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

物联网0274

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第1张

智东西(公众号:zhidxcom)文 | 韦世玮

2020年开篇不久,“投资公司”小米又开始有所行动了。

巴菲特说:“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全球经济陷入危机边缘的时刻,雷军的小米产业基金已经开启贪婪模式。

从1月16日起,小米集团通过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在短短两个多月内,先后投资了帝奥微电子、灵动微电子和翱捷 科技 等八家半导体公司。

这一波操作,距离2019年11月19日,小米第一次投资速通半导体才过了不到半年。至此,小米供应链投资版图一隅,半导体布局已扩展至19家,覆盖Wi-Fi芯片、射频(RF)芯片、MCU传感器和FPGA等多个领域。

小米的造芯梦并未停止。

去年10月,智东西曾针对小米的供应链投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道,围绕小米的生态链和供应链投资战略,尤其是半导体领域进行了梳理。(《小米突围战:两年投资12家供应链企业的布局与厮杀,雷军还有多少底牌?》)

小米在2019年第二季度财报中透露,截止2019年6月30日,其共投资公司超过270家,总账面价值287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08%。与此同时,截至8月20日,它已投资12家供应链公司,覆盖半导体到智能制造领域。

其中,它所投资的8家半导体公司,不仅在短期内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了续航动力,同时也为它长期冲击芯片研发市场,打通产业链“经脉”埋下了技术伏笔。

而这些,都是小米在澎湃S2芯片流产后,针对半导体领域所进行的产业链“自救”与新打法。

随着小米在2020年以来的一系列投资动作,智东西决定再次聚焦小米的半导体投资规划,在探究小米在半导体领域的布局与进展的同时,也从中摸清它隐藏在背后的战略思路和变化。

与此同时,小米的产业链投资战术是否真能开创出新的技术布局玩法?长路漫漫,小米的造芯之路又体现了雷军的哪些野心和期待?

今年2月,在小米开年首个产品发布会上,在太空走了一遭的旗舰机小米10再次引起行业热度,其中撑起产品性能的主角,也从高通骁龙855升级到了骁龙865。

骁龙865“光环”加持的背面,是小米澎湃S2“暗淡”的第三年。

“自研芯片”一词,从2017年小米5C手机及其搭载的澎湃S1面世后,逐渐成为小米的又一软肋,而这也是一个早已被行业讲“烂”了的故事。

2018年,自小米旗下的半导体公司松果电子重组,成立南京大鱼半导体后,小米的自研造芯路在外界看来似乎已经停止了步伐。

虽然在一年后,大鱼半导体联合平头哥共同发布了名为U1的NB-IoT SoC芯片,面向物联网领域,内置GPS和PA(功率放大器芯片),支持北斗NB-IoT R13,却未在市场中掀起太大的浪花。回头看,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松果电子的官网也早已落满了灰,显示无法访问。

但与小米自研芯片进程缓慢相反的是,小米的半导体投资动作正逐渐加快。

2018年1月23日,小米旗下的紫米 科技 和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对从事集成电路(IC)研究和设计的半导体公司——南芯半导体进行了A轮投资,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打响小米踏足半导体投资战场的第一枪。

随后两年里,小米投资“引擎”不断加速,相继入股了云英谷 科技 、乐鑫 科技 、芯原微电子等19家半导体公司,覆盖显示驱动芯片、MCU传感器、Wi-Fi芯片和射频芯片等多个领域。其中,聚辰半导体、乐鑫 科技 和晶晨半导体3家公司,已成功在科创板上市。

而小米的这股冲劲儿也延续到了2020年,并在市场展现出更猛的势头。

自1月16日以来,小米旗下的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两个月内共投资了8家半导体公司,新增投资7家,远远超过以往频率。

据公开信息统计, 这8家半导体公司分别为帝奥微电子、速通半导体、芯百特微电子、Fortior(峰岹 科技 )、昂瑞微电子、翱捷 科技 、灵动微电子和瀚昕微电子。

1、帝奥微电子

成立于2010年2月的帝奥微,是一家混合模拟半导体IC设计及制造公司,其创始人兼董事长鞠建宏毕业于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电子工程专业,在正式创立帝奥微前,他曾在美国仙童半导体有着近十年的工作经验,负责芯片的设计、技术、应用和市场等工作。

目前,帝奥微面向消费类电子、智能家居、LED照明、医疗电子及工业电子等领域,提供相应的芯片解决方案,主要产品包括LED照明元件、超低功耗及低噪音放大器、高效率电源管理电子元件,以及应用于各种模拟音频/视频的电子元件。

截至2019年7月1日,帝奥微已申请65项各类专利。其中,已授权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7项。

据江苏南通苏通 科技 产业园区管理委员会公开信息,2019年6月30日,帝奥微已获得科创板上市入轨。

而在2020年1月16日,帝奥微也迎来了小米的一笔战略融资,其股东新增长江小米基金,持股1723%,但关于交易金额尚未披露。

2、灵动微电子

灵动微电子是一家MCU芯片及解决方案提供商,成立于2011年3月,其董事长兼CEO吴忠洁博士毕业于东南大学,有着多家大型芯片设计公司工作经验。

在产品方面,灵动微电子基于Arm Cortex-M0及Cortex-M3内核,研发了MM32系列MCU产品,主要为F/L/W/SPIN/P五大系列,分别针对通用高性能市场、超低功耗及安全应用、无线连接、电机及电源专用,以及OTP(One Time Programable)型MCU。

据了解,MM32系列MCU产品已广泛应用于 汽车 电子、工业及电机控制、智慧家电及医疗、消费电子等市场。

实际上,早在2015年8月31日,灵动微电子就已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但该公司在2019年发布公告称,其将于3月14日起终止股票挂牌,宣布退市。

紧随着小米半导体产业链投资的扩大,小米也将投资的目光聚焦在灵动微电子的MCU技术优势上。今年1月19日,灵动微电子获得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的战略融资资金,注册资本增至5668万元,增幅1988%。

与此同时,小米产业基金管理合伙人王晓波成为灵动微电子新任董事。

3、芯百特微电子

相比于小米投资的其他半导体公司,成立于2018年10月的芯百特则显得尤为年轻。

据了解,该公司创始人兼CEO张海涛从清华大学微电子专业硕士毕业后,赴美求学获得了加州大学微电子系博士学位,并在高通、TriQuint和RFaxis公司有着十余年工作经验。同时,他也曾带领研发团队负责苹果iPhone5/6和德州仪器WiFi射频终端项目。

芯百特主要利用高性能射频芯片技术,进行无线通讯射频器件的设计和研发,产品布局5G、Wi-Fi和IoT等领域,面向通讯设备、消费电子、 汽车 电子、医疗电子和智能设备等多个市场。

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Wi-Fi 5前端模块(FEM)、5G通讯功率放大器和射频开关等产品,与小米、联想、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等公司达成合作伙伴关系。

今年1月21日,芯百特也披露其第一笔股权融资情况,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投资5603万人民币,持股占比433%,成为该公司第七大股东。

4、峰岹 科技 (Fortior)

成立于2010年5月的峰岹 科技 ,是一家较为低调的IC设计公司,主要研发电机驱动控制专用芯片。

据调查,创始人兼CEO毕磊在2012年曾入选国家中组部的第八批“千人计划”,而CTO毕超在2015年同样也入选了第十一批“千人计划”,这是我国针对引进归国人才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人才政策。

与此同时,毕超担任新加坡国立大学博士后导师、IEEE高级会员,并曾担任新加坡 科技 局资深科学家,在电机技术领域有着丰富的研发经验。

▲峰岹 科技 CTO毕超

目前,峰岹 科技 在中国和新加坡分别设立了两大研发中心。

它通过多项三相、单相无霍尔直流无刷驱动等核心技术,研发了直流无刷电机驱动全系列产品,包括三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单相BLDC专用控制芯片、电机专用MCU系列等,广泛应用于终端设备、无人机、消费电子、家电电和医疗设备等领域。

2014年4月,峰岹 科技 获得了交易金额数千万人民币的A轮融资。而今年1月21日公开的战略融资,则由小米长江产业基金、中兴创投等机构投资,其中小米投资12972万人民币,股权占比187%。

5、昂瑞微电子

对刚刚搬了新家的昂瑞微来说,小米在2月20日投资的31071万人民币,无疑是个喜上加喜的好消息,在此之前,昂瑞微已经七年未曾进行增资。据了解,这笔投资后小米股权占比为698%,成为昂瑞微的第三大股东。

与此同时,这笔投资昂瑞微也将用于5G手机终端的射频前端芯片,以及新一代物联网SoC芯片的研发中。

昂瑞微成立于2012年7月,是我国重要的射频/模拟集成电路设计研发厂商之一。

它通过长期积累的CMOS、SiGe、GaAs和GaN等射频工艺,面向手机终端和物联网领域,研发了2G/3G/4G/5G射频前端芯片、蓝牙低功耗(BLE)芯片、双模蓝牙芯片、低噪声放大器等一系列射频前端和无线连接芯片,量产芯片已超过200款。

据了解,昂瑞微研发的芯片已覆盖移动终端、可穿戴设备、无人机和智能家居等消费领域,客户包括三星电子、富士康、中兴、TCL和联想等在内的厂商。

6、速通半导体

与其他传统芯片厂商相比,成立于2018年7月的速通半导体也较为年轻,是一家Wi-Fi 6芯片设计公司,但它却是小米2020年半导体投资中唯一非新增投资的企业。

实际上,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在2019年11月19日就已入股速通半导体,成为该公司第六大股东,而这也是小米2019年在半导体领域的最后一笔投资。

基于速通半导体在Wi-Fi 6领域的芯片研发技术,小米决定加大砝码,并于今年2月20日领投该公司的A轮融资,耀途资本跟投。至此,速通半导体的注册资本从最初的1040万人民币增长至1300万人民币,增幅25%。

除了进一步扩大工程研发团队外,速通半导体还计划将这笔投资用于Wi-Fi 6 SoC产品的研发和量产中。

据悉,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有着较为丰富的Wi-Fi 6标准化经验,此前已在全球范围内研发了超20款Wi-Fi、蓝牙和蜂窝4G的无限SoC芯片组。

现阶段,该公司亦正在加速下一代Wi-Fi 6芯片组的研发和量产工作,以进一步满足市场对Wi-Fi 6芯片的强劲需求。

7、翱捷 科技

翱捷 科技 是一家主要研发移动终端设备、物联网、导航以及其他消费类电子芯片的基带芯片设计公司,成立于2015年,并在2017年8月获得了阿里巴巴的和深创投投资的A轮融资,阿里巴巴为第一大股东,持股2175%。

有着丰富的融资历程的翱捷 科技 在今年2月24日,获得了由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兴证投资等机构的战略投资入股,注册资本亦从363亿美元增长至375亿美元。其中,小米的认缴出资额为51917万美元,占比138%。

据了解,翱捷 科技 创始人兼董事长戴保家硕士毕业于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电气工程学,还拥有芝加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创立翱捷 科技 前,他还曾担任射频芯片公司锐迪科的董事长兼CEO。

值得一提的是,该公司在2017年收购了Marvell公司的移动通信部门(MBU),成为我国为数不多拥有全网通技术的公司之一。

目前,翱捷 科技 的产品线已覆盖2G/3G/4G/5G和IoT在内的多制式通讯标准,并成功研发了移动通信基带芯片、Wi-Fi芯片、LoRa芯片和多模物联网可穿戴芯片等多款通信芯片。

8、瀚昕微电子

成立于2017年3月的瀚昕微电子,是一家快充协议芯片公司,包括数模混合芯片、电源芯片等。目前,该公司已拥有LDO(low dropout regulator)、电压检测、锂电池充电、快充接口识别和USB充电协议端口等多条业务产品线,广泛覆盖玩具、智能电表及快速充电等领域。

据了解,瀚昕微电子不仅与TCL、SK海力士在2017年达成了数千万战略投资合作,同时还是高通、华为和展讯等公司的快充协议供应商,快充协议芯片的累计出货量已将近1亿颗。

就在一周前的3月10日,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宣布新增对外投资,正式入股瀚昕微电子,认缴出资3086万人民币,持股占比992%,成为该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与此同时,瀚昕微电子的注册资本也从原来的27778万人民币,增长至31121万人民币,增幅1204%。

不难看出,小米的半导体产业布局和雷军惯用的“一手生态链,一手产业链”投资路径相同,也将“鸡蛋”放在了两个篮子里,一个是自研芯片,一个是产业链投资。

但从实际情况看来,小米的自研造芯路走的并不顺畅。

据了解,小米在2017年推出的澎湃S1是一颗64位处理器,采用28nm制程工艺和八核心设计,并包含了4颗22GHz主频A53内核、4颗14GHz主频A53内核,以及4核Mali-T860 GPU。

对于互联网起家的小米来说,澎湃S1的诞生虽然已很不容易,但雷军将小米半导体研发的第一枪打在了移动智能终端市场,那么这颗芯片与其他竞争对手相比,在性能、工艺和功耗等方面却仍显疲软。

随着坊间传言澎湃2芯片因无法突破功耗性能瓶颈,以及高管团队无力承担芯片研发和流片等环节巨额开销,小米原本声势浩大的自研造芯计划渐渐悄无声息。

虽然随着松果电子公司的重组,大鱼半导体在2019年与平头哥联合推出了NB-IoT SoC芯片,但却表现平平,未能真正刷新行业和市场对小米“造芯能力不足”的标签。

那么,雷军磕磕绊绊的自研造芯梦该醒了吗?目前看来,这个答案仍然是否定的。

在产业链投资领域熟能生巧的小米,在过去两年多的时间里,渐渐开辟出了一条具有“小米特色”的半导体供应链投资路,从侧面弥补了自身半导体研发实力不足的短板。

据智东西梳理发现,在过去两年小米投资的19家半导体公司中,其通过的投资主体除了雷军合伙创建的顺为资本外,还包括湖北小米长江产业基金合伙企业(简称长江小米产业基金)、江苏紫米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简称紫米 科技 )、天津金星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武汉珞珈梧桐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合伙企业和People Better。

而在小米徐徐铺开的半导体投资版图背后,长江小米产业基金则发挥了最为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该基金成立于2017年,基金目标规模120亿人民币,主要用于支持小米以及小米生态链企业的业务扩展。但与其他重点投资物联网企业的基金不同,这一基金的对外投资则主要聚焦在半导体领域。

智东西发现,目前长江小米基金在企业工商信息查询平台上公开的对外投资共24笔,覆盖手机及智能硬件、电子产品核心器件、智能制造、工业自动化、新材料及新工艺等领域。

其中,该基金半数以上的投资落在了半导体领域,共计13家,已然成为小米投资半导体供应链的重要武器。

目前看来,“天使投资人”雷军的半导体投资梦,正蓄足了力向前冲。

2020年,不仅是雷军宣布启动小米的“手机+AIoT”双引擎战略后的第二年,同时也是小米造芯梦的第三年。

现阶段,小米的半导体投资版图已布局MCU、FPGA、RF、GaN和IP等多个领域,逐渐实现了从半导体材料、电子元器件到IC设计等全产业链覆盖。

但不难发现,小米的造芯梦正在转舵,从最初雷军瞄准的移动终端芯片市场,慢慢朝着物联网市场发展。

最直接的体现在于,小米的智能手机产品硬件依然采用高通芯片为主,而自己的半导体投资重点则布局在应用范围更广泛的AIoT领域。

例如,小米投资涉及智能家居领域的半导体公司超过8家,包括无锡好达、晶晨半导体、芯原微电子、安凯微电子和昂瑞微电子等。

这无疑是小米在2018年市场掀起的AIoT发展风口下,落的重要一步棋子。

据市场研究机构艾媒咨询(iiMedia Research)报告数据,2018年我国的AIoT硬件市场规模已达到5000亿元,而这一数据到2020年预计将突破万亿。

随着2019年年初,雷军宣布要在未来5年内投入100亿人民币在AIoT领域,小米的研发投入费用亦逐年上升。

今年2月13日,小米发布自愿性公告公开了最新收入及研发费用。截至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期约为70亿人民币,并计划加大在5G+AIoT领域的重点投入,进一步扩大公司在IoT方面的优势。

与此同时,截至2020年12月31日止年度,小米的研发费用预计将超过100亿人民币,比雷军在2019年承诺的5年内达到100亿研发投入提前了4年。相比之下,2017年小米投入的研发费用仅为3151亿,占总营收275%。

从另一角度看,小米更倾向于走“投资双赢”的造芯路。简单地说,小米即是那些半导体公司的“金主”之一,同时也是它们的重要客户。

以小米在2018年11月投资的晶晨半导体为例,该公司以研发多媒体智能终端应用处理器芯片为主,包括亚马逊、谷歌、阿里巴巴、百度和小米在内的公司均为其客户。其中,2018年晶晨半导体对小米的销售金额约262亿人民币,占同期营收1106%。

正是基于这一战略关系,小米的AIoT业务在2019财年中亦拿下了不错的成绩。

据小米2019年Q3财报数据,截至2019年9月30日,小米IoT平台已连接的IoT设备(不包括智能手机及笔记本电脑)数达到2132百万台,同比增长620%。

除此之外,小米的IoT与生活消费产品部分营收156亿元,同比增长444%。其中,据奥维云网统计数据,小米电视在2019年第三季度中,以169%的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出货量第一。

由此看来,小米正以不断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彰显它在AIoT与造芯浪潮下勃勃野心。

但小米的造芯路,光有野心是仅仅不够的。在半导体投资版图的背后,小米仍在忍受着“缺芯”和“缺技术”软肋的刺痛。就目前看来,小米要真正站上行业制高点,成为如雷军所说的一家“伟大的公司”,它依然缺少一颗“芯”。

回看小米造芯的舆论场,一面是行业对小米自研芯片的调侃和质疑,一面又是资本市场对小米战略投资的好奇与期待。

现阶段,就小米在半导体产业链的投资和具体发展情况而言,其造芯突围仍是一场漫长持久战。一方面,小米仍在等着松果电子的“东山再起”,并希望“新秀”大鱼半导体能后来居上;另一面,虽然小米正不断扩大半导体投资版图,却尚未真正撼动国内头部玩家的市场地位。

不可否认,小米投资半导体公司虽有助于自身AIoT业务的丰富与扩展,但归根结底,这些投资对小米自身芯片研发技术的加持力度如何?能否真正给小米带来技术创新?我们还不得而知。

小米逐渐加速的半导体投资布局,在短期内能为自身的“AI+AIoT”双引擎战略提供发展动力,丰富和壮大自身的AIoT业务。但从长期来看,小米雷军的造芯梦仍道阻且长。

阿里商业扩张的对象又多了一个千方。

昨日消息,阿里36亿元入股智慧城市领域上市公司千方 科技 ,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阿里的商业大盘上,“智慧城市”绝对是其中的重要筹码,这个充斥着野心和荷尔蒙的“产品”,正因为边界模糊而变得前景广大。

那么,面对诺大的智慧城市,商业利剑最佳的刺入点会在哪里?

一个行业鲜少让所有的从业者都能达成共识,AI行业是个例外,几乎所有的从业者都认为: 智能安防、智慧交通会是最先爆发的 AI 产业。

如果说智慧交通、智能安防是各路玩家必须经过的一站,那么在高手如云的产业圈,阿里为什么把绣球抛给了千方?

故事还要从两年前说起。

2017年11月,千方 科技 以47亿的“聘礼”,成功让宇视 科技 “远嫁”北京。

作为国内领先的安防企业,2018年宇视市场排名暂列全球第六;产品卖到全球145个国家;智能交通项目达330多个;并推出了人工智能产品 “六山两关”和人工智能方案”AI Ready”。

作为智能交通系统集成领域的玩家,千方的入局,看傻了很多吃瓜群众,但是惊艳了整个轨道交通市场。

于千方,作为一家上市公司,它长期专注于交通集成领域,将宇视招入麾下,可以快速将业务范畴延伸到安防制造领域,并且可以跳出智能交通这个井底,将业务触角延伸到智慧城市这个国家新的大投资战略上。

同时,也可以借助宇视在公检法、医疗、教育、能源、企业、零售等领域的资源,将自身在交通领域的集成产品拓展进去。

不出意外,2018年,千方 科技 取得了长足进步。

首先体现在证券市场,在整个2018年A股上证指数跌了近1000点,众多“明星股”纷纷下跌的大背景下,千方 科技 在A股市场表现得非常坚韧,市值一直保持在原先的水平,不掉价。

其次,从产品层面来看,千方 科技 在车路协同领域,基于LTE-V标准的产品研发规模展开,已进入规模量产及系列化阶段,车载单元、路侧单元已通过工信部组织的互联互通测试及无委的型号核准,这些都会成为千方 科技 在智能交通赛道竞争的绝对壁垒。

在战略布局上,千方推出了“一体两翼”发展战略,“一体”是围绕智慧城市保持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优势,“两翼”是智慧交通和智能安防两大业务版块,也可以理解为千方与宇视。

此番布局,“恰巧”吻合了阿里的未来战略布局。从这来看,阿里入股,属意料之外,但也在情理之中。

阿里在安防行业“闻名”主要得益于城市大脑的快速复制落地。

在阿里技术委员会主席王坚眼里,“城市大脑”具有人类登月般的重要意义。它像是杭州献给整个世界的一个礼物,就像当年罗马给了世界一个下水道,伦敦给了世界一辆地铁,纽约给了世界一张电网。

眼下,阿里已经为包括雄安、澳门、吉隆坡在内的数十座海内外城市送去了厚礼。

与此同时,伴随着项目落地也有一些声音此起彼伏,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阿里做安防,醉翁之意不在酒,城市大脑背后实则是城市“数据”的殊命争夺。

举例来说,2017年,衢州市政府拨款437亿元,要联合阿里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打造“城市大脑”。

437亿元其实“并不多”。

按照项目方的说法,衢州“城市大脑”将分为多期进行建设,这笔资金主要用于城市大数据平台及软件层建设所用。

通常,一个三四线城市,摄像头总数预估在2000到10000路左右,建设大数据中心需要考虑到余量配备,也就意味着上万路的硬件搭建较为容易。比如湖南省会长沙市,摄像头全部建满应该能到10万路左右。

以一万路计算,视频分析服务器均价为30万元/台,支持同时100多路数据分析,由此需要的服务器可能3000万元朝上(路数只代表原始数据量,而实际的价格往往是和分析的计算成本强相关,个体差异很大),其他各类数据分析假设与之对等,考虑到整个机房配置等,所需费用在2亿元左右。

如果最后刨去人工等其他成本,阿里在每个城市的“城市大脑”项目上能够获得一定的营收,但利润相比其主航道业务是小巫见大巫。(此前,阿里还以455 亿元的价格中标海口“城市大脑”建设,具体金额都相差不大。)

即便如此,可以发现除了阿里,包括腾讯、京东、百度等互联网巨头都加足马力,争抢着进入这条赛道。投入产出比并不诱人的背后,这些互联网企业为何要在建设智慧城市上花费如此大的精力?

某业内高管告诉雷锋网,可以预见得到的未来趋势是,硬件会为软件服务,而不是相反。 全力进军安防的互联网公司们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要做物联网时代的大数据运营商。

相关数据统计,到2025年,全球数据圈将增至175ZB(1ZB约为1万亿GB),而中国预计将以486ZB的数据量成为全球最大数据圈。

与此同时,“数据变现”问题一直以来都极大困扰着传统的数据持有企业,相比之下,互联网公司对于客群需求和消费行为的研究远超于传统公司,后者在流量“变现”的布局上显得更加得心应手。

以往,包括阿里在内的互联网厂商更多掌握的是用户线上数据,而线下数据基本是一片空白。

这也就意味着,数据大战中,谁掌握了更多的视频监控路数,谁就能构建更加精准的用户画像,从而更好知悉、满足用户诉求,获得大数据时代更大的话语权。

创新不是一个崭新产品的诞生,而是现有的产品被赋予了新的用途,可以预见的是,线上数据与线下数据的打通,将为所有公司打开一扇从未涉足的世界的窗户。

譬如,未来在新零售市场,通过视频监控的铺设,可以对线下海量商铺形成覆盖“店前”、“店中”、“收银”各个环节的整套解决方案。

店前设备负责客流分析。当消费者走到门店前时,摄像头开始抓拍,分析其是新客、老客还是VIP。

此外,在收银台场景下,摄像头还可以清晰地记录购买者的客户属性,比如年龄、性别等;对商品的购买人群进行分析,有助于门店后期针对目标客户进行更精准的商品推广等。

店前、逛店、收银对应着零售行业消费者的生命周期。

门前经过的是“游客”,进店后成了“客户”,再进入收银环节就是“用户”。利用这一整套的服务,相关互联网企业可以帮助线下门店更好地了解门店的客流情况和店内销售转化。通过获取和分析用户数据实现从选址到营销的全面赋能,把“游客”最终变成“用户”。

数据变现是一个很大的课题,也是一个很有趣的课题,因为它没有界限、没有方向,是一个完全的黑盒子,等待着每一个人去 探索 。

佳都集团董事长刘伟甚至认为,对于企业来说,数据是21世纪的石油;对于个人而言,数据是其生活的再现;对于政府来说,数据是基础性的战略资源。

有着明确目标的阿里,在智能安防市场,虽然有些迟到,但是玩起小步快跑来,这个互联网巨头丝毫不含糊,在庞大商业生态的加持下,阿里手握几张好牌。

从产品层面来看,阿里云此前发布了云边端物联网视频服务Link Vision 10。

阿里这招非常狠,顺利的话,他们可以做到视频物联网,真正实现城市大脑 。”对于这款产品,华泰科捷CEO傅剑辉如是说。

Link Vision 10包含了物联网视频开放平台和物联网视频AI解决方案,它可以帮助传统摄像头厂商与安防工程商更好实现数字化和智能化转型。

也就是说它能从技术上解决中小企业盈利模式单一、画质不佳、体验欠佳、亦或是安全性得不到解决的现实问题。

阿里云这一招数实际上与东方网力当年在模拟向数字转换时做的联网控制器有异曲同工之处。

其目的是将各种模拟的摄像机、DVR、DVS、模拟矩阵、IPC、NVR、网络矩阵用一个网关设备连接在一起,那么它的核心就是今天所谈的多媒体、数据网关。

阿里提出的这个边缘化产品一来可以被部署到每一个城市中的每一个节点;其次,基于边缘云的视频结构化运算,它能够将很多消费级安防摄像机接入到阿里云平台上,通过边缘云计算服务器完成数据结构化。

如此,阿里便通过视频物联网拿到了城市视频的数据,而这一点是阿里以前做不到的。

今天来看,华为也在搭建一张云、海康也在织编一张云,后期谁能够拿到更多的视频、更多的数据,后期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从战略布局上看,本次入股千方也可以认为是一张绝佳好牌。

如果说产业经营是做‘加法’,那么投资并购就是做‘乘法’。未来的市场份额争夺会更偏向于报团取暖式进取,个人英雄式的单打独斗已经成为过去。

一个企业的并购行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并不是简单追求规模效益的推动,而是为未来的协同发展打好基础。

阿里入股千方,无论就智慧城市大产业而言,还是针对智慧交通、智能安防等细分领域,都是一桩赢面更大的买卖。

安防也好、交通也罢,都是非常“重”的行业,此前很多大型企业在其中蛰伏良久,但最后都铩羽而归,主要原因就是产品丰富度不够;另外不具有供应链优势,一些与传统视频图像相关的器件,如镜头等的供应能力存在不足,在机电控制方面也没有足够的积累。

阿里的优势在于云端,针对边缘端来说,如果单个城市地去攻坚、去做重,费力不讨好,选择入股千方,联手宇视无疑是最佳的入局方式。

早在战国时期,诸侯并起、相互兼并,出现战国七雄,历经合纵连横,最终秦王扫六合,一统天下。

两千多年后,在全球一体化的趋势下,贸易、技术、服务、管理、资源、资本、智力等一切推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都在不可逆转地荡涤着各国的经济边界。

在这个过程中,投资并购就是资源整合、就是扫荡边界、就是重新洗牌;同理,此路数在安防行业也同样适用。

比如海康威视曾收购英国公司SHL,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大华股份也曾以2900万美元收购FLIR旗下Lorex品牌,扩张北美销售网络,如此等等。

行业需要搅局者。

183年前,一艘载有500名装备枪械、木棍和战斧的毛利人的英国海船在群岛登陆。随之,制造了针对岛上莫里奥里人的大屠杀,并将幸存者作为奴隶驱使。

要知道,时间倒数千年,莫里奥人也是强大的波利尼西亚雄鹰,这一次相比来势汹汹的毛利人,严重退化。

历史 与商业从来都是惊人的相似,有着同等的规律使然。

从外企雄霸到海大宇并起再到各路英雄入局,安防前端AI与云端AI业务间的战场,从安防公司与AI公司两大势力之争,进入安防公司、 科技 巨头、AI公司三局鼎立的局面。

三类公司,战术不同、战略迥异。

从横向讲,海康、大华为“防御派”;商汤、旷视为“革新派”; 阿里、华为为“进攻派”。

海康、大华等传统安防巨头的打法重“边缘”,从上到下,保持软硬一体化优势;

商汤、旷视、地平线等AI独角兽的战略打法则从外向内,通过算法进击云端,通过芯片主攻IPC,从而布局中心控制系统,基于顶层设计做服务;

阿里、华为等产业巨兽进军安防的思路比较清晰,凭借较深的行业渠道积累搭建自己的平台,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打造更大的泛安防生态圈。

今天来看,阿里的智慧城市版图又多了千方、宇视两个优质伙伴。雷锋网雷锋网雷锋网

机器人概念股龙头个股有:宝德股份、赛为智能、智云股份等。

“西安宝德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2001年4月,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于2009年10月,作为中国创业板首批上市公司在深交所成功上市,股票代码:300023宝德股份。

赛为智能(SHENZHENSUNWININTELLIGENTCO,LTD)是中国最专业的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之一,创建于1997年2月,位于中国深圳。该公司主要从事轨道智能化、建筑智能化和节能系统工程的规划设计、安装施工以及相关产品的研发和生产。

智云公司是国内领先的成套自动化装备方案解决商,为客户提供自动化制造工艺系统研发及系统集成服务,现技术和产品覆盖国内95%以上的发动机厂商。过硬的质量和优质的服务使智云得到了客户的青睐和认可,主导产品自动检测气密侧漏设备、自动装配设备、清洗设备。

(文/陈辰 编辑/尹哲)众所周知,芯片制造主要简单分为设计、制造和封装三大环节。其中,芯片制造是国内半导体被“卡脖子”最重要的环节。

近年来,随着产业发展及国际形势变化,中芯国际一度成为“全村的希望”。因此,在一路“绿灯”下,中芯国际顺利登上科创板,成为国内晶圆代工第一股。

如今,继中芯国际之后,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合肥晶合集成电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晶合集成”)也拟进军科创板,以实现多元化发展。

5月11日,晶合集成的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书(申报稿)已获上交所科创板受理,并于6月6日变更为“已问询”状态。

招股书显示, 公司拟发行不超过502亿股,募集资金120亿元,预计全部投入位于合肥的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项目。

根据规划, 募投项目将建设一条产能为4万片/月的晶圆代工生产线,主要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驱动整合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芯片(CIS)。

图源:晶合集成招股书,下同

自12英寸晶圆制造一厂投产以来,晶合集成主要从事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业务,产品广泛应用于液晶面板领域,其中包括电脑、电视和智能手机等产品。

与此同时,随着产能持续抬升以及工艺不断精进,晶合集成的营业收入实现高速增长。

而在这背后, 晶合集成的经营发展也存在系列风险,其中包括产品结构较单一、客户集中度极高、盈利能力不足,以及扩产项目能否达成预期业绩等

因此,尽管自带“国内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光环,但晶合集成未来数年发展走势如何,仍是一个尚难定论的未知数。而要实现多元化及技术突破,其还需攻坚克难、砥砺前行。

诞生与发迹“错配”

近十年来,合肥新型显示产业异军突起,加剧了“有屏无芯”的矛盾。同时,电子信息企业快速集聚,更激起地方政府打造“IC之都”的雄心。

“大约在2013年左右,家电、平板显示已经作为合肥的支柱产业,但在寻求转型升级时都遇到了同一个问题——缺‘芯’。”合肥市半导体行业协会理事长陈军宁教授曾表示。

为了解决缺芯问题,合肥市邀请了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十几名专家一起参与讨论和论证,最终制定了合肥市第一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规划。

基于此,2015年,合肥建投与台湾力晶集团合作建设安徽省首家12英寸晶圆代工厂——晶合集成。

据部分媒体报道, 这一项目旨在解决京东方的面板驱动芯片供应问题。

晶合集成合肥12英寸晶圆代工厂

根据总体规划,晶合集成将在合肥新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保税区内,建置四座12寸晶圆厂。其中一期投资128亿元,制程工艺为150nm、110nm以及90nm。

至于力晶达成合作的重要原因,是其当时遭遇了产能过剩危机重创,便致力于从动态存储芯片(DRAM)厂商转型为芯片代工企业。

2017年10月,晶合集成的显示面板驱动芯片(DDIC)生产线正式投产。这是安徽省第一座12寸晶圆代工厂,也是安徽省首个超百亿级集成电路项目。

随后,晶合集成的产能实现迅速爬升。招股书显示,2018年至2020年(下称“报告期内”), 公司产能分别为75万片/年、182万片/年和266万片/年,年均复合增长率达8859%。

与此同时,其产品也迅速占领市场。据央视报道称,2020年占全球出货量20%的手机、14%的电视机和7%的笔记本电脑,采用的都是晶合集成的驱动芯片产品。

对于近五年实现快速发展的原因,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曾总结为,首先是“选对合作伙伴很重要”,以及公司对市场趋势判断正确、不间断的投资和新冠疫情带来的“红利”。

但稍显“遗憾”的是,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向境外客户销售收入分别为215亿元、468亿元和1263亿元,占当期总营收比例为9859%、8769%、8351%。

其中,鉴于公司的台湾“背景”及相关资源,晶合集成的境外客户中中国台湾地区客户占比颇高。

这也就是说,京东方并没有大量采购晶合集成的面板驱动芯片。业内数据统计,我国驱动芯片仍以进口为主。2019年,京东方驱动芯片采购额为60亿元,国产化率还不到5%,可见配套差距之大。

此外,晶合集成依赖境外市场同时,还存在客户集中度极高的问题。

报告期内, 其源自前五大客户的收入占总营收比例均约九成。其中,2019年和2020年,公司过半总营收来自第一大客户。 这显然对公司的议价能力和稳定经营不利。

国资台资加持主控

诚然,如蔡国智所言,晶合集成的快速成长的确得益于“不间断的投资”。

2015年5月12日,合肥市国资委发文同意合肥建投组建全资子公司晶合有限(晶合集成前身),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

成立之初,晶合有限仅有合肥建投一个股东。随后,在国内半导体产业以及合肥电子信息产业迅速发展情况下,公司决定大搞建设。

2018年10月,晶合有限增资,合肥芯屏、力晶 科技 入股。具体股比上,合肥建投持股3271%,合肥芯屏持股2601%,力晶 科技 持股4128%。

后来经过数次减资、增资,晶合有限于2020年11月正式整体变更设立为股份公司,即晶合集成。

截至招股书签署日, 合肥建投直接持有发行人3114%股份,并通过合肥芯屏控制晶合集成2185%股份,合计占有5299%股份。而力晶 科技 的持股比例降至2744%。

值得一提,合肥市国资委持有合肥建投100%的股权,因而为晶合集成的实际控制人。

那么,多次出现且持股一度占优的力晶 科技 是什么来头?

资料显示,力晶 科技 是一家1994年注册在中国台湾的公司。经过业务重组,其于2019年将其晶圆代工业务转让至力积电,并持有力积电2682%的股权,成为控股型公司。

得益于力晶 科技 的较强势“助攻”,力积电的晶圆代工业务迅速实现位居世界前列。

调研机构预估,力积电2020年前三季度营收289亿美元左右,位列全球十大芯片代工第7名,领先另一家台湾半导体企业——世界先进一个名次。

而除了力晶 科技 和合肥市国资委之外,晶合集成还曾于2020年9月引入中安智芯等12家外部投资者。

其中, 美的集团旗下的美的创新持有晶合集成585%股权。而持股012%的中金公司则是晶合集成此次IPO的保荐机构。

不过,证监会及沪深交易所今年初发布公告显示,申报前12个月内产生的新股东将被认定为突击入股,且上述新增股东应当承诺所持新增股份自取得之日起36个月内不得转让。

鉴于晶合集成的申报稿是于2021年5月11日被上交所受理,美的创新、海通创新等12家股东均属于突击入股 ,才搭上了晶合集成奔赴上市的列车。

对此,晶合集成解释称,股东入股是正常的商业行为,是对公司前景的长期看好。

“上述公司/企业已承诺取得晶合集成股份之日起36个月内不转让或者委托他人管理在本次发行上市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也不由晶合集成回购在本次发行上市前直接或间接持有的晶合集成股份。”

经营业绩持续增长

背靠有半导体技术基因的力晶 科技 ,以及资金雄厚且自带官方背书的合肥建投,晶合集成近年来在营收方面有较明显增长。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18亿、534亿和1512亿元人民币,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6355%。

其中,2020年,疫情刺激全球宅经济、远距经济等需求大举攀升,而半导体作为 科技 产品的基础元件也自然受惠。因此,晶合集成的业绩同比大增达1831%。

美国调研咨询机构Frost&Sullivan的统计显示, 按照2020年的销售额排名,晶合集成已成为中国大陆收入第三大的晶圆代工企业,仅次于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

值得注意,这一排名不包含在大陆设厂的外资控股企业,也不包含IDM半导体企业。

不过,相比业内可比公司的经营状况,晶合集成仍有不小差距。比如,2020年,中芯国际营收27471亿元,华虹半导体营收6272亿元,分别是晶合集成的18倍及4倍以上。

另一方面,晶合集成已经搭建了150nm至55nm制程的研发平台,涵盖DDIC(面板驱动)、CIS(图像传感器)、MCU(微控制)、PMIC(电源管理)、E-Tag(电子标签)、Mini LED及其他逻辑芯片等领域。

但公司的市场拓展及经营高度依赖DDIC晶圆代工服务,因而主营业务极为单一。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DDIC晶圆代工服务收入,分别为218亿元、533亿元、1484亿元,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分别为9996%、9999%、9815%。

然而,正因如此,晶合集成预计,如果未来CIS和MCU等产品量产以及更先进制程落地,企业的收入和产能还有机会迎来新一波增长。

目前,晶合集成在12英寸晶圆代工量产方面已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但工艺主要为150nm、110nm和90nm制程节点。

其中,90nm制程是业内DDIC类产品最为主流的制程之一,而提供90nm制程的DDIC产品服务也逐渐成为晶合集成的主营业务。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90nm制程类产品收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65215%,占营收比重从2018年652%逐年升至2020年的5309%。 这一定程度上体现其收入结构正在优化。

此外,晶合集成正在进行55nm制程节点的12英寸晶圆代工平台研发,预计之后会在55nm制程产品研究中投入156亿元人民币,以推进先进制程的收入转化。

另据招股书透露,2021年,90nmCIS产品及110nmMCU产品将实现量产;55nm的触控与显示驱动整合芯片平台已与客户合作,计划在2021年10月量产。而55nm逻辑芯片平台预计于2021年12月开发完成,并导入客户流片。

基于此,晶合集成的企业版图未来确有望进一步扩充,而营业收入也势必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盈利毛利“满盘皆负”

虽然持续增收,但作为半导体行业新晋企业,晶合集成要实现盈利并不容易。由于设备采购投入过大,以及每年产生大量折旧费用等因素,晶合集成近年来净利润一直在亏损。

报告期内, 晶合集成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191亿元、- 1243亿元和-1258亿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254亿元、-1348亿元和-1233亿元,三年扣非净利润合计为-3835亿元。

截至2020年12月31日, 公司经审计的未分配利润达-4369亿元。

对此,在招股书中,晶合集成也做出“尚未盈利及存在累计未弥补亏损及持续亏损的风险”提示,并称“预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后,公司短期内无法进行现金分红,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造成一定影响。”

另一方面,为满足产能扩充需求,晶合集成持续追加生产设备等资本性投入,折旧、 摊销等固定成本规模较高。这使得其在产销规模尚有限的情况下产品毛利率较低。

报告期各期, 晶合集成的产品综合毛利分别为-602亿元、-537亿元及-129亿元,综合毛利率则分别为-27655%、-10055%与-857%。

与行业可比公司相比,晶合集成的毛利率差距巨大,而且远低于可比公司毛利率的平均值。

值得一提,同期台积电的毛利率遥遥领先。而在大陆的半导体代工企业中,中芯国际及华润微的毛利率均低于平均值,仅有华虹半导体于2018年和2019年略高于平均值。

不过,随着产销规模逐步增长且规模效应使得单位成本快速下降,晶合集成的毛利率与可比公司均值的差距正在快速缩短。2020年,其综合毛利率已大幅改善至-857%。

与此同时,晶合集成各制程产品的毛利率也在持续改善。

招股书显示,2020年,公司150nm制程产品毛利已实现扭负为正,而110nm及150nm制程产品毛利率,相对优于90nm制程产品的毛利率。其主要原因为90nm制程产品工艺流程较为复杂,固定成本分摊比例较高。

晶合集成似乎对未来盈利很有信心,在招股书中称“主营业务毛利率虽然连年为负,但呈现快速改善趋势 未来规模效应的增强有望使得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改善。”

其实早在去年底,晶合集成就定下四大战略目标:即 在“十四五”开局之年,实现月产能达到10万片、科创板上市、三厂启动以及企业盈利。 不难看出其对实现盈利的重视。

但是,参考近三年利润总额和净利润,并未看出晶合集成的亏损有明显好转趋势。更有行业人士称,“由于每年设备折旧费用可能吃掉大部分利润,收回成本可能要历时数年。”

技术研发依赖“友商”

毋庸置疑,晶圆代工行业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除需大量资本运作外,对研发能力要求也极高。可以说,研发能力的强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般来说,半导体企业的研发能力,主要通过研发费用投入占总收入比例、研发人员占总人员比例、科研成果转化率等评判。

首先,在研发费用投入方面。近年来,尽管一直“入不敷出”,但晶合集成的研发投入总额依然保持着较快上涨。

报告期内, 公司研发费用分别为131亿元、170亿元及245亿元。 然而,鉴于营业额的更快速增长,其 研发投入占比则出现持续下滑,分别为6028%、3187%及1618%

不过,目前晶合集成的研发费用率仍高于同行业的平均水平。这主要是因其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收入规模较可比公司相对较低,但研发投入维持在较高强度。

其次,在研发人员投入方面。 报告期各期末, 晶合集成研发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分别为119人、207人和280人, 占员工总数比例分别为947%、1516%和1681%。

相比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润微研发人员分别为2335人、未知、697人,占总人员比例分别为135%、未知、77%。

由此可见,晶合集成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已知的中芯国际和华润微,但在研发人员总数量上仍逊色不少。

另招股书显示,晶合集成现有5名核心技术人员,分别为蔡辉嘉(总经理)、詹奕鹏(副总经理)、 邱显寰(副总经理)、张伟墐(N1 厂厂长)、李庆民(协理兼技术开发二处处长)。

然而,根据背景信息介绍, 5名核心技术人员全部为台湾籍人士,而且除了詹奕鹏外,其余4人均曾任职于力晶 科技 。 这说明晶合集成的核心技术研发极为依赖力晶 科技 。

另外,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 晶合集成及其子公司拥有境内专利共计54项,境外专利共计44项, 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共71项 。

在行业可比公司方面,中芯国际仅2020年内便新增申请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布图设计权总计991项,新增获得数1284项;累计申请数17973项,获得数12141项;

华虹半导体2020年申请专利576项,累计获得中美发明授权专利超过3600项;

华润微2020年已获授权并维持有效的专利共计1711项,其中境内专利1492项、境外专利219项。

可以看出, 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华润微拥有的专利均超过了1000项,大幅领先于不足百项的晶合集成。

当然,对成立较短的半导体企业来说,这是必然会遭遇的问题之一。但要加强技术专利的积累及实现追赶,晶合集成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募资百亿转型多元化

近年来,随着全球信息化和数字化持续发展,新能源 汽车 、人工智能、消费及工业电子、移动通信、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领域的快速成长,带动了全球集成电路和晶圆代工行业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为抓住产业发展契机及进一步争取行业有力地位,晶合集成自2020开始便积极谋划在科创板上市,预计在2021年下半年完成。而这一时程较原计划提早了一年。

具体而言,本次科创板IPO, 晶合集成拟公开发行不超过约502亿股,占公司发行后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25%,同时计划募集资金120亿元。据此,公司估值为480亿元。

截至6月11日,科创板受理企业总数已达575家,其中仅9家公司拟募资超过100亿元。也就是说,晶合集成的募资规模已进入科创板受理企业前十。

在用途方面,公司的募集资金将全部投入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项目。该 项目总投资约为165亿元,其中建设投资为155亿元,流动资金为10亿元。

如果募集资金不足以满足全部投资,晶合集成计划通过银行融资等方式获取补足资金缺口。

根据规划,二厂项目将建设一条产能为4万片/月的12英寸晶圆代工生产线。其中,产品包括电源管理芯片(PMIC)、显示驱动整合芯片(DDIC)、CMOS图像传感芯片(CIS)等,主要面向物联网、 汽车 电子、5G等创新应用领域。

在图像传感器技术方面,晶合集成目前已完成第一阶段90nm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开发,未来将进一步将图像传感器技术推进至55nm,并于二厂导入量产;

在电源管理芯片技术方面,晶合集成计划在现有90nm技术平台基础上进一步开发BCD工艺平台,辅以IP验证、模型验证、模拟仿真等构建90nm电源管理芯片平台,并于二厂导入量产;

在显示面板驱动芯片方面,晶合集成已在现有的90nm触控与显示驱动芯片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工艺制程能力,将技术节点推进至55nm。

招股书显示,12英寸晶圆制造二厂的项目进度为:2021年3月,洁净室开始装设;8月,土建及机电安装完成及工艺设备开始搬入;12月,达到3万片/月的产能。

此外,2022年3月,即项目启动建设一周年,达到3万片/月的满载产能。同年, 晶合集成还将装设一条40nmOLED显示驱动芯片微生产线。

未来,随着项目逐步推进建设及产能落地,晶合集成将继续坚持当前的战略规划:

依托合肥平板显示、 汽车 电子、家用电器等产业优势,结合不同产业发展趋势及产品需求,形成显示驱动、图像传感、微控制器、电源管理(“显 像 微 电”)四大特色工艺的产品线。

结语

依托台湾技术团队及合肥的国有资本等,晶合集成成立仅五年就成为了全球重要的显示面板驱动芯片代工厂商,并且剑指显示器驱动芯片代工市占率第一桂冠。

这样的成就对国内半导体企业来说,实属难能可贵。但长年押宝在“一根稻草”上,晶合集成的经营发展无疑潜在较多重大风险。同时,行业的激烈竞争及国际形势变化等外部压力也越来越大。

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2020年上任,曾在宏碁股份、力晶 科技 和力积电等公司任职。

对此,晶合集成近年来正致力于推动企业转型,并制定了详细的三年发展计划。2020年7月,晶合集成董事长蔡国智接受问芯Voice采访时,曾透露了公司的具体战略规划:

2021年:目标是营收要倍增至30亿,公司必须开始获利赚钱,同时要完成N2建厂、产品多元化以及科创板IPO上市;

2022年:目标是N2厂正式进入量产阶段,公司营收突破50亿元大关,并维持稳定获利;

2023年:目标是单月产能要达到75万片,公司营收达70亿,并且开始规划N3和N4厂房的建设。

但在清晰的目标背后,晶合集成不可避免的面临一系列挑战。

比如现阶段半导体代工行业“马太效应”愈发明显,晶合集成要如何扭转劣势或突围?在现有企业规模及相关储备下,其多元化战略是否还能顺利推进并攻下市场?

此外,由于客户主要在境外,公司要如何真正提高关键国产芯片的自给率?

基于此,即便科创板上市成功,晶合集成还需要克服诸多问题及困难,其中包括改善盈利、升级工艺、募集资本、招揽人才、推进多元化及应对行业竞争等等。

至于本次募资的12英寸晶圆代工项目是否能达到预期业绩,以及相关战略未来是否能卓有成效落地,从而改善当前的系列问题,促使晶合集成进一步壮大乃至真正崛起,且拭目以待!

作者|姚悦

来源|野马 财经

《2020胡润百富榜》中,何享健家族以225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第6位。同时,一个以美的集团、何享健为核心,横跨制造、 汽车 、医疗、地产、环保、影视、金融等行业的资本版图已蔚然呈现,并仍在不断扩张……

时间拨回2020年6月14日晚上17时33分左右,在顺德市北滘镇君兰国际高尔夫生活村A60号别墅中,福布斯富豪何享健正在享受与家人难得的团聚。

受疫情影响,原本在国外的儿子何剑锋、儿媳卢德燕、以及小孙子都回到国内。忽然,尖锐的急刹车刺破了这份宁静祥和,紧接着5名陌生男子闯入家中,一个人还声称自己绑着炸药。

他们目标明确,直接控制了何享健,向其索要大量钱财。

不过,就在歹徒们注意力集中在何享健身上时,何享健的儿子何剑峰临危不乱,立刻跳入别墅旁的河中,一路游泳到对岸,成功报警。

佛山市此前有过类似劫持案,但大多是针对富二代的追讨赌债,针对年事已高的“创一代”还是第一次。接警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三级警力紧急出动,将何家别墅团团包围,经过漫长的谈判,第二天早上5点制服了犯罪嫌疑人,成功解救了79岁的何享健。一生经历过诸多大风大浪的何老爷子,被劫持了整整12个小时,最终虚惊一场,并无大碍。

事后,警方查明,主犯李某龙,湛江人,嗜赌成性,又赶上失业,就想通过绑架顺德最有钱的人赚笔“大钱”。于是,他纠集了朋友陈某斯和3位同乡,约定好拿到巨款之后的分配方案。通过数个月精心策划,于6月14日付诸实践。

这五名绑匪知道何享健有钱,但不知道何享健究竟多有钱。

《2020胡润百富榜》中,何享健家族以2250亿元人民币财富位列第6位。何享健的主要财富来源于持有3107%的美的集团股份。何享健也是美的集团(000333SZ)和何氏家族的灵魂人物。游泳救父的何剑峰,儿媳妇卢德燕、以及何倩嫦、何倩兴两个女儿,则是这个家族的左膀右臂。

据野马 财经 不完全统计,目前何氏家族成员一共控制着8家上市公司,其中A股6家,港股1家,德国1家,另外还有1家新三板公司,还曾参股10余家金融机构。

此外,万东医疗(600055SH)在今年2月披露将被美的集团收购,目前已经出具权益变动报告书,意味着也已经被何享健家族收入囊中。

一个以何享健为核心,横跨制造、 汽车 、金融、地产、医疗、环保、影视等行业的“美的系”资本版图蔚然成型,并不断扩张……

何享健构筑的核心版图

一位美的集团员工告诉野马君,除了美的集团的年会晚宴,何享健极少出现在公司。“老板很随和、很安静、爱微笑,就像一个邻家老先生一样。”美的集团员工曾对媒体这样描述晚宴上的何享健。

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他作为美的集团灵魂人物的角色。

1968年,何享健集资5000元,在其老家顺德北滘创办了“北街办塑料生产组”,1980年制造风扇进入家电行业,次年注册了“美的”商标。1992年推动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造。

1993年,美的电器在深交所上市,成为了中国第一家由乡镇企业改组而成的上市公司,市值18亿元。

美的电器刚上市的几年,仍然专注于做实业,2007年美的资本化路线初现端倪,引入了知名投行高盛作为二股东。

2012年,何享健卸任董事长职务,交棒方洪波,美的进入职业经理人时代。

方洪波上任后,第一件大事就是完成了美的集团换股吸收合并美的电器整体上市,成为了A股家电龙头。

2017年,美的集团开启了并购扩张之路。美的集团公告显示,2017年1月6日美的集团以292亿元收购了德国上市的工业机器人库卡公司(KU2DF),何享健间接控股9455%。

2020年,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以74亿元价格收购了 汽车 行业的合康新能(300048SZ)。何享健持股2373% ,成为了实控人。

今年2月,美的集团公告将收购万东医疗2909%的股权,成为其控股股东。

此外,美的创新投资有限公司持有半导体和智能设备公司乐鑫 科技 (688018SH)113%的股份,美的集团持有机器人制造公司埃夫特-U(688165SH)91%股份;美的智能 科技 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持有产业物联网公司有方 科技 (688159SH)218%股份。

但美的投资主导的多元化发展策略也备受考验。292亿元收购的库卡机器人,目前市值仅为1667亿欧元(折合人民币12886亿元,汇率773)。

野马 财经 就多元化等相关问题联系到美的集团,但截至发稿前,对方未给出回应。

家电行业分析师梁振鹏对野马 财经 表示,美的多元化步子迈得太大,都是非相关多元化,连一些小公司也收购,像菱王电梯这样的三线品牌,这个和美的地产业务还有一定的协同。 但收购过来大量非相关业务,没有专业人士打理,还占用主业的发展资源,这样的多元化很危险。 历史 上像小天鹅、澳柯玛、春兰等企业,都是由于多元化扩张拖垮主业。

何剑峰的“盈峰系”

游泳救父的美的“太子”——何剑峰选择不接班,另外开创一番事业。但是,何剑峰的发展还是和美的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何剑锋出生于1967年,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27岁就开始自立门户,最初干起了父亲的老本行。

1994年,何剑锋在顺德成立公司,为美的贴牌生产电饭煲、电磁炉等起家。2002年,成立了盈峰控股,业务涵盖风扇、电暖器、电饭煲等。

很快,何剑峰意识到他的长项不在于做实业。 2004年,何剑锋将旗下两家公司卖给美的电器,套现近7000万元。

2006年,美的集团和中山市佳域投资有限公司将ST上风(000967SZ)部分股权转让给了何剑峰,一分钱没赚,让何剑峰成了上市公司控制人。何剑峰开始有了第一家上市平台——盈峰环境。终归,何剑锋还是沾了美的的光。

2018年3月,何剑峰斥资18亿入主影视公司华录百纳(300291SZ) ,个人持股445%,通过盈峰控股和关联公司合计持有1755%股份,何剑峰总计持股341%,为最终受益人。

2020年5月,盈峰环境公告,拟推动旗下风机产业上市。何剑峰可能很快迎来第3家上市公司。

盈峰控股旗下的盈峰资本布局了AI、机器人赛道。盈峰资本分别投资商汤 科技 4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684亿元)、酷哇机器人135亿元,还投资了云知声、云鲸智能等AI领域的独角兽。

随着AI企业上市潮,何享健家族的“上市俱乐部”将迎来更多成员。

“父与子”的金融版图

此外,何氏父子还悄然控制了众多金融机构。

2015年7月,“做空中国”风波中,沪深交易所34个账户被限制交易。盈峰资本4只量化对冲基金账户名列其中。何剑锋,也卷入了“做空”传闻,二级市场私募布局曝光。据私募排排网数据,目前盈峰资本管理规模在100亿元以上,旗下基金共43只。

盈峰控股是易方达基金的并列第一大股东,持股2265%;也是广东省民营企业联合投资平台——粤民投发起人之一。天眼查显示,盈峰控股旗下拥有4只基金,均属于商业服务行业,对外投资基金19只。

何剑峰还携手美的入股了有着顺德“金库”之称的顺德农商行。 目前该银行正在准备IPO,《招股书》显示,第二和第五大股东为美的集团、美的财务公司,何剑锋个人持股002%,三者合计持股971%,力压包括诚顺资产和广东万和集团在内的股东。

除了上述金融机构之外,据《第一 财经 日报》于2015年8月刊发《美的少东家卷入做空疑云》一文, 当时何享健父子还参股了金鹰基金、江苏银行、湖北银行、江西樟树顺银村镇银行、丰城顺银村镇银行、浙江上虞农村合作银行,以及开源证券。

像何氏父子这样“一代做实业、二代搞金融”的例子并不少见,比如合生创展的朱孟依和女儿朱桔榕。

业内人士向野马 财经 分析,“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宏观环境等不一样了,实业没有以前那么好干,转向金融等新经济领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中国财富市场才刚刚开始,公众的钱会更多地流到权益类资产中,投资行业会是一个爆发行业。

何家的三个女人

1997年,为了更好推进企业的现代化,何享健可谓是“刮骨疗毒”,劝退了一批创业元老们,其中包括他的妻子、当时的仓库管理员梁凤钗。此后,何氏家族的女性在美的的角色就开始变化了。

2020胡润女企业家榜中,何享健儿媳卢德燕以295亿身家位列榜单第21位。

卢德燕非常低调,外界只知道她是1967年生人,是香港永久居民,拥有境外永久居留权。

卢德燕与公公何享健共同执掌美的集团大股东美的控股。何享健持有美的控股9455%股份,卢德燕持有545%。 据此计算,卢德燕间接持有美的集团17%股份,市值10428亿元。

卢德燕还掌管着家族的地产业务——是港股公司美的置业(3990HK)的实控人,并且和何享健同为新三板公司美的物业的实控人。

文章开篇提到的那场轰动中国的劫案,正是发生在美的置业开发的君兰国际高尔夫社区。

早在1995年美的置业就成立了,但没有发展起来。2013年,何享健将美的置业全部股权转至卢德燕名下,地产业务独立发展,美的置业逐渐有了起色。于2018年10月登陆港交所。

2019年,美的置业销售金额达到10123亿元。2020年销售了12616亿元。

何享健的两个女儿何倩嫦与其妹妹何倩兴也对家族企业贡献良多。

天眼查显示,大女儿何倩嫦控制着10家公司,其中7家为新材料公司。主要生产模具、塑胶制品,属于美的集团的上游产业。据美的集团财报显示,2018年—2020年上半年,美的集团从何倩嫦控制的会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采购商品金额分别为:333亿元、116亿元、519亿元。

2020年11月,何倩嫦的会通股份(688219SH)也在科创板上市,她持股3061%,按市值计算,身家约48亿元。

小妹何倩兴则在美的控股等7家企业担任高管。据《时代周报》报道,何倩兴从事过电子器件行业,经营过广东新的 科技 集团等。何享健后来将香港方面的一些业务交由她打理。

此外,何倩嫦、何倩兴均为盈峰控股旗下的盈海投资公司股东,各持股455%。

何家还出过一位“游资”女婿——何倩兴的前夫张建和。2007年前,张建和曾炒卖莲花味精、复旦复华、汉商集团、法尔胜等股票,颇有声名。还于2010年登上《财商》杂志A股财富1000富豪榜。

尽管何家的子、女、媳,各个是人才,但是美的经营主要依靠的还是职业经理人方洪波团队,美的集团2020半年报数据显示,担任董事长、总裁的方洪波 ,2020年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963万元;副总裁殷必彤、顾炎民、朱凤涛,分别为765 万元、348万元、494万元。 “分享”或许才是“美的系”最重要的秘诀。

知名 财经 大V、德林社创始人李德林对野马 财经 表示,美的在接班问题上最关键的一点就是“管好自己的权力,用好能用的人”。何氏家族掌握好了股权、控制权,用好了方洪波这样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而现在美的多元化扩张下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能不能找到第二个、第三个方洪波。

美的集团可能是整个A股中最善于运用职业经理人的上市公司,而家族成员通过投资和协同,构建起一个庞大的“美的系”,横跨制造、 汽车 、医疗、地产、环保、影视、金融等行业,并仍在不断扩张……这种模式也给A股市场上,诸多面临传承问题的家族式民营企业带来了启示!

你买过美的的小家电吗?觉得质量如何?欢迎留言分享。

国务院发文提振消费,将逐步放宽或取消 汽车 限购

8月2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了20条稳定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的政策措施。在这20条措施中,“释放 汽车 消费潜力”在列。国务院办公厅在《意见》中表示,实施 汽车 限购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 探索 推行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的具体措施。同时,要求有条件的地区对购置新能源 汽车 给予积极支持。

周点评:在 汽车 行业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相关部门都根据市场需求制定了相应的政策。为推动市场保持 健康 发展态势,各类相关政策也在根据行业发展形势不断优化。未来,随着更多刺激政策逐步落地和市场调整期走向结束,中国 汽车 消费市场仍将会获得进一步发展。

中国汽研拟5亿元投建氢能动力质检中心

8月26日,中国 汽车 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汽研”)与重庆两江新区管理委员会签署《投资协议》,中国汽研拟在重庆建设国家氢能动力质检中心项目,主要提供集氢能及燃料电池产品认证、检测、校准、标准化工作、技术咨询等服务为一体的 社会 第三方服务,项目总投资约5亿元。

周点评:在新能源 汽车 补贴大幅退坡的背景下,国家依然保持对氢燃料电池 汽车 政策补贴力度不减,各地政府也相继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加之系列政策规划,保证了氢能产业良好的政策环境,这是其投建氢能项目的驱动力之一,不过,氢燃料电池 汽车 能否规模化除了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外,企业在技术能够取得突破,才是发展的关键。

重庆工厂投产,长城全球第五个全工艺生产基地建成

8月30日,长城 汽车 重庆工厂正式竣工投产,规划年产能16万辆。与此同时,在重庆市永川区委副书记、区长张果,长城 汽车 董事长魏建军等人的见证下,长城炮的首款产品长城炮乘用皮卡也在重庆工厂下线。这也是长城全球第五个全工艺生产基地,也是其在国内南方建立的首个整车生产基地,总投资45亿元,占地面积70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66万平方米

周点评:从出海,到国内扩张,长城近年来的发展速度有目共睹,重庆工厂的竣工,也意味着长城全球化版图更加完善。当前, 汽车 行业进入“寒冬期”,长城提出要清晰并确定全球战略,确保现有市场增量的同时,将重点突破海外目标市场,长城炮乘用皮卡就是长城 汽车 全球化中的重要“棋子”。

上汽集团上半年报:净利润13764亿元,同比下降2749%

8月29日,上汽集团发布2019年半年报,报告显示,上汽集团上半年实现营收367916亿元,同比下降1952%;净利润13764亿元,同比下降2749%; 汽车 总销量为2937万辆,同比下降1662%,其中乘用车销售2538万辆,同比下降176%,商用车销售399万辆,同比下降96%,新能源 汽车 销售82万辆,同比增长42%;出口及海外销量145万辆,同比增长115%。

周点评:作为中国 汽车 企业龙头支柱,上汽集团在中期交出的成绩也是整个中国 汽车 行业大环境的缩影,上汽集团在2019年也踩下了“刹车”,集团如何“解困”,新上任的王晓秋下半年将负压前行,不过,在整体车市环境低迷下,市占率成为各大车企竞争的首要任务,上汽集团又能否稳住这最后的红线。

上汽与阿里达成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战略重组斑马网络和YUNOS

8月28日,上汽集团与阿里巴巴集团达成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加码 汽车 赛道。双方将战略重组YUNOS和斑马网络,并将合作范围扩大至 汽车 出行平台、 汽车 行业云、自动驾驶等领域。阿里巴巴将成为斑马网络第一大股东,YUNOS操作系统整体知识产权及业务将注入斑马。

周点评:2015年,上汽集团和阿里巴巴各自出资10亿元成立车联网系统公司斑马网络,成立公司之初,阿里巴巴和上汽集团在产业基金各占股45%,10%为员工持有。但在发展的过程中,斑马的发展一直仅限于上汽集团,从长期发展来看,由于上汽集团的持股,斑马作为第三方车联网服务企业极具争议,不利于其发展,所以,斑马想要走得更远,要么自己独立,要更加“阿里”化。

恒大新能源 汽车 品牌命名为“恒驰”

8月28日晚,亚冠联赛1/4决赛首回合比赛拉开战幕,广州恒大淘宝队迎战日本鹿岛鹿角。恒大球员球衣前方首次出现了恒大 汽车 以及“恒驰”字眼。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恒大借着亚冠赛事为自己的新能源 汽车 品牌进行宣传。此前恒大方面曾表示, 汽车 业务首期规划了100万辆产能,力争10年内达到年产能500万辆。

贾跃亭辞任法拉第未来CEO

8月28日,据外媒报道,电动 汽车 初创企业法拉第未来公司(Faraday Future)宣布正进行重组,其首席执行官贾跃亭或将辞去领导职务。此前的8月26日,法拉第未来已经表示,该公司可能会重组为合伙制企业。至此,贾跃亭与法拉第未来分道扬镳。

周点评:尽管贾跃亭辞任了CEO,但FF并未找到自己的方向,法拉第未来的未来在何方,仍然无从知晓。

戴姆勒展示星创高速第三期成果

8月28日,戴姆勒星创高速(Startup Autobahn)第三期成果展示日在北京顺义福尼亚剧院拉开帷幕。本期星创高速主要围绕人工智能、区块链、AR/VR、物联网、大数据等多个技术领域,向公众展示了其在100天内成功孵化出的12项出行领域创新成果。

戴姆勒大中华区投资有限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戴姆勒中国研发中心负责人安尔翰博士在活动现场表示:“开放式创新是戴姆勒全球发展的战略需要,而星创高速有效打通了不同平台、不同领域企业的互动通道,让跨界合作、双创双赢成为新时期的前沿范式。”

周点评:戴姆勒这种输出成熟生产体系换取前沿技术加持的经营理念,已经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共赢”似乎也并非是空口说白话。但至于能否落地,最终效果如何,还要看双方的合作进展。

“ 汽车 沙皇”皮耶希去世

8月27日,据德国《报》(Bild)报道称,大众 汽车 集团前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费迪南德•皮耶希(Ferdinand Piech)在德国巴伐利亚的一家餐厅突然晕倒后抢救无效,已经去世,享年82岁。这位被称为“流着 汽车 血液”的工程师出生于1937年,是大众 汽车 集团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周点评:这位被称为“流着 汽车 血液”的工程师出生于1937年,是大众 汽车 集团当之无愧的核心人物,占据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皮耶希也被认为是一个强硬者,通用 汽车 副董事长鲍勃·鲁兹(BobLutz)甚至称他为“独裁者的独裁者”。不过对其离世,我们除了感到无比惋惜,其对 汽车 行业的贡献价值值得每一位 汽车 人学习。

大众计划在德国境内建立4000个充电桩

据外媒报道,近日,大众 汽车 集团在德国不伦瑞克市启用首个供其员工使用的充电站,内含60个充电桩。预期到2025年,大众公司计划在德国境内的10个区域内配置4000个充电桩。本次启用的充电站搭载了60个11kW交流电充电桩。大众表示,这类充电桩的电能来自于可再生资源。同时,大众计划投资近25亿欧元,扩建整个欧洲区域的电动车充电基础设施。

周点评:作为燃油车时代的 汽车 巨头,面对新能源 汽车 的发展趋势,大众也调整了自己的战略,计划利用其庞大的生产规模来制造电动车。不过,基础设施建设是当前发展电动车的一大阻力,需要不断地投入成本,对于刚刚起步的大众而言,在德国境内的4千个充电桩仅只是开始,站在全球视野上,大众的电动化之路任重道远。

地平线正式发布量产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征程二代

8月30日,地平线正式发布量产车规级人工智能芯片“征程二代”,征程二代于2019年初流片成功,地平线创始人&CEO余凯在发布会现场透露,该款芯片已经获得5个国家的多家前装定点客户,率先搭载这款车规级AI芯片及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将于2020年初上市。

周点评:当前,自动驾驶市场已形成百舸争流之势,包括地平线在内的创业企业选择了自动驾驶AI芯片这条最具挑战的赛道,与国际巨头争夺市场,开发出一款量产芯片是一段漫长且孤独的征程。对初创企业而言,打造自主研发综合能力,才能真正推动自动驾驶早日落地,走向世界与巨头同台竞技。

黑芝麻智能 科技 “华山系列芯片”正式发布

8月29日,黑芝麻智能 科技 在沪成功举办“怦然芯动——黑芝麻智能 科技 华山系列芯片发布会”,潜心研发三年的华山系列芯片正式对外亮相,比肩国际巨头的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揭开了神秘面纱。

周点评:当前,高级别自动驾驶 汽车 的产业化尤为热闹,先进的车规级芯片成为焦点,近年来,在国内陆陆续续有初创企业推出车规级自动驾驶芯片,同时得到资本界的垂爱。不过自动驾驶产业的速度进程缓慢,距离商业落地还有很长的一段距离,所以,对于黑芝麻一类的创业企业,需要耐得住盈利寂寞,不断投入资金研发,推出迭代产品,才能够真正在产业爆发时赢得市场。

自动驾驶发展远低于预期,以色列激光雷达企业Oryx Vision主动关门

据外媒报道,以色列激光雷达初创企业Oryx Vision已于上周四(2019年8月22日)关停。此前,Oryx Vision已筹集到6700万美元。该公司首席执行官Ram Wellingstein称,自动驾驶 汽车 市场的成熟速度低于此前的预期,阻碍了公司为其投资者提供投资回报的能力。

周点评:此前有机构预测,自动驾驶 汽车 市场会在2020年发展成熟。然而,从目前的行业发展趋势来看,自动驾驶距离市场成熟还有很长的时间,少则数年,多则数十年。

联手芝麻信用,悟空租车布局预约出行

8月28日,悟空租车五周年庆典之际,公司CEO胡显河在台上开心地宣布。随后,他正式发布悟空租车全品类预约出行平台,内含长租、豪车、婚车、包车、万能用车等多种出行服务。

周点评:目前中国的预约出行行业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整体服务水平落后于其他服务业,成立5年的悟空租车并非一帆风顺。规范客服标准流程,增强用户体验显得尤为重要,芝麻信用和悟空租车这次的牵手合作,意味着悟空租车将在短租、长租、自驾游、豪车、婚车、包车、万能用车等多个场景中提供信用服务,为客户降低信任成本。

高德地图对外发布了“传统出行数字化升级方案”

8月28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共享出行分会和高德地图在成都联合举办了以“助力传统出行企业数字化升级”为主题的2019共享出行创新发展论坛。论坛上,高德地图对外发布了“传统出行数字化升级方案”,并正式成立了共享出行大学。此次发布的“传统出行数字化升级方案”,旨在充分依托高德自身在连接、技术、生态等方面的优势,帮助传统出行企业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

周点评:“传统出行数字化方案”与共享出行大学的提出和成立,是对行业资源的整合,可以从现有资源,到未来人才储备等多方面帮助传统出行企业提升经营能力、解决当下运营痛点。但是面对当下共享出行领域“无人敢说盈利”的局面,这一系列方案究竟能为市场带来多少变化,还需要接受时间的检验。

顺风车安全团体标准立项,滴滴顺风车参与探讨

8月27日,中国交通运输协会在北京组织召开了《私人小客车合乘信息服务平台安全技术规范》评审会,作为平台企业代表,滴滴顺风车与交通运输、公安交通、工业和信息化、标准化研究等领域的专家共同参加了评审会,共同研讨顺风车行业安全团体标准,会上各专家决议该立项通过。后续,滴滴顺风车等平台企业还将配合参与该标准的调研、起草工作。

周点评:滴滴在经历顺风车安全事故后,迟迟未敢上线顺风车服务,作为滴滴出行主要盈利的业务板块,滴滴一直在犹豫、挣扎是否卷土重来,不过,在安全问题面前,滴滴已经成为惊弓之鸟,所以,意图通过参与标准制定来加速市场规范,其实也是在为顺风车业务能够上线争取时间。

搭乘微信车载版亮相,梧桐车联展示TINNOVE OS前瞻版

8月26日,2019中国国际智能产业博览会在重庆拉开帷幕,梧桐车联在会上首次展示TINNOVE OS 汽车 智能系统的前瞻版。作为一家由腾讯孵化的专注于 汽车 智能网联产品和服务的公司,梧桐车联此次推出的TINNOVE OS前瞻版搭载了“微信车载版”和腾讯最新的“全双工语音”互动技术。

周点评:基于腾讯生态,梧桐车联能够将一些稍微偏底层的操作系统和上层应用进行打通,形成整体解决方案提供给行业,同时将腾讯生态资源,与出行行业相结合,做好二者之间的“连接器”,不过如今,互联网巨头都看中车联网中的价值,在生态中的资源争夺势必有一场鏖战。

“车主邦”完成45亿元B+轮融资,东方富海等联合投资

2019年8月29日,在车主邦能链B+轮融资发布会暨团油&快电产品发布仪式上,车主邦创始人戴震宣布车主邦已完成45亿元B+轮融资。本轮融资由国家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出资方包括国家财政部、深圳市引导基金、万科、安信证券等)、东方富海、日照市财金投资集团、建设银行青岛分行联合投资。

周点评:车主邦已经累计融资额超过10亿元,成长非常迅猛。目前已与壳牌、中海油、中航油、众诚连锁、中图能源、大桥石化等品牌油站建立了合作关系,此轮投资,国家队、顶级创投机构双领投,势必在为其发展再添一把“薪火”。

亚马逊正与网约车公司Go-Jek谈判商讨入股事宜

8月29日,路透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称,亚马逊正与印尼网约车服务公司Go-Jek展开初步的谈判,商讨潜在的投资事宜。知情人士称,亚马逊希望对Go-Jek进行大规模投资,旨在利用Go-Jek在印尼的配送基础设施。至于亚马逊确切的投资规模,目前尚不得而知。

周点评:Go-Jek作为印尼首批“独角兽”公司之一,曾获得Alphabet、阿里巴巴、腾讯和京东 的投资,估值已高达100亿美元,业务范围也延伸到了网约车以外的其他市场,如在线支付、食品配送、按需服务和金融服务等。亚马逊意欲入股,除了想在出行服务分一杯羹之外,更加看中的的是Go-Jek在印尼市场为其带来的价值。

以上就是关于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全部的内容,包括:雷军的贪婪时刻:两个月密集投8家芯片公司,小米极速“补”芯!、安防“搅局者”阿里、机器人概念股有哪些股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