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不打算长期留在瑞典的话,建议你还是把精力花在自己的专业或者英语上。瑞典语其实并不难学,只是语音比较难掌握,最好是开始有个好老师带入门,很多中国人在瑞典呆很久很久了,一张口还是很奇怪的移民腔。这语言使用前景基本都在旅游业和一些零散的翻译行业,加上每年国内大学又培养那么多瑞典语专业的学生,自学瑞典语的用处真的不大。
当然,如果您打算移民到瑞典,那瑞典语是一定要学的,先不说讲外语不容易融入社会,但是瑞典法律规定公共标识都要用瑞典这一项就很麻烦,在瑞典不会瑞典语会让你感觉自己很没文化一样,日常生活上不会有太多的不便,因为瑞典人基本都会英语,但长期这样就会总觉得自己是个格格不入的外来户,很难受。
这是奥地利小镇哈尔斯塔特。
哈尔施塔特镇(Hallstatt)是奥地利上奥地利州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的一个村庄,位于哈尔施塔特湖湖畔,海拔高度511米,2005年12月有923名居民,直至2015年已有1221名居民。哈尔施塔特的“Hall”可能源自于古克尔特语的“盐”,得名于村庄附近的盐矿,历史上这一地区就因盐而致富。因此这里又被称作“世界上最美的小镇”或“世界最古老的盐都”。
中文名称
哈尔施塔特
外文名称
Hallstatt
别名
最古老的盐城
行政区类别
村
所属地区
奥地利州萨尔茨卡默古特地区
风光名胜
哈尔施塔特湖
哈尔施塔特气候温暖,一年四季都适宜旅游。这座在险峻的斜坡和宝石般翡翠的湖泊间伫立的湖畔小镇,到处可见童话般清幽美好的住宅。
海拔3000多米的山峰和清澈透底的湖泊,把这个地方变成了人间天堂。住在临湖的庭院旅馆,推窗见湖,遥望湖上泛起清烟,仿佛来到人间仙境。
古墓遗迹
这里曾被发现有大量的史前古墓遗迹———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著名的哈尔施塔特史前文明古迹了。整个遗迹位于盐山谷地出口处,高于Hallstaett湖约450米。 在古墓发掘地最古老的墓穴是公元前800年,其中出土了铜或铁质的砍刀,还有被称之为Hallstatt的剑,以及众多铜质陪葬物。较年轻的发掘层中装饰物更多。最有价值是一具在盐矿中发掘的一具保持完整的古尸被称为“盐中人”,又一次证明了欧洲的古老文明。
达克斯坦冰洞
阿尔卑斯山中的传奇就是千年不化的达克斯坦冰洞,更有厚达25厘米的冰壁,让人叹为观止。冬天则可以拿着火把踏着雪路来到洞口,进入其中聆听奇妙的水声、探询湖水的声源。头顶上点滴如钟乳石笋,在蜿蜒的溶洞漫游,又是另一番的体验。
木屋小镇
哈尔施塔特湖清澈透底,在高山峡谷之中,像一条宽阔的绿色绸带。一排排临湖而建的木屋,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些木屋与中国江南民居非常相似,但墙壁、窗户、阳台等都采用木头做材料。为了不同于别家,每家每户还会在屋形、色彩上表现自己的风格。由于处于湖边,每户人家还在临岸的水中建有木船屋,专门停靠自家小木船或游艇,作为交通工具。
上了岸,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里的居民似乎个个都是艺术家。每户人家的木门全打开着,里面展示并出售他们自制的各种手工艺品:麻线编的装饰品、民族娃娃、各种陶制品……当然,最多也是最吸引人的要数木雕艺术品了,有可爱的动物卡通造型,也有现代感十足的生活物品,还有名人的雕像等。
走在狭长的小镇上,还能时不时看到各种各样的木头路标。在一个路口,一块木牌上刻有三个箭头,上面写着路的名称;一家旅馆在附近的墙上挂着一个男人在床上呼呼大睡的木牌作为路标;一家饭店索性在外墙装饰着木头做的鱼头,告诉游人千万别错过美味;而学校、公司等也都有各种木头标牌。
小镇居民爱木头的例子还有很多,每家每户门口还堆着劈好的木条,码头、车站也都用木头建造,教堂选用木雕装饰,还有各种木工学校。
世界遗产
哈尔施塔特于199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这里的世界文化遗产博物馆的文物十分珍贵,包括从原来的盐矿挖掘出的衣服及采盐工具、铁器时代的生活用具以及最早的蒸汽船模型等。
盐业历史
哈尔施塔特所在的萨尔茨卡默古特Salzkammergut是德语“Salz”(盐)和“Kammergut”(皇家领地)的组合,指的是该地区特劳恩湖(Traunsee)和哈尔施塔特盐矿区的原中世纪皇家领地。
哈尔施塔特镇
“Hallstatt”的意思即“铁器时代早期”,人们在哈尔施塔特发掘出了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证明早在2500年以前这里就存在着相当发达的文化,同时确定此处为欧洲铁器时代的发祥地。
这座小镇以盐矿著称,有“盐矿宝地”之称,从公元前900年起,哈尔施塔特就开始开采盐矿了,至今还有一个盐矿在运作并对游人开放。
盐矿业的发达促进了当地经济的繁荣,也为维也纳的皇室提供了大量财政收入,这里优美的环境和发达的经济还吸引了众多浪漫的画家、艺术家、诗人和作曲家,从而留下了大量优质的建筑和艺术品遗迹,小镇中心公元748年建立的天主教堂和1320年建立的耶稣教堂及诸多博物馆都是其中的经典代表。
特色风俗
骸骨教堂
哈尔施塔特人有一个怪风俗, 由于小镇依山傍湖,土贵如金,所以埋葬方式很是特别。据当地人说,所有逝去的人在埋葬10年后骸骨都将被移出坟墓,放到山上洞穴中的骸骨馆,日久天长,这里堆积了骸骨,到骸骨教堂可以亲见这些独特的场景。
为了区别,有的头骨上贴标签,有的绘上装饰纹样。据了解,这样的做法已有1600余年历史。著名的骸骨教堂有圣米高教堂和耶稣教堂。小镇的半山上,有个仿佛从山腰平台上伸展出来的墓地,各种植物的衬照间,竖立着一个个木头的墓碑,刻有各样艺术造型,墓地的美丽和艺术性实在罕见。
木头传奇
哈尔施塔特人的“爱好”,在狭长的小镇上,随处可见木头制品,用木头做木牌为游人指引方向;用木头做路标告诉你前面正是梦中的旅馆,其他的建筑物上的木头雕饰也不少见。哈尔施塔特人仿佛个个是艺术家,可以用木头雕出美丽的饰品。
哈尔施塔特人喜欢木头是有缘由的。据传,几千年前, 哈尔施塔特人就在此开采山盐。盐矿工人每天要从山脚爬上几百米高的山峰,再下滑到深深的盐矿底部去工作。
而保护他们安全的就是“木滑道”。在小镇的广场上,背着一个大木盐桶的盐矿工人雕像,似乎告诉游客有关木头和盐的传奇。
望海潮·洛阳怀古
望海潮
宋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 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花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极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简析
此词一题"洛阳怀古",非是。词中提到金谷、铜驼等地,系虚似洛阳、实写汴京,虚虚实实,乃有忧谗畏讥之意在焉。前三句梅花渐稀,冰河解冻,年华暗换,又到早春时节,然后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主要词作
鹊桥仙(纤云弄巧) 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
踏莎行(雾失楼台)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 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
满庭芳(山抹微云) 千秋岁(水边沙外)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答者:蜣螂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6-14 20:23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 “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赏析二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蒋雅云)
《望海潮》这一词牌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杭州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杭州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秀丽,人文荟萃,经济繁荣,生活富足。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如此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
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说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众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视线从城内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白色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壕沟阻挡着北方敌人的进犯。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衣饰更是鲜丽豪华,竞相斗艳。“列”、“盈”、“竞”把经济繁荣、生活富庶奢华落到了实处。
杭州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锦山秀水实在是清丽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堪称千古丽句。“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荷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诸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飘落下来的,是寂寞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因此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也有“山寺月中寻桂子”。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神秘空灵的色彩。“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互文,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晴空中飘扬,在月夜下荡漾。“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潇洒欢快之情陡增; “泛”说明人们是在湖中吹笛演唱,笛声歌声似乎随着湖水荡漾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得,湖中采莲的孩童喧闹嬉戏。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百姓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作画,赏玩山水,何等风流潇洒。“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至此,才彰显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虽然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蒋雅云)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江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梁,挡风的帘子、翠绿的帐幕,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大树环绕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浪花,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充满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岭非常清秀美丽,有秋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姑娘都嬉笑颜开。千名骑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他日画上美好景致,回京升官时向人们夸耀。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 。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洛阳怀古
望海潮
宋秦观
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 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花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极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简析
此词一题"洛阳怀古",非是。词中提到金谷、铜驼等地,系虚似洛阳、实写汴京,虚虚实实,乃有忧谗畏讥之意在焉。前三句梅花渐稀,冰河解冻,年华暗换,又到早春时节,然后引起对往事的回忆。全词结皆抚今,中间插入追昔内容。记忆越是美好,越是富于情趣,眼前景越是难堪,词意也越耐咀嚼。
作者简介
秦观:(1049-1100)北宋词人。字少游、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曾任秘书省正字,兼国史院编修官等职。因政治上倾向于旧党,被目为元佑党人,绍圣后累遭贬谪。文辞为苏轼所赏识,是“苏门四学士”之一。工诗词。词多写男女情爱,也颇有感伤身世之作,风格委婉含蓄,清丽雅淡。诗风与词风相近。有《淮海集》、《淮海居士长短句》。
主要词作
鹊桥仙(纤云弄巧) 望海潮·洛阳怀古(梅英疏淡)
踏莎行(雾失楼台) 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
水龙吟(小楼连苑横空) 八六子(倚危亭,恨如芳草)
满庭芳(山抹微云) 千秋岁(水边沙外)
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回答者:蜣螂 - 高级魔法师 七级 6-14 20:23
望海潮 ·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一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风格,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法,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荣、壮丽景象,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长调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佳作。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悠久,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吴兴、吴郡、会稽。钱塘,即杭州。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东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杭州之形胜与繁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郊外,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澎湃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荣、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繁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十分秀丽。重湖,是指西湖中的白堤将湖面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灵隐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去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是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征概括出来,具有撼动人心的艺术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晚,湖面上都荡漾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 “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快乐。“嬉嬉”二字,则将他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场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雄浑,仿佛令人看到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帝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中书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朝廷,夸示于同僚,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在艺术构思上匠心独远,上片写杭州,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与东坡亦相去不远。特别是,由数字组成的词组,如“三吴都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运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带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形成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望海潮
望海潮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
△△△
(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仄平平。平
△ △ △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上一下四),(仄)
△△
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 △
(最后两句可换成仄仄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说明:望海潮词牌,一百零七字,双调,上阙五平韵、下阙六平韵,一韵到底。
望海潮
作者: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1都会,钱塘2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3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4。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5夸。
全部注释
1三吴:指吴兴郡、吴郡、会稽郡,此处泛指今江苏南部和浙江的部分地区。五代吴越建都于此。
2钱塘:即杭州,古属吴郡。
3重湖叠巘:西湖以白堤为界,分里湖和外湖,故称重湖。叠巘:指层层叠叠的山峦。
4高牙:原指军前大旗,因旗杆以象牙为饰而得名。词中代指高官孙何。
5凤池:即凤凰池,为皇帝禁苑中池沼。词中泛指朝廷。
在词史上,柳永是较早把城市题材写进词里的人。如他的《抛球乐》便将汴京清明时节的繁盛景象、芳郊名园的歌舞嬉戏和茶楼酒馆的解貂买醉,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堪称词中的"清明上河图"。北宋范镇曾很有感慨地说:"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镇在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乃于耆卿词见之"(祝穆《方舆胜览》引)。可见柳永在都市题材上的开拓之功。
这首《望海潮》是他城市词中的扛鼎之作。罗大
论法的要素与法律规范有效性
黄捷,车丽华(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长沙
摘 要:法的要素是由法律规范、概念和原则构成的,其中法律规范是最主要、最基本的要素。法律规范除具有 本身的含义、逻辑结构范式和种类外,有效性则是贯穿其始终的关键所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应包括应然和实然 两方面。应然有效性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就实然有效性而言,如果一项法律规范本质上与应然有效性同一,则 法律规范有效(或生效)。反之,则法律规范无效(或失效)。在法的要素中,为确保法律规范具有效性,应做到法律 规范应然与实然、本质与形式有效的完美结合。
关键词:法的要素;法律规范;有效性中 图分类号:D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 2529(2001)03 0069 05
法的要素即是当法律被看作一个系统时,它与任 何系统一样,是由若干要素按一定的结构组织起来 的统一整体。[1](P61)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就是深 入到法的系统内部,从微观的层面进一步考察和更 好地揭示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同样,对于法律 规范的有效性(Validity)的探求也只能缘此而入,否 则,别无他径。笔者不揣浅陋陈一孔之见,以期求教于方家。
一 在 法学史上,最先对法律进行要素分析并概括出 较系统的法的模式理论的法学家,首推19世纪英国 的约翰·奥斯丁(JohnAustin)的“命令模式论”。所谓 法的模式即是在解释法律由何种要素所组成时使用 的概念。根据奥斯丁的理论,实在法最为本质的特 征乃是法的强制性或命令性。法律被认为是主权者 的一种命令。“任何一种实在法都是由特定的主权 者对其统治下的某个人或某些人制定的”,但是,他 又认为,并非每一种命令都是法律,只有一般性的命 令———强制某个人或某些人必须为某类行为或不为 某类行为———才具有法律的性质。[2](P201,P22-24)奥斯 丁把命令、义务和制裁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关系,即把 法所包含的众多要素全部归结为以制裁为后盾的命 令的总和。照此看来,法律中所有的特点和规范都 用命令来概括,这显然是力不从心的事情,也是一种 过于简单和片面的概括。正因如此,20世纪的西方 法理学界,又不断有人提出新的法的理论模式理论 。
美国的社会法学派代表人物罗斯柯·庞德( RoscoePound)认为法律就是由律令、技术和理想三种 要素或成分所组成的,其中法律的“律令”本身又包 括规则、原则、概念和标准。他认为“规则”是对一个 具体的事实状态赋予一种确定的后果的律令,“原则 ”是用来进行法律推理的权威性出发点,“概念”是可 以容纳某些情况的权威性范畴,“标准”则是根据每 个案件具体情况加以适用的行为尺度。英国的新分 析法学派代表人物赫伯特·哈特(HerbertHart),在批 判奥斯丁的命令模式论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规则 模式论”。他认为在所有发达的法律制度中都有一 套规则,即分为设定义务的第一性规则和授予权利 或权力的第二性规则,其中,第二性规则又包括确认 规则、改变规则和审判规则三种成分。确认规则是 规定一定规则在符合何种条件下才能取得法律效力 ,它能够消除单纯第一性规则的不确定性,并能够将 调整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以及区别正义行为与行政 行为的“首要”社会行为规则区分开来。[3](P89-93)美国 新自然法学派罗纳德·德沃金(RonaldDworkin)则反 对哈特把法的要素归结为规则的观点,他坚持法律 除了规则成分之外,还包括原则和政策的成分。特 别是在那些疑难案件中,原则和政策起的作用将会 更大。美国法律哲学家埃德加·博登海默(EdgarB odenheimer)对于法律的性质和作用的论述,也持“ 规则—原则—政策模式论”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法 律制度,从其总体来看,是一个由一般性规范同适用 与执行规范的个殊性行为构成的综合体。它既有规 范的一面,又有事实的一面。在法律规范的有效性 上,他坚持“法律的规范性结构,可以说是一种‘应然 ’体的集合,这当然是从这些规范要求人们服从但在 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得到遵守或执行的意义上而言 的”。[4](P238-239)
就 国内法学家而言,对于法的要素所持的观点,主 要有如下几种学说:(1)四要素说。即认为构成要素 主要是规范,但不限于规范。一般地说法由法律概 念、法律原则、法律技术性规定以及法律规范四个要 素构成。[5](P37)(2)三要素说。
其一是认为法的要素 区分为三类,即:规则、原则和概念三种基本成分 。[1](P73)
其二是认为法由概念、原则和规范所构成 。[6](P149)(3)一要素说。即认为法律规范是法的最基 本的细胞,它与整体的法的关系是系统的个别因素 同整个系统的关系,并且认为原则不过是原则性规 范、概念不过是定义性规范而已,它们实际上都是调 整人们行为不可少的部分,是法的职能专门化的结 果和表现。[7](P353-362)综观国内外各家对于法的要素 的不同阐述,到目前为止,虽然每一种分析都未能在 法学界取得一致同意,但是各种观点间的争鸣,对于 深化“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的认识和理解却是大 有裨益的。
笔者以为,法的要素区分为三类,即:规 范、原则和概念三种基本要素。
理由是:第一,持四 要素说所认定的“法律技术性规定”这一要素,如法 律、法规中关于该法何时开始生效、凡与该法抵触者 无效等规定,究其实,笔者认为法的要素中无论是规 范、概念还是原则,都是从法的本质亦或内容层面上 说的,而相对于法律技术性规定,应该是形式层面上 的,是为规范、概念和原则服务的。
第二,持一要素 说将“原则性规范”、“定义性规范”等同于“原则”和 “概念”,这是笔者不敢苟同的。法律原则是可以作 为众多法律规则之基础或本源的综合性、稳定性的 原理和准则。[1](P71)法律概念指的是在法律上对各 种事实进行概括,抽象出它们的共同特征而形成的 权威性范畴。[1](P75)《牛津法律大辞典》定义为:概念 是法律思想的基本要素,并是我们将杂乱无章的具 体事项进行重新整理归类的基础。[8](P533)例如,法律 上的“故意”和“过失”,这样一些概念,它虽然存在于 规范之中,但它并不等同于规范。原因很简单,因为 “故意”或“过失”等基本概念是无法以规范的逻辑结 构去分析的。
第三,对于三要素说中的“规则”和“ 规范”,笔者以为这更多的是语义和习惯上的区分,二 者并无本质的区别,但相较而言,“规范”似乎更合符 法律的历史发展和习惯一些。二 ( 一)法律规范的含义、特征“ 规范”,从语义上看,《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 约定俗成或明文规定的标准”。“规范”的英文为n orm,这一术语源出于拉丁文norma一词,它意指规则 、标准或尺度。博登海默认为:“规范的特征———从 这个概念同法律过程相关的意义上讲———乃在于它 含有一种允许、命令、禁止或调整人的行为与行动的 概括性声明或指令。在这一术语的惯常用法中,并 不含有对个别的情形做完全个殊性的特定处理的意 思”。[4](P234)在法的要素中,最主要的成分是法律规 范。这从以下两个方面可以体现出来,
一是我们经 常把法律界定为某种行为规范或规则的总和或体系 。在这里,法律和法律规范大致上在内涵和外延方 面同一;
二是从法的要素本身出发,则法律与法律规 范不再是同一关系,而是互相包含的种属关系。即 除了规范,还有原则和概念,而这三个成分或构成要 素之间是并行不悖的。由此看来,法律规范应该是 法律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法律中明确赋予一种事实 状态以法律意义的一般性规定。[1](P63-64)对于这一 定义,笔者以为包含三种含义:
(1)赋予一种事实状 态以法律意义,即是指在某种法律关系当中,当某事 件和行为发生以后,则会产生法律关系的内容即相 关的权利和义务的产生、变化或消灭,也有可能引发 某种法律责任的出现。在此当中,法律规范作为法 的要素其作用就是为之调整且将其法律意义明确下 来。例如自然人的出生和死亡,它会引起某些人身 权和财产权的形成和消灭。
(2)对某种事实状态的 法律意义作出明确规定,这是相比于法的要素中 概念和原则而言的。法律意义最直接和最明显的即是 法律后果的承担。
(3)法律规范中的一般性规定,这 是指法律规范的普遍性而言的。奥斯丁认为,只有 那种“对某类作为或不作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命令 ,才是法律。[9](P15)普遍性指的是法律规范对某一类 事实状态而不是对某一件特定的人或事作出的规定 。正因为如此,“人们就能够预见到尚未被起诉的情 形的法律后果,进而能够在因此而变得较为确定的 未来时间中安排他们的行为”。[4](P234)
( 二)法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范式、种类法 律规范的逻辑结构范式,也称为逻辑结构、逻辑 构成,是一种特殊的在逻辑上周全的规范,一般来说 ,一条完整的法律规范由那些必备的要素或成分组 成,这些要素或成分又是以一种逻辑联系结为一个 整体时所表现出来的形式,我们称之为结构范式。目 前,国内外法学界对此问题莫衷一是。就国内而言 ,主要有:(1)假定、处理、制裁三因素构成说,这是一 种很古老的学说。[7](P356)(2)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 因素构成说[5](P37-38),[7](P149-150)(3)假定、处理和法 律后果三因素构成说。[1](P65)笔者同意第三种观点 。结合法律规范的有效性,考察分析其理由如下:
1 、假定。它是法律规范中关于适用该规范的条件 下的一种设定,是其必要因素之一。故而有人称之 为条件或条件假设。通过假定把规范同事实状态联 系起来,它指出在什么情状之下,这一规范的适用和 生效,即只有在一定范围和一定情况下才产生规范 的有效性。
2 、处理。它是行为模式的本身,即法律关于允许 做什么、禁止做什么和必须做什么的规定,也即是关 于权利和义务的规定,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可以、有权 、不受……侵犯、有……自由,或应当、必须、不得禁 止等。
3 、法律后果。它是基于前两种因素而为的法律后 果归结,即法律规范中对遵守规范或违反规范的行 为予以肯定或否定的规定。在这里,法律后果分为 奖惩两种形式。奖,即肯定性后果;惩,即否定性后 果。肯定性后果确认事实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利益 等具有合法性,否定性后果则是对某种事实状态的 否定、谴责或不予确认,甚至是对行为人的施以制裁 。由 此,
第一,如果将法律后果单纯的归结为“制裁 ”,则法律规范显得过于片面化,从而忽视了肯定性 法律后果,也排除了诸如宣布无效等非奖非惩的中 性法律后果。
第二,从法律规范的逻辑周全上看,如 果有人认为三因素构成说在许多规范上并不具备 ,如宪法即只有两因素,而缺少法律后果因素,这其 实也是一种误解。法律条文的表达是反映规范,但 并不等同于规范本身。从否定性法律后果来看,一 个条文包括“如果”、“则”、“否则”固然显得法律规范 完整,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多数是几个条文表述一 个逻辑完整的规范,或者也有一个条文表述了几个 规范的不同部分。如在宪法中虽然条文没有规定制 裁,但在部门法(主要是刑法)中却规定得甚为详尽 。申言之,
(1)任何一项周全的法律规范都是由前述 三因素按一定的逻辑结构而形成的;
(2)在立法实践 中,出于法律文本的考虑,在表述时运用了立法技术 的处理,对某种因素构成可能会省略,但其逻辑关系 及实质仍在,否则,不成其为法律规范,更无有效性 可言。与 此同时,法律规范可按照不同的标准进行不同 的分类。
比较重要的而又普遍的分类有:(1)按照法 律规范的权利和义务的内容不同,可将其分为权利 规范、义务规范和权务复合规范。权利规范又称授 权性规范,是规定人们可以为或不为一定行为以及 可以要求他人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范。义务 规范规定的是人们必须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法律规 范。它又包括命令式和禁止式两种。命令式是要求 积极行为,即设定作为义务的规范;禁止式是要求消 极行为,即设定不作为义务的规范。权务复合规范 即兼有上述双重性质的规范。如我国《宪法》第4 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 ”即是。
(2)法律规范按其内容是否确定,还可划分 为确定性规范、委任性规范和准用性规范。确定性 规范是指规范本身明确而具体地设定某种行为规则 的法律规范;而没有明确规定行为规则的内容,需授 权某一机构加以确定的法律规范则为委任性法律规 范;准用性规范则是规定行为规则的某一部分须参 照其他法律规范才能实施的法律规范。此 外,法律规范可按调整社会关系的不同职能而 分为调整性规范和保护性规范;按照权利、义务的刚 性程度不同又可分为强行制规范和任意性规范。
( 三)法律规范的有效性从 上面关于法的要素的构成、法律规范的含义及 结构和种类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人们说 一项法律规范是有效的,这就意味着该规范对于它所 指向的那一类人或事是具有约束力。“如果一项有 效的法律设定了义务和禁令,那么它就只能要求此 义务达及的那些人服从与依从它。如果它授予私人 以权利或权力,那么这些权利和权力就必须得到其 他私人的尊重,而且在它们遭到侵损时应当得到司 法机关的保护。[4](P332)如果说法的要素是以法律规 范为最主要的基本成分进行铺陈与设定的话,那么 ,法律规范则主要是以其是否具有有效性作为规范 最终的归依和存在的起点的。囿于各种原因,我国 以往的学者在论述两者之间的关系时,尤其是在分 析法律规范时,总是侧重于法律规范的含义、逻辑结 构范式和种类等方面,而对法律规范的有效性这一 核心主旨却鲜有论及的。因而,对于法律规范的理 解和研究总是游离在表象的层面上,而缺乏对法律 规范内在机理的深层挖掘和剖析。正因为这样,才 导致对“法是什么”这一基本命题的看法不一和争论 不休。由法的各要素所构成的法(律)为什么而存在 法律规范又为什么而存在这是一个勿庸回避的 现实问题。其实,法也罢,法律规范也罢,它们存在 的合理内核应该是它们的效力问题。遗憾的是,一 般的观点总是将法律规范和其他要素组成的法律作 为考察的对象,即一方面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约束 力和法律的强制力,另一方面是指法律的生效范围 或适用范围,却偏偏漠视或忽视了对法律规范的考 察。笔者认为,构成某一部法律这一整体的效力其 来源在于法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子系统———法律规范 的有效性。我 们已经知道,法可以区分为应然的法和实然的 法。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自身的存在及其约束力,属 于“应然”的范畴,而与有效的法律在实际中被执行 、适用和遵守即实际法律的效力是有区别的,后者属 于“实然”的范畴。
同样的道理,笔者认为法律规范 的有效性也应包含应然有效性和实然有效性两方面 。所 谓应然有效性“乃是一个植根于法律过程之中 的问题”[4](P332),它决定了法律的本质和作用。博登 海默认为“法律旨在创设一种正义的社会秩序( justsocialorder)”[4](P318),因而他认为法律规范所具有 应然有效性乃是“法律—秩序与正义的综合体”的表 现与集结。在当代中国的法律制度和立法体制中 ,平等、自由、人权与安全、公平与效率以及社会功利 ,是共同的基本的价值取向。[11](P145)笔者认为,这也 是法律规范应然有效性中不可或缺的价值取向和价 值判断所在。所 谓实然有效性“所涉及的乃是法律规范适用于 那些人是否真正遵守这些规范的问题”,“只有当构 成社会的人———无论是官员还是大多数私人公民— ——的实际行为与宪法规定、制定法规定或判例法规 定所指定或认可的标准相一致时,这些规定才在该 社会中具有实效”。[12](P3-4)换言之,即法律规范的 应然有效性是一方面,而其实然有效性却是另一方 面。笔者认为,在一项法律规范的应然有效性和实 然有效性之间完全有可能产生冲突。而只有当平常 意义上说的法律规范的有效性(亦或法律效力)都应 该包含上述两者并相一致时,法律规范的有效性才 能体现出来。
由 此,可以将实然有效性分成两部分:
(1)本质上 有效,形式上亦有效。即一项法律规范它在实际社 会生活中产生了其应有的效力,它在司法审判中被 合法、合理地适用和实施,在人们行使权利和履行义 务中得到遵守,因而产生一种积极的有效性。所以 ,我们认定这一法律规范是生效(或有效)的。
(2)形 式上有效,本质上未必有效。即一项法律规范它在 形式上业已经立法通过并颁行,获得了立法者认可 的形式上的有效性,但是,由于这样一项法律规范因 为违背了应然的有效性,即制定的是非正义的、不是 最终为导致或创造社会良好秩序的法律,比如反人 类的或种族歧视的法律,那么,“当一条规则或一套 规则的实效因道德上的抵制而受到威胁时,它的有 效性就可能变成一个毫无意义的外壳。只有用服从 正义的基本要求来补充法律安排的形式程序,才能 使这个法律制度免于全部或部分崩溃”。[4](P340)因而 ,一项空徒形式有效性的法律规范,它有可能会不被 适用、实施或遵守,从而使之无效或失效。
总 言之,对于法律规范的有效性,笔者认为,只有 把它从规范性“应然”的领域中切割出来,并将其牢 固地扎根于社会关系这个“实然”的土壤之中,才能 长出繁茂的枝叶和硕果,即做到:(1)应然有效性与 实然有效性的结合。(2)本质上有效与形式上有效 的结合。由于法律调整的社会关系如此纷繁复杂 ,而法律规范是对某类事实状态适法的最直接和最 基本的依据,故法律规范的有效性存在或权威与否 是决定法制规范的关键所在,而法律规范作为法 的最主要要素直接决定了法律效力的高下与有无。上述内容图示如下:
参考文献:
[1]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 2]J·AustinTheProvinceofJurisprudenceDetermined[M]HL Hart,London,1954
[ 3]H·L·A·Hart,TheConceptofLaw[M]Oxford,1961
[ 4][美]E·博登海默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邓正 来译)[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 5]沈宗灵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 998
[ 6]王果纯现代法理学—历史与理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 版社,1995
[ 7]孙国华法理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94
[ 8]郭道晖中国立法的价值取向[A]公丕祥法制现代化研 究[C]
这个标准目前还没有吧。
可以看一下百度百科:>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学习瑞典语的问题全部的内容,包括:关于学习瑞典语的问题、请问谁能告诉我这是哪呀、古诗《望海潮》原文及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