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传递信息的工具

物联网091

古代传递信息的工具,第1张

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最近二三十年是有史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各种高新技术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而且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是一间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间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所有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发展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信息技术对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更快地发展。一般地讲,其他技术作用于能源和物质,而信息技术则改变人们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会充分挖掘人类的智力资源,而且对包括能源和物质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将起到催化和倍增作用。

由于到目前为止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因此,对信息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手段的总和。

信息技术既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技术,也包括有关信息的传递、变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由此可见,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其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久远,因为只要有了信息就要使之发挥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而各种使信息发挥作用的技术不但现代有,古代有,就是远古时代也有。就信息的传递来说,它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它是用手势来进行的;在古代,它是用烽火台和驿站来进行的;而到了现代,它是用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微波和通信卫星来进行的。三个时代的功能和效率虽然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准确和迅速地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技术如此,信息技术的其他组成部分也莫不如此。信息技术雏形虽然早已存在,但是真正作为一间技术被人们所重视,并系统地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信息的发展状况几乎是一样的。在60年代以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从60年代初期开始,计算机技术逐渐用于信息处理。70年代后,特别是进人90年代,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处理技术好像插上了强劲有力的翅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迅速发展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发展史。

古代信息管理思想

万里长城的修筑,主要目的是防御敌人的进犯,因而及时传递信息、掌握敌情是十分重要的,其信息传播技术、方法都令人叹服。长城上的烽火台就起着“信息源”的作用,白日以烟、夜晚以火作为传递信息的媒介。明代规定,来敌百人左右,一烟一炮示之;五百人二烟二炮;千人以上,三烟三炮;五千人以上五烟五炮。这种信息传递,既定性(敌人来犯),又定量(来敌人数),烟炮配合,光声并举,相互核对,几小时之内就能把军情准确地传递至千里之外的指挥机关。我国古代著名的军事家孙武十分重视信息和情报的作用,《孙子兵法》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不仅在军事上运用信息管理手段,在经济管理上也运用信息手段。唐代刘晏建立全国信息网,以迅速掌握全国各地的经济信息和物价状态。他以朝庭用驿道快马传递公文的办法,设置知院官,收集各种庄稼好坏、市场价格的变动、四方物资的余缺等情报交给招募来的“驶足”,由他们一站接一站传递。数日内可将全国各地的信息迅速传递到刘晏处,再由刘晏等人综合各地信息,做出决策。由于信息灵活,渠道多,使市场长年保持稳定,国家掌握了足够资金。虽经数十年战乱,仍保证了唐代国富民安。可见,信息管理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一、我国古代的邮驿与烽火台通信

我国最早关于通信的记载,是来自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殷即商代,亦称殷商。殷的故都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清光绪年间,在此掘得龟甲兽骨,上刻文字,后称甲骨文。甲骨文中记载着殷商盘庚年代(公元前1400年左右),边戌向天子报告军情的记述,有“来鼓”二宇。经考证,“来鼓”即类似今天的侦察通信兵。在古书《待经》中,也有“简书”的记载,‘简书”就是用兽骨刻上文字,由通信兵传递的官府紧急文书。“简书”出于殷末周初(公元前12世纪一11世纪),这也就是邮驿的前身。

邮驿与烽火台通信,都源于奴隶制国家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对通信的需要。据历史记载,在两千七百年前的周幽王时代,就有了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方法。关于烽火通信有个叫“千金一笑”的故事。故事的大意是说:周幽王有个爱妃褒姒,她虽长得很美,但轻易不肯一笑。为此,周幽王使出了个赏格:“谁要能叫娘娘一笑,就赏他一千斤金子”(当时把铜叫金子)。于是有人想出了一个点起烽火戏诸侯的办法,想换取娘娘一笑,一天傍晚,周幽王带着爱妃褒姒登上城楼,命令四下点起烽火。临近的诸侯看到了烽火,以为西戎(当时西方的一个部族)来犯,便领兵赶到城下救援,但见灯火辉煌,鼓乐喧天。一打听才知是周幽王为了取乐于娘娘而干的荒唐事儿,各诺侯敢怒不敢言,只好气愤地收兵回营。袭姐见状,果然淡然一笑。但事隔不久,西戎果真来犯,虽然点起了烽火,却无援兵赶到。原来各诸侯以为周幽王又是故技重演。结果被西戎攻下城堡,杀了周幽王,从此灭了四周。这个历史故事不仅生动的描绘了当时利用烽火台通信的情况,同时也告戒后人,不企是什么人和什么时候,都不能拿通信当儿戏。

利用烽火台传递信息,虽然较快,但只能起到报警的作用,很难满足掌握敌情,指挥作战的需要。所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政治军事上的需要,从殷商时代的“来鼓”到了周代已逐步形成了传送官府文书的更加严密的邮驿制度,并与烽火台互为补充,配合使用。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修驰道,“车同轨、书同文”,建立了以国都咸阳为中心的绎站网,制订了邮驿律令,如竹简怎样捆扎、加封印泥盖印以保密;如何为邮驿人马供应粮草;邮驿怎样接待过往官员、役夫等,形成了我国最早的邮驿法。

汉代邮驿继承秦朝制度,并统一名称叫“驿”。规定五里一,十里一亭,三十里置驿。邮驿还随着“丝绸之路”的形成而通达印度、缅甸、波斯等国。到了唐代,邮驿大大发展,全国共有陆驿、水驿及水陆兼办邮驿1600多处,行程也有具体规定,并订有考绩和视察制度,驿使执行任务时,随身携带“驿卷”或“信牌”等身份证件。

宋代由于战争频繁,军事紧急文件很多,要求既快又安全,因而将由民夫充任的驿卒改由士兵担任,增设“急递铺”,设金牌、银牌、铜牌三种,金牌一昼夜行五百里,银牌四百里,铜脾三百里。实行每到一站换人换马接力传递。到了元代,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有驿站1496处,并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明代在沿袭旧制的基础上,由于海上交通日渐发达,随着部和七下西洋,还开辟了海上邮驿。清初有官办驿站1600余处,驿卒七万余名,驿马四万多匹,归兵部主管。19世纪中叶以后,驿站经费多被官吏贪污中饱,驿政废驰。到了清朝末年,近代邮政逐步兴起,驿站的作用日渐消失,于是,1913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全部撤销驿站。

邮驿制度起源于奴隶制度的国家,盛行于封建社会,并随着封建制度的衰亡而告终结。邮驿与烽火台通信虽系历代封建王朝的御用工具,但同时也是我国进入有组织的进行通信工作的开始。它不仅在我国邮政通信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同时也为促进社会的进步、人类的文明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二、我国古代民间的通信组织

驿站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传递官府文书。一般老百姓传递信息,只有托人捎带,然而辗转传递,缓不济急,且易延误遗失。我国古书中记载着不少有关“鸿雁捎书”一类的故事,可见古代人民通信多么艰难。而今天人们依旧把鸿雁作为邮政通信的象征,又可见人民群众对邮政通信所寄于的厚望。

民间通信组织的形成,大约始于唐朝。当时主要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经商贸易的需要。首先在长安与洛阳之间,有了为民间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所得的钱,存入各地方政府驻长安的办事机构,然后再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如教取回,这也就是今天汇兑业务的萌芽。到了明朝才出现了专为民间传递信息的民信局。在西南各省也曾有“麻乡约”探亲带信的出现。相传湖北麻城县孝感乡被迁往四川开垦的农民,由于思念家乡,相约每年推派代表回乡探望,往返时带些土产和信件,而后逐渐形成民信局。

民信局开始出现于交通方便、贸易发达的沿海城市,以后逐渐发展到内地。民信局由私人经营,以谋利为目的。他们一方面是哪里有利就在那里办,偏僻地区无人管;另一方面,他们为了招揽生意,相竞为主顾提供方便,如派人上门收取信件、汇款,收费也可以记帐,等等,促使民信局得到了迅速发展。到了清同治年间(公元1821年到1874年)是民信局的最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已达数千家之多。有的在商业中心上海设总店,各地设分店和代办店,民信局之间互相联营,构成了民间通信网。

自宋、元以来,广东、福建、浙江等沿海一带的贫苦人民,有的为了谋生,被拐骗国外做苦工,这些旅居国外的侨胞,要与祖国亲友通信,或将物品和汇款寄回祖国,“侨批局”便应时而生。“侨批局” 实际上就是侨信局,因为福建方言把“信” 叫“批”,所以把为华侨通信服务的侨信局习损称为侨批局。由于侨批局对华侨服务周到,信誉卓著,几乎垄断了华侨寄信和汇款的业务。

自从外国资本主义入侵中国以后,封建统治阶级任凭侵略者侵夺我国邮权,并伙同洋人利用亦官亦洋的特殊权利,采取强令民信局登记,接受海关邮政领导,限制民信局向轮船发运邮件,并采用资本主义的竞争手段,将大部分民信局置于无法经营的境地。到1935年,民信局已被国民党强迫停办,而侨批局一直到解放前夕尚有100多家。

三、半封建半殖民地的邮政

自1840年鸦片战争后到1949年全国解放前夕止,在长达100多年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岁月中,我国邮权同遭丧失,形成了邮驿、民信局、侨批局、客邮、海关邮政、大清邮政等相继并存的混乱局面,

(一)“客邮”

自1840年中国封建王朝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资本主义侵略者打开后,中国便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首先是英国在中国领土上任意开办英国邮局,接踵而来的是法、美、德、俄、日等国也在中国领土开办起他们自己的邮局,而清政府把这些掠夺中国邮权的外国邮局美其名为“客邮”。这些所谓的“客邮”,从沿海到内地,直至边远地区的新疆、内蒙等地,几乎遍布全国。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设立“客邮”的目的,并非为了方便我国人民使用邮政,而是为了对我国进行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侵略目的而服务的。有些国家还利用“客邮”大量贩运鸦片、吗啡等毒品,走私漏税。“容邮”实际上是掠夺我国财富、毒害我国人民的场所。直到1921年在美国召开的九国太平洋会议和限制军备会议上,才通过撤销“在华客邮案”,但日本在东北和英国在西藏的“客邮”,都赖着不撤,印度独立后继承了英国在西藏的“容邮”,直到1954年4月1日才移交我国。

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最近二三十年是有史以来科学技术发展最迅速的阶段,各种高新技术像雨后春笋般纷纷出现,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信息技术,而且已经成为当代新技术革命最活跃的领域。信息技术是一间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和控制技术等构成的一间综合性高新技术,它是所有高新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它的发展是以电子技术,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为前提的。信息技术对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而其他高新技术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信息技术更快地发展。一般地讲,其他技术作用于能源和物质,而信息技术则改变人们对空间、时间和知识的理解。信息技术的普遍应用将会充分挖掘人类的智力资源,而且对包括能源和物质资源在内的各种生产要素效能的发挥,将起到催化和倍增作用。

由于到目前为止信息还没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因此,对信息技术也就不可能有一个统一而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所谓信息技术就是人类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所有手段的总和。

信息技术既包括有关信息的产生、收集、表示、检测、处理和存储等方面的技术,也包括有关信息的传递、变换、显示、识别、提取、控制和利用等方面的技术。由此可见,作为一般意义上的信息技术,其历史几乎和信息一样久远,因为只要有了信息就要使之发挥作用,不能发挥作用的信息是没有意义的。而各种使信息发挥作用的技术不但现代有,古代有,就是远古时代也有。就信息的传递来说,它是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远古时代,它是用手势来进行的;在古代,它是用烽火台和驿站来进行的;而到了现代,它是用电话、电报、电视、传真、微波和通信卫星来进行的。三个时代的功能和效率虽然不可以同日而语,但是它们的目的却是一样的,那就是尽可能准确和迅速地传递信息。信息的传递技术如此,信息技术的其他组成部分也莫不如此。信息技术雏形虽然早已存在,但是真正作为一间技术被人们所重视,并系统地加以研究、开发和利用还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情,信息技术的发展状况和信息的发展状况几乎是一样的。在60年代以前,计算机技术主要用于军事方面。从60年代初期开始,计算机技术逐渐用于信息处理。70年代后,特别是进人90年代,计算机技术、数据库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信息处理技术好像插上了强劲有力的翅膀,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迅速发展阶段。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一部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信息技术发展史。

按照数据采集功能分的话,有条码采集的手持终端,RFID读取的手持终端,NFC识读手持终端,DPM手持终端,指纹识别手持终端等等。这要看你需要哪个方面的数据采集功能了。我们超市之前用的是东大集成的,主要用来盘点货物,扫条码。

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全世界正在进入物联网时代,物联网已成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作为新型城镇化的整体运营商,金诚集团旗下多个产业已经开始布局物联网的实践落地。

物联网的定义

物联网,顾名思义,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只不过终端不再是计算机(PC、服务器),而是嵌入式计算机系统及其配套的传感器,如穿戴设备、环境监控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等。

传感器、网络、嵌入式系统是物联网三大关键技术。金诚集团咨询局认为,如果把物联网用人体做一个简单比喻,传感器相当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肤等感官,网络就是神经系统用来传递信息,嵌入式系统则是人的大脑,在接收到信息后要进行分类处理。简而言之,只要有硬件或产品连上网,发生数据交互,就叫物联网。

物联网应用领域

金诚集团咨询局认为物联网正以汽车、城市、外部应用、个人、工作场所等应用领域为代表,为人们生活提供更大便利,提高公共服务资源调配效率,甚至改变日常生活方式(图1)。

图1 物联网九大应用场景

物联网发展空间巨大,产业呈现蓬勃生机

根据最新预测,全球物联网设备的安装基数将从2015 年的154亿台增长到2020 年的307 亿台。到2025 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达到754 亿台,未来10 年复合增长率高达1721%。金诚集团咨询局预测到2020 年,出售硬件、软件和综合解决方案的物联网服务供应商年收入可达4708 亿美元,年利润达608亿美元(图2)。

图2 全球物联网设备安装基数预测(十亿台)

金诚集团咨询局认为,随着行业标准完善、技术不断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扶持,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呈现出蓬勃生机。根据数据,2015 年产业规模达到750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3%;2016年产业规模达到9300亿元人民币;到2020 年,中国物联网的整体规模将超过183 万亿元(图3)。在万物互联的大趋势下,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中国的物联网产业将延续良好的发展势头,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提供新的动力。

图3 中国物联网整体规模及增长预测(亿元)

智慧社区将成为行业新的业绩增长点

智慧社区是指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为社区居民提供一个安全、舒适、便利的现代化、智慧化生活环境,从而形成基于信息化、智能化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一种新的管理形态的社区。

金诚集团咨询局认为结合目前国内智慧社区的发展形势,为了提高住宅智能化、安全化、能源资源的消耗计量管理与远传抄表系统的建设水平,智能安防、智能消防、“四表集抄”在社区的应用进程不断加快。在各种本地数据采集传输方案中,基于网络建设成本、设备运行安全的考量和保障信息采集传输的实时性等多方面因素,无线通信方案更容易被第三方公司特别是燃气、水务等公司所接受。因此,无线网络传感技术在智能安防、智能消防、“四表集抄”等应用领域的发展将直接为行业带来新的业绩增长。

智慧农业的发展拓宽了行业的市场空间

金诚集团咨询局认为智慧农业立足现代农业,通过结合无线通信传感技术,可以实现对农业生产现场气象、土壤、水源环境的实时监测,并对大棚、温室的灌溉、通风、降温、增温等农业设施实现远程自动化控制。

在畜牧业领域,通过携带承载了牲畜包括品种、来源、免疫状况、健康状况、出生日期、颜色、畜主等个体信息的传感器。通过无线组网技术,能够在一定区域内对每一头牲畜实现准确定位与体温实时监测,及时发现疫情并避免扩散,保持养殖的肉类品质。

以上由物联传媒转载,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行业主要企业:大富科技(300134)、梦网集团(002123)、共进股份(603118)、胜宏科技(300476)、润和软件(300339)、立昂技术(300603)

本文核心数据: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全球物联网连接数量、全球物联网下游行业分布

处于市场验证期

物联网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 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体与因特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

和通信,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发 展历史悠久,可分为三个阶段:

物联网连接数超120亿个

根据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统计数据显示,2010-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数量高速增长,复合增长率达19%;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量高达126亿个。“万物物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据GSMA预测,2025年全球物联网设备(包括蜂窝及非蜂窝)联网数量将达到约246亿个。万物互联成为全球网络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下游制造业/工业占比最大

从下游领域来看,根据IoT

Analytics的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行业下游占比中,制造业/工业占比22%排在首位,其次是交通/车联网,占比15%。智慧能源、智慧零售、智慧城市、智慧医疗和智能物流分别占比14%、12%、12%、9%和7%,排在第3至7位。

2020年物联网链接内容90%属低功耗、广域网领域

2020年整个物联网90%连接属于低功耗、广域网领域。万物互联趋势下,传统移动蜂窝网络的高使用成本和高功耗催生了专为物联网连接设计的低功耗广域连接技术,对应中低速率应用场景,拥有广覆盖、扩展性强等特征,更符合室外、大规模接入的物联网应用。

2026年市场规模接近155万亿美元

根据知名国际信息技术数据公司lDC的测算,2019年全球loT市场规模为6860亿美元,到2022年,这一数字将突破万亿美元;与此同时,2019年全球通过万物互联传输的数据规模已达到14ZB,2025年传输规模则将达到80ZB。在loT行业本身的从全球来看,目前全球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标准、产业、应用、服务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整体上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正在构建,产业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移动互联网连接和工业互联网连接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根据lDC的测算数据,2020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7490亿美元,年平均增长率为1220%;预计2026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会接近155万亿美元。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物联网行业细分市场需求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物联网:即通过射频识别(RFID)(RFID+互联网)、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气体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

物联网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等各种需要的信息,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其目的是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方便识别、管理和控制。

用途范围: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路灯照明管控、景观照明管控、楼宇照明管控、广场照明管控、老人护理、个人健康、花卉栽培、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

《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圈定9大领域重点示范工程,分别是:智能工业、智能农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环保、智能安防、智能医疗、智能家居

以上就是关于古代传递信息的工具全部的内容,包括:古代传递信息的工具、物联网手持终端设备有哪些、在正统网上看到物联网产业,那是代表什么意思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