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物联网遇到5G,变化也许就在你身边

物联网0212

当物联网遇到5G,变化也许就在你身边,第1张

2009年,无锡成立了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2019年,世界物联网博览会成为无锡靓丽的名片。随着过去10年间物联网硬件成本不断下降,行业门槛降低,同时伴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通信技术快速发展,网络能力显著提升等因素,物联网连接数迅速增长,全球物联网产业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物联网产业在经历了概念驱动、示范应用引领之后,已经全面爆发。

5G 网络助力物联网深入发展

物联网为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融合创新提供了重要平台,正在成为互联网之后又一个产业竞争制高点。而5G、边缘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加速迭代和演进,又推动物联网迎来规模化发展的窗口期和新一轮生态布局的机遇期。

“未来5G应用的80%将是物联网。目前,中国5G商用步伐加快,超百万的窄带物联网基站实现商用,连接数达15亿,并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窄带物联网网络。”工信部副部长王志军在2019世界物联网无锡峰会上表示。

5G的到来极大地促进了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5G为原点,随着其进一步商用,物联世界将极大丰富。依托5G网络大带宽、低时延、高可靠的特性以及每平方公里上百万的连接数量,可有效支撑车联网、智能制造、远程医疗等智能设备的即时海量连接,这也是物联网下一步发展的重要节点。

新应用层出不穷

物联网用途广泛,既助力行业发展,又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展示了许多热点应用。中国电信的“5G+8K”超高清视频直播、中国移动的“5G+智能制造”模拟工厂、中国联通的5G远程医疗急救系统,吸引大批观众驻足体验。“WIoT-PARK”(物联网公园)沉浸式互动体验展区首次亮相,带来VR看无锡、5G直播、VR蹦极、罗森智慧超市、5G未来餐厅、大 健康 体检中心等多项体验展览。

5G+ 车联网

车联网通过把车和车、车和行人、车和基础设施、车和云端、车和交通指挥中心相连,将目的地周边地区的交通实时状况更准确及时地告知驾驶人,有效提升出行效率。

在博览中心B馆门口,有不少观战排队体验车联网公交。20分钟的车程,体验者感受了道路拥堵标识预警、人行道减速、行人盲区检测、路口碰撞预测等辅助驾驶功能。此外,5G无人驾驶体验区域内的自动配送物流车、自动清扫车和5G远程驾驶也吸引了众人驻足观看。

5G+ 医疗

中国移动展示的5G远程医疗系统和5G急救车模型,让参会者更直观地感受到“看病”与“治病”的变化。远程实时动态心电系统、胸痛中心急救管理系统、手持B超等物联网医疗设备摆满了展台。通过医院工作后台、监测及治疗设备、用户 APP ,医生可打破地域限制,实时获取病患的心电、血压、血氧、脉搏等信息,及时出具诊疗方案。今年5月,江苏移动就与江苏省人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分别签署了5G智慧医疗战略合作协议,5G急救车就是合作重点之一。5G急救车能将患者的体征、病情评估图像等信息以毫秒级速度传送至医院,同步交互高清音视频,可有效缩短院内急救响应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大生机。

5G+ 工业

在中兴通讯展区,其5G+工业园区方案利用覆盖园区的泛5G网络,实现园区内生产设备、表计、摄像头、无人机、机器人等的泛在连接,并通过物联网平台对它们进行统一管理;同时通过工单系统对园区内的异常情况进行实时控制,实现工业园区的可视化综合管控。

在5G+工业机器视觉方案中,高清摄像头在工业现场采集高清视频信号,通过5G网络传输到边缘侧进行机器视觉分析,在MEC进行边缘侧实时控制。机器视觉方案在工业现场有大量应用。如,在轮毂淬火过程中,通过高清摄像头进行轮毂淬火的视频采集,利用机器视觉分析轮毂颜色变化来判断温度是否满足淬火质量要求,实现机器视觉检测-成品质量判断-工业设备调整的闭环控制流程。

5G+ 教育

中国联通利用5G+VR,可提供网络、平台、内容及终端的全套解决方案。 结合 网络层的关键技术、平台层的分布式部署及多场景访问能力、内容层的全学科优质资源,以及终端层的多终端访问,中国联通可以为学习者打造高度开发、可交互、沉浸式的三维学习环境,真正实现教育部倡导的全时域、全空域、全受众的教学要求。

共谋物联网发展良策

物联网对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 社会 、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具有显著的支撑和辐射带动作用,成为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但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安全问题也随之凸显。

物联网无处不在的连接打破了传统的网络边界,5G、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应用,又加剧了物联网的安全风险。当前,物联网设备基数庞大,但安全防护普遍脆弱,物联网被攻击事件屡屡发生,造成设备被控制、用户隐私 泄露 、数据被窃取,甚至造成影响基础通信网络正常运行等严重后果。保证安全已成为物联网行业 健康 发展的前提。

在2019世界物联网博览会信息安全高峰论坛上,多位专家探讨5G时代的物联网安全实践与发展。专家指出,当前物联网还需面对3个挑战。首先,自主创新上,核心技术虽有一定发展,但受制于人现状并未根本改变,攻坚克难之路仍任重道远。其次,安全可控上,国外物联网产品虽技术领先,但预置后门现象频现,安全防范之事需常抓不懈。最后,安全生态上,国内物联网生态虽日渐完善,但部分关键要素仍握于美西方,根治痛症之需仍迫在眉睫。

中国信息安全测评中心专家委员会副 主任 黄殿中表示:“物联网承载 科技 兴国战略与网络强国梦想,我们需实现自主发展、主动安全和生态体系构建的升级转型;实现由‘分块布局’向‘生态体系’转型;实现由‘受制于人’向‘自主发展’转型;实现由‘被动安全’向‘主动安全’转型。”

物联网如何改变世界?王志军表示,中国正进行新一轮物联网发展布局,将着力突破核心芯片、智能传感器、智能传输、智能信息处理、操作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从根本上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此外,应用先行,我国将通过规模化发展提升产业竞争力,通过标志性的应用场景示范推进产业落地,以及重点支持车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快部署,强化产需对接,实现规模发展。

作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者,运营商在万物智联时代将肩负新使命,创造新价值。中国联通总经理李国华表示,首先,运营商将广泛部署5G基础设施,构建广覆盖、高性能的网络,实现全程全网;其次,运营商将是垂直行业的赋能者,与不同垂直领域的合作将更加深入,为企业和消费者提供普惠性服务;再次,为实现资源优化与价值重构,运营商将设计并实践新型商业模式,寻求合作共赢,成为商业模式的 探索 者;最后,“融合”将是万物智联时代的基调,运营商将更多承担生态建设驱动者的角色,与产业各方一道构建生态圈,实现共享发展。

END

作者:孟月

责编/版式:王禹蓉

前几天,“前007”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绝对控制》登录各大院线。这一次,“前007”风光不再,因为得罪IT男,使得智能家居和汽车系统全部变成安全隐患,隐私全面暴露,全家陷入危险漩涡。

《绝对控制》将主题聚焦于互联网环境下的信息安全,展示了互联网和智能家居成为身边新型监狱的可能性,以及个人隐私被剥夺后的巨大恐惧感。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所带来的信息犯罪与隐私安全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绝对控制》海报,来自网络

互联网让隐私无处安放

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给人类的生产生活固然带来了极大地便利,与此同时,由其引发的信息泄露以及隐私安全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提高警惕。日前就有媒体曝出,只要付钱,名下资产、****、银行存款记录、手机通话记录等各种信息都可以查到。信息安全隐患已经越发明显地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展现,没人可以独善其身。

在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已然成为“新型资源”,也是不法分子精准诈骗的“有力武器”。从技术角度来看,信息安全的第一道“门”是身份认证,其核心是密码技术。用户个人信息一旦泄露,在支付的关键环节,身份认证方法是否可靠,将直接关系到用户的资金安全。

从徐玉玉案到“700元就买到同事行踪”事件,再到京东12GB用户数据被明码标价售卖,可以看出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已经形成,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窃取后整理成资源,再进行售卖,从木马制作、攻击渗透、个人信息的获取、信息交易等各个环节精细操作。

《中国网民权益保护调查报告(2016)》显示,近一年的时间,国内网民因垃圾短信、诈骗信息、个人信息泄露等造成的经济损失估算达915亿元。在个人信息保护方面,782%的网民个人身份信息被泄露过,包括网民的姓名、学历、家庭住址、身份证号及工作单位等。634%的网民个人网上活动信息被泄露过。

公安部日前表示,今年全国公安机关已侦破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案件1868起,已抓获犯罪嫌疑人4219人,查获各类公民个人信息305亿条。虽然专项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网络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后棱镜时代,个人想要拥有隐私显然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情。

来自网络

物联网让安全岌岌可危

如果说,互联网时代让我们没有隐私,那么,物联网时代将让我们失去安全。

作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物联网实现了物与物的相联、人与物的对话。相比于互联网,物联网拥有更大的市场空间和产业机遇。预计到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将达到200亿台。然而,迅猛发展的同时,物联网作为一个复杂庞大的系统,也面临着更大的安全挑战。无论是汽车还是家中的智能装置,当越来越多的设备和传感器被连上网络,正如《绝对控制》中描述的那样,这些终端都有可能被黑客利用,成为信息犯罪的入侵点和攻击点。

2016年已经发生了多起物联网安全案例,无论是历史规模最大的DDos攻击,还是25000台监控被用来组成僵尸网络事件,都值得重点关注。可以预见到的是,此类攻击将会更加常见,范围更广且破坏性更强。如果说互联网的安全风险多是隐私或财务的损失,那么物联网的安全风险则远大于此,我们身边的设备随时可能变成危害我们安全的“定时炸弹”。

物联网应用中,设备多、数量大,这导致尤其是在身份认证等方面的管理异常困难。安全体制的落后也成为制约物联网发展的羁绊。目前绝大多数物联网设备都是处于白盒环境下,现有安全体制无法有效保障。原有安全体制厚重繁琐,无法适应海量连接和海量数据给物联网带来的挑战。物联网的发展不能以原有的安全技术生搬硬套进物联网的新场景,各个安全厂商应该根据物联网的特殊场景和特点,脚踏实地研发与之相适应的安全技术和系统解决方案。

来自网络

构筑信息安全的有力防线

现今我们越来越多地将自己的生活交给科技去主宰,对科技依赖感增强的同时警惕性却在降低,一旦信息安全出现问题,我们将变得不堪一击。

面对个人信息存在的隐患,我们要积极地找寻问题的解决方案。过去基于固定密码算法的密码技术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移动互联网的安全需求,面对复杂的攻防技术,现有安全手段诸如短信验证码或令牌已成为被动的防御手段,促使我们化被动为主动,面对困难主动出击、不断探索新技术,目前我们的移动终端已经具有了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的操作系统以及丰富的传感器,如果结合密码技术、云计算技术、大数据技术就可以构筑创新型的移动安全体系。

打牢“网络安全”地基,不仅是我国互联网行业发展的需要,也是事关老百姓切身利益的事。随着互联网的跃进式发展,网络安全风险也在加速积聚。未来,除了需要新的技术做支撑外,更多的需要公众提升防范意识。因此,加强个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升民众的信息安全保护意识和基本技能,是构筑信息安全的一道强有力的防线。

《绝对控制》这部影片就是一次及时的信息安全教育片,它将敏锐的洞察视角伸向科技发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方面,提醒我们在贪图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也要正视个人信息黑洞的存在,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个人的信息安全。

编辑:纪阿黎

(专家:谈剑峰,上海市信息安全行业协会会长,知名网络安全专家,科普中国微平台原创首发)

信号泄漏与干扰

2节点安全

3数据融合与安全

4数据传送安全

5应用安全

物联网面对的安全问题

根据物联网自身的特点,物联网除了面对移动通信网络的传统网络安全问题之外,还存在着一些与已有移动网络安全不同的特殊安全问题。这是由于物联网是由大量的机器构成,缺少人对设备的有效监控,并且数量庞大,设备集群等相关特点造成的,这些特殊的安全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的本地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的应用可以取代人来完成一些复杂、危险和机械的工作。所以物联网机器/感知节点多数部署在无人监控的场景中。那么攻击者就可以轻易地接触到这些设备,从而对他们造成破坏,甚至通过本地操作更换机器的软硬件。

感知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感知节点通常情况下功能简单(如自动温度计)、携带能量少(使用电池),使得它们无法拥有复杂的安全保护能力,而感知网络多种多样,从温度测量到水文监控,从道路导航到自动控制,它们的数据传输和消息也没有特定的标准,所以没法提供统一的安全保护体系。

核心网络的传输与信息安全问题。核心网络具有相对完整的安全保护能力,但是由于物联网中节点数量庞大,且以集群方式存在,因此会导致在数据传播时,由于大量机器的数据发送使网络拥塞,产生拒绝服务攻击。此外,现有通信网络的安全架构都是从人通信的角度设计的,并不适用于机器的通信。使用现有安全机制会割裂物联网机器间的逻辑关系。

物联网业务的安全问题。由于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先部署后连接网络,而物联网节点又无人看守,所以如何对物联网设备进行远程签约信息和业务信息配置就成了难题。另外,庞大且多样化的物联网平台必然需要一个强大而统一的安全管理平台,否则独立的平台会被各式各样的物联网应用所淹没,但如此一来,如何对物联网机器的日志等安全信息进行管理成为新的问题,并且可能割裂网络与业务平台之间的信任关系,导致新一轮安全问题的产生。

传统的网络中,网络层的安全和业务层的安全是相互独立的,就如同领导间的交流方式与秘书间的交流方式是不同的。而物联网的特殊安全问题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物联网是在现有移动网络基础上集成了感知网络和应用平台带来的,也就是说,领导与秘书合二为一了。因此,移动网络中的大部分机制仍然可以适用于物联网并能够提供一定的安全性,如认证机制、加密机制等。但还是需要根据物联网的特征对安全机制进行调整和补充。

从网上找到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感知层安全威胁

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如下:

    T1 物理攻击:攻击者实施物理破坏使物联网终端无法正常工作,或者盗窃终端设备并通过破解获取用户敏感信息。

    T2 传感设备替换威胁:攻击者非法更换传感器设备,导致数据感知异常,破坏业务正常开展。

    T3 假冒传感节点威胁:攻击者假冒终端节点加入感知网络,上报虚假感知信息,发布虚假指令或者从感知网络中合法终端节点骗取用户信息,影响业务正常开展。

    T4 拦截、篡改、伪造、重放:攻击者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和信令进行拦截、篡改、伪造、重放,从而获取用户敏感信息或者导致信息传输错误,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T5 耗尽攻击:攻击者向物联网终端泛洪发送垃圾信息,耗尽终端电量,使其无法继续工作。

    T6 卡滥用威胁:攻击者将物联网终端的(U)SIM卡拔出并插入其他终端设备滥用(如打电话、发短信等),对网络运营商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感知层由具有感知、识别、控制和执行等能力的多种设备组成,采集物品和周围环境的数据,完成对现实物理世界的认知和识别。感知层感知物理世界信息的两大关键技术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

k,WSN)技术。因此,探讨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信息安全,重点在于解决RFID系统和WSN系统的安全问题。

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感知层结构如图1所示:每个RFID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节点通过网关接入到网络层。因此,该系统架构下的信息安全依赖于在于单个RFID系统的信息安全。

以上就是关于当物联网遇到5G,变化也许就在你身边全部的内容,包括:当物联网遇到5G,变化也许就在你身边、后棱镜时代,失去“绝对控制”个人信息何去何从、物联网存在哪些安全盲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