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计划2019年8月16号快报 有人设、有情感、能主动创造,微软小冰可能是最接近人类的人工智能了。经过几年的成长,她已经拥有了多种身份:画家、歌手、诗人、主持人、设计师 这一切都是基于「情感计算框架」,利用它可以培养不同性格、不同能力的人工智能,小冰只是其中之一。
在微软小冰的第七代发布会上,微软亚洲互联网工程院将这项能力开放给了全部合作伙伴。这是一套叫做 Avatar Framework 的框架,利用它可以轻松构建具有情感的人工智能助手、对话机器人、IP 角色。
这意味着你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小冰了。
用「赋生」能力重建小说人物
小冰是一个十八岁的少女,去年是,今年也是。这是她在被创造之初,就固定下来的设定。对于微软小冰的团队来说,这几年的积累并不只是孵化出了小冰这样一个单一产品,更有价值的是她背后的一套完整框架。
在与阅文集团的合作中,微软小冰通过学习《全职高手》的原著文字,重建了小说中的世界观、知识体系。利用重建的知识图谱,她把故事中的 5 个主要人物带到了现实世界,用户可以与这几个角色进行交流。这种「赋生」能力现在扩展到了 100 部小说中,比起动画、游戏、电视剧,这才更像是「神还原」。
这个案例只是 Avatar Framework 框架的一个小应用,它还有更强大的地方。用一个比喻来形容小冰和框架的关系,就是树木和森林。
小冰的商业化价值
从内容产业的角度来看,现在生产和消费的供需关系是不平衡的。人们有着各式各样的需求,但创作者的能力有限,无法满足所有人。未来我们需要高度定制化的内容,这靠人力无法满足,但人工智能却有着极大的优势。
小冰能力的背后是丰富的人工智能创造模型,根据需求生成一条条生产线。她可以在人力不参与的情况下,以极低的成本,向用户分发稳定质量的内容。这种高并发性让小冰能够在学会主持后,同时担任多个电视台节目的主持人;在学会唱歌后,同时给不同的人演唱歌曲;在学会画画后,同时创作数张作品。
这种优势在工业化中尤其重要,也让小冰在商业化中能发挥作用。微软和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共同搭建了一条纺织服装生产线,小冰设计的产品已经在 SELECTED、依文、万事利的店内上架销售。
像捏脸一样,去创建一个 AI 角色
小冰尝试不同职业的过程,其实就是孕育多种 AI beings。不管一个 AI 的人设是多么具体,都需要一个基础的底层框架来定义他,Avatar Framework 提供的就是这样的价值。他们有基于情感计算的对话引擎、被定义为交流的感官,他们能听、能说、能看、能创造,能像小冰一样无处不在。
Avatar Framework 提供的工具包就像桥梁一样,将不同公司、不同机构的需求,和微软小冰的技术连接在了一起。从现场的展示来看,它有点像游戏中的「捏脸系统」,当然除了外观之外,它还可以定义 AI 的各种人设,就像创造一个真正的生命一样。
完整的 Framework 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首先是 Profile 工具,它从 IQ 和 EQ 两个方面为 AI beings 定义人格;其次用一系列工具为这个 AI beings 调整核心对话引擎、计算机语音、计算机视觉等能力。然后又是一系列工具,让 AI beings 具有三观、知识、技能等,这样能更接近人类的特性。最后才是「捏脸系统」,利用 Avatar Framework 去驱动一个 3D 模型,让一个虚拟的 AI beings 栩栩如生的出现在你面前。
工具包中是一个个细致的调整选项,情商高不高、是不是合群、自信程度怎么样,种种参数调整下来,AI beings 就形成了独特的人设。测试工具允许你用文字的方式与他进行对话,面对同一个问题,不同性格的 AI beings 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反应。
是不是感觉像在玩一个养成游戏?Avatar Framework 还支持自动上传小说,去自动分析人物图谱,就像与《全职高手》的合作一样。创建好的 AI beings 可以具象化为对话机器人,或者一个全息的投影模型。这项技术如果用到游戏中,就可以批量生成 NPC。
小冰在发布会上展示的各种能力,让人感觉是在「天马行空」,而一幅幅画作、小冰设计的丝绸又将人拉回现实。「这都是真的,而且你将来还可以亲手创造这样的人工智能。」在明年春天,Avatar Framework 将会发布个人版本,到时候亲手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小冰」吧。
如果留在微软体系内,小冰有没有可能“发育”出另一个ChatGPT?要知道,李笛此前就是微软Bing搜索引擎亚洲区总经理。
又或者,一边是自己孵化的产品最终走向独立,另一边却要通过大规模投资来实现技术占有,对于微软来说,这是否也是一种大公司的窘境?有那么一刻,它和谷歌一定都面临过类似的创新难题。
因为时过境迁,上述问题终究是开放性的,不同的人将给出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如何,脱离了微软“母体”的小冰,的确谱写了与OpenAI不同的命运。
按照2020年的说法,小冰独立之后,微软将保持对新公司的投资权益,并授权新公司使用及继续研发完整的小冰技术。但是一位接近微软人士告诉《最话》,在独立之时,微软可能并没有在即期持有小冰的股份,而是保留了未来对小冰投资的权利。
这一点也很好理解,该人士告诉我们,在微软体系内的成长期,微软对于小冰实际上是有不少投入的,无论是人力还是其他资源。
有关股权方面的安排,小冰公司方面对《最话》表示,不方便透露。不过,根据天眼查,目前小冰的融资主体为国内架构,从股权关系上来看,并未发现微软的身影。但相关团队另有一家公司,由香港红棉小冰有限公司全资持有,而香港红棉小冰的母公司为BVI架构。
在2020年接受36氪专访时,李笛说,小冰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有自己的权力选择做什么样的事情,当然,他也表示,和微软这种血浓于水的关系,短期之内是不可能有任何的改变。
彼时,外界对于小冰的选择都表示理解,大家普遍认为,脱离大型互联网企业技术路线和统一管理框架,它将更为灵活地把握进化方向并实现商业化。
只是几年过去了,很多进展看起来还比较缓慢,甚至包括独立本身。要知道,一家公司真正的独立,不应只是内部的切割,还应包括外界的认知。到今天,当提起它来,很多人还会说——嘿,这是微软小冰。
01
在商业上,一个经常令人感到困扰的问题是,克制究竟是不是一种美德?
在2017年微软小冰第五代产品的发布会上,当时担任微软小冰产品负责人的彭爽对外说道:“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从两年前开始很多厂商都来找过我们,希望和小冰在IoT上有所整合,不仅在中国,包括日本也是。但是我们一直都保持克制,几乎全都婉言谢绝了。”
那时,外界赞美小冰的克制,认为它没有迷失于短期的利益,而是在深耕于技术能力本身。
因为这时的小冰,毕竟还是微软体系内的天之骄子,它成长于微软打造的温室,可以自由自在地去做一个擅长唱歌、画画、作诗的网络红人,也可以在大众眼中扮演一个对赚钱持佛系态度的AI玩家。
但矛盾的是,这个曾代表了通用自然语义人工智能模型较高水准的产品,受到了过多来自于外界的瞩目。在最接近商业搏杀的那一边,市场对小冰寄予的期待是颠覆级别的。
所以,在离开微软之前,小冰对外表示,要以整体赋能、联合拥有、跨界生态等三种方式逐步推进,去解决行业所面临的问题。
在2019年在第七代小冰发布会上,小冰宣布已经在金融、零售、纺织、IoT等十个领域落地,客户包括万得资讯、罗森、万科、万事利、中国联通等,商业客户覆盖到了金融、零售、汽车、地产、纺织等数个领域。
并且,小冰还否认了单纯去销售小冰技术的API,表示不会生产第一方硬件产品,不会通过大量的硬件补贴来获得OS的市场份额,同时也不会把自己局限在一个单一的领域。
而在中国市场对于人工智能的认知中,AI却是要叠加产业的,脱离于产业谈技术本身是与市场的一次背离,就像每个看AI的投资人都会对创业者问出这样一个问题:你们如何赚钱?
曾经的人工智能“四小龙”,在烧掉600亿的资金后,为了生存,最终只能选择成为AI项目实施的集成商,更为戏剧的是,这样的前沿技术落地于现实产业的场景中,泡沫顿时破灭了,你可能换来的只是客户的一句“不好用”。
以上就是关于人人都能创建 AI 角色,微软把小冰背后的“造人系统”公开了全部的内容,包括:人人都能创建 AI 角色,微软把小冰背后的“造人系统”公开了、微软小冰姐姐介绍对象吗、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