一。

电信搭建智慧水务基础设施

在这背后,则是四川电信在网络建设、物联网搭建、产业推进等多个方面进行努力的结果。

物联网方面,作为首批7个NB-IoT试验省份,自2016年12月以来,中国电信四川公司重耕800MLTE网络,累计投入上亿元打造物联专网。2016年12月10日,成都800M专网率先开始实施,各市州也陆续进行网络改造。

2017年5月,中国电信率先建成全球覆盖最广的新一代商用物联网NB-IoT网络,全国NB-IoT基站总量33万,开通率达97%,其中四川基站总量24万,开通率达100%。具备低功耗、海量连接、深度覆盖等多项优点的NB-IoT物联网应用正全面走向市场。

借助NB-IoT网络的优质覆盖,中国电信四川公司积极布局全省物联网,聚焦智慧城市公共设施服务和行业垂直领域,重点在智能气表、智能水表、智能井盖、土壤检测、智能安防、水质监测、智能停车等领域成功开展多场NB-IoT外场试验。在智能抄表领域,我们在成都市新都区、天府新区,已经开展智能燃气、智能水务试点,现在数千台NB水表、燃气表已投入使用。

产业推动方面,2017年9月中国电信四川公司联合华为、中兴、四川长虹、四川九洲等10余家副理事长单位,并依托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的专业技术支持,共同成立具有四川特色的四川天翼物联产业联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为了推动四川物联网产业发展,四川电信打算在资金方面增加支持力度。中国电信四川公司政企客户部总经理杨斌介绍,天翼物联产业联盟打算成立基金,为川内从事物联网的企业提供资金支持,而目前针对四川的基金规模大致是10亿。

同时,中国电信四川公司和九洲集团、五粮液等公司成立物联网联合实验室,将物联网业务发展与本土企业的产业链相结合,构建产、学、研一体的物联网生态圈。帮助物联网企业在推广产品前进行场景化的试用,从而完成试错过程。

8月8日,由物联网智库主办的首届“挚物·AIoT产业领袖峰会”于北京正式召开。本届峰会汇集近千名AIoT从业者和数十位行业知名专家、学者、大咖,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中国信通院副院长余晓晖等业内专家,阿里巴巴、华为、新华三等国内物联网平台巨头,亚信集团、中移物联等通信界企业。另外会上,物联网智库推出了全新子品牌——“挚物”,并成立“挚物·AIoT产业研究院”。

本次峰会立足未来,以AIOT为主角,复盘AIoT落地成果和现状, 探索 AIoT未来赋能潜能。AIoT作为2019的开年热词,已然备受瞩目。 但是物联网依旧存在着发展成本过高、缺乏良性循环的商业模式等诸多问题。本次峰会专家、学者、行业践行者将会从智联网现状、解决路径以及模式 探索 等方面展开讨论。

自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提出,直至2016年物联网才迎来爆发。据相关机构统计,2016年全球可连接设备数量增长31%,这意味着物联网设备中产生的数据量将会以指数级增长。随着5G、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推动,“智联网”概念应运而生。众所周知,智联网将会驱动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升级,但物联网还未正是兴起,智联网还要等多久?

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

2019年是智联网在各个工业领域进行试验落地的关键一年,智联网的呼声也愈来愈高。然而,智联网的应用落地还存在着很多阻碍。邬贺铨针对这一问题表达了他的观点:“未来AIoT的发展,仍然需要标准化推动,企业间合作提升兼容性,需要威胁情报共享,增强安全保障能力。”

智联网的发展前路漫漫,5G发展助推智联网向前发展。邬贺铨指出:“5G的增强移动带宽、高可靠、低时延和广覆盖与边缘计算结合,使得AI与物理网融为一体。”在智联网的发展历程中,5G网络可以新增eMTC和mMC的窄带物联网标准,使得大企业能够使用承载在公共通信网上的专用物联网。

企业专用物理网的发展,使得边缘计算成为当下最热门的技术之一。邬贺铨在演讲中讲到:“为适应工业传感器、视频业务、VR/AR与车联网及远程医疗等的低时延要求,需将这些业务的存储和内容分发下沉到边缘计算来处理。利用边缘计算可以过滤和压缩数据,节省核心网资源,成本仅为单独使用云计算的39%。”

5G、物联网、智联网均离不开边缘计算,由此可见边缘计算的市场前景广阔。据IDC预测,未来将有超过50%的数据在边缘侧处理,到2020年边缘计算的支出将占物联网基础设施总支出的18%。边缘计算无疑成为了物理网时代下的新宠。 但是,今年智联网的话题日嚣尘上,物联网和智联网发展却不及预期,究竟为何?

5G进入商用元年,AI得到长足的发展,物联网在数年的积累中正在迎来发展的“新拐点”,逐步迈向AIOT方向发展。AI能够帮助物联网提升价值,物联网想进入智联网新时代依然困难重重。华为物联网平台总经理王强表示:“当下,面向AIoT-ICT的基础设施供应商和各行业龙头正面临三大挑战,即联接挑战、行业数字化挑战和AI挑战。”

华为物联网平台总经理王强

为了解决三大挑战,华为采取逐个击破的方式,发挥5G、IOT、AI三大技术优势,从而驱动行业数字化变革,最终形成商业闭环。王强在演讲中讲到:“5G网络可以实现数据采集高并发上行,高可靠、低时延控制下行;物联网作为物理世界与数字世界的桥梁能够连接行业多维度数据;最终通过人工智能深入到各行各业进行形成商业价值闭环。”

找到解决路径,下一步需要做的便是做大联接,使能安全可信的万物互联。根据Gartner预测,未来5-10年物联网将会进入一个应用爆发期,边缘计算也将进一步渗透到各类定制硬件中。华为凭借自己在智能芯片、边缘计算、云服务的优势,致力于打造全栈、全场景的物联网服务。

在演讲中王强列举了华为在智能交通上的情况:“将交通与智联网相结合共同打造智慧交通就是要做到减事故,少拥堵。在高速公路场景中,华为可以做到10大事故场景预警;在城市交通场景,可以做到18个场景、路口等待时间降低177%。”

华为以行践言,目前,华为AIoT战略已经在城市、园区、交通、车联网、物流、电力等8大行业的200+个项目中进行了 探索 ,在三大场景(海量重复、专家经验、多域协同)将AIoT与行业智慧相结合,实现效率提升、专业传承和突破极限,致力于做行业智能化升级的新引擎,帮助万科、DHL、延崇高速、深圳交警、PSA、东风,国家电网等企业进行AIoT开发应用落地。

智联网能够促进智能系统相互连接,势必会助推着行业应用和技术产业化的快速崛起。在众多行业中,大家纷纷看好制造领域。阿里云智联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在“智联网驱动数字化变革”的主题演讲前便抛出这样一个问题:“你相信工业物联网的商业模式能够在未来创造万亿级的企业吗?”由此可见,寻找适合工业物联网的商业模式成为第一要务。

阿里云智联网首席科学家丁险峰

现如今,我国正处于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关键时期。但是,我国制造行业存在着高端装备水平较低,工业软件发展缓慢和创新动力不足的问题。对于制造业的企业来说,也在面临着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供应链协同低效的瓶颈。丁险峰表示:“基于这样的大背景。亟需加速数字化进程,推进智能制造落地速度,全面优化制造业。”

寻找合适的落地场景是每项新技术必须要经历的过程,智联网的最佳落地场景究竟在哪?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认为:“智联网会激发新场景的出现,在我们向往5G带来的万物互联的新世界的时候,不断 探索 业务模式最为重要。”

亚信集团董事长田溯宁

物联网的破局之路究竟在哪?解决传统行业成为最佳出路。镭场景实验室创始人暨CEO武军是致力于成为物联网场景的定义者和实践者,在其演讲中,提到了一个有趣的场景:“中国每年有8000万头仔猪在出生72小时内死亡,其中母猪误压致死是一个主要原因,人工解救措施将会变得越来越昂贵,物联网的接入有望解决8000万头仔猪。”

5G时代的来临,无疑将物联网推向了高潮。市场研究机构发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AIOT市场规模为51亿美金,到2024年,这一数字将增长至162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为26%。面对智联网发展进程中的诸多挑战,促进数据与管理的融合将是面向挑战的关键。 未来,各项技术不断迭代升级,商业模式日渐成型,AIOT新时代便不会遥远。

以上就是关于物联网平台规则引擎能力的规则类型全部的内容,包括:物联网平台规则引擎能力的规则类型、华为做的物联网系统叫什么、AITO问界,华为技术打造的智能电动汽车顶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