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牦牛杂交性生产

物联网0260

如何进行牦牛杂交性生产,第1张

我国牦牛产区通用的生产性杂交有两品种杂交繁育一代与三品种杂交繁育二代;其次,为两品种或三品种轮回杂交。

(1)两品种杂交繁育一代

两品种杂交繁育一代,冷季草场在海拔3000~3500米的地区以引用黑白花奶牛与牦牛杂交为宜,3500米以上地区宜用肉用牛种与牦牛杂交为宜。具有以下杂交优势:①生长发育快,产肉性能高。杂交改良牛25岁时的体躯大小几乎与成年牦牛一样。②肉质好、价值高。改良牛肉经品质评定,认为比牦牛肉色浅,肉嫩味鲜,在国际市场上深受欢迎。③产乳量高、乳脂总产多。改良牛一般日挤乳两次,平均挤乳量为25~30千克,其中,以黑白花×牦牛的改良牛最好,日平均可达(55±23)千克,如果日补饲混合精料1~2千克,日平均可达14千克。④力大、役用广。阉改良牛不仅具有高出阉牦牛驮重的特点,而且比牦牛还善于耕地、挽车和骑乘用。⑤适应性能好、繁殖力高。改良牛比牦牛适应性能有所扩大,它不仅具有牦牛生活在高寒生态环境的特性,并能生活在牦牛不宜生活的低海拔1000米左右的地区,同时生产性能也较高。另外,还显示性成熟早、繁殖力高等优点。⑥性情温驯,使用年限长。改良牛易调教,人易接近,一般使用20年。此模式适合牦牛产区解决肉奶问题。

(2)三品种杂交繁育二代

俗称尕利巴牛或称阿果牛、二裔子牛。这种牛的血缘组合以黑白花公牛×牦牛=黑白花改良牛♀×♂肉用牛或黑白花级进杂交或乳肉兼用牛西门塔尔杂交最为理想。尕利巴以改良种牛的后代最好,这种牛适合城市郊区、农业区、小块农区饲养。具有以下杂交优势:①适应低海拔地区。尕利巴牛在高寒地区适应性能有所减退,在低海拔地区、温暖地区与黄牛一样能适应,且生产性能较好。②产奶量较高。在较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第一产305天时产奶量达2000千克,含脂率43%~45%,最高日产奶量138千克;第二产近3000千克,最高日产182千克,相当于低产奶用牛或兼用牛的产奶量。③增重较快,产肉多。青海省大通种牛场曾用肉用牛与一代改良牛杂交的尕利巴牛,采取哺乳期不挤母乳,初冬断奶;冷季每日补饲精料05千克,干草10~15千克,全期补饲料775~950千克,干草155~235千克,其结果为:哺乳期平均日增重公牛6910克、母牛7216克,补饲期日增重9004~9480克。15岁时公牛体重达(20810±2542)千克,胴体重(9971±1565)千克,屠宰率4798%±523%,净肉率3587%±513%,其胴体重比同龄、同性别、哺乳期日挤乳1~2次的牦牛重5251千克,提高了1125%。④性温驯。尕利巴牛比犏牛易调教,挤乳时几乎与乳用牛一样,不需任何保定办法。⑤耐粗放。尕利巴牛不像奶牛那样要求全价营养、好的管理设备条件,只要有简单的棚舍,每日有少量的干草、废弃菜叶、青贮料和少量混合精料等就能达到上述乳、肉生产性能。产区当前奶牛少、饲料条件差的情况下,在海拔较低地方,对解决奶源不足是比较好的一种牛,比养纯种奶牛更为有利。尕利巴牛可以与公牦牛回交,也可以与改良牛继续杂交,视饲养管理条件及用途而定。

(3)两品种轮回杂交

两品种轮回杂交是为了始终保持较高的杂交优势和经济效益。另外,还可以为低外血育种性杂交打下基础。杂交时,第一,要选择体躯大的经产母牛受配,不要头产的,避免分娩时产不下来给接助产带来困难;第二,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冻精于子宫颈深部输精,避免自然交配受胎率低;第三,采用多品种混合精液输精。苏联阿尔泰山产区采用此法,受胎率由8%提到60%以上;第四,专门训练公牦牛采精,采下的精液经过除去精子的处理,作为冻精的稀释液,增进精卵子亲和力、延长精子存活时间,从而提高种间杂交受胎率。

(4)三品种轮回杂交

三品种轮回杂交也是为了始终保持杂交优势与经济效益,且生产性能高于两品种轮回杂交。这种杂交只能在海拔低气候相对暖和的地区进行。

儿童已经知道什么是牛,当他外出旅游时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所见的牛,如牦牛时,经观察和询问后,会把牦牛也纳入已有的对牛的认知框架中。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这一过程属于同化。

同化指有机体把环境成分整合到自己原有机构中去的过程。皮亚杰借用同化来说明个体把新鲜刺激纳入原有图式中的心理过程,就整个有机体来说,有三种水平的同化:生理水平上,是物质的同化;动作水平上,是行为的同化;智慧水平上,是思想的同化。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整合于一个正在形成或已形成的结构中。因此,同化过程受到个人已有图式的限制。个人拥有的图式越多,同化的事物的范围也就越广泛;反之,同化范围也就相对狭窄。

认知发展理论是著名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所提出的,被公认为20世纪发展心理学上最权威的理论。所谓认知发展是指个体自出生后在适应环境的活动中,对事物的认知及面对问题情境时的思维方式与能力表现,随年龄增长而改变的历程。

皮亚杰对认知发展研究的特殊兴趣是出于将儿童的认知发展看作是沟通生物学与认识论的桥梁,他认为通过对儿童个体认知发展的了解可以揭示整个人类认识发生的规律,从而建构起他的整个学说“发生认识论”。

认知同化过程

有意义学习的内部心理机制是同化、同化实质上是新知识通过与已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知识或观念之间的相互作用。

根据新旧观念的概括水平及其****不同,划分了三种同化模式:

1、下位学习:当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有关观念在包摄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观念时,新旧观念(或知识)之间构成类属关系,或称为下位关系。这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称为“下位学习”。

2、上位学习:当学习者的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了几个概念,新的学习要在几个原有概念的基础上设置一个包摄性更广、概括水平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就产生“上位学习”。

3、并列结合学习:当新的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的观念既不能产生从属关系,又不能产生上位关系,而只是并列关系,这种学习称为并列结合学习。

上海一团伙将牦牛骨粉包装成增高粉售卖给消费者,以此来骗取了巨额的资金。有一些成年人的身高确实是不怎么高的,在听到喝一些东西可以让自己长高就信以为真,根本不考虑其符不符合科学或者人体的生长发育规律。从中可以看得出诈骗犯罪的套路是极为多的,警方也可以拍一些宣传片,让更多的人知晓自己遭遇的是骗局,就不会付款买东西了。

社会上的诈骗分子其实是比较多的,他们看起来和正常人一样,平常也需要吃喝拉撒睡,但是心思是比较坏的,不从事正当的行业,以骗取他人的金钱为目的。比如说上海就有一对诈骗团伙,整个团伙主要成员会在各种网站上进行引流。然后有人会伪装成某医药公司的导师,让受害人去加其他人的微信。之后会在朋友圈中发布一些广告,比如某某人喝了这个增高粉就长了多少厘米。结果专家进行了鉴定,发现这种增高粉中的营养物质含量是非常少的,犯罪分子也称上里面只是牦牛的骨头磨成的粉。

成年人可以多看一些科普类的文章,要对自己的身体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不要去做一些犯法的事情。如果对自己身高不满意的话,就可以去相关的医院咨询看看可不可以做增高手术或者穿高一点的鞋子,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不太高的缺陷。之后也可以在自己的后一代上下功夫,比如给自己的孩子喝牛奶,吃有营养的食物,然后带着孩子进行日常性的运动,也会让孩子的身高蹭蹭的往上涨。

网络上的诈骗套路是极为多的,不论是申请网贷还是进行其他的业务,一定要看一看网站是否正规,不要随意的去买东西或者给他人转账。

图腾是各个民族的崇拜,代表着他们的神明。古代的原始部落也都有着自己的图腾。现在的少数民族也大都有着代表自己的图腾。图腾是各个民族的崇拜,代表着他们的神明。古代的原始部落也都有着自己的图腾。现在的少数民族也大都有着代表自己的图腾。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藏族的图腾相关的知识,希望对大家有用。

藏族的图腾

同其他民族一样,远古的藏族也信奉图腾。这种崇拜有的早已绝迹或者变形,有的却一直流传和沿习至今,并因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精神内涵两倍受世人重视。藏族不同的部落,其崇拜物是有区别的。但牦牛对于整个藏族来说,就象龙凤对于整个汉族一样,是一个普遍的,举足轻重的属于全民族的图腾偶像。

它只所以能沿司至今,一方面是藏族自古以来就认为万物有灵。它不但耐寒、适应高海拔生存,而且脾性温顺而易养,并且还可以在人迹罕至、交通落后的山区地带做运输工具,俗有“高原之舟”的美称。但它被藏民族做为图腾崇拜物,最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在可以历数的几千甚至上万年 历史 上,是它用它的血肉与性格喂养和影响了这个在高原上艰难地生存着的民族。

有部史料中记载说“甲戌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嵌牛头,屋顶供牛头”,《羌族史》中也说,“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嘉戎藏人,家中供奉的大神是‘牛首人身”’。藏族的《五部遗教·神鬼部》中描述的“年”图腾中,其第五位便是人身牦牛头的年酋共公。并且在藏族原始六大姓中就有牦牛部,据说吐着王系就出在雅隆的六牦牛部。另外,藏区还有物化的牦牛山和牦牛河。

关于牦牛山,还有个美妙的 传说 ,说“莲花生初进藏,从尼泊尔入境时推拉香波现原身,化为一头雪白的牦牛,像座大山,吼声如雷,震得山崩地裂”《五部遗教》,后被莲花生降伏,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它所“表现的各种 文化 习俗的史料价值,不低于地下保存了四五千年的古墓葬”。

藏族的历史文化

牦牛被誉为“雪域之舟”,自古以来就与藏族文化、历史生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牦牛是藏族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一个重要表征。牦牛是藏族先民最早驯化的牲畜之一,它伴随着具有悠久历史的藏民族生存已有几千年。早在史料当中就记载:“牦,西南夷长毛牛也”。①(注:伊尔·赵荣璋:《天祝铜牦牛》[J],《文物天地》1991年第5期,第22页。)牦牛又称之为旄牛,历史资料描述曰:“潘侯之山……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生毛,名日旄牛。”②(注:同上。)可见,牦牛这一牲畜早在战国时期的汉文史料《山海经·北山经》当中就已经有了详细而明确的记载。

牦牛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它性情温顺,具有极强的耐力和吃苦精神。对于世代沿袭着游牧生活的藏族来说,牦牛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高原上,无论烈日炎炎的盛夏,还是冰雪袭人的寒冬,牦牛均以其耐寒负重的秉性坚韧不拔地奔波着,担负着“雪域之舟”的重任。可以说在藏族的衣、食、住、行当中处处都离不开牦牛。牦牛自古以来就为历经艰难困苦但又勇敢而顽强地生存下来的藏民族提供着生活、生产必需的物质来源。它是一代代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发展成长起来的藏民族生命与力量的源泉。

牦牛是藏族历史上重要的图腾崇拜物。图腾系印第安语TOFEM音译,其根本涵义为“他的亲族”。原始社会时期,人类认为其部落、氏族可能与某种 动物 、 植物 或其他比较亲近的 自然 物存在有某种特殊的血缘关系,于是他们便把这种与自己部落及氏族有密切关系的动物或植物尊崇为图腾,把它奉为本氏族的标志,并且号召全氏族或整个部落进行崇拜。世界上有许多以牛为图腾崇拜物的国家和民族,如古埃及人、波斯人视公牛为人类的祖先,印度人对牛的崇拜更是神圣无比,视牛为天神,任何人不能伤害,否则将以法论处。从古至今,在中国的许多民族当中,将牛作为图腾崇拜的民族可以罗列出许许多多,如古契丹人,传说他们的祖先最初是由青牛和白马两个民族演变而繁衍下来的,契丹人以牛为图腾。今天我国的许多少数民族都或多或少地保留着牛图腾崇拜的文化习俗,如彝族、傈僳族、怒族、德昂族、傣族、布依族、壮族、柯尔克孜族等。

而对以牦牛为图腾崇拜物的藏族来说,牦牛这种自古以来就生活在青藏高原上的特殊动物与其生活习俗、历史文化、宗教信仰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藏族史料记载:藏族的一部分族源来自“古牦牛羌族”。古代羌人“或为牦牛种,越隽羌是也;或为白马种,广汉羌是也;或为参狼种,武都羌是也”①(注:伊尔· 赵荣璋:《中国第一件铜牦牛》[J],《西部世界》1991年第4期,第37页。)。这显然说明,“牦牛”、“白马”、“参狼”等动物曾是古代羌族的图腾崇拜物。

历史文献记载:当初天神之子聂赤赞普从天而降,“遂来做吐蕃的牦牛部之主宰”②(注:《说文》[Z](影印本),第2卷,第26页。);藏族地区“甲戎 人供牛头人身像,墙上用白石头嵌牛头、屋顶供奉牛头”③(注:《山海经·北山经》[Z](影印本),第1卷,第31页。);“至今阿坝藏族自治州内的甲戎藏族人,家中供奉的大神是‘牛首人身’”④(注:《后汉书·西羌传》(影印本),第3卷,第27页。)甲戎藏族人把自己视为古牦牛羌族的后裔,世代流传着供奉牛头的习俗。他们把被奉为“牛首人身”的大神敬供在朝圣和顶礼膜拜的神龛上,每逢过年之际,一些土司、僧侣、头人、官吏们都要竞相制作一公尺以内的牛头人身像,供奉在家家户户的神位和院门上方,尊奉为守护门神,祈望带给家族康泰平安、吉祥如意,用以驱邪祈佑,镇妖降魔。

迄今为止,遍及整个藏族地区的屋宅、墙角、玛呢石堆、寺院祭台上供奉的牦牛头骨,以及藏族宗教艺术和工艺 美术 当中织绣、 彩绘 的各种写实或变形等造型的牦牛图案,甚至包括宗教祭祀和法事活动当中佩戴牛头面具所演示的神牛 舞蹈 等,均证实牦牛图腾崇拜的历史风俗依然根深蒂固地留存在藏民族的文化生活中。

藏族创世纪神话《万物起源》中说:“牛的头、眼、肠、毛、蹄、心脏等均变成了日月、星辰、江河、湖泊、森林和山川等”,这是藏族先民对其所崇拜的牦牛图腾加以神化或物化之后驰骋其丰富 想象力 而产生的结果。如今天在安多藏族地区广为流传的藏族神话 故事 《斯巴宰牛歌》当中讲道:“斯巴最初形成时,天地混合在一起,分开天地是大鹏。”⑤(注:王尧:《敦煌吐蕃历史文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年,第28页。)“斯巴宰小牛时,砍下牛头扔地上,便有了高高的山峰;割下牛尾扔道旁,便有了弯曲的大路;剥下牛皮铺地上,便有了平坦的原野。斯巴宰小牛时,丢下一块鲜牛肉,公鸡偷去顶头上;丢下一块白牛油,喜鹊偷去贴肚上;丢下一些红牛血,红嘴鸭偷去黏嘴上”⑥(注:王庭良:《甲戎与牦牛羌》[J],《科学与社会战略》,第44页。)。“斯巴”的含义是“宇宙”、“世界”,由此可见牦牛不单是藏民族原始的图腾崇拜物,在藏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对牦牛的图腾崇拜不断发展和演化形成了一种既古老而又现代的文化形式一一牦牛文化。这种特殊的文化类型当中蕴含着藏族先民们古老而朴素的世界观和宗教观,他们大胆的超越自然发展规律的 思维能力 和想象,把牦牛与世界的开创、宇宙的形成、人类的诞生紧密联系起来。这充分说明了藏族在征服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把一种超越自然的能力,也就是人所不能及的神力和希冀寄托于他们所崇拜的最神圣的、最具威力的、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牦牛身上。于是他们眼里的牦牛早已超越出一般动物的范畴。牦牛被神化,是造物主,是世界的创造者,是人类的祖先;同时牦牛又被物化,许多崇山峻岭、江河湖泊均被视为牦牛的化身,形成了“牛化作世上万物”的哲学观。

藏族史料中的牦牛山和牦牛河往往是土著神灵的化身。像藏族神话传说当中最著名的雅拉香波山神、冈底斯山神等均化为白牦牛;另外一些土著神的坐骑也是牦牛,如十二丹玛女神之一的勉几玛的坐骑便是一头白牦牛。化身牦牛或与牦牛有联系的神灵往往是藏族的原始土著神,这显然是牦牛图腾物化或神化的必然结果。白牦牛在藏族人心目中则更为崇高和神圣。我们认为白牦牛形象在神灵当中备受崇敬的特殊地位是由藏族崇尚白色的思想观念和白色的色彩属性所 决定 的。白色在这个民族心目中代表着崇高和神圣,所有白色事物自然都象征着美好和吉祥。因此,白牦牛一跃而成为牦牛图腾中被神灵化地位最高的一种神,赢得了藏族人民深深的敬仰和崇拜。

藏族史料记载:“莲花生初进藏,从尼泊尔入境时雅拉香波山神现原身,化为一头雪白的牦牛,像座大山,吼声如雷,震得山崩地裂”,结果被莲花生降服化作佛教中的护法神。我们在藏区可以看到或听到许多这种远古时期藏族先民们就把各氏族、部落的族源图腾神灵的名字用来命名各种山川的现象,这些神山是藏族牦牛图腾文化的一种变异发展形式,它所包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是非常深刻的,于是“这类神山便成了藏人祖先永恒的纪念碑。这类特殊形式的纪念碑上虽然没有铭文,但一代代将艺术形象传了下来,并将这些形象固定在 绘画 、雕塑及神话传说和祭伺的文字中”,它所“表现的各种文化习俗的史料价值,不低于地下保存了四五千年的古墓葬”①(注:丹珠昂奔:《佛教与藏族文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92年,第36页。)。

无论是藏区保留完整的有关牦牛题材的原始岩画,还是殷商时期 雕刻 在青铜器皿上的牛头纹饰,包括周朝时期绘制于彩陶上的牛形图案,以及迄今犹存的悬挂于藏族门宅屋顶上的牦牛头骨,甚至包括目前出土的这件举世无双、极为珍贵的牦牛青铜器,它们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人类的牛图腾崇拜的文化当中。

牦牛属的一种。体长2~3米,尾长37~46厘米,肩高13米以上,体重约1000千克;躯体强健,颈短,头大,额长而平,四肢短粗;雌雄均具角;全身褐黑色或棕黑色;体侧、胸部、肩部、四肢上部和尾部密生长毛,尤其体侧的毛被几可及地。系青藏高原特产。通常栖息于海拔4000米以上野牦牛的高原地区,有时到6000多米处憩息,喜在山岭或山间盆地四周活动。由于体毛厚密,性喜寒而畏热。在高寒荒漠与高寒荒漠草原中能吃粗硬的牧草(如苔草类),若食物被雪覆盖,能用前蹄扒出。夏季结成几十头或几百头的大群。老牦牛独居或数头结群活动。中更新世,从北美阿拉斯加到东西伯利亚、蒙古国、哈萨克斯坦以及中国东北一带均有野牦牛分布。现生种只分布于青藏高原以及毗邻的中国新疆南部、克什米尔的拉达克等地区。

牦牛的分布主要限于亚洲的高原和山原地,包括了喜马拉雅、帕米尔高原、昆仑山、天山和阿尔泰山脉地段。中国古代时期,牦牛的分布极为广泛。由于生态环境的变迁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现代牦牛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地区。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没有牦牛数量的准确统计数,根据资料概算,中国是牦牛主产国。 国外的牦牛,只分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的杭爱山、阿尔泰山和肯特山区;前苏联的塔吉克、吉尔吉斯、布里亚特和阿尔泰山区等地;印度北部喜马拉雅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高山区的泥泊尔、不丹、锡金、克什米尔等国和地区。阿富汉东北部兴都库什山脉高山区和巴基斯坦北部高山区也有少量分布。

牦牛主要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及其毗邻高山地区,集中于东经70°—115°,北纬27°—55°间。 我国是世界牦牛数量最多的国家。我国现有牦牛1400余万头,约占世界牦牛总数的94%以上。主要分布在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及祁连山所环绕的青藏高原上。即海拔3000米以上的西藏、青海、新疆、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区。产区地势高峻,地形复杂,气候寒冷潮湿,空气稀薄。年平均气温均在0℃以下,最低温度可达-50℃;年温差和日温差极大。相对湿度55%以上。无霜期90天(5—8月)。牧草生长低矮,质地较差。内蒙古自治区的贺兰山区以及河北省北部山地草原和北京市西山地草原,也有少量饲养,其中河北和北京地区牦牛,是近年来从青海、甘肃引种试养而适应于该地自然生环境的。

蒙古是世界上第二个牦牛较多的国家,有牦牛7095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5%,其余分布在吉尔吉斯、哈萨克、尼泊尔、印度等;此外,不丹、锡金、阿富汗、巴基斯坦等国也有少量牦牛分布。

牦牛是我国高寒民族地区的主要畜种和重要的生产资料,是青藏高原和川西北牧区不可替代的生物物种。牦牛养殖业是高度适应高寒生态条件的特定生态养殖模式,是该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更是广大牧民世代经营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

我省现有牦牛400余万头,占世界牦牛总数的28%,占我国牦牛总数的292%,仅次于青海、西藏,位居第三;牦牛数量占全省牛总数的40%,集中分布在我省川西北草地;牦牛的乳、肉产量分别占全省牛乳、牛肉产量的70%和40%;牦牛业的发展和生产水平直接影响到我省畜牧业经济的发展水平,并对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藏区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我省面临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和压力之下,在广阔的川西北高寒牧区,充分发挥草地资源的生产效能和牦牛业特点,充分利用牦牛最少与人争地、争粮、争夺生存空间与自然资源的优势来发展牦牛业生产,加速牦牛资源的开发,对实现向节粮型畜牧业和生态畜牧业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牦牛产品概述

(一)乳制品

1、鲜奶

全奶 刚挤下来的纯奶,可以不经煮沸消毒立即饮用。在泌乳季节,牦牛群的混合奶的干物质为18%左右,其中乳脂肪7%,乳糖、乳蛋白质各5%左右。其味香甜,煮沸的全奶,不加食糖,即有浓厚的甜味。

奶茶 是牧区人民的常年饮料,也是主食之一。它是牛奶和茶的混悬液,牛奶的含量,根据来源和需要而定。含奶量高时如20%,茶色呈土黄,质浓稠;含量5%或更少时,呈乳白色或稍带黄褐色。

奶茶所用的牛奶一般是全奶。但在生产酥油的季节,为了多产酥油,往往用提取后的脱脂奶。脱脂奶奶茶,其味则逊于全奶奶茶。

2、酥油

是含水分12~15%,乳蛋白质1%左右,乳脂肪84~87%的粗制黄油。

酥油是一种用途十分广泛的生活资料。除供作食用外,在藏医药中作为食疗剂和敷料软膏、赋形药、润滑剂等。在土法鞣革中用作鞣和剂和裘衣革面的保护剂。在高寒草地的帐篷里供照明,喇嘛寺庙里作为神灯、长明灯的燃油。妇女们用酥油搽手保护皮肤。高原草地的民间艺术家将酥油混以各色颜料,塑造佛像、花卉,山水人物灯,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品。

酥油作为食用,有酥油糌粑、酥油茶、油茶,以及煎炒油炸各种饼类、蔬菜和各式点心、糖果等。

酥油糌粑 将酥油盛瓷碗内,用奶茶或清茶溶化,拌以糌粑(或加入奶渣),用手捏成团,以奶茶、清茶或是肉类蔬菜等辅食。

酥油茶 先将茶熬开,倒入木筒内(一种与小型酥油桶相仿,直径较小,约10~15厘米,长60~70厘米的木桶。也有用小型酥油桶代替的),加入酥油和食盐,酥油量可多可少。然后用装有圆木板的搅棒,上下往复振荡,直至酥油与茶充分混合为止,倾入壶中或斟于茶碗中,可加热后饮用。

酥油茶是一种茶与酥油的混合乳剂,只作饮料,不用于拌和糌粑。

油茶 先将面粉1千克用锅炒熟至微焦黄,在将酥油1千克溶化,然后把炒熟的面粉倒入酥油内,充分拌和,捏成团,盛放在容器内。食用时,根据需要取出一小团,放入食盐或白糖,用开水冲拌成糊状食用。如在制作时放入一些果仁,如花生仁、芝麻、核桃仁或是黄豆、红枣等作甜食,则味更佳。

3、奶渣

鲜奶提制酥油后的脱脂奶,在锅内加热至50~60℃,加入酸牛奶(作为乳酸菌液使用),使脱脂奶凝结成豆花状结块,捞起滤去乳清,铺于毡毯上晒干而成的一种高蛋白乳制品,其乳蛋白质含量在60%以上,乳脂肪、乳糖含量20%以上。也有用全奶制作的。全奶制成的奶渣,色金黄而酥脆,脱脂奶制成的奶渣色白而性硬。

奶渣多拌入酥油糌粑作为主食,也有用作平时消遣的食品,随时投入口中咀嚼。有将奶渣于温水中浸泡半天或一昼夜,将其泡涨,捞起滤去水分,在通风处稍微吹干,于酥油中油炸,拌以食盐或白糖食用,甚为香脆可口。

4、酸牛奶

将鲜牛奶煮沸,倾入有盖的木桶内,待凉。当奶温为50℃左右时,拌进原先剩余的酸奶(即乳酸菌种),加盖,桶外裹以羊毛等物保温。夏秋季节6~10小时左右,冬春季节时间稍长些,取出即成酸奶。

酸奶有两种,一是全奶制作的,色味最好;另一是脱脂奶制成的。

酸奶作为日常饮料,于夏秋暖季解渴消暑,味美可口。也可拌入糌粑食用,作主食。

5、奶饼

奶饼其实可以说是新鲜奶渣。利用全奶或脱脂奶加热,加入酸奶(或直接加入乳酸菌种),使之凝结成块,后捏成饼状,除去水分即成。食用时,拌进奶油(全奶制作的酸奶面上那层最好)和白糖。其味香甜,略带酸味,极为可口。

6、乳清

鲜奶提制酥油、奶渣后的剩余物。一般就地倾倒,在半农半牧区,用以喂猪,在土法制革中,用来作浸泡剂。

(二)肉制品

1、鲜牛肉

牧民对牦牛的食用方法甚为简单,将屠宰后的胴体切割成块,置大锅内加水清煮,煮沸后维持片刻,即可食用。

食用时用佩戴的藏刀,一片片削下来,略蘸食盐用奶茶辅食。水煮后的牦牛肉,盛于盘内,称为“手抓肉”。如用肉馅或灌制牛肉香肠,则较精细,讲究口味。

鲜牛肉包子(也用解冻的冻牛肉)的制法是,取鲜牛肉剁成肉泥,加入食盐和调料,拌进牛油,做成包子蒸熟。其特色是面粉不发酵,皮薄馅多,一包汤汁,肉细味鲜美。

2、风干牛肉

高寒草地的牧民,将每年入冬屠宰的牦牛肉,切成约4~5厘米见方,长30厘米左右的肉条,一般是两条在一端相连,凉晒于牛毛绳上,待风吹日晒数天后即干。干后,贮藏于皮口袋内,或吊挂在帐篷里,可贮存一两年不霉变。采用风干的方法贮藏牛肉比天然的冻牛肉贮藏的时间长,只是风味不同。

风干牛肉的食用方法多样。有生食,用藏刀削切成薄片,边削边吃;或用手指,顺肌纤维撕裂扯断而食之。生食多辅以奶茶,或作为一种零食。熟食有两种,一是熏烤、煨烧,取一段风干肉,埋于牛粪灶的燃灰下或置于灶上用余火烤,有香味后取出,抹去尘灰,用刀割食。再是用水浸泡一段时间,置锅中加水煮熟,取出切割后食用。以上各种食用方法,一般都不用食盐和其它调料。

3、腌熏牛肉

将牛肉切成细条,拌上食盐,放于容器内,一两天后取出,悬挂在帐篷内炉灶上方,任其烟熏、风干。须食用时取下煮熟。

4、牛肉灌肠和血肠

用洗净的牦牛小肠,灌以鲜牛肉或血而成。

(三)皮制品

1、生皮

即未经鞣制的牦牛皮,也不去被毛,用途较为普通。其主要用于酥油的包装。再是将生皮切割成网状,捆扎在木箱外面,待生皮干后,即固定在木箱上,也有用整张牦牛皮包裹木箱的。另有用生皮切割成细条作为皮绳。

2、熟皮

是经土法鞣制的革,民间都采用油脂法。将毛板浸泡后除去被毛,割去皮下结缔组织,然后用陈年酥油(已变质不能食用)满涂于皮板上,卷紧,让油质浸透。也有在涂抹酥油后用手揉捏柔软后,用刀修正正背两面的,使光整。

熟皮的用途广泛。缝制成皮口袋,贮存粮食、奶渣等。可缝制毡靴或作鞋底。用刀切割成细条搓绞成皮绳,或切割成宽度不等的皮条,用于捆扎什物或背水背柴,圈套牲畜,以及用于鞍具、驮具上等。

3、裘皮

多属犊牛皮制成。犊牛死后,剥下被皮,除净版面的结缔组织,浸泡在乳清中。数天后取出,用陈酥油鞣制,使皮板柔软,梳直被毛即成。一般供作儿童裘衣。

(四)毛制品

1、长毛

指着生于牦牛前胸、前臂、体侧或后腿的长毛(其状似围裙,故又称“裙毛”),专供搓作牛绳,捆扎帐篷和作缰绳等用。

制作方法和程序是:将煎下的牦牛被毛整理出较长的(属粗毛,细度在525微米以上的)用双手理直,以15厘米左右(直径)为一卷,成为“毛卷”,然后用独绽搓纺成毛条。搓纺时,一人用皮绳转动固定在草地上的木绽,一人持毛卷纺成毛条(毛纱),其粗细长度均视需要而定。最后将毛条合成毛绳,有三股或四股的,但以四股的最为美观。牦牛毛绳经久耐用。

2、绒毛

纯粹的绒毛(细度在25微米以下的毛纤维)在当地极少利用,所用的绒毛,多半是混有长度中等的两型毛(细度在25~522微米),或以两型毛为主的加以利用,或剪下的被毛选择取出长毛(粗毛)后,作为“绒毛”使用。当地所用的绒毛,以其生长部位来说,多在牦牛的腹部。

绒毛多用来编织帐篷(藏族)、披衫“察尔瓦”和短上衣(彝族)。

3、尾毛

历史上用来作为贡品,尤以白色尾毛更为名贵。

其主要用途是,供制剧装冉口、假发等。再如将整个牦牛尾做成尘拂。

(五)其它

1、内脏

分为可食与不可食两部分。可食部分包括心、胃、小肠、大肠(盲肠除外)、肝和肾,小肠可用来灌制血肠或灌肠用,瘤胃用作酥油的包装,瓣胃是成都地区著名的“毛肚火锅”的正宗菜肴。不可食部分有肺、盲肠、脾、胰、胆囊、膀胱、母牦牛子宫及其附件、乳房,以及公牦牛的生殖器官。

2、骨头

一般废弃。也可加工成骨粉、骨胶等,作饲料、肥料或工业用。

3、粪便

是草地牧民的主要燃料。冷季,作为堆砌粪圈的原料,也用于木板圈的涂料。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进行牦牛杂交性生产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进行牦牛杂交性生产、儿童已经知道什么是牛,当他外出旅游时看到了一种不同于以往所见的牛,如牦牛时、上海一团伙牦牛骨粉包装成“增高粉”,如何打击诈骗犯罪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