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邮考研物联网学院

物联网0112

南邮考研物联网学院,第1张

南邮物联网学院是以适应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所成立的学院。

1、于2009年9月成立,设有两个系,分别是“物联网工程系”和“网络工程系”。现有“信息网络”二级学科博士学位点,“信息网络”硕士学位点,“物流工程”专业硕士学位点,“物联网工程”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

2、物联网学院现有中央与地方共建的专业实验室、与通信运营商联合共建的创新实验室、以及校企合作建立的实践教学基地。这些实践基地具备一流的研究与实践环境和设施,以及丰富实践经验的实践指导教师,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优良的教学实验平台。

物联网学院十分重视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突出工程能力的训练,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体系;采取与国际接轨的教学方案,使用外文教材,采用双语教学;与政府、国内外高校与企业建立了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办学模式、项目实训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培养过程;使培养的学生符合战略型新兴产业的需要,以满足社会对信息网络人才的需求,促进信息网络产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信息网技术人才与管理人才,同时成为服务社会的重要平台。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引育结合,聚合创新人才,江西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这片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全 社会 的创新活力被激发,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

创新资源并不占优,为什么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能连年进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

地处中部内陆,为什么能在VR、物联网、大数据等新经济中异军突起?

基础相对薄弱,为什么能涌现出一批“研究院公司”等新型创新创业主体?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面对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新机遇,只有坚持创新抢抓“新”机实现跨越赶超。

创新资源禀赋不足的江西,近年来通过不断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闯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突围之路。

江西江铃 汽车 集团改装车股份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工作(2月6日摄) 彭昭之摄/本刊

聚合创新资源深挖发展潜力

这是一组让人欣喜的数据:2019年江西省综合 科技 创新水平指数再前进一位,成全国唯一连续6年位次前移省份;10项重大 科技 成果荣获国家科学技术奖,比上年增加6项;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同比分别增长64%、12%……

连续进位的背后,是创新资源禀赋并不占优势的江西矢志创新的不懈努力。

江西牢牢抓住新一轮 科技 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持续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聚合政府、高校和企业创新资源,大力推动以 科技 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以高质量创新引领支撑高质量发展。

向内挖潜,持续加大科研投入——

在南昌小蓝经开区,一个研究院厚积薄发、带动数亿元投资的故事让人津津乐道:南昌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科研人员16年坚守,研发的果蔬益生菌发酵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荣获2016年度国家 科技 进步奖二等奖。以研究院为依托,总投资5亿元的南昌大学国际食品创新研究院项目今年9月在小蓝经开区开工建设,将全面提升江西省在食品领域的科研核心竞争力,支撑引领江西省食品产业技术转型升级和跨越式发展。

自2015年以来,江西连续6年大幅增加省级 科技 专项资金,2019年全省 科技 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比2014年提高近1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38431亿元,同比增长237%,增速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12个百分点,列全国第二,中部第一位。

中科院院士、南昌大学副校长江风益团队矢志19年研发的硅基蓝光LED(发光二极管)技术,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继日美之后第三个掌握蓝光LED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唯一实现硅衬底LED芯片量产的国家。立足这一世界级技术,如今南昌已形成原材料、芯片、封装、应用的LED全产业链,产业规模超200亿元。

向外借力,搭建重大创新平台——

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正式在江西赣州挂牌,填补了江西省中科院直属机构的空白。

面对 科技 、人才资源禀赋不足的短板,江西主动对接大院大所、知名高校,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中药国家大科学装置项目等一大批“国字号”重大创新平台落户江西。

据统计,仅2016年至2019年间,江西省与中科院在本省实施的产业化合作项目就达345项,实现销售收入近240亿元,实现 社会 效益达333亿元。江西省提出,力争到2025年,重点瞄准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引进共建150家左右高端研发机构,使江西逐步发展成为创新体系健全、创新要素集聚、创新实力雄厚的高端创新基地集聚区。

平台的作用有多大?在江西鹰潭,当地与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合作共建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为企业创新提供标准检测服务。

“曾经为一款智慧路灯控制系统,光去北京检测就花了4个月,鹰潭泰尔物联网研究中心成立后,在本地10天就能搞定。”江西百盈高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吴凤明说,研发提速后,公司窄带物联网智慧路灯控制系统每月销量超过3万套,同比增长50%。

引进一家研究院,200多家企业客户“共享”。走进南昌小蓝经开区,这里的企业有个“共享实验室”。南昌县委书记、小蓝经开区党工委书记熊运浪说:“园区内半导体企业但凡有研发需求,都可‘借用’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的微纳加工平台,包括研发设备和工程师,有效地破解了中小企业缺资金购买设备、研发能力不足等共性问题。”

引育结合,聚合创新“第一资源”——

创新的关键在人才。江西扎实推进“双千计划”“青年井冈学者”等重大人才工程,仅在2020年就前后两次面向国内外发布引进博士以上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岗位近万名。2019年度省 科技 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6271%,35岁以下的占2417%,平均年龄43岁。

投入12亿元推动科创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引进清华大学、上海大学、佛山陶瓷研究所等大学、科研院所设立流动专家工作站,对接企业研发需求,助力产业转型升级,“政府+科学家+企业家”合作模式,正给萍乡市湘东区带来过去求之而不得的人才要素。

不到一年时间,上海大学江西材料基因组工程产业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钱光人率领的团队与当地一家企业共同研发的多项成果进入中试评估阶段,其中“蜂窝泡沫陶瓷VOC催化新材料”中试评估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本仅为同类产品的1/15。

“整合企业需求、专家研究成果,搭建企业与科研团队之间的桥梁,着力破解技术、人才引进难题。”萍乡市湘东区委书记杨博说。目前,湘东区拥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2家,国家 科技 型中小微企业24家,实施国家 科技 重大专项2项,实施省市 科技 研发专项23项。

一手着眼于“引”,一手着眼于“育”。面向VR产业,江西已有10所院校设置了VR专业方向,超过30所院校设置了VR周边学科;针对区块链产业,江西开设了全国第一所区块链学院;面向大数据产业,江西与阿里巴巴共建江西阿里云大数据学院……江西积极立足产业实际,强化本地基础人才培养,成为继山东、甘肃之后全国第三个、中部唯一一个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培育人才就是培育产业。由海外高层次人才王瑀归国创办的孚能 科技 (赣州)股份有限公司,短短几年就实现了从落地到上市的跨越,成为江西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依托孚能 科技 ,赣州正在建设新能源 汽车 科技 城,已引进5家整车企业,配套企业上百家。

2018 年10月15日,市民在南昌市红谷滩新区行政服务中心大厅与智能机器人“小π”进行互动交流 万象摄/本刊

在江西鹰潭举行的2019江西国际移动物联网博览会上,一名小观众和机器人“握手”(2019年7月18日摄) 周密摄/本刊

拓宽创新路径增强发展动力

一年前,HTC把全球教育事业部设在南昌,如今其发布的“VR+教育”系列产品已被全球600余所学校采纳使用。

目前,江西省已集聚了华为、阿里巴巴、高通等VR相关企业350多家,产值由2018年的42亿元快速发展到2019年的120亿元,预计今年可突破200亿元。

不少人纳闷:这些 科技 巨头为何集聚江西?

答案是创新路径!

在聚合创新资源的同时,江西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以应用牵引、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产学研合作等为突破口,通过拓宽创新路径加快产业升级。

以应用牵引为突破口“引凤来栖”——

江西省近年来物联网、VR、航空、新材料等新兴产业亮点频出,动能转换持续加速,关键在于在吸引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传统路径之外,找到一条利用内陆比较优势培育高新技术产业的新路径:着眼于为战略性新兴企业提供广阔应用空间,让企业形成生产链。

“VR是一门新技术,只有不断应用才能加快迭代升级。”HTC全球教育事业部负责人吕云介绍,江西省和南昌市为VR教育开放了大量应用场景。目前,在南昌市红谷滩区的4所小学里,都能看到学生使用5G云VR智慧教室,开展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的知识普及。“我们许多‘VR+教育’产品是在南昌不断成熟、走向世界。”

在鹰潭,当地以打造智慧新城为载体,出台20多项政策,持续推动智慧水表、智慧净水器等物联网新产品全域一体化应用,试点一批、成熟一批、推广一批,目前已有多个百万量级物联网应用走向全国市场。当地已有物联网企业近260家,物联网核心及关联产业产值今年有望突破700亿元。

全省首家“5G+数字工厂”一期全面建成;浪潮、京东、科大讯飞、泰豪等知名互联网企业纷纷落户……今年以来,赣西小城新余将疫情冲击转化为数字产业创新发展动力,实现逆势开局,走出了一条数字产业发展新路。

“推动城市级应用场景,构建数字经济新生态。”新余市市长犹王莹介绍,当地正在深入推进以大数据产业为核心的数字经济建设,打造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城市数字化的“数字新城”体系,开发上线更多的城市级应用场景。

今年1 5月,江西VR、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经济类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5728%。江西省工信厅厅长杨贵平表示,强化应用牵引,全面开放应用市场,支持入赣企业打造标杆项目和爆款产品,不断培育市场,壮大市场主体。

以关键共性技术攻克为突破口“打通梗阻”——

抱团攻关,突破核心关键共性技术百余项,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累计增加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去年,国务院第七督查组在走访企业时发现,江西上百个产学研用一体化的股份制研发公司——“ 科技 协同创新体”,正为江西创新驱动发展装上新引擎。

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江西制定有色金属、电子信息、中医药等重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设立了42个校企协同创新中心,已攻克上百项行业关键技术。

江西鑫凯顺 科技 协同创新有限公司整合产业链上铜加工装备、铜棒排生产、工模具设计等三家生产企业的研发资源成立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 科技 协同创新体”,联合高校和科研院所力量,一起开展技术攻关,对原有设备进行智能化升级改造。公司董事长包健说:“通过协同创新,母公司主业实现了从传统铜加工设备制造转型为物联网铜加工服务,公司智能化改造后,所有股东公司现在吨材生产成本下降了两三百元。”

10月10日,赣湘产业园电子元件PCB项目研讨会暨宇柏林产业园奠基仪式在萍乡市上栗县赣湘合作产业园举行。宇柏林产业园建成投产后,将实现高精密多层线路板规模化生产,有效带动相关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新能源、新设备的联动发展,为当地产业转型发展,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链的集群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近年来,上栗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新兴产业从无到有,丰达兴、联锦成、伍子醉等一批 科技 含量高、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有力地助推全县经济加快转型升级。特别是今年面对疫情冲击和花炮企业退出双重挑战,上半年工业园区六大指标综合考核结果首次迈入全省前三十,连续三年稳居全市县区工业园之首,全县经济发展实现了逆势上扬。

上栗县委书记肖妮娜说,紧盯产业转型升级目标,县里引导园区重点企业共建研发基地、开展项目研发,破解企业面临的共性技术难题,推动产业裂变升级。

“比起过去单打独斗搞科研,集中优势协同攻关,大大缩短了研发时间。企业在产业链上技术相互关联,成果共享,应用各取所需,大幅提高了成果转化效率。”江西省 科技 厅重大专项处相关负责人说。

以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江西近年来着眼破解高校科研滞后市场需求难题,创新政策供给,提升高校人才、学科、科研、转化四位一体的创新能力,全省高校400多项重大 科技 成果就地转化,为全省有色金属、电子信息、航空等重点产业注入新动能。

今年2月11日,一款由华东交通大学汤文亮教授科研团队研发的“营运人员车辆疫情防控综合管理系统”快速上线。系统通过红外热成像自动监测、大数据等新技术智能监测,在疫情防控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什么能有这样的应急应变能力?汤文亮说,这种市场敏感性是长期训练出来的结果。早在3年前,学校就与企业组建智慧交通联合研究院,通过与企业合作感知市场,市场要什么研究什么。近3年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学院累计完成企业横向课题共计100余项。

“江西着力推动 科技 人员走出高校、走出实验室。”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说,江西近年持续开展“千名博士教授进千企”专项行动,在全省高校选派1000名博士或教授,深入1000家企业开展信息咨询、技术改造等服务。

在江西景德镇陶溪川文创街区的陶瓷3D打印体验中心,一位工作人员在用3D打印技术制作陶瓷花瓶(2018年7月26日摄) 万象摄/本刊

厚植创新土壤激发发展活力

不久前,2020中国·江西国际虚拟现实产业创新创业大赛在南昌落下帷幕。自8月启动以来,大赛得到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的广泛参与,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2个创新创业项目踊跃报名,其中具有海外背景的占比超过55%。

经过海选初审、远程视频选拔赛、重点项目考察、半决赛等赛程的层层筛选,最终20个优质项目晋级总决赛。获奖项目落地南昌后,最高可获得20万元现金奖励及600万元的项目资助。

江西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 社会 创新活力,让更多双创源泉充分涌流,让更多双创项目脱颖而出,持续助力全省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近年来,江西着力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科技 担保、中小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首台(套)采购、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多管齐下,强化企业创新激励。

客户遍布全球65个国家和地区,每天12万把化妆刷发往世界各地……即便受疫情影响,江西魅丝蔻化妆用品公司今年1 8月的销售额仍实现40%的逆势增长。公司董事长江期胜说:“秘诀只有一个,就是不断创新保鲜。”

平均每两天出1款新品,每个月内申请外观设计专利5项……江期胜说,疫情之下企业订单不降反升,这是企业以线上驱动线下、坚持长期创新的结果。

江西江南新材料 科技 有限公司主要生产印刷线路板专用材料,是医疗器械企业的关键上游企业之一。在鹰潭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协助下,该企业在复工之初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贷款1500万元。“通过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获得的贷款让公司产能恢复很快,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力度,提升核心竞争力。”该公司总经理徐一特说。

激发科研人员创新创业活力——

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近年来,江西着力在体制机制上做文章,积极稳妥推动科研院所的人事、分配等制度改革,鼓励应用型科研院所转企改制,引导有条件的科研院所试点产权制度改革,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有4项自主立项产业化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市场估值千亿元。

创新资源并不突出的上饶,凭什么吸引高端研发平台落户?答案是体制创新。华东数字医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龙小燕说,之所以选择上饶,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地通过创新,解决了研究院的身份,方便研究院与相关高校、医院进行科研合作,进行项目申报和成果转化。

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大众创新创业活力——

江西深化“放管服”改革,不断完善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保障体系,为创新创业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让全 社会 创新创业的激情迸发。

走进广信区大业东方电子商务孵化基地的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机器声隆隆,工人们正紧张地赶制一批光学玻璃镜片订单产品。

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玻璃制品、玻璃材料、光学元件、镜头、光学仪器以及光学设备的线下及线上销售企业。“孵化基地设施齐全,服务到位,企业要进来,相当于拎包入驻,非常适合我们这类初创型公司。还能享受房租、水电等补贴,既减轻了负担,更增加了我们创业的信心。”公司负责人周小飞介绍,公司前几年一直租用民房进行生产,随着订单越来越多,急需扩大产能。2019年公司入驻孵化基地,在基地租了一栋四层厂房,招了40多名员工,当年就实现产值500多万元,企业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

在这个电子商务孵化基地,像光巨匠电子商务有限公司这样的小微企业还有40余家,产业类型涉及服装鞋帽、化妆日用品、光学、家具床垫、电商服务、电商平台等,一批新时代的创客们在孵化基地实现了创业梦。

目前江西全省共培育39个省级、7个国家级小微企业双创示范基地,入驻小微企业5959户。今年1月至8月,江西省新增市场主体超过40万个,全省新增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500家,专利申请和授权总量,分别同比增长425%和332%。

“创”领江西,“赣”出精彩。

江西,这片充满希望的红土地,正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放眼未来,开放的江西拥抱创新创业者,活力的江西成就创新创业者!

11月6日,“四川造”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 科技 大学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也是太赫兹通信在空间应用场景下的全球首次技术验证,标志着我国航天领域 探索 太赫兹空间通信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

11时19分,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 科技 大学号”,搭载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并顺利进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重达70公斤,由川企国星宇航与电子 科技 大学等单位联合研制,搭载了太赫兹卫星通信载荷,将在卫星平台上建立收发链路并开展太赫兹载荷试验。

据国星宇航创始人、董事长陆川介绍,太赫兹通信技术是全球公认的6G关键核心技术之一,它具备很多的特点,是地面网络所不具备的,特别是星间高速通信和数据传输。这次发射的太赫兹通信卫星是全球首次在太空环境下验证太赫兹技术。

据了解,区别于5G,6G要构建出一张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的网络。6G频段将从5G的毫米波频段拓展至太赫兹频段,数据传输速率有望比5G快100倍,时延达到亚毫秒级水平。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徐扬生谈到,6G非常适合于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无人驾驶、智能工厂等领域,将有较广阔的应用前景。6G网络将致力于打造一个集地面通信、卫星通信、海洋通信于一体的全波段的世界,沙漠、无人区、海洋都能够实现全信号的覆盖。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发射的是电子 科技 大学建校以来首次以校名命名的卫星。此次电子科大与国星宇航联手研发也是校企合作,产学研用一体化 探索 全球前沿 科技 的一次创新实践。参与这颗卫星研发的电子 科技 大学太赫兹通信先行示范点负责人陈智教授谈到,这颗卫星创下了多项技术突破。

电子 科技 大学太赫兹通信先行示范点负责人陈智说,这次他们研发的太赫兹试验卫星,在太赫兹频段的核心器件和太赫兹通信系统等方面均完成了技术攻关,尤其是解决了小型化和低功耗的技术难题,载荷的体积小于笔记本电脑,重量小于5公斤,满足了空间狭小的技术条件。

据了解,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将应用于智慧城市建设、防灾减灾、国土规划、环境保护、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监测等领域,在太空服务国家战略和经济 社会 发展。

而作为卫星研制单位——国星宇航的“星河工程”今年也被纳入四川省新基建重点任务,是国内首个明确进入政府新基建行动方案的AI卫星互联网工程,将聚焦打造新型卫星互联网,形成安全可靠、高效稳定的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

在这一决定中,物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里面的重要一项被列为其中,成为国家首批加快培育的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这标志着物联网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对中国物联网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重要意义。

2011年3月16日《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

《刚要》提出要推动重点领域跨越发展,大力发展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运用,已被国务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

2011年4月6日《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财政部)

根据办法,专项资金是由中央财政预算安排,用于支持物联网研发、应用和服务等方面的专项资金。专项资金的使用应当突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体现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战略,鼓励和支持企业以产业联盟组织形式开展物联网研发及应用活动。专项资金由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管理。

2011年5月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2011年标准化重点工作》(工信部)

文件提出将围绕"十二五"规划纲要和产业发展重点,加强标准战略研究,加快物联网、新能源汽车等重要领域标准制定和修订,为保持工业通信业平稳较快发展做好支撑。对于一些产业急需标准,今年将进一步加大标准制定力度。今年将围绕技术改造、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淘汰落后、质量品牌、两化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工作,组织制定标准3000项,发挥标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

2012年2月14日:《"十二五"物联网发展规划》(工信部)

规划提出,到2015年,中国要在物联网核心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关键标准研究与制定、产业链条建立与完善、重大应用示范与推广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初步形成创新驱动、应用牵引、协同发展、安全可控的物联网发展格局。

2012年8月17日:《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工信部)

根据此《纲要》,中国将加大对示范区内物联网产业的财政支持力度,加强税收政策扶持;同时,推进物联网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到2015年,无锡示范区拥有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核心技术,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基本形成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体系,实现一批重点领域的典型示范与推广应用,构建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物联网标准化工作。到2020年,无锡示范区的创新能力、产业规模、从业人员数量和影响力大幅提升,实现一大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成为具有一流创新能力的技术创新核心区;集聚和培育一批国内领先的物联网企业,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发展集聚区;建成一批具有重大推广价值的典型应用示范工程,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应用示范先导区。

2013年2月5日:《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务院办公厅)

《意见》提出,到2015年,我国要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培育一批创新型中小企业,打造较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初步形成满足物联网规模应用和产业化需求的标准体系,并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测评、风险评估、安全防范、应急处置等机制。意见指出,将建立健全有利于物联网应用推广、创新激励、有序竞争的政策体系,抓紧推动制定完善信息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加快物联网相关标准、检测、认证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从而推动物联网健康有序的发展。

2013年3月4日:《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2012-2030年)》(国务院办公厅)

《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规划》指出三网融合、云计算和物联网发展对现有互联网提出了巨大挑战,基于TCP/IP协议的互联网依靠增加带宽和渐进式改进已经无法满足未来发展的需求。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主要包括:原创性网络设备系统,资源监控管理系统,涵盖云计算服务、物联网应用、空间信息网络仿真、网络信息安全、高性能集成电路验证以及量子通信网络等开放式网络试验系统。该设施建成后,网络覆盖规模超过10个城市。

2013年9月17日:《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5)》(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

计划包含了顶层设计、标准制定、技术研发、应用推广、产业支撑、商业模式、安全保障、政府扶持、法律法规、人才培养10个专项行动计划。各个专项计划从各自角度,对2015年物联网行业将要达到的总体目标作出了规定。

2013年10月31日:发改委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组织开展2014-2016年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

通知指出,支持各地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求,在工业、农业、节能环保、商贸流通、交通能源、公共安全、社会事业、城市管理、安全生产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示范效果突出、产业带动性强、区域特色明显、推广潜力大的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区域试点项目,推动物联网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2014年6月中旬:《工业和信息化部2014年物联网工作要点》(工信部)

通知指出,2014年,物联网工作重点为:1、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物联网工作统筹协调,加强对地方和行业物联网发展的指导。2、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推进传感器及芯片技术、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研发,推进传感器及芯片技术、传输、信息处理技术研发,开展物联网技术典型应用与验证示范,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3、开展重点领域应用示范:构建科学合理的标准体系,开展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等重域和交通、能源、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领域应用示范,推进公共安全、医疗卫生、城市管理、民生服务领域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4、促进产业协调发展:培育和挟持物联网骨干企业,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培育物联网产业聚集区,建设和完善公共服务平台,组织商业模式研究创新和推广。5、推进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建立健全物联网安全保障体系。6、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强各部门工作衔接,加强各部门工作衔接,完善产业发展政策,加大财税和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专业人才培养。

2014年7月:《关于印发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的通知》(发改高技〔2013〕1718号)要求

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教育部、国家标准委联合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相关成员单位制定了10个物联网发展专项行动计划,请根据各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分工与进度、保障措施等,尽快细化本地区的具体措施,加强沟通协调,务实推进相关工作。

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的荣誉证书含金量非常高,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成立于2009年11月1日,由中关村在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具有优势的单位共同发起,全面覆盖物联网产业链上下游。

其目的在于借此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创新与联动,促进物联网成员单位与政府的互动,整合、协调优势资源,促进北京中关村地区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壮大。清华同方股份有限公司成为理事长单位,北京移动、北京邮电大学、中科院软件所、北京交通委信息中心等十二家产学研用代表机构成为副理事长单位。中关村物联网产业联盟未来3年的目标是,推动建设10-12项标志性示范应用工程;培育8-10家行业龙头企业;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产品、集成应用解决方案及国家或行业标准5项以上,使北京中关村成为中国物联网产业中心,应用示范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标准制定中心。

12月12日,一枚搭载着四颗人造卫星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在海南首飞成功。

之所以“长征八号”如此特殊,原因在于其标志着中国的多项空运、空探技术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如首个太阳同步轨道运载火箭,首个应用整机可回收技术火箭,首个国际竞争力的商飞火箭等。此外,“长征八号”搭载的由国电高科协同平安共同研发的天启 星座 08星——“平安1号”, 将是首个应用于金融物联网的商用卫星。而这一突破将真正实现金融物联网由终端监控向广域监控“从0到1”的突破。

今年11月,我国首部覆盖 科技 创新全生态链的地方性法规——《深圳经济特区 科技 创新条例》启动实施。值得注意的是,该条例通过“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的措辞,确立了技术创新由企业为发起点,通过面向市场的技术革新实现 社会 技术进步,企业效益提高的总纲领。

而中国平安过去10年的发展,印证了企业技术储备与革新在保持企业长期竞争力,规避技术钳制或形成商业壁垒,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十年聚焦“硬 科技 ”

“三句离不开技术 科技 ”——在提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时候,很多人都对他有过这样的印象。

曾几何时,中国平安是打出第一个电销电话,卖出第一个互联网保险,是第一个为分公司架设互联网,第一个建起呼叫中心的保险公司。在马明哲的治理下,中国平安从诞生之日起就怀着 科技 基因,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用 科技 解决商业模式问题的条件反射。

过去十年中,平安集团屡屡以一个金融控股集团的身份在 科技 圈“出圈”。2013年,中国平安,阿里,腾讯联合启动的纯线上保险公司众安保险, 科技 圈的“三马同槽”让大众真切感受到了中国平安对 科技 技术的渴求。大多数人所不知道的则是,早在2011年,平安内部就曾孵化成立“平安金科”。而以此为起点,平安集团在十年中派生出的 科技 型企业已经超过11家,总市值截止2020年上半年已合计超过700亿美元。

那么在这十年中,平安集团究竟孕育了什么样的 科技 能力?很多人说中国平安是“金融圈最懂 科技 的企业之一”。而如若知道中国平安在这方面的努力,你一定会觉得这一描述仍然是有些过谦了。

以时下最热门的人工智能为例。今年,在由CVPR2020举办的扫描文档竞赛中,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团队分别以 ANLS 8484%和 MAP 8090%的成绩,力压阿里达摩院,科大讯飞,中科院等人工智能强手,荣获两项任务榜单第一。

同样是在今年,中国平安旗下的金融壹账通 Gamma Lab 借“意图获取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介质”专利荣获中国专利优秀奖。而平安 科技 联邦学习技术团队的论文《GraphTTS:Graph-To-Sequence Modelling in Neural Text-to-Speech》被国际ICASSP 2020 接收,其标志着平安推进的图神经网络在语音合成领域的应用首次获得全球相关领域专家的认可。

2019年世界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19PCT排名中,平安 科技 以1691件专利排名全球第8位。然而由点及面,平安的知识产权体系,如今已经完成了从品牌商标向发明专利、以及从全局覆盖到精选聚焦的转变。而围绕加以提炼的核心技术专利,中国平安已经逐渐学会了通过场景锤炼形成商业竞争力与护城河,并与技术落地形成反哺效益的良性技术发展格局。

场景锤炼技术护城河

科技 能力不止能在实验室的培养皿中萌芽,更能在广袤复杂的商业环境中与应用场景下百炼成金。“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平安集团瞄准 科技 能力的立足点在于 科技 在不同场景下的转化,检验与落地,而“平安1号”物联网卫星的发射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据悉,近年来,聚焦金融服务实体的供应链金融业务成为B端互联网玩家争先恐后进入的领域。此前供应金融业务在确保货品流通真实性上存在难题,导致金融机构对供应链金融”敢想不敢做“。随着产业物联网的发展,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货品仓库和运输实时追踪,由此保障交易真实性,成为了破题供应链金融的关键。

确立了破题“方法论”,问题仍接踵而至——根据多年来中国平安对物联网技术的实践,传统的物联网技术需通过物联网感知终端监控标的物状态,通常包括短程视频监控,定位,重量等方式获取标的信息。但受限于监控距离与终端设备稳定性,抗干扰力,安全性与普适性的问题,加上物联网设备接入需要企业间的互信与配合,纯物理的物联网终端存在比较大的应用局限性。

而借助引入卫星监控技术,平安集团的新一代物联网架设能力,则能够突破传统物联网技术对物理空间的高要求,通过平安图像图形分析智能和技术积淀,实现对货品,运输流程的高空追踪监控。

使用 科技 能力解决现实问题,其实早已经变成了平安集团的习惯性思维。

不如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平安集团拥有数以万计的保险代理人团队,面对数以万计的客户,如何利用统一的评价体系对代理人的综合素养进行有效的大规模评判以及统一培训?

平安集团的破题方式,是通过综合多项专利的人工智能技术,识别代理人是否擅长交谈,举止亲切或容易取信于人,包括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智能对话、智能问答等技术,实现工作助理,知识助理、销售助理等赋能型功能,从而实现保险代理质量的整体提高。

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中国平安致力利用 科技 解决经营问题,更要让 科技 符合平安本身的商业逻辑,而平安集团横跨金融至医疗的丰富的场景,成为中国平安取之不竭的 科技 成果转化利器。

从 科技 壁垒到 科技 赋能型

随着 科技 商业的多元化与 科技 场景的泛化,塑造技术壁垒固然能创造一定阶段的优势。但技术转化的最终阶段在于生态赋能,与广泛的商业模式进行不同维度的链接,则将真正成为技术转化的最大价值所在。

此前,中国平安的图神经网络专利在语音合成技术上的应用,已经被应用于金融壹账通Gamma Voice智能语音中台。根据中国平安披露的数据,这一项技术通过人工智能客服等形式,将有效替代几乎70%的人工客服场景。而在默Call上的应用,则已经为使用该服务的金融机构多激活了超过70%的用户,几乎降低了本由电销运维而产生的75%的人均运营成本。

而在中国平安所瞄准的另一个领域,即医疗领域中,平安好医生已然成为了一个”国民级“平台:截止上半年,用户数量突破346亿人,平均月活6730万,咨询量831万次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真实采用 科技 手段解决诊疗问题,中国平安所提供的服务将不仅限于传统互联网模式下的平台撮合。除了纯线上的在线诊疗业务,中国平安“AskBob”系列智医还试图通过人工智能手段在线下帮助患者和医生,如帮助患者实现快速诊断与科室指引,或借助临床信息快速帮助医生锁定病征,通过人工智能判断实现对应疾病诊疗,降低误诊概率等。而在单体应用之外,中国平安利用“AskBob卫健”与“AskBob慢病”,通过智慧城市业务启动公共卫生层面的赋能,如帮助城市预判手足口病趋势,以及帮助糖尿病,心血管,呼吸等慢性病患者提供病势预判与干预预防建议。

或往大了说,中国平安做的事情,已经开始向弥合国内医疗资源地区不平衡的状态迈进。

正如平安 科技 合规合法部总经理所说,中国平安目前经过了一阶段专利确权与申请,二阶段知识产权应用挖掘与价值开发。如今,中国平安正瞄准第三阶段——即广泛的生态赋能与经济互联开始。

近日,省科技厅公布了2023年度第一批“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项目立项清单,高新区企业天马轴承“超大型精密数控车磨复合机床”、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基于多重知识表达的智能物联融合感知与计算”等5个项目榜上有名,预计可获得省级奖补资金3000万元。

据悉,“尖兵”“领雁”研发攻关计划是浙江省重大科技专项,由省级财政资金设立,通过“揭榜挂帅”“赛马制”,解决“卡脖子”问题,抢占科技制高点。在物联网与工业互联网领域具有国际性学术影响力的德清阿尔法创新研究院与杭电、浙江华睿等单位开展“产学研用”合作,承担的“基于多重知识表达的智能物联融合感知与计算”、“基于5G+工业互联网的多源异构物联感知融合服务平台研发与应用”两个项目分别入选“尖兵”“领雁”计划。

研究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基于多重知识表达的智能物联融合感知与计算”项目的实施可以打破困扰物联网应用需求的关键瓶颈,从多模态数据的语义理解、融合分析与知识驱动三个方面突破已有技术限制,攻关解决思路,进而提升物联网产业应用的市场价值的挖掘,促进以智慧城市为代表的国家整体社会信息化能力的发展。省“尖兵”“领雁”计划为研究院自主创新提供了支撑,后续将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全力以赴突破关键核心技术,为物联网产业转型升级作出积极贡献。

入选“尖兵”“领雁”计划不仅彰显了企业科研研发攻关、科技创新的综合实力,也是高新区多年来实施创新驱动结下的又一硕果。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近年来,高新区不断加强研发机构建设和梯度管理工作,通过个性化培育模式,支持科技企业研发机构提质扩面,引导骨干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高校院所建设省级企业研发机构、省级重点实验室、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载体,着力激发创新动能。截至目前,高新区累计拥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个,市级以上研发机构179家,其中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17家,省级高企研发中心60家。

创新离不开人才支撑。高新区强化人才引领作用,进一步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创新产学研合作“德清模式”,连续多年高质量举办双创大赛,促成46个优质项目精准落户,这些项目为高新区提供了近1000个优质岗位。同时,充分发挥浙工大“家门口大学”作用,促成30余名工大专家教授与企业“一对一”建立常态联系,联合开展技术攻关。

高新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将继续鼓励领军企业面向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搭建融通创新平台,提升主体创新平台的能级,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围绕关键核心技术、战略性储备性技术组织“项目群”攻关,释放创新生态“雨林效益”。

将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计算机技术、通讯和网络技术、自动化技术等高新技术与地理学、农学、生态学、植物生理学、土壤学等基础学科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以达到合理利用农业资源,降低生产成本,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作物产品和质量的目的。

成都世纪锐通科技有限公司(简称“世纪锐通”)成立于2012年,注册资金1200万元。近年来,公司积极响应党和国家三农政策,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省内外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致力于数字农业、智慧农业以及数字乡村相关技术软件、平台以及新型设备的研发、集成、转化以及产业化服务,旨在为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云平台以及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的应用,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公司核心业务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三农大数据平台建设、乡村振兴服务大数据平台开发和建设;现代数字农业园区建设、数字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数字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农产品安全智慧监管以及农产品溯源系统开发和建设;业务范围涵盖农业农村全行业、农业全产业链,公司技术、产品和服务网络遍布四川、重庆、福建、上海、江苏等多个省、市。

以上就是关于南邮考研物联网学院全部的内容,包括:南邮考研物联网学院、瞭望 | 众多科技巨头为何会集聚这个中部省份、全球首颗6G试验卫星“电子科技大学号”成功发射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