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

物联网0137

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第1张

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

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海尔方面否认将推出自有品牌汽车,并称海尔目前依托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

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1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火爆,继手机厂商掀起一股跨界造车风潮后,家电巨头海尔也被曝将推出自有品牌汽车。

8月9日,对于网传海尔集团推出自有品牌汽车的报道,海尔集团相关人士对据中证报表示,相关报道并不属实。该人士表示,目前,公司依托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旨在赋能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公司将利用智慧家庭的技术和场景优势,与汽车企业共同建立家车互联新生态,为消费者提供美好的生活体验。

8月8日,有报道称,海尔正在筹划造车,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现在正处于筹划阶段,将采取代工的模式。

早在几年前,海尔就已经开始进入汽车领域,不过并非直接下场造车,而是进入了汽车生态链。早在2017年,海尔资本出资5000万元,领投一家叫“飞驰镁物”的企业,围绕汽车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展开,涵盖汽车云平台及软件服务、车载智能网联终端、数字化运营、移动出行服务四大版块。

2021年,海尔先后与奇瑞控股、上汽、吉利签署协议,合作内容主要围绕车联网领域,进入2022年,海尔又被曝出旗下海骊智行与复古新能源汽车制造商“松散机车”达成投资意向,涉足整车制造领域。

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2

近日,有消息传出海尔正筹划造车。

据第一财经报道," 海尔正在筹划造车,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 一位知情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现在正处于筹划阶段,将采取代工的模式。至于具体推出时间以及能否落地,暂未获得确切的消息。

据报道,海尔方面否认将推出自有品牌汽车,并称海尔目前依托旗下的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旨在赋能汽车产业链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海尔将利用智慧家庭的技术和场景优势,与汽车企业共同建立家、车互联新生态。

报道表示,海尔不是首家进入汽车领域的家电企业。美的、海信、格力、创维、索尼等家电企业均在汽车领域有所布局。从当前家电企业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来看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下场造车,另一种则是通过投资等方式进入到汽车产业链,做与之相关的生态产品。

海尔创立于 1984 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在持续创业创新过程中,海尔集团始终坚持 " 人的价值第一 " 的发展主线。

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3

有知情人士透露,“海尔正在筹划造车,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的汽车产品。”报道称,海尔造车计划采取代工模式,至于推出时间以及能否落地,尚未有确切消息。

针对“造车”传闻,海尔对界面新闻表示消息不属实。相关人士介绍,海尔目前依托旗下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正在与相关汽车企业共建汽车领域工业互联网子平台。同时,海尔将与汽车企业共同建立家车互联新生态。

从去年开始,海尔和不少汽车公司都保持战略合作关系。2021年3月25日,海尔与上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首次跨界合作汽车大厂;随后又“牵手”吉利,双方在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营销渠道、金融及物联网支付等方面展开合作。海尔还与奇瑞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打造汽车工业互联网平台。

从海尔投资版图来看,其在汽车领域的布局更是深耕已久。海尔旗下的海尔资本早在2017年投资了主营业务为汽车数字化和移动出行服务的飞驰镁物;2020年海尔资本看上了提供车载信息化服务的博泰车联网,并完成B轮战略投资。另外,汽车检测设备生产商赛赫智能和汽车零部件制造商彤明高科也都获得过海尔资本的青睐。

可以发现,海尔过去的动作主要集中在汽车产业链上的布局,实现车与家的智能互联。但想要正式进入整车领域,推出自有品牌,海尔还缺少造车资质,自建工厂、收购有资质的汽车公司或者找工厂代工是三条可选择模式。

如果海尔未来有意进军整车领域,并采用代工模式,此前达成战略合作的上汽、吉利与奇瑞等汽车制造商是否愿意成为代工厂也还有待商榷。

海尔不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车的孤例,先行一步进入整车制造的行业代表是格力和创维。2019年,格力与威马汽车达成合作,在智能制造、车家智能互联以及整车制造相关方面展开深入合作;2021年,格力通过司法拍卖获得银隆新能源3047%的股权,获得整车汽车生产资质,正式进军汽车制造。

目前银隆新能源(现已更名“格力钛”)的主营业务是新能源商用车且还在生产,未来格力想要往新能源乘用车发展,还需要对生产线进行改造,供应链模式也需要调整,难度并不低。今年3月,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接受采访明确表示,格力不会进入家用车市场。

创维则是从商用车领域逐步进入到乘用车市场。2011年,创维集团董事长黄宏生重组厦门金龙以及南京东宇汽车集团,建立开沃汽车,投入到新能源客车的造车事业中。直到2017年,开沃汽车才获得乘用车汽车生产资质,并于2019年宣布成立新能源汽车品牌天美汽车,次年推出首款车型ET5。

不过,ET5的销量十分惨淡,目前已经退出市场。去年,天美汽车宣布更名为“创维汽车”,借助创维集团的名声,推出定位中型纯电动SUV创维EV6,售价1468万元至2528万元,6月销量仅为1280辆,半年总销量尚未过万。

安永博智隆战略咨询合伙人章一超向界面新闻表示,家电圈企业选择自主造车并不一定是上佳选择,它们对于汽车行业的认知还存在壁垒。

“消费电子领域其实很多都是找代工厂。随着新能源汽车普及,造车门槛已经降低,未来很有可能诞生一些专注于做汽车代工的白牌厂商,这是家电企业跨界造车更容易上手的一条路。”

事实上,早在20年前,家电行业就兴起过跨界造车的热潮,并给不少企业留下惨痛教训。当时美的、春兰、奥克斯、波导、格林柯尔等家电企业囿于主营业务产能过剩和拓展多元业务需求,曾纷纷下场,但又都相继折戟。

美的曾收购云南客车厂、云南航天神州汽车及湖南省三湘客车集团,并在昆明和长沙建立生产基地。但由于对汽车供应链把控不足和销售渠道不佳等多重因素,两大生产基地在2008年全面停产。奥克斯则向SUV和皮克领域发展,2004年曾宣布5年内投资80亿元进军轿车领域,实现45万辆年产能,但最终销量不佳,于2005年3月最终退市。

现在进入汽车领域的部分家电企业已经转换思路,不再沉迷于自主造车,而是利用自身优势实现与汽车产业的跨界融合。

例如,美的当前专注于做汽车公司的零部件供应商,旗下威灵汽车部件专注于驱动系统、热管理系统和辅助/自动驾驶系统,收购的合康新能主要负责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包括新能源汽车系统动力总成、新能源汽车充电桩等。

章一超指出,家电企业有自身的技术优势,顺应智能汽车的发展,比如做液晶显示屏也可以往汽车智能座舱方向发展考虑。“未来汽车作为生活空间的延续,本身和家用电器产品会产生联动,车家互联将成为企业布局的重点方向。”

说到新能源汽车或者互联网汽车,想必大家以前都会想到特斯拉。亮丽的外观,惊人的加速,坚挺的续航,自动驾驶,互联网等等黑科技于一身的土豪玩具特斯拉,赚足了大众眼球。但是,如今再说到互联网汽车,我们有更多的谈论对象,因为在国家的号召,环境保护的诉求下,国产互联网造车也进行的如火如荼。中国又有哪些企业正在追赶特斯拉的脚步?只是一纸振奋人心的ppt还是互联网企业也想实业报国?

1车和家

创始人:李想

车和家由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创办,自从19岁高中辍学创办泡泡网,四年后又创办了汽车之家,到创办车和家已经是第三次创业。从15年7月创办至今天估值已经超过30亿。车和家的目标是提供智能的新能源出行方案,打造小而美的电动交通工具。

二师兄点评:李想的计划是将用户的使用距离进行分区,只在市中心的短途行驶,就只需要用小型的充电SEV,而长途就需要混动SUV,这样保证了车辆的实用性,不会导致没电而了不能行驶的尴尬局面。而李想口中的小而美,估计就是差不多类似于丰田的这款双门双座的小型电动车了。期待传奇创业者的李想会怎样颠覆电动车的未来。不过据二师兄了解,由于国内对于小型电动车的政策没有国外宽松,所以估计第一批车将会率先在海外上市。

2乐视超级汽车

创始人:贾跃亭

未来构想:共享未来交通生态。

说到乐视大家应该会想起乐视视频,一个做视频的网站,但是事实上远没有这么简单。贾跃亭以生态二字先后成功带领乐视进军超级电视,超级手机等多个领域,如今又要去汽车行业搞事了,并宣称将要推出共享未来交通生态的乐视超级汽车。乐视汽车堪称在加速和自动驾驶可以媲美甚至超越特斯拉,短短几十米的自动驾驶演示使得这位山西汉子激动的热泪盈眶,一切嘲笑这一刻都沉默了。

二师兄点评:乐视虽然以做视频起家,但是在贾跃亭的带领下,已经在多个互联网邻域杀出一条血路。但是这次进军新能源汽车实在惊险连连。因为自从宣布开始试水汽车行业以来,乐视频频站上风口浪尖。去年乐视就深陷“资金链断裂”的泥潭,然后又是美国工厂停工,很多人开始怀疑这是贾跃亭的“旁氏骗局”,舆论都说乐视只拥有振奋人心的PPT。但是真相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二师兄觉得,很多国人只是以一种看笑话的态度在看乐视,但是我却认为乐视领先了很多互联网企业一个时代,如果超级汽车量产,势必成为国人的骄傲。当然想改变时代岂非易事,当年特斯拉也一样被质疑能不能被量产,乐视也一样在经历这个痛苦的阶段。

3百度无人驾驶汽车

创世人:李彦宏

未来构想:三年自动驾驶商用化,五年量产。

在互联网造车这件事上怎么能少的了这位互联网科技的大佬,作为百度的CEO的李彦宏自从宣布要进军汽车行业,便全力投入无人驾驶汽车的研发上。

二师兄点评:作为中国互联网的三大巨头之一的百度,有人传闻将百度从三大巨头中排除出去,因为在商业发展布局上,百度可能不及阿里以及腾讯。我想这是有理由的,因为百度和其他两大巨头不一样,百度更像是一个技术宅男,更偏向于搞技术。所以在今后的很长一段世间里,百度鲜有大的动作,而是干脆一门心思的埋头研发。而无人驾驶汽车就是其中一部分。14年百度与宝马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共同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百度主要研发汽车传感系统、决策和控制系统,以及进行数据采集、绘制三位环境地图等。第二年,百度的无人驾驶汽车就在没有驾驶员的情况下,从百度大厦行驶至奥森公园。该测试车是以宝马3系GT为基础研发的,整合了宝马的车身内部传感器和车辆控制接口,宝马提供行驶安全控制系统的技术支持,百度提供地图、车辆定位、环境感知、控制系统等自动驾驶决策和控制模块。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真的可以像百度说的三年就可以进行商用,五年能够量产。

4阿里汽车

创始人:马云

未来构想:让合作伙伴造出车来。

上汽和阿里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互联网汽车及其生态圈。双方计划打造的全新互联汽车,将集成阿里的YunOS操作系统、大数据、阿里通信、高德导航、阿里云、虾米音乐等,以及上汽的整车和零部件开发、汽车服务贸易等资源。这辆车在杭州西湖区云栖小镇正式发布了号称是全球首款量产型号的互联网汽车,也就是搭载了阿里YunOS for Car的上汽荣威RX5。

二师兄点评:在互联网造车兴起的年代里,除了三大巨头之一的百度,还有另一个巨头阿里巴巴也来掺和。但是,马云的做法和乐视,车和家等企业有所区别,运用了相当于一种“曲线救国”的策略。他们没有直接造车,而是跟百度类似的,以互联网与传统汽车行业相结合的方式,间接的进入汽车行业。相比于许多企业的PPT造车而言,阿里的造车梦的确显得更加清晰和明朗,起码人们可以看到车辆就展示在人们面前,不久后就可以量产。但是说实话,马云的造车梦是要实际一些,但是这辆车有一些过度包装之嫌。这辆车虽然有一些新型的互联网特性,但是与宣传上处处颠覆,处处都有革命相比等字眼,实在没有那么夸张,颠覆之路还很远。

5蔚来汽车

创始人:李斌

未来构想:在中国市场打造高端豪华的高性能电动车。

2016年11月21日晚,蔚来汽车在伦敦举办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发布会,发布英文品牌“NIO”、全新Logo、全球最快电动汽车EP9。蔚来汽车在众多的互联网造车企业中,可谓是比较高大上的一个品牌。光这辆车的造价就达到了120万美元。

二师兄点评:蔚来汽车的CEO是易车网CEO李斌,而股东之一就是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李想。结合两家优秀公司的管理运营经验,使得蔚来汽车的前途十分值得期待。去年在伦敦发布了首款电动跑车ep9,一亮相就惊艳了世人。但是同样惊艳的不仅只有外观,还有1000匹的马力,3秒的百公里加速成绩,这些都足以跟LaFerrari和迈凯伦P1性能对标。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飞快,但是对于高端电动汽车,还是没有一款车能够像特斯拉一样抗衡。所以为了弥补这个短板,蔚来汽车将来将会做出高端的电动跑车或者轿跑。

6格力造车

创始人:董明珠

未来构想:暂无

相信大家对于这位最近这位频频出现在热搜上的女企业家再熟悉不过了,她就是董明珠。作为格力的女掌门人,近几年一路带领格力过关斩将,迈向世界,成为一个令国人骄傲的品牌。但是殊不知,格力也要造车了。

二师兄点评:格力连续数年的利润增长在2015年开始触顶,也许正因为这样,董明珠去年才会拟以130亿元人民币收购珠海银隆,玩跨界,开始造车梦。此前格力也跨界做过手机,但是手机做得并不是十分理想。但是手机卖的不好,好歹是做出来了,车子可不是轻轻松松就能做出来的。虽然拟以130亿收购,但是由于股东们的反对,宣告失败。但是董明珠不服输,联合爱给大家定小目标的首富王健林,一同入股珠海银隆,誓要实现造车梦。但是珠海银隆造的车子不是跑车也不是轿车,人家专注于电动公交车,同时人家拥有充电快的银隆的钛酸锂动力电池和储能电池两大块的优势技术。虽然人家的车目前还没造出来,但是你觉得董明珠的造车梦会实现吗?

7小鹏汽车

创始人:夏珩

未来构想:为年轻人造一辆不一样的车

可能小鹏汽车这款车大家都不是特别的熟悉了,虽然名气没前几家造车企业有名,但是和那些车造不出来的不一样,人家的车已经造出来了。

二师兄点评:小鹏汽车团队成立于2014年中,专注于针对一线城市年轻人的互联网电动汽车的研发,第一款量产车的目标是一辆时尚、跨界的电动SUV。从中可以看出这是一辆富有年轻特性的小型SUV,外观时尚前卫,内饰方面,依旧是以时尚运动为主基调,配有和特斯拉一样的大屏。虽然在性能方面多项指标都能对标特斯拉,但是因为是针对年轻群体的电动车,价格方面会比特斯拉亲民的多哦。

8.汉能汽车

创始人:李河君

未来构想:颠覆创新,驱动未来

汉能作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在涉及水电、风电、光伏发电领域之后,汽车产业将成为它实现“移动能源战略”的重要战场。

二师兄点评:4000多人的发布会,一连推出了4款太阳能汽车,汉能这次闯入汽车行业,可谓来势汹汹。汉能汽车可以说是新能源车中的一股清流,因为理想情况下,人家的太阳能汽车是不要充电的,虽说有点难以置信。李河君作为曾经的首富,做出进军汽车界的决定是因为发展太阳能动力车,是汉能的中长期战略。他认为汉能全太阳能汽车是真正意义上“零污染”的清洁能源汽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虽说如果真的可以用太阳能驱动汽车,固然是好,但是现在的太阳能技术还不够成熟,转化率低,也不能保证一直有太阳。虽说宣称3年内量产,但是0污染,0排放的太阳能汽车恐怕没这么简单实现。

二师兄购车(微信公众号:ershixiongcar)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细数深圳的激光企业,大族激光首屈一指。短短二十五年时间,大族激光从激光打标设备起步,迅速成长为年营收超百亿、位列全球前三的激光加工设备生产厂商。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深圳被誉为“激光城”,激光产业产值已占华南激光总产值近八成。深圳手里当然不止大族激光这一张“王牌”,还有以创鑫激光、杰普特、联赢激光、海目星为代表的手握核心技术的企业。2019年,这几家企业也均开启了科创板的上市征程。

下游制造业的需求变化对激光产业的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二十多年前,得益于制造业产能扩充,激光产业迅速崛起;而如今,下游消费电子、动力电池行业需求下滑,激光产业也随之受到冲击。

深圳激光产业格局将有怎样的变化?在激光产业链不同位置各擅胜场的头部企业,有无可能进化为下一个大族激光,甚至超越大族激光?

制造业垒起深圳“激光城”

激光作为一种增强的电子光束,广泛应用在医学、军事、通信、工业等领域。在制造业,激光主要用于打标、切割、焊接等工艺,凭借方向性好、非接触性加工等特性,很快便取代其它技术方案。

深圳成为中国“激光城”是偶然,也是必然。80年代深圳特区成立伊始,“来料加工”是主要的产业形式之一,制造业进阶之路从此奠基。时至今日,深圳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年产值超过两万亿元,已成为深圳第一大支柱产业。

激光产业与制造业相辅相成,在深圳落地生根“顺理成章”。大族激光创始人高云峰最初靠激光打标机给扣子印花纹、印品牌,才为大族激光找到一线生机。大族激光和众多深圳激光企业一样,跟着消费电子、汽车等产业的发展踏上高速增长的康庄大道。

不过,如果将蓬勃发展的激光产业单纯归功于下游应用需求旺盛,不免有些以偏概全。深圳为了扶持高新技术产业,不遗余力地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和专利,钻研激光技术、实现国产化替代的激光厂商因此受益。激光产业不仅位列深圳市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计划中,而且创鑫激光和海目星也曾荣登深圳市知识产权局公布的《深圳市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名单。

“全国激光看广东,广东激光看深圳,深圳激光看宝安”,宝安区激光行业产值在2018年达到130亿元,占全省激光产值的46%,成为“激光城”中的“激光区”。

2019年,广东省激光行业协会乔迁至深圳宝安,进一步推进“深圳激光谷”的建设。深圳已经是国内激光技术应用产业链最完整的区域,而“深圳激光谷”将在3-5年内整备225亩产业用地,建成100亿元以上产值的激光产业园区,进一步巩固深圳“激光城”的龙头地位。

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影响下,深圳市激光产业将迈向“强者恒强”的未来。

中游:壁垒成型,已无后来者空间

激光产业上游,为激光器制造提供硬件和软件的企业;中游为激光器研发生产厂商;下游为激光加工设备生产企业,产业链分工清晰。

产业链上游企业主要负责生产光学材料、光学器件、数控系统、电学器件等软硬件产品,这些产品的应用并不仅限于激光器产品,故不纳入本文讨论范围。

中游是激光器研发生产厂商,技术壁垒较高,国内头部厂商经过十几年技术攻关,如今才有资格与国际巨头同台竞技。以工业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光纤激光器为例,中外各三家龙头占据了965%的市场,后来者已难觅机会。

2018年光纤激光器国内市场占有率

创鑫激光常年位居国内市场前三、自主品牌前二。其与锐科激光(300747SZ)定位相似,产品线大而全,是与IPG等国际巨头全线开战的狠角色。

近两年,中国激光器市场爆发价格战。2019第一季度,IPG中国区营收下滑24%,净利润下滑48%,锐科激光2019年净利润下滑超过20%,创鑫激光前三季度虽然营收有所增长,净利润却同比下滑1564%。价格战背后是存量市场的正面肉搏,国内两大头部厂商能否借助价格战动摇IPG的市场地位,值得期待。

创鑫激光的主要战略是“器件先行”和“超高功率弯道超车”。前者让创鑫激光进入产业链上游,掌握多个核心器件的研发生产能力,降低激光器成本;后者则让创鑫激光在超高功率激光器上多有斩获,巩固技术壁垒。

与锐科、创鑫两大龙头不同,杰普特凭借MOPA激光器的技术优势,在细分赛道一骑绝尘。MOPA激光器是脉冲光纤激光器的两种主流结构之一,与调Q激光器相比,技术难度更高,成本也更高。虽然MOPA的技术特性导致杰普特规模受限,但是也成为其激光器业务的护城河。

“两条腿走路”的杰普特并未太依赖激光器业务。其激光、光学智能装备成功打入苹果供应链,从2017年开始成为第一大业务。不过,由于iPhone销量下滑,智能装备业务受到较大冲击,杰普特的激光器业务在2019年重挑大旗。

激光器技术壁垒较高,经过二十多年的追赶,中国激光器头部厂商才达到和国际巨头们同场竞技的水平,国产替代逐步推进。在打价格战的大背景下,中国厂商有望撬动更大市场份额。

如果国内激光器头部厂商能够动摇IPG强势的市场地位,甚至将IPG赶下市占率第一的宝座,激光产业中游也许会涌现出一个“大族激光”。

下游:行业面临整合,新巨头呼之欲出?

激光产业下游是激光设备厂商。他们研发和制造激光加工设备,满足制造加工企业生产端需求。深圳激光设备厂商得益于珠三角旺盛的产业需求,可发挥的细分赛道不胜枚举。

联赢激光深耕动力电池焊接赛道。其最早在国内YAG激光器上采用能量负反馈技术,并通过与ATL合作进入电池行业,随后成为宁德时代最早的设备供应商之一。2019年上半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总电量排名前十的企业有九家是其客户。

海目星产品的行业应用则更为丰富。其最初产品为激光打标机,应用于印制电路板的制造。通过不断引入外部研发团队,海目星先后研发出激光钣金加工设备、自动化生产线、激光精密加工设备和锂电系能源激光及自动化设备,兼顾激光和自动化应用,成为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

近两年来,消费电子、动力电池、汽车等激光设备“消费大户”进入洗牌期。不管是4G末期的需求不振,还是5G商用开启“换机潮”,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消费电子已经进入巨头垄断时代,除了苹果、华为、小米、OPPO和vivo外,其他厂商已经很难找到生存空间。终端市场垄断的格局将间接影响上游产能的变化,未能进入上述厂家供应链的激光设备厂商自然举步维艰。

汽车以及相关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也是如此。补贴政策的退坡直接导致国内新能源汽车2019年销量同比下滑4%。经营不善的珠海银隆等动力电池厂商,不得不对过去两年豪掷千金的订单重新议价并延期支付,被波及的激光设备厂商叫苦不迭。众泰、力帆、海马等自主品牌主机厂被逐渐边缘化,压垮现金流的最后一根稻草已漂浮在半空,被拖欠货款的供应商自然也瑟瑟发抖。

激光企业因此受累,连行业龙头大族激光也未能幸免。受消费电子产业不振以及中美贸易争端的影响,大族激光2019年净利同比下降6173%(数据源自大族激光业绩快报)。

为规避行业下游变化带来的影响,激光设备厂商自然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联赢激光坐拥动力电池行业头部客户,打算乘上电池龙头产能扩充的东风;海目星则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靠通用设备、动力电池设备和显示设备三驾马车共同驱动公司发展。

目前,深圳仅宝安区内就有近百家激光企业,70%都生产激光打标机,应用端需求的变化恐加速行业洗牌,竞争力不强的激光设备厂商将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制造加工企业的聚集和政策的扶持,造就了深圳这一片激光产业的沃土。我国中游激光器厂商已经形成技术壁垒,将进一步从国际巨头手中夺取市场份额;下游激光设备厂商已经成为制造加工产业的得力助手。

尽管近两年下游需求波动,但随着5G商用、物联网设备普及、智能汽车产业的成熟,“新基建”将释放出增长红利,行业在整合期后将迎来新一波产能扩充。激光器市场进一步集中,极有可能涌现出下一个“大族激光”。

在这个问题上我要产名我的观点,从我接触冰箱空调开始到电视己有廿十八个年头了,那时我修地都是日本货东芝牌,天津产的叫长岭阿里斯顿利泊海尔。多数进口的多,新飞冰箱、空调有春兰的、松日、松下。后来岀现了青岛海尔的冰箱、冰柜、再到电视空调等。我是搞家电维修出身,海尔是国企,海尔的电视与冰箱空调维修率挺高的。从张瑞敏的战略来讲他的眼光可算是世界首选,从管理到服务质量模式是同行业的先祖。格力的出现名声在后,走出国门不是我们常人所能看懂的,从产品的传统化再到创新各有风骚。在国内囝际的舞台上是我们中国的骄傲,从无到有走出国门,让世界知道中国的产品不比任何国家质量差。海尔与格力比较,都有各自的优势。海尔建厂早,打出了服务售后的先机与典范。是后来更多的中国企业竞争的对象与榜样,势比争雄无人能比。我警重海尔,也喜欢格力都是我学习创新的祖师爷,祝福祖国有象海尔、格力这样更多的企业为国争光,祝福中国更强大!!!

海尔在15年前 有过和现在董明珠一样的想法 就是做中国人的芯片。可是最后失败告终。今天格力又重新拾起当年的梦想实在是惊人壮举。

海尔空调 体验 过 可能运气不好,新买的三次维修 还是数字符号会出现,董明珠的大松产品体验下来也不怎么理想。最后选奥克斯了。空调 冰箱 其实技术早就过关了。春兰 没有了吧,几十年还在用的也有。

董明珠太把自己的产品夸大,什么都是自己的,芯片不是自己的。所以想搞芯片。

我很佩服海尔和格力,至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现在格力有钱了希望芯片能搞出来。

只要芯片搞出来就可以用在其他领域,国产家电将赶超一切家电产品。

支持海尔 支持 格力。至少他们是做了该做的事 和正在做该做的事。

希望海尔格力这样的企业能多些,不光是赚中国人的钱更重要的是赚世界的钱。

没得比,海尔质量差是公开的秘密,无论是电器还是房子,都不咋地,海尔走的是服务,出现问题去你家修,顺便帮你修一修其他问题家电,海尔就是,虽然咱产品不行,但坏了就修,让你不怕产品坏。

格力是正八经工科优等生,自己研发自己生产,自己追求品质,从发展上,一定是格力牛逼。

海尔是过去式,不要指望海尔,海尔靠的是青岛政府,电器才能赚几个钱?政府优先把潜力地皮卖给海尔海信,真正赚钱的,还是房地产

我在这里只讲两公司的售后服务各有不同。

五年前我买了一台全自动海尓洗衣机。

买机后送货;

海尔公司共回访电话三次:

1、问: 货送到未?送货人员服务态度如

何?交接工作做得怎样?

2、问: 拆解包装工作怎样?安装、调试

满意否?

3、问: 洗衣机经使用后你满意否?

我都一一作答,并讲很满意。

去年,我买了部格力1匹分体空调。

经三催四催才安排人员帮我安装。

安装空调基上是免费安装。但,如主机挂外墙的要收高空作业费1OO元;主机架80元(不锈钢);雪种管穿墙孔,靓孔要价50元,差的免费。

刚好我家安装空调不用挂外墙和使用主机架,也不用要靓孔。所以本客户装空调不用出一分钱,基本免费安装(其实购机单价已包括安装费在内)。

安装完毕经使用后,发现有几个问题:

1、当时室外温度为35℃,室内机设定温

度为26℃,经1、5小时制冷运行,室

内机显示26℃,而主机都不能自动停

机状态。(整个夏天都是这样)

2、主机几扇叶转向是程逆时针转向。这

这个转向是否正确?

由于来我家安装空调的师傅收取吾到我一分钱,我就上述问题电话联系过,这些师傅无心解答。机台安装后能制冷就oK。

宗上所述: 本客户认为海尓售后服务比格力好好多!!

我不知大家怎样理解,我的理解的题目所指的海尔应是海尔集团,现在在A股上市的青岛海尔(600690)只是海尔集团的一个子公司,现任董事长、总经理为梁海山,海尔集团还有许多资产没装入青岛海尔;而格力应是格力电器(000651),现任董事长和总栽是董明珠,不是指格力集团。格力集团是格力电器的大股东,格力集团下面另有一家上市公司格力地产(600185),格力电器其实与格力地产没有隶属关系的。

如果我们弄清楚了以上概念,格力电器与海尔集团是值得一比的,二者都是以生产白色家电为主的公司,都是行业的领军企业。2018年海尔集团全球营收为2661亿元,其中生态收入达到151亿元,同比增长75%;而格力电器营收为2000亿左右,二者相差约660亿元。海尔的主力产品: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居国内销售前三名;反观格力除了空调,其余产品基本没啥影响力,而空调特别受房地产景气的影响,因此格力的抗风险能力远不如海尔。海尔的海外营收占比40%在右,格力17%左右。 海尔已是一家比较成功的跨国企业,海尔的海外营收100%来源于自主品牌;而格力一部分的营收为替别人贴牌代工的,尚欠火候。

2018年,在品牌战略、全球化战略等的协同下,海尔的品牌效应不断放大。据世界品牌实验室12月18日在美国纽约揭晓的2018年度(第十五届)《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显示,海尔在世界品牌500强中排名第41位。此前揭晓的2018(第24届)中国品牌价值100强中, 海尔蝉联榜首,品牌价值达到209208亿元,稳居中国家电行业第一品牌。海尔的好些产品已进入德国、美国等高端市场,从两张图标中看出,海尔品牌渗透力和影响力遥遥领先于美的和格力。 (图标来自 :北悦浊酒 百家号)

中国家电的出货量已占到世界的70%,绝对是家电生产大国。对于当前的中国家电企业来说,全球化是最大的机遇和挑战,关键取决于中国家电企业是否具备在全球化扩张的能力?又如何实现成功的全球化品牌运营和引爆? 企业家的格局、眼界,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境界;企业家的学习能力,关系着企业的发展与生死存亡。这点,海尔已经走在中国家电业的最前列!

张瑞敏先生现在是海尔集团董事局主席和CEO,在中国的企业界特别在家电行业是“教父”级的存在,他还是中共十五~十七大候补中央委员,作为非央企的企业负责人是极其少见的,充分证明国家对他的工作和成就的肯定。张瑞敏先生还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受表彰的100人之一,可见他的贡献和影响力。

张瑞敏从狠抓产品质量入手,将一家频临死亡的集体企业,发展壮大为今天的海尔集团,居功至伟。 他被企业界誉为质量管理和企业管理的“思想家”,这绝对不是“网红”思维所能比拟的,真所谓孔孟之乡出思想者。按我理解,“网红”现象兴也快,败也快,不能作为企业管理和产品营销根基,只能是一种手段或者是补充。

海尔集团主要业务已从传统的“家用电器”转型为“物联网生态”。 今年是海尔创业进入第35个年头, 海尔在贡献了一个世界级品牌后,新的目标是再贡献一个世界级“人单合一”物联网模式。 海尔大幅增长的“生态收入”体现了人单合一模式在不断实践和演变进化过程中显现出的成效,是衡量物联网时代生态圈效果和和生态品牌价值的重要标志。

在近日举行的海尔集团2019年创新年会上,张瑞敏提出,海尔要“为人单合一成为世界级物联网模式而努力”。美的集团“五十重生”年度经营管理大会上对"只有改变,才能重生"表达强烈的渴望,看来我国家电业的思想家已开始在行动了。

作为白家电行业的两个典型,海尔在白家电领域的品种更全、影响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如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格力则主要在空调,在空调领域的地位高于海尔。

那么,从近年来的情况看,为什么海尔的声音似乎没有格力大,地位好像也没有格力高呢?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张瑞敏属于低调做事者,不大喜欢抛头露面,更不会讲一些高调的话吸引眼球。相反,董明珠则一贯高调,自然受到的关注更多。

必须承认的一个事实是,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表彰名单中,张瑞敏赫然在列,而董明珠却没有上榜,从这个角度来看,也能够看出谁的真正地位更高,谁更能代表中国白家电行业,谁更能够在民族企业中具有作用和影响。

所以,企业家有没有地位,不在声音,而在影响,在于人们以上中的地位和影响。

一次格力空调售后,供大家参考。

格力柜机,3年内,实际开的很少,也就夏天周末的白天偶尔开开,坏了,不制冷,显示通讯故障。

打电话给售后,来了人,连检测都没检测,就给换了外机主板。当时开机未显示故障,师傅就离开了。原主板有贴空调的一系列参数及如何接线等,换的新主板什么没有,不知道是不是有什么猫腻。

过了一会,发现还是不制冷,于是给师傅打电话。回答:还不制冷的话可能就是内外机连接线坏了,你是自己买线还是用我们的,我们的需要收费。

我当然不同意:是不是先检测一下,看看到底什么原因,是不是线的原因。另外,现在保质期内,本来就没修好,怎么还要收费?

维修师傅:你需要再给售后客服打维修电话,我可以带线,但是我的单子还是换主板,你需要给我签字,我也不能赔钱给你干是吧,这个你不能跟客服说。

第二天,师傅带来了一根线。原来的线是三股,有接地线的,新线只有两股,没接地线,就这样凑合接好了。

说心里话,对格力的质量和售后非常的不满意。家里的空调,4个品牌,海尔、海信、格力、格兰仕。格力是在“格力专卖店(旗舰店)”买的,其余三个都是京东买的。其余3个品牌,从来没坏过,号称质量最好的格力却坏了,而售后更让人失望!

青岛海尔1984年创立,格力电器1991年成立。海尔比格力早出生7年。在一个行业,先入局的企业往往占有更大的优势。况且青岛海尔优张瑞敏这个全国红极一时的企业家掌舵,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就已经成为为知名的白色家电品牌。

格力电器的出名要比海尔软的多。在上世纪90年代海尔已经闻名全国的时候,很多人都还没有听过格力这家企业。格力的出名是在本世纪初期,在“格力掌握核心 科技 ”这句广告词的轰炸之后,格力的名气才逐渐大了起来。再加上进入本世纪以来,海尔掌门人张瑞敏改革锐气不再,而格力的掌门人董明珠则频频出现在公众场合不遗余力的推销自家产品。所以两者的差距在不断的拉近。

2018年,是格力电器发展史中重要的一个年份。这一年格力电器营业收入首次突破2000亿元。同时,这个营业规模首次超过青岛海尔。去年青岛海尔的营业收入是1833亿元,比格力低了167亿。在2017年,青岛海尔还比格力电器多了110亿。

近十几年来,曾经作为中国第一白色家电的青岛海尔,先后被美的和格力超越。这其中原因有很多,个人认为,和张瑞敏长期掌舵青岛还有很大的关系。的确,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张瑞敏是一位锐意进取的改革者。那是在进入本世纪之后,张瑞敏改革的力度和以前相比小的多。但格力就不一样了,有董明珠这个劳模。

总结一下,在青岛海尔和格力电器之间,我更看好后者。原因是,我对董明珠的看好。

说说我个人的观点

张瑞敏是海尔的创始人,喜欢 财经 新闻的我是听着海尔的故事,看着海尔的一个个案例学习成长的,当年这毕竟是第一民族品牌,作为山东人地域自豪感油然而生。

而董**则应该算是后起之秀了和张瑞敏比起来,朱江洪之后接的班,看过她独身一人闯市场的故事,同样是做业务出身的我深知其中艰辛,尤其是一个女人更有很多困难。

说实话在海尔处于瓶颈期增长乏力的那些年,我也替海尔着急过,看海尔,电视做的不是很成功,手机慢慢也看不见了,电脑也很快消失,药业,保险,也都没做大,房地产相比同城兄弟海信入行晚,而且也做得一般,从心底里替海尔着急。

今天在一个跟贴里说了一段话“老张是不是该早一点退了,越老越神道了,成仙了,现在他似乎更像一个哲学家,而且他一试图以哲学的思维去看待企业遇到的问题,虽然鲁商的儒雅可敬,但总感觉一直浮在表面,不要接地气。从砸冰箱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开始,留个我们的印象是什么呢?质量好,服务好,管理严格,这在品牌初创期是很成功的。但之后大家都赶上来了,海尔这时干了什么呢?记得很清楚的一个案例是大肆宣传的海尔发明洗地瓜的洗衣机,这种为宣传而创造的案例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是无法持久的,压缩机,模组,电机,屏幕,在核心竞争力上海尔一直只合作不深入,其实就是一直把自己变成了一个空壳公司,在现在核心技术决定产品力带动市场变化的年代,光靠卖概念的老张已经跟不上了,虽然近几年通过并购销售额赶上来了,但并不看好。还有老张最近几年一直搞得创客,把企业组织架构整个打乱重来,按老张的说法就是一个个的小微企业直接面对市场,中层干部没了,但纵观成熟的国际大公司哪一个不是靠严谨的组织,没有稳定的架构就没有过硬的产品的质量,没有激励就不会有创造力,一个企业经常的推倒重来,中层干部都消失了,哪来的企业文化,哪来的集中力量搞科研,哪来的核心竞争力,一个个的小微企业不就是一个个挂靠在海尔的个体户吗?产品质量如何保证?售后服务如何保证?大家都像钱看了

另外,说到海尔就不得不提产权问题,希望政府对这种作出杰出贡献的企业家是不是可以宽松一些,一个小集体企业而已,没有老张哪来的海尔?赶紧明晰了产权,让老张放心的退休吧,这样退而不休,对企业并不好

再说说董**,原来对格力并不是很关注,应该是近七八年吧,才注意到格力的主页利润如此之高,市占率也如此之高,不由的对这位泼辣的南京大姐刮目相看。看过她的案例,看过更多是她的新闻,感觉董**给人的感觉就是,雷厉风行,敢想敢干,绝不退缩,但这样的性格是把双刃剑,能成事也能败事,成功的人不少,但成功后能保持清醒的不多。董**近年的一系列举动让人感觉正趋于浮躁,从给自己的品牌做形象代言人做广告开始,做手机,和雷军十亿赌约,不顾众人反对要入股银隆搞新能源 汽车 ,结果如何,赢了和雷军的网红赌约,但手机,银隆更是搞成了狗血,过于自负,会让你的判断力丧失,很难做出正确的决定。但前一段手里钱多的银行装不下的董**又要进军芯片业了,手机,新能源对格力和董**来说顶多算交个学费,伤不着胫骨,但芯片是可以要了格力的命的,并不是有钱就一定可以砸出来的,需要技术的积累,希望董**审慎决策,隔行如隔山,教训不少了

常言道:货比三家,人比人气死人。我觉得拿张瑞敏和董明珠做对比那不太合适,因为一个是白手起家,一个是守城之将,可以说是张瑞敏把海尔从那个濒临死亡的集体企业,发展壮大为今天的海尔集团,而董明珠接手格力的时候,格力正处于发展的高峰,所以两者也没什么好比的。拿海尔和格力的市值、品牌、产品等方面比一比我觉得还更靠谱一些。

首先 ,从两家企业的市值上来看,海尔电器现在的市值为582亿港币,而格力电器的市值为235756亿元人民币,二者从体量上就有所不同,很明显,海尔电器的市值是要远低于格力电器。所以,单从市值方面,我更看好格力。

其次 ,从两家企业的名声来看,董明珠以“网红”著称,由于董明珠的性格使得格力电器名气一直很大。而张瑞敏更喜欢少说话多做事,埋头做事或许是他的经营风格,这点两者差异较大。所以,单从企业名声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另外 ,从两家企业的业务扩展上来看,格力的业务扩张并不顺利,其在物联网上的布局是“声音大、雨点小”,而海尔物联网平台已经有所建树,海尔U+智能家居也在逐渐前行。所以,单从业务扩展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最后 ,从两家企业的产品结构上来看,海尔在家电领域的品种更全、影响力也更大、地位也更高;而格力则主要在空调领域地位高于海尔。所以,单从产品结构方面,我更看好海尔。

综上所述,对于不同的企业家、不同的企业还是要从根本上去剖析对比,不能片面武断的判别。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伟大企业家,不同的企业成就了不同的伟大企业家。如果真要问,海尔和格力更看好哪个?个人觉得更看好海尔一些。

以上就是关于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全部的内容,包括:海尔被传将入局造车推出自有品牌,官方回应、国内八大互联网造车企业,是PPT造车还是实业报国、领创激光和大族激光哪家比较好一点比较实用一点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