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戴式应用
在可穿戴设备中,根据NB-IoT的特性,适用于长期的慢病监测、老人小孩和宠物的跟踪管理等不依赖智能手机的设备。对于具有即时通信类的手环产品还说,目前来看暂时还没有NB-IoT技术的施展空间。下面我们主要介绍适合几种NB-IoT的应用场景。
三星公司近期推出的Samsung Connect Tag防丢配件,是一款基于NB-IoT网络的消费级移动产品,可以通过NB-IoT上传GPS数据来实时确定老人孩子的行踪,也可以用于宠物的项圈上,在大型停车场找不到自己的车时可根据手机提示位置寻找。
此类应用还有很多,例如基于NB-IoT技术的智能自行车。该自行将具备位置定位的防盗功能,以及其他的信息上报和跟踪功能。
智能拉杆箱,该拉杆箱将具备智能追踪,超距告警,电子锁控制,电池监控等基于NB-IOT技术的应用。
NB-IoT智能垃圾桶
智能垃圾桶便于垃圾的分类区处理,能提高环卫部门的清运效率。智能垃圾桶桶盖采用太阳能蓄电,能实现垃圾箱盖的感应开合,内置GPS定位,配合传感器能监测到垃圾通满到什么程度以及垃圾桶内温度等信息,并通过NB-IoT发送到云端,系统可根据回传的数据计算出垃圾回收车路线,及时清理已装满的垃圾桶。
NB-IoT农业示范应用
NB-IoT技术和传感器结合,可通过采集PH值、降水量、空气温湿度、土壤水分、土壤湿度、土壤盐分、植物营养指标以及植物生理生态指标等数据实现对农作物的实时监控,采集数据可通过NB-IoT网络上传云平台和手机APP,具有环境超限报警功能。只要网络覆盖到位,可辅助农业生产上升一个大台阶。对于城郊和一些覆盖到位的区域, NB-IoT可大大提升水产养殖、大棚、花卉等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流通领域。
NB-IoT智能电网监测
基于NB-IoT智能温度传感器的电缆温度实时在线监测系统,传输所监测的地下电缆温度数据,并可根据客户要求设置定值越限告警,辅以GIS地理信息系统及时准确定位故障点。可以升级拓展为城市地下电缆隧道综合监测系统,实现包括使用NB-IoT对电缆接地电流泄露和局部放电监测,电缆隧道内的温湿度、有害气体浓度和水位监测、电缆隧道安防包括井盖、门禁的实时监测。
NB-IoT智能锁
天网互联科技nb-iot智能锁
NB-IoT智能锁还被应用于基于NB-IoT的公租房:租户办理入住时可一站式录入个人身份信息特征,随后云平台通过NB-IoT网络和加密算法下发到与租房合约匹配的nb智能锁上,租户即可凭身份证开锁,开锁记录同步到云平台用于加强管理。这将有效解决公租房管理中诸如转租、钥匙管理、看房低效、拖欠房租等问题,还可根据租户和管理方的需求陆续提供更多个性化功能与服务。
NB-IoT智能停车
其中,路侧停车系统包括地磁模块(内置NB-IoT通信模组)、信息诱导提示屏、停车管理员使用的PDA/手机APP、车位收费管理系统等子模块。利用地磁车位检测器对车位占用状态进行采集,停车管理平台根据停车时长和计费规则自动生成计费数据,并推送到收费员的PDA上。系统的设备运行状态、车位占用状态、收费记录明细等信息均上传至停车管理平台,数据实时下发至室外信息诱导屏,告知车主各区域的剩余车位数量,进行区域车位引导。
反向寻车方案不需要每个车位安装车位检测器,只需在每个车场区域的过道安装一对摄像头。司机进入停车场后,通过诱导屏信息自行寻找停车位。当车辆进入每个分区的必经路口时,设置在该路口的摄像头会拍摄进入该分区的车辆号牌信息,然后将这些数据信息发送至停车管理系统,用于车辆的基本分区定位功能。在离开此分区的必经路口处也通过高清摄像头感应器识别车辆离开的行为,这同样是为了刷新该分区实时停车信息功能。
以上只是枚举了NB-IoT的一部分应用,其他还有NB-IoT智能路灯、NB-IoT智能机房、NB-IoT智能充电桩等应用,限于篇幅,我们就不一一具体介绍了。相信在政府和运营商的大力推动下,随着模组价格的下降,NB-IoT必然会衍生出更多的应用场景,为建设智慧城市,改变人们生活做出贡献,势必成为物联网创新技术的一大风口。
物联网应用技术考二级证需要的教材是啥?物联网应用技术应该要学习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组装调试技术、计算机网络英语、程序设计基础、网页设计基础、数字电路、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计算机网络、物联网技术基础、信息安全技术等;
核心课程:计算机网络技术、路由与交换技术、移动通信技术、无线传感器技术、嵌入式技术、智能家居技术、入侵检测与防御技术、网络数据库、Linux操作系统、Windows Server操作系统等;
拓展课程:智能蔬菜大棚技术、信息安全法规、应用文写作、网络营销、数据恢复技术、语音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Ipv6技术等。
物联网最为明显的特征是网络智慧化,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实现物物相连,提高不同行业的自动化管理水平,减少人为干预,从而极大程度地提升效率,同时降低人工带来的不稳定性。因此,物联网在许多行业应用中将发挥巨大的潜力。
例如未来通过感应设备将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数据信息化,并通过网络传输方式实现信息的采集及管理,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
智慧社区的发展具有很好的趋势,前景非常广阔。当前智慧社区可以实现智能化管理、智能安防、智能交通、智能能源等方面的改进。
市场规模:根据市场研究公司的数据,全球智慧社区市场规模在过去几年内迅速增长,预计到 2025 年将达到 500 亿美元。
技术驱动: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不断普及和提高,智慧社区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安全、便利、舒适生活的需求不断增加,智慧社区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如上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智慧社区”建设能够有效推动经济转型,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为提速智慧社区高效开发建设,采用“一张图”实现智慧社区可视化管理,有效避免以往小区因“孤岛式”管理而导致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
将社区内的建筑、道路、绿化等各种设施设备按照 1:1 建模还原。该场景是基于 Web 3D 开发技术搭建的虚拟智慧社区,结合智慧社区运营管理模式,将社区内各子系统进行整合。
将社区的基本信息、物业人员、停车场、设备设施等主要信息结合社区三维场景进行展示。通过交互可将三维场景视角聚焦到所选小区,同时概览数据细化至小区级别,方便用户对整体社区概况快速初步了解。
加强社区治安综合治理现实意义凸显。助力社区安防管理可视化平台建设,将各重要数据进行整合,结合 2D、3D 可视化进行展示,让社区安防智慧化水平进一步提升。在三维场景中按点摆放监控模型,还原现场监控情况,让用户对现场监控点位情况一目了然。通过与监控视频流的对接,实现在三维场景中任意交互某一监控模型,均可调用当前摄像头监控画面。
以动画形式复现巡更人员巡更态势及指定路线。当巡更人员完成当前点位巡更工作,将光柱进行染色示意。如发生漏巡更的情况,可通过巡更人员标签上的联系电话联系对应人员补充巡更,有效提升社区安防管理水平。
将社区空气质量指数(Air Quality Index ,简称 AQI)、噪音监测情况渲染成热力图的形式进行展示。场景内将根据实时指数变化实现色阶的改变,以表示空气质量或噪音分贝,当指数超出正常范围时,系统会自动触发告警,定位至该区域,输出指数超标信息。三维可视化环境系统监测预警机制,提高了对大范围、碎片化社区的管理效率,更有质量的督促用户快速注意和快速维护。
对停车场进行三维仿真建模,并与停车场管理系统有机融合,利用地磁、视频车位检测器等智慧停车硬件设备采集停车数据,将停车场停车情况在三维场景中进行数字孪生。透过场景可以很直观的查看停车场内车辆出入、停泊、空位情况以及充电桩的分布、占有情况。
结合 2D 面板展示车位统计、新能源充电桩统计、车辆进出、告警记录等实时数据。让数字管理形式赋能社区停车管理工作更加流程化、制度化和全局化,为社区内停车管理作出决策支撑。
整合各小区不同的工单管理模式,以社区作为整体进行统一管理,Hightopo可视化接入工单趋势、巡更计划、收费、品质、工程、安全、满意度等各项关键指标,为提高物业服务水平提供了强有力的决策支撑。
取代了传统的人员汇报和反馈机制,利用与现场智能化物联设备联动,实现在三维场景内固定点位上的新工单提示,并通过工单任务与运维人员匹配派发,及时调度运维人员前往处理,保证了工单处理的时效性。
在三维场景中实时呈现保安、运维、招商等物业服务人员定位信息。在能远程灵活安排员工作业调度的同时,也保障了人力信息的完整性、真实性和可追溯性,构建全域、多维、一体的社区综合管理体系。强化社区管理效率,让社区服务更有温度。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SEICMOLOGICAL AND GEOMAGNETIC
OBSERVATION AND RESEARCH
1999年 第20卷 第6期 No6 Vol20 1999
--------------------------------------------------------------------------------
地磁方法在地震预报中的应用
林云芳 曾小苹 续春荣 赵 明 李 琪
摘要 1989年以来,我们陆续提出转换函数法,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以及加卸载响应比法等3种地磁方法,将其用于200多个震例分析,其中有106个地震作了正式的年度预报,在97个次危险区预报中,有15个地震的时间、地点和震级三要素的预报较为成功。
关键词 地磁方法;地震预报;预报评估
Application of geomagnetic methods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
Lin Yunfang1),Zeng Xiaoping1),Xu Chunrong2),Zhao Ming1) and Li Qi1)
1)Institute of Geophysics,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Beijing 100081,China
2)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China Seismological Bureau,Beijing 100085,China
Abstract:Since 1989,we have studied more than 200 earthquake cases by three kinds of geomagnetic methods which are the transfer function,the spatial correlation and weighted difference,as well as the load-unload response ratioAmong 97 earthquake predictions there are fairly successfully in predicting the three elements of earthquake
Key words:geomagnetic method,earthquake prediction,evaluation of prediction effect
引言
地磁现象可反映上自日地空间,下至大气层和固体地球中发生的与电磁有联系的各种物理过程。对主磁场及其变化的研究,是了解地球深部地幔和地核内发生的物理过程的重要途径。利用变化磁场在地球内部的电磁感应现象,是研究地球内部电性结构及其变化的一种好方法。
地震磁现象的观测研究,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本世纪50年代末,精度高,稳定性好的质子旋进式磁力仪(又简称“核旋仪”)的问世和广泛使用,改变了对地震磁现象的观测状况,获得了较为准确的地震磁现象的观测数据和较为可信的震例结果。
近年来,震磁关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1987年以来,我们通过对中国地区地球磁场局部异常现象的研究,一边探索震磁关系,一边进行实验性的地震预报。1989年开始,我们陆续选用转换函数法,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以及加卸载响应比法等3种地磁方法,分析了1966年以来的200多个震例。对其中106个地震进行了年度预报,在97个次危险区趋势预报中,有15个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与实际发生的情况比较接近。
1 地磁转换函数法
1955年Rikitake & Yokuyama(1955),1959年Parkinson证实了地磁短周期变化的垂直分量ΔZ,水平分量ΔH和磁偏角ΔD具有以下稳定线性关系
(1)
其中A和B就是转换函数。
利用天然磁场作为入射信号,其特点是频带宽,分布广,近似平面波,有穿透力。对地面各测点记录到的天然磁场信号的分析得到的转换函数A和B,是地点(λ,),深度(h),频率(ω)或周期(T)和时间(t)的函数,即
(2)
由电磁波理论的趋肤效应可知,某一测点处(λ0,0)某一频率ωj的磁场F(ωj)的穿透深度为
(3)
此处μ和σ分别为介质的磁导率和电导率。不同频率的电磁波对地球的穿透深度不同,因此,可以利用各种不同频率的变化场的电磁感应获得地下不同深度的电导率的信息。分析和研究A和B及其参量随时间t的变化,则可了解和监视地震活动区地下电性结构和环境的变化,以期在地震发生前捕捉到这种变化,进行地震危险区的预报。
1987年以来,通过分析100多个震例后,我们认为复转换函数的模|A|和|B|,解矩阵方程(1)的总方差σz,以及Parkinson矢量的磁方位角αp及其变化等几个参量的变化异常与测点附近发生的地震有关。这些参量的定义为
A=Ar+iAi
B=Br+iBi (4)
下角标r和i分别表示实部和虚部。
|A|=(A2r+A2i)1/2
|B|=(B2r+B2i)1/2 (5)
αp=arc tan(Br/Ar) (6)
(7)
(8)
其中m为第j周期的事件个数。
计算了全国30多个地磁台周期T=9~200 min的转换函数及其参量的逐月变化,分析和预报试验100多个震例后,曾小苹和林云芳(1995)初步总结以下几点。
(1)转换函数的模|A|和|B|的频率响应在震前两年至地震当月有增大趋势。个别周期的|A|或|B|有明显的偏离。
(2)T=9~200 min的|A|和/或|B|在震前有明显的增大或波动,其异常值超过(2~3)S,S为均方差(图1)。
(3)T=9~200 min的总方差σz的波动在震前3年至地震当月超过(2~3)S(图1)。
(a)
(b)
图1 1982~1998年崇明地磁台转换函数变化异常与地震(单位为km)
(a)|B|(T=20 min);(b)|A|(T=150 min);(c)σz(T=150 min)
(4)构造断裂处(如海岸、河床和南北断裂带附近等处),Parkinson矢量在震前指向震中,多数在震后回到正常方位。
(5)多数地震前,|A|,|B|和σz的异常波动由深层(地幔)开始,逐渐“传播”到浅层地壳(曾小苹,林云芳等,1999)。
(6)未来6~12个月的地震震中位于地磁转换函数异常变化空间分布的“奇点”处,或等变线密集的中心处。
图1是崇明地磁台转换函数|A|,|B|及σz消除了长期变化和年变化影响后,变化幅度超过(2~3)S的异常与地震的关系。其中P为预报效果总评分的分数。
2 地磁加卸载响应比法
太阳以紫外线辐射和粒子流辐射两种方式影响地球磁场,形成变化磁场。前者主要形成Sq场,后者则为磁暴场D。曾小苹等(1996)提出将磁暴和一般磁扰过程作为地球磁场对太阳风加载和卸载响应的过程。磁暴场可分为以下几部分。
D=Dst+Ds+Dp (9)
其中Dst为暴时变化,Ds为扰日变化,Dp(B)为极区亚暴。
以垂直分量Z为例,取Z分量的Ds场作为计算加卸载响应比的参量,定义响应比
P(Z)=Ds(Z)+/D(Z)- (10)
如用日变幅ΔZ,(10)式即为
P(Z)=ΔZ+/ΔZ- (11)
其中下角标“+”和“-”分别表示加载和卸载。
加卸载响应比值P(Z)在正常情况下,应该主要是测点位置(λ,)和地下电导率(σ)的函数。对中低纬度地区正常情况下P(Z)=1~2。如果某测点正处于孕震地区,由于地下物质(多为热流体)的运动,必然会使地下电导率增加,导致P(Z)值增大,出现前兆异常。
地下构造的复杂性和地下介质的非均匀性,造成了孕震过程中多种物理和化学参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的非均匀性,必然导致每一次地震事件发生前,在一定空间范围内P(Z)异常会多次出现,且各次P(Z)的空间分布图象有差别(图2)。
图2 1998年1月10日张北MS 62级地震前P(Z)的空间分布(预报评分P=843)
(a)P(Z)正常分布(1996年9月23日至9月25日);(b)1996年11月15日至11月19日;
(c)1997年1月11日至1月13日;(d)1996年5月15日至5月17日;(e)1997年12月30日1998年1月1日
为认识P(Z)的时空分布规律,寻求P(Z)异常与地震的关系,继林云芳等(1996)和续春荣等(1998)之后,我们计算了全国54个地磁台的P(Z)值(表1)。
表1 P(Z)值的计算统计
地 区 台站数 计算P(Z)值时段 共计(年)
北 京 1 1965~1998 34
上 海 1 1974~1998 25
华 北 20 1974~1998 25
华 东 13 1986~1998 13
西 南 11 1986~1998 13
西 北 7 1986~1998 13
华 南 1 1986~1998 13
以华北地区为例,我们对1966年邢台MS72大震后至1998年华北地区21个地磁台附近发生的MS=34~78(ML=40~79)的157个地震进行了震例分析,得到的初步结果是:①P(Z)异常与震级的关系;②P(Z)异常空间分布尺度;③前兆异常出现时间与震级的关系;④发现了地磁效应的“震中区”(震中及其附近范围)和“盲区”(距震中100 km以外的某一范围),在该两个区内,震前不出现P(Z)异常值。进而解释了为什么有的距震中近的台站震前无异常,而较远处的台站却有异常的奇怪现象;⑤发现P(Z)异常的时间尺度、空间尺度与震源体尺度之间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这些结果将另文讨论,同时使我们在定量判断前兆异常和震磁关系的研究中有了新的认识。
3 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
引起地磁变化的因素很多,主要来自磁层(P)、电离层(Q)、地核(C)和地下局部异常(N)。因此,地面任一测点所测磁场值主要含有以上4种源场,以垂直分量Z为例
Z=ZP+ZQ+ZC+ZN (12)
正常情况下,中低纬度地区地球磁场的空间分布明显地呈线性相关关系,表现为相关系数R=090~100。通过对每日北京时21 h 00 min的总强度(F),垂直分量(Z)和水平分量(H)实测值计算的每月空间相关系数RF,RZ和RH,研究其变化与地震的关系。
假定一方面可将非地下局部异常视为空间均匀的,至少在相距不太远的测点对之间可视为是空间均匀的。另一方面,几乎所有的震例证实了地震是一种局部地区的地球物理现象,因而地磁效应也局限在某一范围内,我们称之为“磁异常区”。大量震例结果表明地磁Z分量对磁异常区的反应较其他分量更敏感、更明显,多数地震前10~11个月(个别地区为14~16个月)RZ开始由090以上降至07~085。据此,我们推测震前孕震地区地下介质电导率增大,致使地面测点观测到了Z的异常变化,形成了前兆磁异常区。
分析了1994年12月~1998年11月发生在华北,华东和西南地区8个MS=57~73(ML=60~74)的强震后,我们发现与强震有关的前兆磁异常区的异常Rz值,即Rza值随地区而异。西南和华北地区Rza=070~080,而华北地区Rza=080~085。下图为1994年12月30日发生在四川马边MS=57(ML=60)级地震前几个月Rz的空间分布图。该地震的预报评分P=965。
图3 1994年12月30日马边MS57地震()与Rz的空间分布(预报评分:P=965)
(a)1994年8月(正常);(b)1994年5月;(c)1994年6月;(d)1994年11月;(e)1994年12月
利用核旋仪测量地磁总强度F之差(简单差分)的变化异常来发现地磁异常,这方面的报道很多(Honkura,1981)。由于简单差分法忽略了外空源场对地面不同测点作用的差别。特别是平均高度约在110 km上空的电离层电流体系对相距几十千米至二三百千米的两测点的不同影响,在震磁关系的研究中是不容忽略的。为此,Rikitake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加权差分法。通过对中国100多个核旋测点1990年10月~1998年12月资料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加权差分法是一种在局部范围内提取地震前兆信息的较为合理而简便的方法(林云芳等,1992)。
在使用加权差分法时,需注意两点:①加权因子α的选取;我们采用二测点间线性相关关系Y=a+bX中的回归系数b,取其在正常情况和无震时的平均值作为α;②α值的适用时间应为3年至几十年。这是因为Fujita(1973)和Rikitake(1985)指出,外源场与地核源场的变化不同,局部地区磁异常的时间尺度必须小于地磁长期变的时间尺度。
4 对预报效果的评估
我们采用了一种比较简单而实用的评估预报地震效果的方法(朱若敏等,1998)。该方法由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署(UNDESA)全球计划项目推荐的方法—地震短临及年度预报意见评定标准,简称“ESTAPE”。按该方法中的“地震三要素年度预报评分表”对每个年度的预报与实际发生地震的误差,计算评分。
地震三要素的预报误差计算按要求:①预报地点误差ΔR:一律取年度预报中所圈定危险区的几何中心的地理位置(λ0,0)与实际发生的震中位置(λ,)两点间的距离,单位为公里;②地震震级误差:一律采用面波震级MS。震级误差ΔMS=|MS-MS0|,MS0为预报震级的中值;③在一个次预报的危险区中,如发生多个地震,取分数最高的那个地震计分;④时间误差:在年度预报中,凡在所预报年的1月1日~12月31日内发生的地震,时间误差ΔT=0月。
由ΔT,ΔR和ΔMS查表所得分数分别为PT,PR和PM。考虑到预报地震三要素的难度各异,引入难度因子αT,αR和αM分别为03,04和03。预报效果以总分P计
P=αTPT+αRPR+αMPM (13)
1989年10月开始,我们用本文所述方法每年10~11月向主管部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所和中国地震局)正式提交地震趋势意见。1995年开始,每年年中(6月下旬)对下半年再提出补充预报意见。1989~1998年9年中,共提出了97个次危险区,其中虚报34个次,占预报总个次的340%。按ESTAPE表2计算的预报评分P≥60,85和90分的地震个次数分别为54,14和9,所占预报总个次的百分比分别为554%,144%和93%。图4显示了9年来P值按分数档次的结果。
表2列出了P≥85分的14个震例及预报效果计分。
表2 预报评分P≥85的14个震例
No 年-月-日 φ(°N) λ(°E) MS 地 点 ΔT/月 ΔR/km ΔMS PT PR PM P 方法
1 1990-2-10 317 1210 51 江苏常熟 0 39 04 100 902 800 901 1
2 1991-3-26 400 1139 58 山西大同 0 45 02 100 887 900 925 1
3 1991-5-30 397 1183 52 河北陡河 0 55 03 100 864 850 901 1
4 1991-6-16 389 1057 51 内蒙古阿左旗 0 92 04 100 779 800 852 1
5 1992-4-23 223 991 67 中缅边界 0 95 02 100 830 923 909 1,3
6 1993-1-27 231 1011 63 云南普洱 0 39 02 100 928 923 948 1,3
7 1994-1-12 391 754 56 新疆喀什 0 31 01 100 922 950 954 1,3
8 1994-12-30 290 1036 57 四川马边 0 5 02 100 987 900 965 1,3
9 1995-7-22 364 1033 58 甘肃永登 0 29 03 100 927 850 926 1,3
10 1996-2-28 290 1046 54 四川富顺 0 66 04 100 838 800 875 1,3
11 1996-11-9 318 1231 61 长江口 0 87 06 100 844 767 868 1,3
12 1997-1-21 396 769 62 新疆伽师 0 42 02 100 922 923 946 1,2,3
13 1998-4-14 397 1185 47 河北古冶 0 12 08 100 969 600 868 1,2,3
14 1998-3-19 401 767 60 新疆阿图什 0 165 00 100 718 100 887 1,2,3
注:最后一栏“方法”中的1,2,3分别表示转换函数法,加卸载响应比法,以及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
图4 地磁方法预报地震效果评分(1990~1998)
5 问题与讨论
(1)1989年以来,我们采用转换函数法,加卸载响应比法,以及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3种地磁方法分析研究了200多个震例,9年内,正式提交的97个次危险区有106个地震,其中对14个地震的时空强三要素预报较成功。表现在预报评分P≥85分(表2)。由于地下构造和介质分布的非均匀性,孕震过程的复杂性,地面测点分布的非均匀性,以及观测条件的限制,加上我们对震磁关系认识有限,使得目前的预报水平不高,表现在1989~1998年的9个年度中,虚报率为340%(33/97),及格率为557%(54/97),较成功率仅为144%(14/97)。
(2)总结经验,设3种地磁方法中的参量出现的异常量为a,当a≥(2~3)S后,有可能在磁异常区附近发生地震,S为参量在正常情况下的均方差。一般a≥2 S对应6级左右的中强震,a≥3 S对应6级以上的强震,或小于6级的近震。
(3)各个方法的异常出现时间不一。转换函数|A|或|B|为震前3年至地震当月;σz为震前2年至发震当月。空间相关法为震前14~10个月至震后1个月,加权差分法为震前6个月至发震当天。加卸载响应比法为震前15年至震前3天。
(4)各 方法所能控制的空间范围与地震的强度和地下构造有关。对MS=6~78的强度,最远的控制距离为550 km左右。对MS=35~50的地震,约为100~300 km。对MS=5~6的地震,约为300~350 km。
(5)出现在103 km量级的空间尺度范围内的特大磁异常,往往与未来8个月内该地区发生的罕见的气象巨灾有关(曾小苹,1992;曾小苹,1996)。
(6)我们推测,孕震区地幔物质的运动和岩石圈内的构造运动,使地下物质的孔隙和裂隙增大、运动、变形。这给地下水和深部热水汽的侵入创造了条件,导致地下介质的电导率增大,造成孕震区地磁场出现前兆异常。
根据电磁感应理论,转换函数和加卸载响应比方法所用资料分析的周期推算出地下电导率的深度约为700~1 000 km,而空间相关和加权差分法所用的核旋测值为地磁场的绝对值,其年变和长期变本身就与地核和地幔深度的物质运动有关。因此,可以推测孕震区地幔物质的运动对地震的形成和发生是有贡献的。也就是说,地震的“源”有可能来自深部的地幔处。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论著编号 99AC2060
作者单位:林云芳 曾小苹 赵 明 李 琪(中国北京 100081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续春荣(中国北京 100085 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
参考文献
续春荣,林云芳,吕桂芳等1998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川滇中强地震中国地震,14(2):190~196
林云芳,续春荣,张继红等1996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华北地震空间科学学报,16,增刊,17~21
林云芳,曾小苹,续春荣等19921991年3月26日大同58级地震磁效应初探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3(2):44~52
曾小苹,林云芳1995地磁短周期变化异常对中国中强地震的响应地震,1,29~36
曾小苹,林云芳,赵明等1999地球磁场局地异常与云南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20(1A):116~120
曾小苹,续春荣,赵明等1996地球磁场对太阳风的加卸载响应与地震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17(1):49~53
朱若敏,金玛利柯尔(Jean J,Chu and Col J M),1998地震短临和年度预报评分法(ESTAPE)联合国地磁方法研讨会专用教材“地磁方法预报灾害”之附件1,104~106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1992地球磁场大面积短暂异常与灾害性天气相关性初探自然灾害学报,1(2):59~65
曾小苹,林云芳,续春荣等1996地球磁场、天气、气候和气象灾害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所“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及应用”编委会主编,“地磁大气空间研究及应用”,地震出版社,北京:393~396
Rikitake T and Yokuyama I1955The anomalous behavior of geomagnetic variations of short period in Japan and its relation to the subterranean structure,Bull Earthq Res Inst Univ Tokyo,33,297~331
Parkinson W D,1959Directions of rapid geomagnetic fluctuations,Geophys J R astr Soc,2,1~14
Houkura Y,1981Electric and magnetic approach to earthquake prediction,in“Current Research in Earthquake Prediction I”,Edited by TRikitake,301~383,Center Acod publ,Japan,Tokyo/D Reidel publ Co Dordecht
Fujita N,1973Secular change of geomagnetic total force in Japan for 1970J Geomag Geoelectr,25,181~194
Rikitake T and Honkura Y,1985Solid Earth Geomagnetism,TerraSci Publ Co Tokyo,Japan/D Reidel publ Co Dordrecht
以上就是关于概述适合nb-iot应用的场景全部的内容,包括:概述适合nb-iot应用的场景、物联网应用技术考二级证需要的教材是啥、物业进行智慧社区改造,未来盈利前景如何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