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正确养蚕

物联网0126

怎样正确养蚕,第1张

1、桑叶要合理采、运、贮。尽量做到早上或傍晚采叶,随采随运,松装快运。采回的桑叶抖松后放入贮桑池或贮桑室内,合理贮藏,防止风吹或堆积发热变质,造成桑叶浪费。

2、防止桑叶萎凋。稚蚕期采用炕床(房)育、塑料薄膜覆盖育,以利保温保湿,使桑叶保持新鲜。大蚕期喂蚕后适当关闭门窗,待蚕食去桑叶70%左右,再开门窗通气,能有效地防止桑叶萎凋。

3、确保蚕室温度。大、小蚕适宜温度分别为24℃、25℃,在适温范围内,蚕食欲旺盛,减少残次桑叶,而且提高叶丝转化率。

4、推广少回育、条桑育。小蚕平面立体一日一回育、全龄二回育、大蚕条桑育等省力化养蚕技术,不仅提高养蚕工效,且有利蚕儿食桑,比普通育节省桑叶5%左右。

扩展资料:

夏秋养蚕应注意

一、防农药中毒。养蚕季节不要在蚕室以及桑田附近的农田喷洒杀虫双等有机农药,其气味作用会导致蚕儿中毒;喂蚕桑叶要经过试喂确认无毒后,才能采叶喂蚕。

二、蚕室内禁用蚊香或灭蚊、灭虫剂。在邻近蚕室的住房内使用,也要关闭蚕室门窗,以防蚕儿中毒。

三、蚕室要安装纱门、纱窗,防止蝇类入蚕室内危害蚕儿,并添加“灭蚕蝇”乳剂或喷蚕体,以杀灭蝇蛆。

我觉得要庆幸广西未能彻底融入那个“乡镇工业化时代”,正因如此,广西保留了相当多的未被开垦、未被污染的青山绿水。她以醉人的山歌、碧蓝的天空、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张开热情的怀抱,迎接饱受东部乡镇企业排污之苦的蚕宝宝们。“东蚕”们像个失宠、被遗弃的孩子,投入了广西人民温暖的怀抱。

东部桑蚕在西部的大石山区水土适应吗?它们生活得还好吗?为解此疑问,我专程采访了广西蚕业科学研究院、广西桑蚕产业首席专家陆瑞好研究员,他向我介绍说:“在此之前,广西各地也有养蚕的传统,只是规模和产量都很小,1958 年,广西蚕茧产量只有 2913 吨。改革开放后,广西蚕桑生产进入快速增长期,1991 年蚕茧产量首次突破万吨,2004 年突破 10 万吨。国家实施东桑西移计划后,广西桑蚕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广西自主选育出 ‘两广 2 号’‘桂蚕 2 号’等适合广西气候条件的优质蚕桑品种,形成了特有的亚热带蚕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西部蚕区,广西一跃而为举国瞩目的桑蚕大省。从 2005 年,成为全国最大的蚕桑生产省后,总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宜州、象州、忻城、横县、宾阳、柳城、环江、鹿寨 8 个县排在全

国蚕茧产量 10 强县之列。其中,河池市宜州区是全国桑蚕第一大区,2018年桑园面积达到 362 万亩,鲜茧总产量近 6 万吨,农民养蚕收入达 298 亿元,产量、产值均创历史新高。为此,中国

蚕学会授予宜州区“中国蚕桑之乡”的称号。

据广西农业农村厅提供的消息, 2018 年,广西蚕茧产量达 40 万吨,这是个什么概念?四川全年产茧 84 万吨,这冠军和亚军之间的差别太悬殊。2018 年全国蚕茧收购量为 658 万吨,其中广西占有半壁江山。

我问陆研究员:“广西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产量呢?”陆瑞好说:“这很简单,除了科学种桑养蚕,最大的原因是自然气候条件。东部桑蚕区,一年只有春蚕和秋蚕,收获蚕茧只有两次。广西就不一样,这里属于亚热带地区,正常情况下,蚕农一年可以收茧七八个批次,有经验的蚕农,一年收十多个批次也是有的。”

在凌云县采访时,县桑蚕生产办公室主任黄和雨告诉我一个故事。在下甲镇有位老刘,养蚕勤快。由于最近几年鲜茧价格不断上涨,老刘养蚕的积极性很高,不断广种桑苗,增加养蚕批次,以期增收。忽有一天,老刘匆匆打电话给黄主任,说家里的一批蚕全病了。黄和雨驱车赶到老刘家一看,问了一下情况,立即看明白:老刘贪多,批次太密,最多时达到 15 批。前批刚出茧,还未清理消毒蚕室,下一批蚕就跟上来,引起小蚕感染。这一批次,老刘损失一万多元。

那么每批次之间相隔时间多少为宜?黄和雨告诉我,通常来说,相隔18 天为宜,这样才有足够的时间对蚕房进行清理与消毒,防止病原的扩散与传播。

文/朱千华

基本概述

蚕蛾科昆虫的一种,原产中国,驯化在室内饲养,故又称家蚕。养蚕和利用蚕丝是人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约在4000多年前中国已有记载,至少在3000年前中国已经开始人工养蚕。公元551年,有两个外国修道士把蚕茧带到欧洲。蛾体中型,雌、雄触角皆为栉齿状,雄性栉齿略长;喙退化,下唇须短小,无单眼,体翅灰白色,翅脉灰褐色。蚕吐丝结茧时,头不停摆动,将丝织成一个个排列整齐的∞字形丝圈。每织20多个丝圈(称一个丝列)便动一下身体的位置,然后继续吐织下面的丝列。一头织好后再织另外的一头,因此,家蚕的茧总是两头粗中间细。家蚕每结一个茧,需变换250~500次位置,编织出6万多个8字形的丝圈,每个丝圈平均有092厘米长,一个茧的丝长可达1500~3000米。丝腺内的分泌物完全用尽,方化蛹变蛾。

最常见的是桑蚕,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

蚕的一生经过蚕卵—蚁蚕—熟蚕—蚕茧—蚕蛾,共四十多天的时间。

刚从卵中孵化出来的蚕宝宝黑黑的像蚂蚁,我们称为「蚁蚕」,身上长满细毛,约两天后毛即不明显了蚕蚁出壳后约40分钟即有食欲,这时就要开始喂养过程了。

蚕宝宝以桑叶为生,不断吃桑叶后身体慢成白色,一段时间后它便开始脱皮脱皮时约有一天的时间,如睡眠般的不吃也不动,这叫「休眠」经过一次脱皮后,就是二龄幼虫它脱一次皮就算增加一岁,共要脱皮五次,成为六龄幼虫才开始吐丝结茧

六岁幼虫需二天二夜的时间,才能结成一个茧,做茧的丝竟然可以抽到长达15公里长!蚕在茧中进行最后一次脱皮,成为蛹约十天后,羽化成为蚕蛾,破茧而出出茧后,雌蛾尾部发出一种气味引诱雄蛾来交尾,交尾后雄蛾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编辑本段]形态特征

蚕的一生 下面介绍一下蚕卵、蚕蛹、蚕蛾的形态及桑蚕的生长特点。

蚕卵:蚕以卵繁殖。蚕卵看上去很像细粒芝麻,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一只雌蛾可产400~500粒蚕卵,1700~2000粒蚕卵,重约1克。蚕卵的颜色,刚产下时为淡**或**,经1~2天变为淡赤豆色、赤豆色,再经3~4天后又变为灰绿色或紫色,便不再发生变化,称为固定色。蚕卵外层是坚硬的卵壳,里面是卵黄与浆膜,受精卵中的胚胎在发育过程中不断摄取营养,逐渐发育成蚁蚕,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卵壳空了之后变成白色或淡**。

蚁蚕: 蚕从蚕卵中孵化出来时,身体的颜色是褐色或赤褐色的,极细小,且多细毛,样子有点象蚂蚁,所以叫蚁蚕。蚁蚕长约2毫米,体宽约05毫米,它从卵壳中爬出来后,经过2~3小时就会进食桑叶。

蚕的眠性 :蚕宝宝食桑量极大,因此,长得很快,体色也逐渐变淡。但它的食欲逐渐地有所减退乃至完全禁食,它吐出少量的丝,将腹足固定在蚕座上,头胸部昂起,不再运动,好像睡着了一样,称作“眠”。眠中的蚕,外表看似静止不动,体内却进行着脱皮的准备,脱去旧皮之后,蚕的生长就进入到一个新的龄期,从蚁蚕到吐丝结茧共蜕皮4次。具有眠性是蚕的生长特性之一,眠性是蚕的遗传性状,同时也受环境的影响。目前我国饲养的蚕属四眠性品种。

蚕龄:又称龄期,表示蚕宝宝处于某一个发育阶段。从蚁蚕到第一次蜕皮为第一龄;眠起后进入第二龄;再次蜕皮后进入第三龄;第三次蜕皮后进入第四龄,第四次蜕皮又称大眠。大眠后就进入第五龄,五龄的蚕宝宝长得极快,体长可达6~7厘米,体重可达蚁蚕重量的1万倍左右。

熟蚕:蚕宝宝到了五龄末期,就逐渐体现出老熟的特征:先是排出的粪便由硬变软,由墨绿色变成叶绿色;食欲减退,食桑量下降;前部消化管空虚,胸部呈透明状;继而完全停食,体驱缩短,腹部也趋向透明,蚕体头胸部昂起,口吐丝缕,左右上下摆动寻找营茧场所,这样的蚕就称为熟蚕。

成虫期结茧:人们把熟蚕放在特制的容器中或蔟器上,蚕便吐丝结茧了。

结茧可分为四个过程: 1、熟蚕先将丝吐出,粘结在蔟器上,再吐丝连接周围蔟枝,形成结茧支架,即结茧网。茧网不具备茧形,只是一些松软凌乱的茧丝层,以作为结茧的支架。2、蚕结制茧网后,继续吐出凌乱的丝圈,加厚茧网内层,然后以S型方式吐丝,开始出现茧的轮廓,叫做结茧衣。茧衣的丝纤维细而脆,排列极不规则,丝胶含量也多。3、茧衣形成后,茧腔逐渐变小,蚕体前后两端向背方弯曲,成“C”字型,蚕继续吐出茧丝,吐丝方式由S形改变成∞形,这就开始了结茧层的过程。4、当蚕由于大量吐丝,体躯大大缩小时,头胸部摆动速度减慢,而且没有一定的节奏,吐丝开始显得凌乱,形成松散柔软的茧丝层,称为蛹衬。

蚕蛹:蚕上蔟结茧后经过4天左右,就会变成蛹。蚕蛹的体形像一个纺棰,分头、胸、腹三个体段。头部很小,长有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胸足和翅;鼓鼓的腹部长有9个体节。专业工作者能够从蚕蛹腹部的线纹和褐色小点来判别雌雄。蚕刚化蛹时,体色是淡**的,蛹体嫩软,渐渐地就会变成**、黄褐色或褐色,蛹皮也硬起来了。经过大约12到15天,当蛹体又开始变软,蛹皮有点起皱并呈土褐色时,它就将变成蛾了。

蚕蛾(成虫):蚕蛾的形状像蝴蝶,全身披着白色鳞毛,但由于两对翅较小,已失去飞翔能力。蚕蛾的头部呈小球状,长有鼓起的复眼和触角;胸部长有三对胸足及两对翅;腹部已无腹足,末端体节演化为外生殖器。雌蛾体大,爬动慢;雄蛾体小,爬动较快,翅膀飞快地振动,寻找着配偶。一般交尾3~4小时后,雌蛾就可产下受精卵。交尾后雄即死亡,雌蛾约花一个晚上可产下约500个卵,然后也会慢慢死去

蚕蛾产下的卵→孵蚕→变蛹→化蛾,又将完成新一代的循环。这就是蚕的生活史。

[编辑本段]品种分类

桑蚕

又称家蚕,以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蚕蛾科,学名Bombyx mori Linaeus。桑蚕起源于中国,其发育温度是7-40℃,饲育适温为20-30℃, 主要分布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地区。

桑蚕属寡食性昆虫,除喜食桑叶外,也能吃生菜叶、柘叶、楮叶、榆叶、鸭葱、蒲公英和莴苣叶等,桑叶是蚕最适合的天然食料。蚕是完全变态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上和生理机能上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其中幼虫期在适宜温度条件下,自孵化至吐丝结茧需要22-26d,一条蚕一生约食下桑叶20-25g,一般经四次眠和蜕皮,至生长极度时,体重约增加1万倍。末龄期的食桑叶量占其总食桑叶量的85%以上。桑蚕结的茧可以缫丝,蚕丝是优良纺织纤维,是绸缎的原料。桑蚕的蛹可食用,蚕蛾和蚕粪均有综合利用,是多种化工和医药工业的原料。蚕砂枕有祛风降湿、健脑明目等功效。

柞蚕

以柞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ea pernyi Guerin-Meneville。原产中国,发育温度为8--30℃,发育适温为11-25℃,最适宜的温度为22-24℃。主要分布在中国。在朝鲜、韩国、俄罗斯、乌克兰、印度和日本等国亦的少量分布。

柞蚕以壳斗科栎属植物如尖柞、蒙古柞、槲等的叶片为饲料,也能取食蒿柳、山定子、栗、枫、梨、苹果等植物的叶子。柞蚕是完全是变态昆虫,一生中要经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形态和生理功能完全不同的发育阶段。经四次眠和蜕皮。每蜕皮1次,递增1龄。一头蚕从孵化到5龄老熟结茧需要50d左右,春蚕一生食叶30-35g左右,秋蚕食叶50-58g。其中大蚕食叶占总食叶量的80%以上。春蚕体重14g,秋蚕21g左右。至生长极度时,分别比蚁蚕体重约增加2000-3000倍。柞蚕茧可缫丝,柞蚕丝是柞绸的原料,柞蚕蛹可食用,并与蛾均是化工、医药、食品工业的原料。卵是进行生物防治用赤眼蜂的良好中间寄主。

蓖麻蚕

以蓖麻蚕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Philosamia cynthiaricini Boisduval蓖麻蚕原产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姆邦,18世纪开始从印度传出,中国、美国、斯里兰卡、马耳他、意大利、菲律宾、埃及、日本、朝鲜等国先后引种饲养。蓖麻蚕一个世代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发育阶段。卵期经过约10d,幼虫4眠5龄期为20d,蛹期约为20d,完成一个世代经过约为45-50d。卵期在165℃以下或32℃以上时均难孵化,适宜温度为25℃左右;幼虫期在饲养适温在24℃左右;蛹期的保护温度以25℃左右为宜,相对湿度为75%--90%。至生长极度时,体重7g上下,约比蚁蚕增加5400倍。

蓖麻蚕茧不能缫丝,只能作绢纺原料,纺制蓖麻绢丝。也有与桑蚕废丝、柞废丝、苎麻、化纤等混纺的蓖麻混纺绢丝。

木薯蚕

蓖麻蚕以木薯为饲料时,生产上俗称木薯蚕。实际就是蓖麻蚕。1956年广西岑溪县试用木薯叶饲养蓖麻蚕成功,以后扩大到邻近县饲养,在称木薯蚕。广东、福建也先后饲养。其习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蚕。

马桑蚕

蓖麻蚕以马桑叶为饲料时,生产上俗称马桑蚕。1965年湖南省土族、苗族自治州蚕业试验站用野生马桑叶饲养蓖麻蚕成功。因称马桑蚕。用马桑蚕饲养比蓖麻叶饲养,蚕的发育慢,全龄要长入2-4d,但茧层重量相同,可达034-042g。湖南、湖北、贵州、四川、广西、甘肃、陕西等省也饲养过。其习性和特征均同蓖麻蚕。

惠利蚕

即蓖麻蚕。是蓖麻蚕的音译名。蓖麻蚕原产地是印度东北部的阿隆姆,当地人称蓖麻△", 日本人将eri-silkworm的"eri"音译为"惠利"中国人引进蓖麻蚕时.也称过"惠利蚕",因"惠利"含义饲养实惠,有利可图,便于推广。当时,中国也有人把eri--silkworm译为"爱丽蚕"、"伊利蚕"的。

天蚕

以壳斗科柞属植物的叶如辽东柞、蒙古柞、拴皮柞、尖柞等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又名山蚕,学名Antheraea yamamai Guerin-Meneville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地。天蚕是一化性完全变态昆虫,卵期经过270d左右。幼虫期从孵化到结茧4眠5龄需要50-60d左右,结茧至化蛹7-8d,化蛹至羽化成虫需要20-30d,暖卵的适温为18℃,相对湿度为75%--85%;羽化时最适温度为22--26℃。至生长极度时,体重17-20g约比蚁蚕增加4000倍。

天蚕茧色为绿色,能缫丝,丝质优美、轻柔,不需要染色而能保持天然绿色,并具有独特的光泽。织成丝绸色泽艳丽、美观,是高级的丝织品

琥珀蚕

以楠木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又称阿萨姆或姆珈蚕。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ntheraea Assama主要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等地,适宜生长条件4--25℃,相对湿度为75%-80%,温度超过35℃,相对湿度低于65%,幼虫就难以成活。琥珀蚕能食数种植物的叶子,主食楠木叶,也食茜草科、虎刺等常绿树叶子,以及含笑属、樟属等植物的叶子。属多化性,一年可收获4-5次。幼虫期一般从孵化到结茧需要25-35d,结茧需2-3d,产卵需3-4d,卵期夏季为7-8d,冬季为14-15d。

茧色呈金**,能缫丝。丝质坚韧带琥珀光泽,因此称之为"琥珀蚕",其织品供制作贵重服饰。

樟蚕

以樟树叶为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又称天蚕、枫蚕、渔丝蚕等。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Eriogyna(Saturnia)pyretoum Westwood。樟蚕主要食樟树叶,丝质较优,也蛾食枫树叶、柜柳叶、野蔷薇、沙梨、蕃石榴、紫壳木及柯树叶等,但丝质较差。主要区是中国、越南、印度等国,产量最多的是中国的海南岛。樟蚕每年一代,蛹态滞育。成虫羽化最适温度为16--17℃樟蚕共经8个龄期,全龄约经80d。成熟时雌蚕体重16g,雄蚕10g。饲养樟蚕者一般不让其结茧,而是在其成熟期时,先将熟蚕浸死在水中,然后用手工将其第2-3腹脚间撕破蚕腹,取出两条丝腺浸入冰醋酸(浓度25%)中,5-7min后,即进行拉丝,可拉长至200cm左右,经水洗后光滑透明,坚韧耐水,在水中透明无影,是最佳的钓鱼台。约1000条可拉丝500g,除供钓鱼台外,还可精制成外科用的优质缝合线。樟蚕茧也可缫丝,但数量很少,世界上只有中国生产樟蚕丝。

栗蚕

以核桃叶、板栗叶为主食料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Dicty-opoea japonica Moore分布于中国、日本等地。主要食核桃、板栗、杏树、枫杨、桷、枥、樟、榆等树叶。食核桃叶的茧重,茧层厚,食棣及板栗叶者较差。在辽宁、黑龙江、吉林、江西、广西等省,每年完成一个世代,以卵越冬。有野生情况下,幼虫在5月是下旬孵化,4眠或5眠,于6月下旬成熟,经50d左右老熟结茧,茧外观呈灯笼状,有大小不等的网眼。结成茧需时2d左右,经3-5d后化蛹,茧可缫丝,也可作绢纺原料,丝质优良。栗蚕也可以从熟蚕腹中取出丝腺,浸酸后拉长作钓鱼丝或医疗用丝。

樗蚕

主食樗树叶(臭椿),兼食乌桕、蓖麻、冬青、含笑、泡桐、梧桐、樟树叶等的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Philo samia cyntia Walker et Fdlker。又名椿蚕、小乌桕蚕。分布于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中国分布在山东、江苏、浙江、江西、四川等省。化性有1化性、2化性以至4化性的。寒冷地区为1化性、台湾为4化性。蚕期30-40d。熟蚕集结2-3片叶吐丝结茧。茧灰褐色、纺锤形、顶端有孔,有细长茧柄,茧重约3g,茧层重约03g,茧层率10%--12%。农村一般均缫土丝,织成的绸称椿绸。

乌桕蚕

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ttacus a tlas Linnaeus。又名大山蚕、大乌桕蚕。分布于中国、印度、日本、越南等国。中国主要产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2化或3化,蛹态越冬。4-11月为饲养季节。食珊瑚树叶,也食乌桕叶,、牛耳枫、冬青叶等。幼虫期6龄或7龄,春夏蚕全龄35d左右,秋蚕40d左右。全茧重65-10g,茧层重09-11g,茧层率约10%,。茧可纺绢丝,强伸力好,织绸称"水紬"绢绸。

柳蚕

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之一,属鳞翅目,大蚕蛾科,学名Actias selene Hubner。又称大青天蛾蚕、中桕蚕。分布在中国、日本、印度等国。中国各地都有。柳蚕1年2-3代(很少4代),以蛹越冬。主要食柳、枫杨、乌桕、樟、泡桐等树叶。熟蚕在叶片间结茧,茧形大,暗褐色,能缫丝300m以上。

老虎蚕

蚕的一种,其蚕长大后,身上会布满黑色条纹。老虎蚕通常称为“虎蚕”具有攻击倾向,会攻击家蚕(蚁蚕),部分虎蚕会将家蚕吃掉,切记务将蚁蚕家蚕与虎蚕一起养,一般应该将蚁蚕家蚕与虎蚕分开养。

[编辑本段]人工养殖

养蚕前的准备:

在种好桑叶的基础上,准备好蚕室、蚕具;养蚕前7天,用1%的强氯精喷洒消毒,每平方米用药液半斤,喷后密封24小时以上,同时,应将蚕房周围环境喷药消毒。

催青:

蚕种出库第八天左右,可见到蚕卵一端有一小黑点,叫点青,一张蚕种有20%卵点青,就用黑布遮光,从点青之日算起,第三天早上5点钟就除去黑布,开灯感光孵化。

收蚁:

感光3-4小时后,春蚕在上午9时,夏秋蚕在早上7-8时即可收蚁。收蚁的方法:用桑树第一展开叶切成0。5厘米小方块,用叶量为蚁量的5倍左右,撒在垫有塑料薄膜的簸箕上,一手拿蚕种纸,一手拿蚕筷,均匀拍打蚕种纸背,使蚁蚕掉落簸箕上,然后用鹅毛刮蚁蚕,整理成圆形即可。

小蚕的饲养:

1、温、湿度调节:1-3龄称为小蚕,小蚕要求的环境为高温多湿。1-2龄适宜温度26-27度,相对湿度90%;因此1-2龄蚕采用全防干育,即上盖下垫塑料膜;3龄用半防干育,即只盖不垫塑料膜,保持温度在26-27度,相对湿度85%。

2、小蚕的用叶:1龄用桑树自顶芽数下第3叶,叶色黄中带绿,一张蚕种的蚕,用叶1公斤;2龄用自顶芽数下第4叶,叶色绿中带黄,一张蚕用叶3公斤;3龄用自顶芽数下第5-6叶,叶色嫩绿色,有光泽,一张蚕用叶10-12公斤;一、二龄蚕将桑叶切成蚕体长15倍的小方块,三龄蚕桑叶粗切成三角形喂食,每次的给桑量应掌握在下次给桑前蚕座上略留少量残桑为适度。

3、喂桑次数及时间:每天喂4次,时间分别为:上午7时,中午11时,下午4时,晚上10时;小蚕生长发育快,每次喂桑要结合扩座。

4、眠前处理:(1)眠前除沙:小蚕体色转为白色,身体缩短,体表紧张发亮,一龄蚕部分蚕体粘附蚕粪,二、三龄蚕有蚕驮蚕现象时,即可加网给桑进行眠前除沙。(2)提青:如出现一部分蚕已睡眠,一部分未眠,应再次加网给桑,把未眠蚕引上来,移到另一簸箕中继续饲养至眠定。

5、眠中保护:眠中前期蚕座要干,应在蚕座上撒石灰粉,保持相对湿度80%;见有起蚕时,室内宜湿,保持相对湿度85%;如湿度不够可在地面撒水补湿。

6、眠起饷食:当95%以上的眠蚕已脱皮,头部由灰白色转为褐色,头部明显变大,幼蚕爬动寻食,这时可饷食,饷食的桑叶应稍偏嫩,给桑量宜偏少。

大蚕饲养:

1、饲养方式:4-5龄蚕为大蚕期,生长适宜温度为25度,蚕儿对高温多湿和二氧化碳的抵抗力弱,食桑量大,排泄物多,可以采用室内地面育和室外棚架育。

2、移蚕下地:将蚕室清洗干净,用1%的漂白粉消毒,待干后,地面撒一层石灰粉,将蚕饷食喂一餐叶后,移至地面饲养。

3、合理给桑:4龄蚕是蚕体成长过渡到丝腺成长的转折时期,如营养不良,,会影响到产量和质量。要求桑叶新鲜质好,选采顶芽下7-15片叶喂养,达到良桑饱食的目的;5龄蚕用桑量占总用桑量85%左右,此期是合理用桑,提高桑叶效益的关键时期;采用两头紧中间松的饲养方法:5龄的第1-2天或第5-7天,给叶量要严格控制到下次给桑时刚吃完为宜;第3-6天要让蚕充分良桑饱食;每次喂叶时进行移蚕扩座,保持蚕头均匀。

4 、搞好蚕座卫生:大蚕期每天早上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阴雨天湿度大,每天撒石灰粉2次,保持通风干爽。

5、上簇采茧:五龄大蚕经过6-7天便开始停止食桑,排出大量绿色软粪,胸部透明,身体略软,呈蜡**,头部左右摆动,这时,选用3-4块方格簇交替重叠水平放好,把熟蚕均匀撒到簇上,待蚕爬定后将簇钩挂起来。上簇期间要保持通风良好,维持簇中温度24度,湿度85%为宜。一般春蚕上簇后6天,夏秋蚕上簇后4-5天即可采茧出售。

春蚕饲养技术

抓好养蚕前消毒,降低蚕儿发病率

养蚕前的清洗消毒是整个防病消毒工作中最重要的一环,也是夺取蚕茧高产的先决条件。为提高消毒效果,在消毒步骤上要做到“一扫、二洗、三刮、四消、五刷白”;消毒过程中要求做到六个要:蚕室要打扫净,蚕具要洗得净,药剂要配得准,药液要喷得匀,室具要消得全,消后要保管好。

做好补催青工作,提高一日孵化率

补催青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日孵化率的高低,广大蚕农应重视补催青工作,主要抓好温湿度的控制及遮暗工作等措施。蚕种到室后,要及时摊卵,并控制温度78-79℉,湿度差2℉,到收蚁前日傍晚,将温度升至80-81℉,湿度差1℉,同时在补催青时要严格遮暗,以达到孵化齐一之目的。

杜绝明火加温,确保人蚕安全

明火加温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一是易造成饲养员一氧化碳等废气中毒,我市每年均有蚕农因明火加温造成中毒送医院抢救甚至死亡事件发生;二是温度控制难,温度过高时影响蚕儿体质,甚至把蚕儿烘死;三是易发生火灾事故。同时,今年春蚕蚕种紧张,各地已均没有预备种,如造成蚕种中毒、烘死等损失的,将无法弥补。因此,为确保人蚕安全,应大力推广暗火加温,实行地火龙、天火龙、电炉、靠壁灶等暗火加温形式,或将明火加温设施进行改造,增加通室外的烟道,杜绝明火加温;进蚕室饲蚕时要两人以上,以便发生中毒时,相互照应、及时抢救;没有小蚕饲养设施或条件较差的以及饲养量比较少的蚕农,提倡联户共育,实行小蚕集中饲养,或交由小蚕公司饲养;小蚕室要经常进行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密切注意天气和蚕讯,合力做好防氟工作

据气象部门预报,今年五月份降水量偏少,气温偏高,最长连晴可达7—8天,属氟污染较重的气候年型。因此必须依靠各部门的密切配合加强春蚕防氟工作。一是要贯彻落实市府关于春蚕期防氟停火措施;二是密切注意蚕期的天气情况和蚕讯变化,一旦出现氟化物中毒苗头及时采取分批饲养、调整叶位、石灰水洗叶等农业防氟措施,减少损失。

提倡采用摘芯技术,提高桑叶产质量

摘芯就是将桑树新梢的嫩头摘去,可促进嫩叶加速成熟,提高桑叶产质量。方法是:在用叶前10天左右进行,根据桑园的用叶计划,划片分批摘芯。摘芯程度:一般摘去鹊口状的嫩头为度。

重抓防病防毒,减少蚕病和中毒损失

在饲养过程中要经常用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抗菌素和灭蚕蝇等药剂进行蚕体蚕座的消毒防病,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蚕病损失,同时对新鲜石灰粉、防病一号等易变性挥发的药剂,要密封存放,用后袋口扎紧;在采摘毗邻其它农作物桑园的桑叶时,要做到先试后吃,严防因其它农作物喷药治虫引起蚕中毒事故的发生。

加强通风换气,稀放饱食养大蚕

由于大蚕期蚕儿食桑量大,排泄物多,且又不耐高温湿闷,因此,在大蚕期应特别重视通风换气工作,做到开门开窗养蚕,并达到稀放饱食,大蚕三昼时每张种放足蚕座面积40平方米以上,并给足桑叶使蚕饱食。

抓好上山关,提高春茧产质量

抓好蚕儿上山关,是提高蚕茧产质量的重要措拖。一是在选用上山蔟具时要有安全意识。近年来少数地区曾发生过因蔟草残留农药影响而产生大量不结茧蚕的事故。由于去年稻飞虱暴发,晚稻大面积治虫造成春蚕用作上蔟的稻草带毒增加,如不重视对蔟草的选择和处理,很可能发生类似事故。上蔟时建议选用方格蔟、塑料折蔟等优良蔟具;选用稻草蔟具时要尽量选用农药污染少的稻草制作,并利用养蚕前期较空暇时间,充分曝晒干燥,尽量排出残留农药。二是加强蔟中通风换气,在熟蚕全部上山茧网形成后,蔟室开门窗通气,使蚕儿吐尽茧丝物质,增加茧层量,提高茧质。

“蚕月绦桑”,说的就是应该在古历二月开始修剪桑叶饲养,从幼虫到收丝只需五十到六十天时间,下述第二篇资料说明四月是最忙的季节,由于要回收蚕丝了。

资料如下:资料一: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便已开始养蚕的织造,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五千年以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均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到了殷商时期,室内养饲养家蚕已很普遍,在甲骨文中己有“蚕”、“桑”、“丝”,等文字。目前能够看到商代的丝织品大多附着在出土的青铜器上,在安阳出土的青铜器上,有平纹素织和挑织菱形图案的丝织物遗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蚕桑业生产发展的状况。

到了周代,蚕桑、丝织在当时社会经济生活中已占有显著的地位,蚕业成了当时妇女重要的副业生产。从《诗经》中可以看到中原各地都有以蚕桑丝织为题材内容的诗篇。如《诗经小雅隰桑》:

隰桑有阿, (低田里桑树多美,)

其叶有难。 (桑叶儿多么丰满。)

既见君子, (见着了我们人儿,)

其乐如何! (我的心多么高兴!)

隰桑有阿, (低田里桑树多美,)

其叶有沃。 (桑叶儿嫩绿汪汪。)

既见君子, (见着了我的人儿,)

云何不乐! (怎么不心花怒放!)

这首诗是一个女子的爱情自白,把爱情和桑树联系起来,反映了蚕桑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诗经·豳风·七月》生动反映当时劳动人民采桑、养蚕、纺织、做衣裳的情景:

女执懿筐,(妇女们拿着深筐,)

遵彼微行,(顺着小路走去,)

爰求柔桑。(去采集鲜嫩的桑叶。)

蚕月绦桑,(二月里修剪桑条,)

取彼斧爿斤,(拿起斧和爿斤,)

以伐远扬,(把太长的枝儿都砍掉,)

猗彼女桑。(拉着枝条采嫩叶。)

七月呜贝鸟,(七月里伯劳鸟在歌唱,)

八月载绩,(八月织布织绸忙,)

载玄载黄,(染出丝来有黑也有黄,)

我朱孔阳,(朱红颜色特别鲜艳,)

为公于裳。(给那公子做衣裳。)

从“载玄载黄”,“我朱孔阳”,诗句,反映出当时矿、植物染料的应用,出现了彩绘印花丝织品。《魏风十亩之间》反映了当时出现大面积的桑树园林:

十亩之间兮,(一块桑地十亩大,)

桑者闲闲兮,(采桑人儿都息下,)

行与子还兮。(走啊,和你同回家。)

另外从《卫风氓》诗句来看,当时丝帛和麻布已作为商品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氓之蚩萤,(男子满脸笑嘻嘻,)

抱布贸丝,(抱着布匹来换丝。)

《诗经》还有不少篇章反映蚕桑生产的情况,如《秦风车粼》:“阪有桑,隰有杨”;《郑风将仲子》:“期我乎桑中”;《曹风鸬鸠》:“鸬鸠在桑”;《唐风鸫羽》:“萧萧鹈行,集于芭桑”,《鸱鹗四章》:蛸蛸者蜀,蒸在桑野等,从以上诗句来看,太约现今的陕西、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川的黄河中下游流域都普遍从事蚕业。

战国时期用蚕丝为原料的罗纹织品风靡一时,什么罗帐、罗幔、罗衣、罗衾,轻盈霏霏,琳琅满目。古时所谓罗纹组织,指用轻纱互相绞缠,在绞缠处通以纬纱,其孔眼大小均匀,经纬线很稀的织品。楚国文学家宋玉在《神女赋卜》中赞叹“罗纨绮绩盛文章”,说精美的丝织纱罗好比那生动活泼,富有文采的文章。汉代王充论儒生之富于才学,“比犹女工织锦刺绣之奇也”。后来唐代诗人李商隐《春雨》诗中又有“万里云罗一雁飞”诗句,把精美的罗纹丝织品和空中云雁相比。

战国时期文学家荀况认真总结劳动人民养蚕的经验,写了咏蚕的《蚕赋》,在这篇赋中,指出蚕的功用,描绘蚕的形态,叙述了它的生命史、习性,以及如何掌握桑蚕化育的规律性。《蚕赋》是我国最早用韵文写物的作品,它的出现,说明蚕桑业极大发展,引起文学家重视,并开始认真总结这方面经验。

二、汉代时期蚕业生产

以丝为原料所进行的织造和织造品。丝织的种类很多,如锦、缎、绸、绢、绫、罗、纱等几十种。帛是一切丝织品的总称。主要由于织造技术和丝织物本身的纺织结构不同而出现如此众多的丝织品。它们或纹或素、或厚重或轻薄。

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发展时期,西汉初期实行一系统有利于农桑的政策措施,促进纺织业发展。汉代丝绸实物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其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为之赞叹。一九七二年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初期车(大侯)利仑妻子墓中,发掘出了大量的丝织品,有绢、罗纱、锦、绣、绮等品种,有褐色、绛红、黄棕、浅黄、青、绿、白等二十余种色彩。制作技术有织、绣、绘等方法。有动物、花草、云彩及几何图案。一件素纱禅衣,轻若烟雾,薄如蝉翼,衣长128厘米,袖长190厘米,但重量仅49克,不足一两。这表明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缫丝和丝织技术达到很高水平。在汉代乐府《孔雀东南飞》和《陌上桑》中有不少诗句关于丝织描写,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当时蚕业发展的。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妻,十三能织素,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她身上打扮是:“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她床上的装饰是:“红罗夏斗帐,四角垂香囊。香帘六七寸,碧绿青丝绳”。焦仲卿妻为一般少吏的妻子,能有这样打扮装饰,可见当时丝织品生产十分发达。

汉代,每年有成万匹的丝织品生产出来,这些丝绸产品除供国内消费外。在我国西部地区,有一望无际的大沙漠和终年积雪的高山峻岭,被誉为沙漠之舟的骆驼和牛马,响着驼铃声,驮着沉重的卷帛包裹自长安经河西走廊,过天山南北的崎岖山路逶迤而去,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这条路,不断有大量的中国丝织品输出中亚和欧洲各国。元代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诗云:

波斯老贾度流沙,夜听驼铃识路赊。

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桑麻。

这首诗描写出古代丝绸之路上熙来攘往,与西亚诸国友好往来,丝绸贸易的情景。西行复西行,这种盛况一直继续到唐代中期。唐代诗人张籍《凉州词》也反映这一情况: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

无数铃声遍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

三、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

唐代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更新颖精美,织造业技术更为提高。并且丝绸产区逐渐由北向南扩大,重心开始转移到南方,丝织品成为社会的基本财富。唐玄宗开元年间,唐代经济的繁荣达到了顶点。唐代诗人杜甫在《忆昔》诗中对盛唐年间经济繁荣景象回忆道:

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织不相失。

所谓“齐纨鲁缟车班班”就是说纺织出品运输不绝于道。唐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安史之乱,这是我国丝织业重心南移的转折点。在这次战乱中,北方经济遭受到极其严重的破坏,但这时期江南地区的经济在继续发展着。唐代诗人杜牧在《授李纳浙东观察使兼御史大夫制》中曾说浙东地区“机杼耕稼,提封九洲,其间茧税鱼盐,衣食天下”。到了唐代后期,太湖流域成了江南最富饶的地方。唐末诗人陆龟蒙在《奉和袭美太湖诗二十首崦裹》云:

山横蹯若绝,转橄逢平川。

川中水木幽,高下兼良田。

沟塍堕微淄,桑柘含疏烟。

处处倚蚕箔,家家下鱼筌。

太湖湖畔处处堆着养蚕用的蚕箱,家家用渔筌(捕鱼用的竹器)捕鱼,这不是当时江南经济繁荣的写照吗。

南方的蚕业以越州(今浙江绍兴)的缭绫和宣州(今安徽宣城)的红线毯最为名贵。据唐大中年间曾任浙江台州刺史的李肇《国史补》记载,唐初薛兼训为浙江东道节度使,募军中未娶妻的人,多给财物,到北方娶配织妇回来,每年有数百人,从此越州缫丝技术迅速提高。

越州出产的缭绫是一种精美绝伦的丝织品。唐代诗人杜甫屡屡称道。白居易则将它比为天台山的瀑布。白居易咏《缭绫》诗:

缭绫缭绫何所似?不似罗绡与纨绮。

应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

中有文章又奇绝,地铺白烟花簇雪。

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

去年中使宣口赦,天上取样人间织。

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

广裁衫袖长制裙,金斗熨波刀剪纹。

异彩奇纹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

昭阳舞人恩正深,春衣一对值千金。

汗沾粉污不再着,曳土踏泥无惜心。

缭绫织成费功绩,莫比平常缯与帛。

丝细缫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

昭阳殿里歌舞人,若见织时应也惜。

这首诗真实地记述了唐代缭绫花样之美,品质之精,织造之难,价值之贵。同时这首诗把缭绫制衣的织、染、裁、熨的工艺过程写活了,缭绫用来做宫廷舞衣的,所以它需要的丝特别细,丝特别细,缲和织就特别费工和艰难。不仅如此,它花样图案是要按照“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织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诗人用“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等句描写它的巧夺天工的工艺水平。这首诗中提及多种丝织品的名称,如"罗绡"、"纨绮"、"缯"、"帛"等,足见盛唐时的丝绸品种之多。

绫是采用斜纹组织或斜纹地提花织物。 缭绫上的花是织花,唐代诗人元稹《阴山道》诗说:

挑纹变镊力倍费,弃旧从新人所好。

越毂缭绫织一端,十匹素缣工未到。

所谓“挑纹变镊”就是指拨动提花机,以经线或纬线变化,织出复杂的花纹图案来。白居易说缭绫花纹,“异彩奇文相隐映,转侧看花花不定。”,是说从不同角度去观看缭绫,呈现出不同的异彩。这并非夸张,《资治通鉴》记载:唐中宗景龙二年,安乐公主“有织成裙,直线一亿。花卉鸟兽,皆如粟粒。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

宣州的红线毯是一种丝织地毯,它大多数是为皇宫里歌舞场所织造的。白居易也有一首咏《红线毯》诗:

红线毯,

择茧缫丝清水煮,拣丝练线红蓝染。

染为红线红于花,织作披香殿上毯。

披香殿广十余丈,红线织成可殿铺,

彩丝茸茸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胜物。

美人蹋上歌舞来,罗袜秀鞋随步没。

太原毯涩毳缕硬,蜀都褥薄锦花冷。

不如此毯温且柔,年年十月来宣州。

……

在这首诗中,把红线毯从择茧、缫丝、煮茧、拣线、染线、织造的过程写的丝丝入扣。首句说,织红线毯要挑选上好的蚕茧,放在清水里煮了抽出丝来,这就是古代发明的煮茧缫丝的方法。关于红线毯的质量,诗中用“彩丝茸茸香拂拂,绒软花虚不胜物”来描绘,红线毯彩丝茸茸、绒毛轻柔、经不起物体的放置压力,走在线毯上鞋袜也会埋没在毯绒中的特点,写得栩栩如生。诗中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出红线毯的另外两个优点:太原毛毯硬涩,四川绵花褥又太薄,不如宣州红线毯“温且柔”。这首诗反映了唐代丝织品所达到的惊人水平。

白居易在极力描绘丝织品精美绝伦的同时,不忘同情劳动人民痛苦,揭露统治者的奢侈浪费。诗中说,织造这种十丈多的地毯,要用丝一万多两。然而这种精美的地毯只是为了“美人蹋上歌舞来,” 缭绫是织妇“丝细缲多女手疼,扎扎千声不盈尺”,也只是作宫女的舞衣。唐玄宗曾得到一件织造得很精巧的丝织背心,其费百金;同时送予他的织成“兰亭集”的文字锦,和雷公锁、犀簪,暖金等珍藏在皇宫里。唐中宗更能在奢侈上赶超前辈,安乐公主出嫁时向四川勒索一条“单丝碧罗笼裙”,系用“细如发丝”的金线织成花鸟,鸟雀很小,但织出眼、鼻、嘴、甲,“正视旁视,日中影中,各为一色”。后来是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奢糜成风。

四、绚丽的蜀锦

蜀锦是四川著名的丝织品,蜀锦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中国的四大名锦。成都蜀锦源远流长,早在公元前四世纪即形成重要产业。汉代官府曾专设锦官管理,故有“锦官城”、“锦城”之称。

锦为多彩织花的高级丝织品,在丝绸织品中最为名贵。锦,是用两种以上的彩色丝线提花的多重织物,既利用经线,纬线组织的变化,又利用经纬色彩的变化来显现花纹。蜀锦是纯真丝织品,质地柔软,色彩艳丽。早在扬雄的《蜀都赋》中就有“挥锦布绣,望芒兮无幅”的文句。西汉初期,寓居成都的文学家司马相如擅长作赋,朋友向他请教作赋的技巧,相如就用“织彩为文”的道理来启发人家。他说:“合綦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一经一纬”是指图案的交错纹理,“一宫一商”比喻色彩协和如音乐的协调。蜀绣是蜀锦的孪生姐妹,西汉末年文学家扬雄专题写了《蜀都赋》赞美蜀锦蜀绣:“若挥锦布绣,望芒兮无福。尔乃其人,自造奇锦。……发文扬彩,转代无穷。其布则细都弱折,锦茧成衽,阿丽纤靡,避晏与阴,蜘蛛作丝,不可见风。”

三国时期,诸葛亮积极推行奖励耕织,发展蚕桑政策。他把蜀锦作为国家进行统一战争的主要财政收入。他在颁布教令中说:“今民贫国虚,决敌之资,惟仰锦耳。”并且积极向南中地区少数民族传播织锦技艺。南中地区人民亲切称为诸葛美锦。人们还作一首《诸葛锦》诗来赞颂诸葛亮的功劳:

丞相南征日,能回黍谷春。

干戈随地用,服色逐人新。

葶幅参文绣,花枝织杂匀。

蛮乡椎髻女,亦有巧于人。

魏晋时期蜀锦大为兴盛,魏晋诗人左思《蜀都赋》用“机杼之声彼此相闻”和“贝锦斐成,濯色江波”来形容当时锦江两岸锦绫生产之兴旺和色泽花纹之鲜艳。唐代蜀锦的织造技艺达到新的高度,绚丽生动的自然花鸟图案融入蜀锦之中。唐代诗人刘禹锡《浪淘沙锦》诗云:

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

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空中定晚霞。

你看,江边鲜花、鸳鸯鸟、天际的彩霞织成自然图案纹饰。唐人张何的《蜀江春日文君濯锦赋》对唐代蜀锦纹样作了相当细致的描述:“布叶宜疏,安花巧密,写庭葵而不欠,拟山鸟而能悉。……言濯春流,呜环乃出。于是,近深沉,傍清此。朱颜始映,珍箧方启。其始入也,疑芳树映落涧中,少将安焉,若睛霞色照潭底。……稍辨回鸾,全分舞凤。戏蝶时绕,娇鹦欲弄。……青为禁柳,红作宫花。”

张何赋说,锦上疏叶密花,布局恰当,蝶飞凤舞,栩栩如生,在濯于锦江中时,好象芳树映落涧中,晴霞色照潭底。青的好象“禁柳”,红的好象“宫花”。

丝织生产的发展和蚕桑交换贸易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宋代成都“蚕市”很兴旺。蚕市上交换蚕种、桑条、饲养用具,还设有专门的茧馆。每年蚕市从正月开始到三月结束。蚕市时人山人海,万头攒动,热闹异常。宋代张仲舒《蚕市词》写道:

成都好,蚕市趁遨游。

夜放笙歌喧紫陌,春遨灯火上红楼,

车马溢瀛州。

人散后,茧馆喜绸缪。

柳叶正饶烟黛细,桑条何似玉纤柔,

立马看风流。

文人把蚕市当作“夜放笙歌”“春遨灯火”的风流游乐之地,但劳人民却把一年一度的蚕市看作蚕桑交换贸易的好机会,正是“闲时尚以蚕好市,共忘辛苦逐悲欢”。

五、太湖流域鱼米之乡,丝绸之府

长江以南,尤其是太湖流域,长期以来,社会比较稳定,自然条件又比较优越,那里的蚕桑业在唐代中期已经赶上并超过黄河流域,成为全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到了宋代就更加突出了。北宋末年诗人柳永著名的《望海潮》一词曾描绘杭州的秀丽的景色和繁荣的景象,也反映了当时丝绸生产之富足发达,词中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竟豪奢”句。在丝织物中,北宋时期主要发展缂丝和织锦二项品种,其中尤以定州生产的缂丝最为名贵。缂丝与织锦、刺绣不同,采用的是“通经断纬”的织法,就是在织造时,以各种彩丝制成纬线,沿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线交织,使图案一块块盘织出来,所以纬线不贯穿全幅,而经线则贯穿织品。缂丝的组织从织造的角度看,是比较简易的,但是因为是断纬,却可以随心所欲地织造,可以织出十分细致的图案。当时织制的大都是唐、宋名画家的书画,多表现山水花鸟人物,反映丝织工艺由实用向欣赏方面分化。特别是宋代以后,随着中国绘画艺术的进一步成熟,还发展成和画卷几乎没有分别的缂丝画,宋代,缂丝盛行,主要产地在苏州。技法精湛,制作精细,名家辈出,尤以朱克柔最为有名。她的缂丝作品,技法传神自然,艺术巧夺天工。她所织就的工笔花鸟画卷,与绘画原作有过之而无不及,达到了形神兼备的意境。后世人赞叹他说:“精巧疑鬼,工品价高……其运丝如运笔是绝技,非今人所得梦见也。”朱克柔缂丝成为当时文人官僚争相抡购对象,甚至连皇帝也派宦官到江南搜刮索取。宋徽宗赵佶亲手在一幅《碧桃蝶雀图》缂丝上题诗:

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缂)丝难,

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南宋建都杭州后,江南更成了统治阶级和富商巨贾集中的地方。他们奢侈的消费,大大刺激这一地区的蚕桑生产。直至十六世纪的清代,江浙一带地区成了国内唯一优质的蚕丝之地,至今仍被称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南宋诗人范成大住在吴县的石湖镇上,他在《田园杂兴》诗中,多次描写当时蚕桑缫织的情景: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养蚕时节,家家闭户,人人养蚕,人们没有闲暇往来,只有在晨曦晓露,走向桑园路上,偶尔相一逢。

小妇连宵上绢机,大耆催税急于飞。

今年幸甚蚕桑熟,留得黄丝织夏衣。

蚕忙时节,人们多么忙碌,养蚕才完毕,又立即采收蚕茧,通宵缫丝,上机织绢。

位于江浙两省交界处的盛泽镇,原只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村,明代中叶以后,这里的蚕丝业随着南方地区的繁荣而迅速发展起来,远近的丝绸商都到这里来采购,成为一个重要的丝绸集散地,后来有“天上云锦盛泽绸”说法。明末诗人周灿咏《盛泽》诗云:

吴越分岐处,青林接远树。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

人家勤耕作,机杼彻黄昏。

清代初期,江浙地区蚕桑生产更加兴盛,大片农田都栽了桑树。清代康熙和乾隆皇帝先后多次坐船到江南游玩巡视,途中经过嘉兴、湖州等地时,看到运河两岸桑林一望无垠,都曾赋诗称颂。《耕织图》是南宋绍兴年间画家楼寿所作, 受到历代帝王的推崇和嘉许,康熙曾为《耕织图》的题词。

古代中国的丝织品和瓷器最为突出。这二者在中国文化的历史中占有如此独特的地位,丝织品从实用的角度看,是衣被万家,泽惠四海。中国汉代的织锦,曾令罗马人倾倒。但古代的丝织品难以传世至今,主要通过考古发掘而得到。正因材料稀少,最初自然缺乏研究者。至本世纪时,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新发现的古代丝织品逐渐增加,一些具有近代纺织科学知识的人员也更多地投入到古代丝织品的研究之中。到了八十年代,更建立起浙江杭州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和江苏苏州的苏州丝绸博物馆。这两个专门博物馆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的研究,已开始有了自己的系统。

我对丝织品是外行,本文只是从诗歌的角度反映中国古代丝织品发展过程,孤陋寡闻,以偏概全,敬请原谅。

资料二:

即便有描写养蚕的诗歌,也一定是“愁曲”,而且,多半是时节过后的追唱,旁观者的感叹,或者,干脆就是对这种小心翼翼生活的描绘。像“桑歌”那样一边劳作,一边纵情吟唱是断断不可能的。以下选录的几首就属于这种性质。

蔟蚕辞

[唐]王建

蚕欲老,箔头作茧丝皓皓。

场宽地高风日多,不向中庭晒蒿草。

神蚕急作莫悠扬,年来为尔祭神桑。

但得青天不下雨,上无苍蝇下无鼠。

新妇拜蔟愿蚕稠,女洒桃浆男打鼓。

三日开箔雪团团,先将新茧送县官。

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

晚春田园杂兴(其六)

[宋]范成大

三旬蚕忌闭门中,邻曲都无步往踪。

犹是晓晴风露下,采桑时节暂相逢。

养蚕词

[明]高启

东家西家罢来往,晴日深窗风雨响。

三眠①蚕起食叶多,陌头桑树空枝柯。

新妇守箔女执筐,头发不梳一月忙。

三姑祭后今年好,满蔟如云茧成早。

檐前缲车急作丝,又是夏税相催时。

蚕妇谣

[清]朱奕曾

日间防蚕饥,夜间防鼠咬。

保蚕如保婴,刻刻难离抱。

蚕月愁霖曲子

[清]徐倬

披蓑采桑归,四壁无一完。

既悉蚕箔湿,还怕蚕身寒。

屋漏有时葺,天漏几时干。

那得女娲手,一出补天漏。

豳风广义·图说·大眠图

[清]杨双山

守过三眠大起时,全在七日费心机。

老蚕正要连连喂,半刻光阴莫教饥。

①三眠:在古代蚕诗中,大量提及“三眠”。是指蚕最后一次蜕皮前的“眠”,也称“大眠”。此后,蚕的食桑量大增,是蚕营养积累的主要时期,也是养蚕过程中最繁忙,蚕农最担心缺叶的时期。

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古代的蚕品种是三眠蚕,而不是现代的四眠蚕。在现代蚕品种中,“四眠”才称为“大眠”,因为多了一个龄期,食桑量和蚕茧产量当然都比古代的蚕品种多得多。详见“神奇篇”。

饷 蚕

[清]沈秉成

卷帷看蚕蚕尽起,求食纷纷曲薄里。

青青采得新叶归,缘枝食叶疾如飞。

须臾边筐食更尽,从头添叶宁令饥。

饷蚕粗了到门前,偶值邻姑采叶归。

闻道市头叶大贵,只论有叶不论钱。

东家典衣还去买,西家新妇耳无环。

归来絮语问夫婿,细数侬家蚕叶计。

不愁叶少便欢然,留得银钗长压髻。

这首诗是少有的直接描写养蚕生活的蚕诗之一,即便如此,作者还是把诗的表现重点放在了一个“愁”字上。大眠饷食,正是蚕吃叶最旺盛的时候,这时,蚕娘自己的辛苦已不在话下,桑叶能否供应得上才是最大的问题。市场上叶价飞涨,只问桑叶不问价,为了买叶,邻居们把衣服、耳环都典到当铺里去了。幸亏自家桑叶够了,银钗还插在自己头上。

饷蚕,也称饷食,是指蚕眠后开始新一龄的进食。

清代文人沈秉成编了一本《蚕桑辑要》的蚕书,书后还附了描写蚕丝业各环节的乐府诗二十首,这便是其中的一首。

他在书的自序中说,某年蚕月,他为避喧嚣到了乡下,见邻居们都忙于养蚕,蚕眠则祭神。他便问乡亲,祭神要有祭辞,怎么没听你们念呢?乡亲回答说,祭神的歌谣都不文雅,你何不替我们写一些呢?于是,他便写了这些诗。

除了文人因为感叹于养蚕之愁苦而抒发的幽室愁曲,民间百姓自然也有自己的歌谣,毕竟,这是属于他们的生活。当然,歌谣的主旋律依然是一个“愁”字。

如流传于江苏无锡一带的《养蚕歌》虽然唱起来也是朗朗上口,但它所表现的主题显然与“桑歌”大相径庭。

养蚕歌

[近代]民歌

一只蚕匾圆溜溜,十只蚕匾十层楼①,

三眠蚕起吃大叶,养蚕娘子日夜愁。

背箩采桑桑叶歉,侍候蚕宝宝蚕勿眠,

刮掉蚕娘一身肉,结着半蔟薄皮茧。

蚕吃桑叶沙沙响,四月里来养蚕忙,穿绸哪知养蚕苦呀,我梳得头来脚还脏。

白龙龙②,白龙龙,条条茧龙白龙龙,手勿空,脚勿空,白龙白弄③一场空。

①十层楼:指养蚕时蚕匾层层叠在架子上。②白龙龙:过去上蔟最常用的是用稻草做成的长长的蚕蔟,像条长龙,俗称蜈蚣蔟。蚕上蔟营茧后,雪白的蚕茧结在蜈蚣蔟上,便像条白龙了。③白弄:吴语指白辛苦。

相类似的如《蚕娘苦》,以四季歌的形式,唱出了蚕娘的辛酸血泪。

蚕娘苦

[近代]民歌

春季里来养蚕忙,蚕娘个个到蚕房。日夜勿困多辛苦,廿四分①收成喜洋洋。

夏季荷花透水长,蚕娘个个做丝忙。木头丝车吱吱叫,做得蚕娘手脚凉。

秋季里来菊花黄,蚕娘卖丝到街坊。雪白细丝卖勿起,东讨西逼两手光。

冬季里来过年忙,蚕娘出外做相帮。清早做到黄昏头,还是一身破衣裳。

①廿四分:江浙蚕区形容蚕茧大丰收为“蚕花廿四分”。

旧时养蚕时,至蚕三眠称“出火”,因为这时蚕体渐大,气温渐暖,一般在此时撤掉火盆。“出火”后有给眠蚕称重的习俗,叫做“称出火眠头”。过去蚕茧收成的计算方法就是按一斤“出火眠头”将来产几斤蚕茧来确定的,产几斤茧就是蚕花几分,一般“蚕花十分”已经是大丰收了,所以,廿四分收成只不过是美好的愿望而已。

养蚕虽然愁苦,但世代相传的谋生手段并不会因愁苦而作罢,倒使百姓在长期的困苦中磨练出超凡的乐观精神,学会了苦中作乐,愁里寻欢的本领。所以,尽管“愁”字当头,但仍能从民间找到愁中取乐的蚕歌。流传于浙江湖州的《三月清明过》就充分体现了这种精神。

三月清明过

[近代]民歌

三月清明过,霎眼谷雨到,看蚕娘子嘻嘻笑。红米饭,还嫌糙,笋烧咸肉白米饭,外加猪油浇。男人家,想讨好,红酒里面白糖泡。甜迷迷,辣暴暴,三杯浑汤嘴里倒;吃得头重脚轻走路摇晃晃,迷迷糊糊我把蚕种上烘灶。青炭加得蛮蛮高,一个瞌 ,啊呀

以上就是关于怎样正确养蚕全部的内容,包括:怎样正确养蚕、桑蚕产业的区位因素、蚕的资料急!急!急!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