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蜇的人工养殖

物联网0176

海蜇的人工养殖,第1张

海(咸)水入侵是指在人为因素影响下,海水(咸水)向内陆运移及弥散,导致淡水变咸的现象。其中,与现代海水直接发生水力联系或联系密切的称为海水入侵,是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特殊地质灾害;由封存或半封存的海相沉积中的咸水引起的则称咸水入侵。其原因是由于滨海地区地下水动力条件变化,引起海水或高矿化咸水向陆地淡水含水层运移而发生水体的侵入。

环胶州湾地区是人口高度集中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对淡水资源的过度需求导致超量开采,引起地下水水位持续大幅度下降,造成咸、淡水界面发生变化,海水向淡水含水层侵入,地下水矿化度增高、水质咸化;也有因改变耕作方式或沿海滩涂开发不当造成的海水入侵。

含咸水层地层对城市建筑物、构筑物腐蚀严重,建筑物、构筑物等的钢筋很快会被腐蚀掉,其地基被严重破坏,易导致建筑物的倾斜、不稳、抗震性能降低、倒塌等,对城市安全和居民生命安全造成巨大威胁。珠江三角洲区域曾发生建筑物地基被腐蚀导致大楼倒塌的事故。

411 海(咸)水入侵概况

环胶州湾地区入海河流下游至入海口处的地层分布为冲洪积层—海陆交互相沉积层—海相淤泥质层。区内海(咸)水入侵均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由于过量抽取地下水,使部分地区地下水水位低于海平面,水力坡度向内陆倾斜,造成海(咸)水入侵。最严重的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海(咸)水入侵导致大批机井报废,粮田荒芜,水质恶化。90年代后,入侵区附近开采量大幅度减少,降水量较80年代增多,使地下水位有不同程度回升,部分漏斗平复,海(咸)水入侵势头得到遏制,入侵面积退缩。2002年为特枯年,部分地区地下水位持续下降,入侵面积又有所扩大。至今,海(咸)水入侵状况虽有所缓和,但仍较为严重。

412 海(咸)水入侵分布

通过充分收集、分析以往的调查监测资料,在遥感解译、物探验证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地段进行了海水入侵专门监测,工作手段有钻探、电测井、土壤易溶盐分析、地下水Cl-监测及水位监测。其中,Cl-化验分析采集样品约500个,利用化验结果分析海水入侵现状,得出最新的海水入侵区分布于城阳、胶州、黄岛等市(区)的滨海平原,地质灾害设防应以该范围为主(图41)。按照样品分析所得Cl-浓度,将环胶州湾地区分为非海水入侵区([Cl-]﹤200mg/L)、轻度入侵区([Cl-]=200~250mg/L)、较严重入侵区([Cl-]=250~300mg/L)和严重入侵区([Cl-]﹥300mg/L)。可以看出,海水入侵最严重的地区为沿海一带,尤其是河流入海口,向内地和河流两岸外逐渐减轻。

入侵区内地形低平,地面海拔高程小于10m,地层为第四系松散沉积层。根据所处地理位置的不同,可分为白沙河-城阳河下游、大沽河下游、洋河下游和黄岛辛安海水入侵区(表41)。表中数据从海岸线开始算起至Cl-浓度为250mg/L的范围,包括海岸盐田、虾池等。

表41 环胶州湾地区海(咸)水入侵现状分布面积

(1)大沽河下游

大沽河水源地南端和东南边缘有大片咸水区分布,面积超过100km2,海相淤泥质沉积层一直北延至即墨蓝村一带。自1981年开发大沽河水源地向青岛市应急供水开始,因疏干开采在李哥庄一带形成面积约100km2的地下水降落漏斗,中心最低水位为-818m,因而引起南端及东南边缘的咸水逐渐内侵。同时,在大沽河下游近海的南庄东风闸因管理不善,造成大潮时海水顺河上溯至何营庄附近,距离入海口长达12km以上,导致海水倒灌入渗。因地下水位较低,海水倒灌十分有利,致使水源地南端和沿河两岸地下水水质明显恶化,1988年与1981年相比,咸水入侵锋面向内推移约750m,影响水源地面积约3km2。1990年后,随引黄济青工程输水,地下水开采量减少,降水量也较20世纪80年代有所增多。1994年丰水期,漏斗平复后未再出现。1995年,咸水边界有所后退。1997年底,在小麻湾施工地下防渗帷幕墙工程,使咸水范围未再扩大。总体来看,该区Cl-浓度、矿化度均有下降趋势。本段海(咸)水入侵,迫使大沽河水源地李哥庄采区缩小开采范围,降低了供水能力,且使当地居民生活用水产生了困难。

图41 环胶州湾地区海水入侵分区

(2)白沙河-城阳河下游

该区是青岛近郊水源地,含水层为两河流的冲洪积层。20世纪60年代水质优良;70年代随地下水超量开采,地下水位逐渐下降,引发海水入侵。1984年,漏斗面积达到25km2,中心最低水位为-9m,成为青岛市海水入侵最早、危害最大的地区。80年代中期,海水入侵面积达85km2。1985年九号台风的影响使海水入侵有所缓和,之后又继续缓慢发展。1990年为丰水年,使形成20多年的漏斗平复,之后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地下水得以补偿,海水入侵区有所后退。2002年为特枯年,海水入侵区又有所扩大。海水入侵导致本区菜田不能种植,大路菜减产70%,粮田大幅减产甚至绝产,大批水井报废。

(3)洋河下游

该区以农业供水为主,只是在入海口处海水沿河道顶托上溯、倒灌引起海水入侵。目前入侵区粮田减产,水井报废。

(4)黄岛辛安

该区位于辛安河下游入海口附近,原为黄岛区水源地,与海岸距离最近处不足500m。20世纪80年代,因开采量大大超过天然补给量,水位下降较快,最低水位标高为-3m,导致海水入侵。自1986年开始,海水内侵600m左右。1986~1995年,开采量逐年减少,直至彻底停采。入侵导致土地盐渍化、农田受害、农村用水困难,现填海后改建为工业用地,供水以客水为主。

413 海(咸)水入侵治理措施

海(咸)水入侵给沿海一些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和城市建设安全带来相当大的危害和困难。为防止海水入侵进一步扩展,避免新的入侵发生,并使已经发生入侵的地区逐步得到治理,根据沿海地区的具体特点提出以下对策:

(1)地下水人工回灌

地下水人工回灌就是人工增加地下水补给量的方法,可利用本流域地表水(汛期河水、水库水)、客水、中水等在开采区回灌地下补给地下水,减少汛期地表径流泄入大海造成的水资源浪费,增加地下水补给量,平复漏斗;或者选择适宜地带开挖渗渠,引河水或二级处理污水回灌地下,在咸、淡水界面附近形成淡水帷幕,阻挡海水内侵。回灌的方式目前主要有回灌井、水坑、水沟及水平回灌廊道等。

(2)修筑地下截渗墙

为充分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又不致引起海(咸)水入侵,可在咸、淡水交界附近修筑地下截渗墙,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动用地下水储存资源,待丰水期时予以补偿;但应注意径流、排泄关系的改变,防止出现新的“死水区”。

414 海(咸)水入侵设防建议

(1)合理开采地下水

超量开采地下水是造成海(咸)水入侵的主要和直接的原因,因此,合理开采地下水是防止海(咸)水入侵的重要措施。需据补给资源量决定开采量,可在一定期限内调用部分储存资源量,但应在短期设法尽快得到补偿;要避免长期超采,控制降落漏斗扩展,划定近海地带开采边界;严禁在入侵前缘与漏斗边缘之间过渡带超量、超深取水。

(2)加强河道管理,防止海水倒灌

可在海水顺河上溯严重的河口,选择适当位置建拦水闸,既可阻挡海水,又可拦蓄淡水,增加地下淡水的补给量。另外,应禁止河床挖砂,以免降低河床、导致海水上溯距离加大,防止覆盖层破坏而加大海水入渗速度。

(3)合理开发利用海岸滩涂

对海岸带资源开发,应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科学开发、综合治理。如近海农田有水利条件的可选种稻田,引表水以淡压咸;其下游开发耐盐经济作物如芦苇等,或引进适宜混合水生长条件的养殖业,既防止了海水入侵又因势利导转害为益。

(4)慎用景观海水

“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总体概念规划提出了突出自然水体的城市风貌,在淡水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可以在适宜的区域采用海水建立自然水体。这一工程需要对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调查,选定相关评价因子,进行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对地基采取相应的防渗措施,避免因人为引进海水引发或加重海水入侵。

赤潮

·赤潮(akashiwo,red tide,red water, dis-colored water)

赤潮的简介

“赤潮”,被喻为“红色幽灵”,国际上也称其为“有害藻华”,它是海洋中某一种或某几种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引起海水变色,影响和危害其它海洋生物正常生存的灾害性海洋生态异常现象。赤潮爆发时,因赤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海水可呈现红、黄、绿等不同颜色。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海洋浮游藻是引发赤潮的主要生物,在全世界4000多种海洋浮游藻中有260多种能形成赤潮,其中有70多种能产生毒素。他们分泌的毒素有些可直接导致海洋生物大量死亡,有些甚至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造成人类食物中毒。

赤潮的基本知识

伴随着浮游生物的骤然大量增殖而直接或间接发生的现象。本来是渔业方面的用语,并没有严格的定义。水面发生变色的情况甚多,厄水(海水变绿褐色)、苦潮(按即赤潮,海水变赤色)、青潮(海水变蓝色)及淡水中的水华,都是同样性质的现象。构成赤潮的浮游生物种类很多,但鞭毛虫类、硅藻类大多是优势种。当发生赤潮时的浮游生物的密度一般是102—106细胞/毫升。在日本近海淡水流入的内湾,自春至秋均有发生。近年,随着城市和工业废水的增加而出现了富营养化,在东京湾、濑户内海、有明海等赤潮频繁发生。赤潮有时可使鱼类等水生动物遭受很大危害,这是由于赤潮浮游生物堵塞鱼鳃,引起机械障碍,和它们死后分解,迅速消耗氧气,水中氧气不足,以及分泌有害物质等造成的,〔尤其是裸甲藻属(Gymnodinium)和Olisthodiscus等为害甚大〕。一般以为是由于水不流动、富营养化、日照量增大和水温上升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赤潮与历史记载

赤潮是一种灾害性的水色异常现象,也是人为因素引起的。人类早就有相关记载,如《旧约出埃及记》中就有关于赤潮的描述:“河里的水,都变作血,河也腥臭了,埃及人就不能喝这里的水了”。赤潮发生时,海水变的黏黏的,还发出一股腥臭味,颜色大多都变成红色或近红色。在日本,早在腾原时代和镰时代就有赤潮方面的记载。1803年法国人马克 莱斯卡波特记载了美洲罗亚尔湾地区的印第安人根据月黑之夜观察海水发光现象来判别贻贝是否可以食用。1831—1836年,达尔文在《贝格尔航海记录》中记载了在巴西和智利近海面发生的束毛藻引发的赤潮事件。据载,中国早在2000多年前就发现赤潮现象,一些古书文献或文艺作品里已有一些有关赤潮方面的记载。如清代的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就形象地记载了与赤潮有关的发光现象。

赤潮的典型特征

赤潮是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红色,实际上是许多赤潮的统称。赤潮发生的原因、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有红颜色或砖红颜色、绿色、**、棕色等。值得指出的是,某些赤潮生物(如膝沟藻、裸甲藻、梨甲藻等)引起赤潮有时并不引起海水呈现任何特别的颜色。

人类活动与赤潮

随着现代化工、农业生产的迅猛发展,沿海地区人口的增多,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其中相当一部分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海洋,导致近海、港湾富营养化程度日趋严重。同时,由于沿海开发程度的增高和海水养殖业的扩大,也带来了海洋生态环境和养殖业自身污染问题;海运业的发展导致外来有害赤潮种类的引入;全球气候的变化也导致了赤潮的频繁发生。

目前,赤潮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公害,美国、日本、中国、加拿大、法国、瑞典、挪威、菲律宾、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赤潮发生都很频繁。

首先,赤潮的发生,破坏了海洋的正常生态结构,因此也破坏了海洋中的正常生产过程,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的生存。

其次,有些赤潮生物会分泌出粘液,粘在鱼、虾、贝等生物的鳃上,妨碍呼吸,导致窒息死亡。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摄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人类食用含有毒素的海产品,也会造成类似的后果。

再次是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在尸骸的分解过程中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引起虾、贝类的大量死亡。

赤潮的严重危害

·赤潮对海洋生态平衡的破坏

海洋是一种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生态系统。系统中的物质循环、能量流动都是处于相对稳定,动态平衡的。当赤潮发生时这种平衡遭到干扰和破坏。在植物性赤潮发生初期,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体会出现高叶绿素a、高溶解氧、高化学耗氧量。这种环境因素的改变,致使一些海洋生物不能正常生长、发育、繁殖,导致一些生物逃避甚至死亡,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

·赤潮对海洋渔业和水产资源的破坏

赤潮破坏鱼、虾、贝类等资源的主要原因是:

1、破坏渔场的铒料基础,造成渔业减产。

2、赤潮生物的异常发制繁殖,可引起鱼、虾、贝等经济生物瓣机械堵塞,造成这些生物窒息而死。

3、赤潮后期,赤潮生物大量死亡,在细菌分解作用下,可造成环境严重缺氧或者产生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

4、有些赤潮的体内或代谢产物中含有生物毒素,能直接毒死鱼、虾、贝类等生物。

·赤潮对人类健康的危害

有些赤潮生物分泌赤潮毒素,当鱼、贝类处于有毒赤潮区域内,摄食这些有毒生物,虽不能被毒死,但生物毒素可在体内积累,其含量大大超过食用时人体可接受的水平。这些鱼虾、贝类如果不慎被人食用,就引起人体中毒,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由赤潮引发的赤潮毒素统称贝毒,目前确定有10余种贝毒其毒素比眼镜蛇毒素高80倍,比一般的麻醉剂,如普鲁卡因、可卡因还强10万多倍。贝毒中毒症状为:初期唇舌麻木,发展到四肢麻木,并伴有头晕、恶心、胸闷、站立不稳、腹痛、呕吐等,严重者出现昏迷,呼吸困难。赤潮毒素引起人体中毒事件在世界沿海地区时有发生。据统计,全世界因赤潮毒素的贝类中毒事件约300多起,死亡300多人。

发生赤潮的原因

赤潮是一种复杂的生态异常现象,发生的原因也比较复杂。关于赤潮发生的机理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是赤潮发生的首要条件是赤潮生物增殖要达到一定的密度,否则,尽管其他因子都适宜,也不会发生赤潮,在正常的理化环境条件下,赤潮生物在浮游生物中所占的比重并不大,有些鞭毛虫类(或者甲藻类)还是一些鱼虾的食物。但是由于特殊的环境条件,使某些赤潮生物过量繁殖,便形成赤潮。大多数学者认为,赤潮发生与下列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海水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和首要条件

由于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大量排入海中,使营养物质在水体中副集,造成海域富营养化。此时,水域中氮、磷等营养盐类;铁、锰等微量元素以及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大大增加,促进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赤潮检测的结果表明,赤潮发生海域的水体均已遭到严重污染,富营养化。氮磷等营养盐物质大大超标。据研究表明,工业废水中含有某些金属可以刺激赤潮生物的增殖。在海水中加入小于3mg/dm3的铁螯合剂和小于2 mg/dm3 的锰螯合剂,可使赤潮生物卵甲藻和真甲藻达到最高增殖率,相反,在没有铁、锰元素的海水中,即使在最适合的温度、盐度、PH和基本的营养条件下也不会增加种群的密度。

其次一些有机物质也会促使赤潮生物急剧增殖。如用无机营养盐培养简裸甲藻,生长不明显,但加入酵母提取液时,则生长显著,加入土壤浸出液和维生素B12时,光亮裸甲藻生长特别好。

·水文气象和海水理化因子的变化是赤潮发生的重要原因

海水的温度是赤潮发生的重要环境因子,20—30℃是赤潮发生的适宜温度范围。科学家发现一周内水温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发生的先兆。海水的化学因子如盐度变化也是促使生物因子—赤潮生物大量繁殖的原因之一。盐度在26—37的范围内均有发生赤潮的可能,但是海水盐度在15—216时,容易形成温跃层和盐跃层。温、盐跃层的存在为赤潮生物的聚集提供了条件,易诱发赤潮。由于径流、涌升流、水团或海流的交汇作用,使海底层营养盐上升到水上层,造成沿海水域高度富营养化。营养盐类含量急剧上升,引起硅藻的大量繁殖。这些硅藻过盛,特别是骨条硅藻的密集常常引起赤潮。这些硅藻类又为夜光藻提供了丰富的饵料,促使夜光藻急剧增殖,从而又形成粉红色的夜光藻赤潮。据监测资料表明,在赤潮发生时,水域多为干旱少雨,天气闷热,水温偏高,风力较弱,或者潮流缓慢等水域环境。

·海水养殖的自身污染亦是诱发赤潮的因素之一

随着全国沿海养殖业的大发展,尤其是对虾养殖业的蓬勃发展。也产生了严重的自身污染问题。在对虾养殖中,人工投喂大量配合饲料和鲜活饵料。由于养殖技术陈旧和不完善,往往造成投饵量偏大,池内残存饵料增多,严重污染了养殖水质。另一方面,由于虾池每天需要排换水,所以每天都有大量污水排入海中,这些带有大量残饵、粪便的水中含有氨氮、尿素、尿酸及其它形式的含氮化合物,加快了海水的富营养化,这样为赤潮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物环境,使其增殖加快,特别是在高温、闷热、无风的条件下最易发生赤潮。由此可见,海水养殖业的自身污染也使赤潮发生的频率增加。

赤潮的防治与监测监视

赤潮是袭扰许多沿海国家的一种新的海洋灾害,已引起沿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有的国家已严格控制污水和污染物的入海量,取得比较明显的效果。从现有条件看,一旦大面积赤潮出现后,还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加以制止,对于一些局部小范围防治赤潮的方法,虽实验过多种,但效果还不够理想。主要是利用化学药物(硫酸铜)杀灭赤潮生物,但效果欠佳,费用昂贵,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均不太好;有的采用网具捕捞赤潮生物,或采用隔离手段把养殖区保护起来;有的正在实验以虫治虫的办法,繁殖棱足类及二枚贝来捕食赤潮生物等等。这些方法均在实验中,还未取得较大的突破,从发展趋势看,生物控制法,即分离出对赤潮藻类合适的控制生物,以调节海水中的富营养化环境将是较好的选择。日本科学家发现人工养殖的铜藻藻体、江篱藻体等海藻在茂盛期,可以大量吸收海水中的氮和磷,如果在易发生赤潮的富营养化海域,大量养殖这些藻类,并在生长最旺盛时及时采收,能较好的降低海水富营养化的程度。此外利用动力或机械方法搅动底质,促进海底有机污染物分解,恢复底栖生物生存环境,提高海区的自净能力,也是一种比较好又实用的方法。利用粘土矿物对赤潮生物的絮凝作用,和粘土矿物中铝离子对赤潮生物细胞的破坏作用来消除赤潮,也取得了好の进展,并有可能成为一项较实用的防治赤潮的途径,因为利用粘土治理赤潮具有很多优点,目前已证实的有:对生物和环境无害,有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净化作用;粘土资源丰富,且是底栖生物和鱼贝类幼仔的饵料,操作简便易行,可以大范围使用。当然,开展赤潮有关形成机理和预测、防治应用技术的研究,是标本兼治的良策。目前,赤潮对生物资源的影响已成为联合国有关组织所关注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已召开多次国际性赤潮问题研讨会,制订出长期研究计划,重点是赤潮发生机制、赤潮的监测和预报,以及治理赤潮的方法等。

目前,在防范赤潮工作方面,有些国家正在建立赤潮防治和监测监视系统,对有迹象出现赤潮的海区,进行连续的跟踪监测,及时掌握引发赤潮环境因素的消长动向,为预报赤潮的发生提供信息;对已发生赤潮的海区则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切实控制沿海废水废物的入海量,特别要控制氮、磷和其他有机物的徘放量,避免海区的富营养化,是防范赤潮发生的一项根本措施,已引起各有关方面的重视。此外,随着沿海养殖业的兴起,避免养殖废水污染海区,很多养殖场已建立小型蓄水站,以淡化水体的营养,在赤潮发生时可以调剂用水,与此同时,改进养殖饵料种类,用半生态系养殖方法逐步替代投饵喂养方式,以期自然增殖有益藻类和浮游生物,改善自然生态环境。

1、选址、建造及环境卫生

养殖场所应符合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水域滩涂养殖规划。对于养殖池的建设,根据不同的养殖品种、模式和条件等因素,科学、合理地确定养殖池的大小、形式和规模。

进排水渠道方面,要求进水口与排水口要尽量远离,进、排水渠道应独立分离设置,新建养殖场不应设在已有养殖场的进水口或排水口附近。

2、清淤

在进行养殖之前,用海水清除养殖池污物杂物,维修水池和进出水渠道。选用水泥池做养殖池时,必须进行反复多次的刷洗。选用池塘做养殖池时,沉淀物较厚的地方必须予以清淤、暴晒,促使有机物分解。发现死亡个体要尽快移到陆地上,集中销毁。

3、底质调节

全部清淤后,消灭不利海参培育的带病中间宿主和养殖敌害生物,定期用生石灰和漂白粉对养殖池和进出水的渠道进行消杀。首先注入10-20cm清水,投入药物溶解后,再将药物泼入养殖池。水泥池要先用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多次冲洗,接着再用沙滤水或者清洁水进行2次冲洗。

池塘则可由溶有消毒药物的池水浸泡一段时间,在放苗前的几日,换成沙滤水或清洁水。养殖用水必须是从无污染地区引进的水源,在使用前后,还要进行适当处理,并定期检测水质情况。同时,底质条件应满足国家标准。

4、施肥

充分纳水以后,注意肥水,并再次培养有益的生物群落。倒入适量的光合细菌以及有益菌株,提高养殖池肥水的速度,增强肥水的效果。肥水效果和所需时间可能会依当地的养殖环境、对象和肥水方法等而不同。

一般情况,当水温低于20℃时,肥水需要15-30d;而水温达20℃以上时,肥水至少需要8d时间。为加强养殖过程管理,强化养殖池清污、消毒和肥水等程序,应当对它们保持以下记录:清污记录、消毒记录、肥水记录等。这些相关文件记录须保存2年以上。

5、种参的选择 

种参鲜活体重应在300g以上,最好选择养殖的个体在350g以上活力强、性腺好、无损伤的个体。

6、种参暂养 

种参在入池以后,通常需经过3-10d的暂养期。若暂养时间短,可不投饵,每天进行2次全部换水,每晚换水时,完成1次彻底的清底。若需长时间暂养,则应该适量投饵,但投饵时水温要注意保持低于20℃,否则会严重影响到种参的摄食。

此外,使用深色塑料布遮光,同时,注意及时将排脏个体及表皮溃烂、破损的个体挑拣出来。暂养密度适当控制在10-20头/m3范围内,以不超30头/m3为准。每天早上做吸底检查,观察是否有卵。如果仅有少量产卵,则可弃掉。

7、人工催产技术 

诱导产卵采用的刺激法包括阴干、升温、水流等。暂养5-7d,晚上7点以后进行催产。持续观察产卵过程,并注意将其记录下来。待池内海水放干,让亲参阴干40-60min左右,接着用海水冲击参体30-45min,再注入已经过滤好的新鲜海水,如此亲参一般可在当天或第2天产卵。

雌参产卵前,先缓慢将其放入特定产卵箱,进行受精。期间适量添加人工精液,不定期搅动养殖水,采卵的密度控制在80粒/mL。

受精后,尽快将雌参捞出,用过滤好的海水洗卵持续2-3min每次,洗去多余精子和污物,直到池水变清。排卵后需再暂养3-5d,等待雌参自然产卵。暂养期间,亲参将会多次产卵。

8、受精与孵化 

通常情况下,养殖户将采用混合受精的方法进行大规模的育苗生产。受精卵的孵化水温为20-22℃左右,孵化密度低于10个/mL,以6-8个/mL为宜。超过10个/mL,需分池后再进行孵化。

孵化期间,每05h用搅水耙将池水上下翻动1次。特别注意,翻水时不能留有死角,并且不能只往一个方向搅动,应防治将胚体旋转聚集到池中心。待胚体孵出后,根据需要适时给予微充气。

9、选育与分池

孵化后30-40h,胚体发育到原肠后期或小耳状幼体初期,胚体多集中在水表层,应及时进行选育、分池。选育前,应采取镜检的措施观察所浮出的幼体是否正常、健壮。采取拖选法进行选育,根据各培育池所需幼体数量,将拖选及浓缩收集的幼体在定量后分入各培育池。

10、浮游幼体培育 

幼体培养条件是水温19-25℃,室温27-30℃,盐度27%-33%,溶氧控制在每升5-75mg,氨氮低于05mg/L,pH值应为78-83。

同时水质应符合NY5052-2001标准的要求,幼体培育期间只能使用二级砂滤水,每天换水和吸污各1次,换水量为30%-100%,换水温差小于2℃。幼体布池密度应依据实际情况适当控制在03-10个/mL左右。

浮游幼体阶段的饵料以藻类为主,有鞭金藻、盐藻、小新月菱形藻等。投喂时可将多种饵料混合进行投喂。根据幼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调整投喂量。

11、幼参培育 

为提高幼参的生长速度,当稚参长到1cm左右,应尽量加投人工配合饵料,并配合饵料的投入,以便有助于使幼参体内色素加深。当幼参体长达到2-3cm时,密度应为4000头/m3。

并增大充氧量及换水量。此时应留心是否有带病个体,及时投抗菌素以控制疾病的蔓延,必要时还要对发病个体进行药浴治疗。

12、日常管理及监测

每天安排人员观测天气、水温、水质变化情况,巡笼观察海参的摄食与活动状况,确保海参在干净、舒适的养殖环境培育,并及时填写养殖日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海参

以上就是关于海蜇的人工养殖全部的内容,包括:海蜇的人工养殖、我过的自然保护区,湿地及其保护对象、海(咸)水入侵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