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宗旨使命

物联网0167

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宗旨使命,第1张

依托中国科学院学科综合优势和地方产业技术优势,全方位开放合作,汇集国内外优势科技资源,建立从技术研发、系统集成到典型应用示范的创新价值链。建设国家级“感知中国”创新基地,在中国物联网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发挥骨干、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成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和“感知中国”建设中的核心技术创新力量和强大支撑。

首先你要知道物联网是一项综合学科:

包括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本质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

建议一:不一定要学名字是物联网的专业,应该学物联网的一个点,找工作的时候再以点盖面!

其次,不一定要去某个特定大学的物联网专业,要看这个城市有没有发展物联网的趋势。如果在一个以发展物联网为战略的城市,你学的任何一个相关专业都会有很大用处!反之,如果在一个有物联网工程但是周围都没有相关产业,学了也是理论,很难投入应用。

比如:

哈尔滨:目前,哈尔滨市物联网产业已具备发展基础,市内国家级大型科研院所科研力量雄厚: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49所、哈焊接研究所、哈兽研、哈工大、哈工程大学、哈商大、哈农大,尤其是49所的传感网应用技术研究中心在传感器方面有着较高的科研水平及生产能力;同时,哈尔滨市又是国家装备制造业及现代农业、畜牧业产业发达地区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开展物联网产业的示范运作。

建议二:去一个有物联网发展氛围的城市读大学。

在学校123周年校庆期间,学校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特色和优势,聚焦“医学+”和“信息+”双引擎,正式揭牌成立了促进 医工 结合 的“三中心、一平台”和新工科的“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 ,推动有深度和实质性的学科交叉,正式成立了一批跨学科交叉中心。

“当前,我们在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进程中,将聚焦‘医学+’和‘信息+’,启动建设医工 结合 的‘一平台+三中心’,以及包括泛在电力物联网、互联化工、智慧水利和数据分析等中心在内的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李言荣校长在开幕式上表示,“‘3+1’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和‘1+3’医学平台中心的启动,将真正 把学校科研方向更多地聚焦到技术前沿和成果更多转化到地方经济 社会 发展 中去,以此来推动新工科的改造和助推成都新经济的发展。”

1 携手中国移动强强联合

医工 结合 “三中心一平台”助力打造一流医学

在全场嘉宾的见证下,四川大学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 双方将共同发起产业联盟和约20亿元的医工融合发展基金,并在5G智慧医院、医学人工智能、5G远程医疗等领域开展深入合作, 进一步加强双方在资源、技术及市场的优势互补,共同 探索 5G、大数据、AI等新技术在医疗、教育场景的应用与示范,孵化面向未来的行业新技术、新产品、新标准,构建运营商与高校协同发展新生态。

学校华西四所附属医院还与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和中国移动四川公司签署了共建5G+智慧医疗合作协议,依托5G技术打造5G智慧医院行业标杆、促进医疗资源均衡使用,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作为川大落实“医学+”和“信息+”双引擎驱动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医工 结合 “三中心一平台”于现场启动。其中, “医学+信息”中心 将落实新型互联网医疗、远程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医学+材料”中心 将开展新型医用材料研发与转化应用; “医学+制造”中心 将聚焦高端诊疗设备研发、设计和制造; 5G医学转化应用平台 ,通过与企业深度融合发挥其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医工融合项目转化应用。

“5G技术的引入会给医疗服务带来了很大变化,随着我们和中国移动共同推动5G,医疗服务方面能够更好地发展。5G解决了过去画面延时的问题,高清晰、高宽带带来了远程医疗的真正实现。”华西医院院长李为民表示,5G技术将使互联网+医疗落地,促成移动ICU实现。边远地区、基层医院的病人信息通过5G技术得以实时传递到华西医院,更方便远程医疗及会诊。李为民表示,通过“三中心一平台”的搭建,能够推动医疗大数据的建立,“大数据是未来人工智能最重要的基础,而人工智能则是未来整个医疗服务、医学教育一个新的支撑点。”

未来,“三中心一平台”项目还将组建医学+信息产业联盟,推动新型互联网医疗、远程移动医疗、智慧医疗等医疗服务模式创新;联合校内相关单位,组建产业联盟促进个性化、小型化、远程化、移动化、智能化诊疗设备研发转化;整合学校相关学科资源,围绕生物相容性、生物安全性、组织诱导性、组织工程化、仿生设计领域开展成果转化。

2 “3+1”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揭牌

助力推进我校“新工科”建设

为进一步推动我校相关学科向“新工科”转型,学校决定成立“3+1”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下设智慧水利研究中心、互联化工研究中心、泛在电力物联网研究中心、工程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中心。

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 是我校规划针对理工科共同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是“互联网+工科”的学科交叉实体科研平台。中心在推动科研进展方面,瞄准学科发展前沿,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共性技术;紧跟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力争与本行业领域的龙头企业开展合作。在支撑新工科人才培养方面,形成明显的学科特色,产生较大影响力,得到行业和企业的高度 关注 和充分认可。

在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的大框架下,学校依托水利水电学院、化学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空天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启动智慧水利研究中心、互联化工研究中心、泛在电力物联网研究中心、工程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中心建设。

其中, 泛在电力物联网研究中心 系统研究解决泛在电力物联网的科学问题,开发关键技术,解决复杂工程难题,进行工程示范,为能源电力系统、能源电力用户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 科技 支撑。

互联化工研究中心 基于工业互联网技术,研究化工行业在多尺度和多时空域条件下的智能制造新模式,提出符合行业特征和要求的知识自动化工作机制,提升行业安全性、协同性以及效率,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智慧水利研究中心 集成研究应用先进感知技术和平台,快捷获取多源云数据,构建长生命周期的数字流域与工程;重点研发工程智能建造与修复、库坝安全智能监控、流域灾害智能识别关键技术和远程可视化决策支持系统;为流域及工程由数字到智能再到智慧的跨越发展。

工程科学计算与数据分析中心 重点面向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和动力装置研制的迫切需求,开展飞行器数值模拟相关的研究与系统研发,支撑我国航空航天飞行器和动力装置气动设计手段跨越式发展。

据介绍,作为学校优先启动的4个工业互联网研究中心,将于年内取得实质性的建设进展,不仅将有力推进我校“新工科”建设,也将带动相关学科面对未来 科技 浪潮,以变革的姿态迎接未来、决胜未来,在“医学+”“信息+”双引擎的驱动下,助力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

大川

来源/ 曹薇

摄影/何苗

编辑/陈好好

责编/王允保

苏州科技大学非211大学,也不是985大学。目前教育部门不再接受211和985大学申报,已经统筹为双一流大学建设。

211工程,即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规模

最大、层次最高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

985工程,1998年5月4日,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985工程一期建设率先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开始实施。

苏州科技大学简介

苏州科技大学(Suzho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是一所中央与地方共建、江苏省与苏州市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的普通高等院校,被教育部批准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入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2017年4月10日,经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与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决定共建苏州科技大学,CDIO工程教育联盟成员单位。

苏州科技大学前身由原建设部直属高校苏州城建环保学院与原铁道部直属高校苏州铁道师范学院于2001年9月合并组建为苏州科技学院,2016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学校成为江苏省省级博士立项建设单位。

学校开设14个教学单位,开办58个本科专业。开设的专业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学(建筑幕墙设计方向)、环境工程、环境科学、给水排水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汉语国际教育、社会工作、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功能材料、生物技术、生物工程、英美文学、翻译、英语教学法等。

合作交流

学校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近80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自1993年以来每年承办由国家商务部主办的援外人力资源培训班,为120多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发展中国家2000余名环保、能源和物流等领域的官员和技术人员开展培训和学历教育。

学科建设

截至2022年3月,学校拥有1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4个专业硕士类别,并获准开展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工作;2个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6个学科入选江苏省优势学科建设工程项目,4个学科为江苏省重点学科,4个省“十三五”重点学科, 13个专业入选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入选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6个专业通过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教学建设

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城乡规划、土木工程、环境工程

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城乡规划、建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  、风景园林、环境科学、工程管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历史学、应用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视觉传达设计

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学校与苏州大学、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苏州职业大学联合共建的建“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国家级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大学科技园

国家级校外实践教育基地:与校外企业联建的工程实践教育中心

国家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城乡规划、土木工程

江苏省特色专业:历史学、环境科学、土木工程 、数学与应用数学、环境科学、城市规划

江苏省“十二五”高校重点专业:数学类(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土木类(土木工程、工程力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环境工程、环境科学)、建筑类(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英语、历史学、电子信息工程、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

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一期项目:城乡规划、土木工程、历史学

省级教学示范中心:物理教学实验中心、化学教学实验中心、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建筑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新材料实验教学与实践示范中心  、力学实验教学中心 、心理与行为实验中心等

省级精品课程: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大学英语、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学分析、水污染控制工程、城乡规划原理

科研平台

院士工作站:叶可明院士工作站

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城市生活污水资源化利用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

省级重点实验室: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结构工程实验室、环境功能材料实验室、环境工程技术工程实验室

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电子信息教学实验中心、江苏省现代测绘仪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苏州太阳能和风能发电设备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精密铜管加工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省级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水处理技术与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

省级普通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苏州城乡一体化改革发展研究院

市级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建筑实验中心、苏州市建筑环境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微机电薄膜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生态环境及新能源材料重点实验室、苏州市建筑声学技术重点实验室、苏州市环境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

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申龙电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苏州市智能测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市级其他研究机构:苏州市测绘仪器综合测试中心、苏南地方音乐文化艺术研究所、全球发展研究院、企业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苏州城乡一体化研究院、苏州市基于物联网的公共安全服务平台、苏州科技学院大学科技园科技创业服务平台

校级研究机构:环保应用技术研究所、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固体废弃物污染控制与资源化研究所、环境安全研究所、城市土地开发与利用研究所、环境影响评价室、环境与教育研究中心、钢结构研究所、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研究所、房地产研究所、国际工程管理研究所、土木工程应用技术研究所、风景园林研究所、城乡规划研究所、艺术设计研究所、空间设计研究所、建筑研究所、小城镇规划研究所、网络信息工程研究所、现代电子技术研究所、苏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城市研究中心、古籍整理研究所、江南社会历史研究所、历史文献研究所、亚太国家现代化研究所、精细化工研究所、东方管理研究中心、应用伦理学研究所、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传媒文化产业研究所、视觉传播研究所、吴声琴学研究所、信息资源与技术开发研究、节能技术研究所、杭鸣时粉画艺术研究室、光电功能材料研究所、数学技术和理论研究所、城乡建设于环境法学研究所、工程教育研究所、环境生物技术研究所、测绘仪器测试服务中心、苏州科技学院物联网研究所(苏州科技学院环境物联网实验室)、苏南文化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江苏沿海开发研究院、苏州科技学院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苏州科技学院汽车产品质量检测中心、苏州科技学院生命周期评价研究中心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引育结合,聚合创新人才,江西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这片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全 社会 的创新活力被激发,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

创新资源并不占优,为什么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能连年进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

地处中部内陆,为什么能在VR、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经济中异军突起?

基础相对薄弱,为什么能涌现出一批“研究院公司”等新型创新创业主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只有坚持创新抢抓“新”机实现跨越赶超。

创新资源禀赋不足的江西,近年来通过不断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江西江铃 汽车 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工作(2月6日摄) 彭昭之摄/本刊

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

这是一组让人欣喜的数据:2019年江西省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再前进一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10项重大 科技 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比上年增加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64%、12%……

连续进位的背后,是创新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势的江西矢志创新的不懈努力。

江西牢牢抓住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持续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在南昌小蓝经开区,一个研究院厚积薄发、带动数亿元投资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16年坚守,研发的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 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以研究院为依托,总投资5亿元的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项目今年9月在小蓝经开区开工建设,将全面提升江西省在食品领域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江西省食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自2015年以来,江西连续6年大幅增加省级 科技 专项资金,2019年全省 科技 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比2014年提高近1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38431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二,中部第一位。

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团队矢志19年研发的硅基蓝光LED(发光二极管)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唯一实现硅衬底LED芯片量产的国家。立足这一世界级技术,如今南昌已形成原材料、芯片、封装、应用的LED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正式在江西赣州挂牌,填补了江西省中科院直属机构的空白。

面对 科技 、人才资源禀赋不足的短板,江西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知名高校,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等一大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江西。

据统计,仅2016年至2019年间,江西省与中科院在本省实施的产业化合作项目就达345项,实现销售收入近240亿元,实现 社会 效益达333亿元。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5年,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使江西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端创新基地集聚区。

平台的作用有多大?在江西鹰潭,当地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共建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标准检测服务。

“曾经为一款智慧路灯控制系统,光去北京检测就花了4个月,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成立后,在本地10天就能搞定。”江西百盈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凤明说,研发提速后,公司窄带物联网智慧路灯控制系统每月销量超过3万套,同比增长50%。

引进一家研究院,200多家企业客户“共享”。走进南昌小蓝经开区,这里的企业有个“共享实验室”。南昌县委书记、小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熊运浪说:“园区内半导体企业但凡有研发需求,都可‘借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的微纳加工平台,包括研发设备和工程师,有效地破解了中小企业缺资金购买设备、研发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

引育结合,聚合创新“第一资源”——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江西扎实推进“双千计划”“青年井冈学者”等重大人才工程,仅在2020年就前后两次面向国内外发布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近万名。2019年度省 科技 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6271%,35岁以下的占2417%,平均年龄43岁。

投入12亿元推动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佛山陶瓷研究所等大学、科研院所设立流动专家工作站,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科学家+企业家”合作模式,正给萍乡市湘东区带来过去求之而不得的人才要素。

不到一年时间,上海大学江西材料基因组工程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光人率领的团队与当地一家企业共同研发的多项成果进入中试评估阶段,其中“蜂窝泡沫陶瓷VOC催化新材料”中试评估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15。

“整合企业需求、专家研究成果,搭建企业与科研团队之间的桥梁,着力破解技术、人才引进难题。”萍乡市湘东区委书记杨博说。目前,湘东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 科技 型中小微企业24家,实施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2项,实施省市 科技 研发专项23项。

一手着眼于“引”,一手着眼于“育”。面向VR产业,江西已有10所院校设置了VR专业方向,超过30所院校设置了VR周边学科;针对区块链产业,江西开设了全国第一所区块链学院;面向大数据产业,江西与阿里巴巴共建江西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江西积极立足产业实际,强化本地基础人才培养,成为继山东、甘肃之后全国第三个、中部唯一一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培育人才就是培育产业。由海外高层次人才王瑀归国创办的孚能 科技 (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落地到上市的跨越,成为江西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依托孚能 科技 ,赣州正在建设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城,已引进5家整车企业,配套企业上百家。

2018 年10月15日,市民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与智能机器人“小π”进行互动交流 万象摄/本刊

在江西鹰潭举行的2019江西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上,一名小观众和机器人“握手”(2019年7月18日摄) 周密摄/本刊

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

一年前,HTC把全球教育事业部设在南昌,如今其发布的“VR+教育”系列产品已被全球600余所学校采纳使用。

目前,江西省已集聚了华为、阿里巴巴、高通等VR相关企业350多家,产值由2018年的42亿元快速发展到2019年的120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200亿元。

不少人纳闷:这些 科技 巨头为何集聚江西?

答案是创新路径!

在聚合创新资源的同时,江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以应用牵引为突破口“引凤来栖”——

江西省近年来物联网、VR、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亮点频出,动能转换持续加速,关键在于在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传统路径之外,找到一条利用内陆比较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径:着眼于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广阔应用空间,让企业形成生产链。

“VR是一门新技术,只有不断应用才能加快迭代升级。”HTC全球教育事业部负责人吕云介绍,江西省和南昌市为VR教育开放了大量应用场景。目前,在南昌市红谷滩区的4所小学里,都能看到学生使用5G云VR智慧教室,开展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普及。“我们许多‘VR+教育’产品是在南昌不断成熟、走向世界。”

在鹰潭,当地以打造智慧新城为载体,出台20多项政策,持续推动智慧水表、智慧净水器等物联网新产品全域一体化应用,试点一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目前已有多个百万量级物联网应用走向全国市场。当地已有物联网企业近260家,物联网核心及关联产业产值今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全省首家“5G+数字工厂”一期全面建成;浪潮、京东、科大讯飞、泰豪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纷纷落户……今年以来,赣西小城新余将疫情冲击转化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动力,实现逆势开局,走出了一条数字产业发展新路。

“推动城市级应用场景,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新余市市长犹王莹介绍,当地正在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建设,打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数字新城”体系,开发上线更多的城市级应用场景。

今年1 5月,江西VR、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类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5728%。江西省工信厅厅长杨贵平表示,强化应用牵引,全面开放应用市场,支持入赣企业打造标杆项目和爆款产品,不断培育市场,壮大市场主体。

以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为突破口“打通梗阻”——

抱团攻关,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百余项,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累计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去年,国务院第七督查组在走访企业时发现,江西上百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股份制研发公司——“ 科技 协同创新体”,正为江西创新驱动发展装上新引擎。

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西制定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设立了4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已攻克上百项行业关键技术。

江西鑫凯顺 科技 协同创新有限公司整合产业链上铜加工装备、铜棒排生产、工模具设计等三家生产企业的研发资源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科技 协同创新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对原有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公司董事长包健说:“通过协同创新,母公司主业实现了从传统铜加工设备制造转型为物联网铜加工服务,公司智能化改造后,所有股东公司现在吨材生产成本下降了两三百元。”

10月10日,赣湘产业园电子元件PCB项目研讨会暨宇柏林产业园奠基仪式在萍乡市上栗县赣湘合作产业园举行。宇柏林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高精密多层线路板规模化生产,有效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的联动发展,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上栗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丰达兴、联锦成、伍子醉等一批 科技 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有力地助推全县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特别是今年面对疫情冲击和花炮企业退出双重挑战,上半年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考核结果首次迈入全省前三十,连续三年稳居全市县区工业园之首,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逆势上扬。

上栗县委书记肖妮娜说,紧盯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县里引导园区重点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开展项目研发,破解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裂变升级。

“比起过去单打独斗搞科研,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企业在产业链上技术相互关联,成果共享,应用各取所需,大幅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江西省 科技 厅重大专项处相关负责人说。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西近年来着眼破解高校科研滞后市场需求难题,创新政策供给,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全省高校400多项重大 科技 成果就地转化,为全省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等重点产业注入新动能。

今年2月11日,一款由华东交通大学汤文亮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营运人员车辆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快速上线。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自动监测、大数据等新技术智能监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应急应变能力?汤文亮说,这种市场敏感性是长期训练出来的结果。早在3年前,学校就与企业组建智慧交通联合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感知市场,市场要什么研究什么。近3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累计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共计100余项。

“江西着力推动 科技 人员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说,江西近年持续开展“千名博士教授进千企”专项行动,在全省高校选派1000名博士或教授,深入1000家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改造等服务。

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花瓶(2018年7月26日摄) 万象摄/本刊

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

不久前,2020中国·江西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南昌落下帷幕。自8月启动以来,大赛得到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广泛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2个创新创业项目踊跃报名,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占比超过55%。

经过海选初审、远程视频选拔赛、重点项目考察、半决赛等赛程的层层筛选,最终20个优质项目晋级总决赛。获奖项目落地南昌后,最高可获得20万元现金奖励及600万元的项目资助。

江西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 社会 创新活力,让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让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持续助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江西着力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科技 担保、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首台(套)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企业创新激励。

客户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每天12万把化妆刷发往世界各地……即便受疫情影响,江西魅丝蔻化妆用品公司今年1 8月的销售额仍实现40%的逆势增长。公司董事长江期胜说:“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创新保鲜。”

平均每两天出1款新品,每个月内申请外观设计专利5项……江期胜说,疫情之下企业订单不降反升,这是企业以线上驱动线下、坚持长期创新的结果。

江西江南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印刷线路板专用材料,是医疗器械企业的关键上游企业之一。在鹰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助下,该企业在复工之初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贷款1500万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的贷款让公司产能恢复很快,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公司总经理徐一特说。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江西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积极稳妥推动科研院所的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鼓励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试点产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有4项自主立项产业化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市场估值千亿元。

创新资源并不突出的上饶,凭什么吸引高端研发平台落户?答案是体制创新。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龙小燕说,之所以选择上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通过创新,解决了研究院的身份,方便研究院与相关高校、医院进行科研合作,进行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

江西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让全 社会 创新创业的激情迸发。

走进广信区大业东方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声隆隆,工人们正紧张地赶制一批光学玻璃镜片订单产品。

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玻璃制品、玻璃材料、光学元件、镜头、光学仪器以及光学设备的线下及线上销售企业。“孵化基地设施齐全,服务到位,企业要进来,相当于拎包入驻,非常适合我们这类初创型公司。还能享受房租、水电等补贴,既减轻了负担,更增加了我们创业的信心。”公司负责人周小飞介绍,公司前几年一直租用民房进行生产,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急需扩大产能。2019年公司入驻孵化基地,在基地租了一栋四层厂房,招了40多名员工,当年就实现产值500多万元,企业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这个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像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40余家,产业类型涉及服装鞋帽、化妆日用品、光学、家具床垫、电商服务、电商平台等,一批新时代的创客们在孵化基地实现了创业梦。

目前江西全省共培育39个省级、7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入驻小微企业5959户。今年1月至8月,江西省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0万个,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同比增长425%和332%。

“创”领江西,“赣”出精彩。

江西,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放眼未来,开放的江西拥抱创新创业者,活力的江西成就创新创业者!

宜通世纪物联网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是2017-11-23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广州市天河区科韵路16号自编1栋1101自编之二(仅限办公用途)。

宜通世纪物联网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440101MA5ALY7L9A,企业法人钟飞鹏,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宜通世纪物联网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人才培训;物联网服务;计算机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信息技术咨询服务;软件技术推广服务;通信技术研究开发、技术服务;软件服务;软件开发;数据处理和存储服务;数据处理和存储产品设计;会议及展览服务;企业管理咨询服务;信息系统集成服务;物联网技术研究开发;。

宜通世纪物联网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对外投资0家公司,具有1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宜通世纪物联网研究院(广州)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以上就是关于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宗旨使命全部的内容,包括:中国物联网研究发展中心的宗旨使命、当前我国学习物联网最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是哪所啊,跟物联网相关的专业又有哪些呢、大动作!川大新建一批跨学科中心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