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安全如何防控

物联网0155

物联网安全如何防控,第1张

物联网的安全威胁远未见顶,物联网应用的最终追求是万物互联,实现信息共享,并通过搭建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的系统,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便利。随着物联网在社会生活中的普及,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安全风险也将随之增加。

专家建议,不同的物联网参与方可根据自身特点,有针对性地部署防护措施:物联网设备提供商要保障终端安全,引入安全开发流程提升终端安全性,并在产品上市前进行安全评估;物联网平台提供商应重点关注平台安全和设备、移动端与自身的连接是否安全。因为在平台安全中,物联网终端数据大多包含隐私信息,数据安全变得尤为重要。

“无论是家庭还是企业用户,都应把安全作为一个重要的关注点。选购产品时优先考虑采用有安全网关的产品。”专家说。用户在购买智能产品后,应该尽可能修改初始口令以及弱口令,加固用户名和密码的安全性。同时,修改默认端口为不常用端口,增大端口开放协议被探测的难度,并及时升级设备固件。

近几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就是物联网,但是现在物联网在涉密网络中存在着一些安全问题已经影响到了物联网的建设和发展。

一、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

目前物联网已经被广泛应用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如:安全监控、二维码扫描等,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未来将是一个物联网的时代。因为物联网的核心基础是互联网,因此物联网在发展中也会面临着涉密信息遭遇黑客袭击的安全问题,所以物联网迅速发展的一大阻碍就是信息安全问题。

一是物联网在应用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的应用层是三层结构的最顶层。从物联网三层结构上面分析,网络层和感知层在技术层面已经相对成熟,而应用层在重视程度和技术成果方面,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因为“数据”、“应用”是应用层的核心功能,物联网的应用层系统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理,最后将整理出来的数据和各种应用结合起来。例如:物联网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就是通过对医疗数据处理、整理,然后结合平台系统进行应用的。物联网的应用层作为数据的最终接收方,在信息安全问题上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是物联网在网络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物联网的网络层是三层结构的中间层,主要功能为“输送”,所以也可以称为输送层。从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上分析,网络层起到了一个纽带的作用,连接物联网的感知层和应用层。因为网络层需要对感知层的信息进行获取,然后安全的传送到应用层,所以物联网在网络层也存在着信息安全的问题。因为物联网的基础核心是互联网,而互联网具有不稳定的环境特点,所以物联网在传输层面很容易成为不法分子窃取信息的目标。

三是物联网在感知层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感知层在物联网的三层结构中,处于最基层,也是最容易攻破的一层。因为感知层主要的功能就是对与数据信息进行获取。

二、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应对的措施

一是物联网在应用层的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应该加强对数据应用的安全管理。对此主要分为几个方面:(1)对数据的访问权限加以设计,因为客户群体的不同,分别设计出不同的访问权限。这样可以有效地限制用户的应用操作,保证了相同客户群体的信息安全;(2)加强对数据认证制度的管理,例如密钥技术,一定要加强认证的制度,防止不法分子侵入,窃取用户信息;(3)对网络犯罪分子加大打击力度,在这点上,一定要对窃取信息的不法分子加大打击力度,在法律上面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4)对不同网络之间的管理进行融合,因为不同的网络有着不同的技术管理很容易给不法分子提供攻击空间,所以希望在未来建立起一个可以集中管理的数据中心。

二是物联网在网络层的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需要解决的就是节点问题。对此主要分为几方面:(1)在点对点的对节上进行加密系统处理,然后再对信息进行传输,这样就可以有效的把信息集中起来,保护信息在传送过程的安全;(2)在端对端的节点上进行加密系统处理,对于不同的用户信息可以采用不同的加密条件,这样可以更加灵活有效的保护用户信息安全;(3)加快跨网认证,只有减少输送时间,才能有效的减少不法分子的攻击空间,从而保护用户的信息的传输安全。

三是物联网在感知层的应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措施,需要做的就是提高识别技术,直接有效保护rfid方面的安全,消除感知层面的安全隐患。例如:指纹识别,就是对用户身份进行标签处理。除此之外,还要提高传感器的技术操作,对安全路由和用户的安全信息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加大保护用户隐私信息的力度。

未来的世界就是一个物联网的发展的世界。但是现如今我国的物联网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尤其是用户隐私信息的泄漏问题。对于物联网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逐步解决。只有解决了信息安全的问题,保护了用户的信息安全、保护了人们的经济财产安全、保护了国家的安全,物联网才能够迅速发展,才能迎来中国的信息化时代。

安全物联网  (Internet of Things in Safety)是在自然资源、交通、住建、水利、能源、文旅古建及其他存在安全隐患的领域,利用传感器、大数据、BIM、GIS及AI等技术,建立泛在安全物联网监测预警系统。

通过在目标监测区域部署多源高精度传感器,并利用无线通信方式形成自组织的网络系统,协同完成对监测目标结构安全状态的实时感知、采集和传输。

同时,借助嵌入式人工智能边缘计算和云计算技术,对监测目标进行智能分析,实现监测预警和超前预测预警,最终达到安全感知、智慧管养和平安中国的目的。

安全物联网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强国:灾情是中国国情日益重要的组成部分,防灾减灾能力是多灾之国综合国力的有效构成要素。

安全物联网技术和行业的发展是提升国家应对自然灾害和基础设施灾害的综合防灾减灾能力的重要支撑。

惠政:公共安全是新型智慧城市的明确诉求,安全物联网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构建城市智能基础设施,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精确化、智能化,最终提升政府的行政效能和城市管理水平。

为民:随着城镇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持续发展,人民群众日常高度依赖基础设施,同时基础设施领域灾害的发生也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安全物联网可以为各类基础设施提供实时安全监测预警系统,从而避免和减少重大灾害的发生,实现从救灾向减灾的战略转变。

兴业:安全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还覆盖工业生产安全、基建施工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 安全物联网的应用场景还覆盖工业生产安全、基建施工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领域。

百度百科-安全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安全?物联网安全问题有哪些:

广义物联网:物联网是一个未来发展的愿景,等同于“未来的互联网”,能够实现人在任何时间、地点、使用任何网络与任何人与物的信息交换,以及物与物之间的信息交换。

狭义物联网:物联网是物品之间通过网络连接起来的局域网,不论该局域网是否接入互联网,只要具有感、联、知、控(用)四个环节,都属于物联网的范畴。

物联网市场规模快速增长,联网设备数量持续增加。近年来,随着NB-IOT、eMTC、Lora等低功耗广域网商用化进程不断加速,日益增长的物联网平台带来了服务支撑能力的迅速提升,以及边缘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不断注入,物联网产业迎来了快速增长。

 物联网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物联网的英文名称叫“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简而言之,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严格而言,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中非常重要的技术是RFID电子标签技术。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Internet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预计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年内物联网就可能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国际电信联盟2005年一份报告曾描绘“物联网”时代的图景:当司机出现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主人忘带了什么东西;衣服会“告诉”洗衣机对颜色和水温的要求等等。

物联网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然后将“物联网”与现有的互联网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整合,在这个整合的网络当中,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在此基础上,人类可以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达到“智慧”状态,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间的关系。

物联网是利用无所不在的网络技术建立起来的,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就提出,“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2005年,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

物联网安全的基础:

1、是各种感知技术的广泛应用。

2、是一种建立在互联网上的泛在网络。

物联网不仅仅提供了传感器的连接,其本身也具有智能处理的能力,能够对物体实施智能控制。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化”时代的重要发展阶段。

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

其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其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也就是物物相息。

物联网通过智能感知、识别技术与普适计算等通信感知技术,广泛应用于网络的融合中,也因此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物联网用途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等多个领域。

针对物联网设备的安全评估,这里总结七种评估方式,从七个方面对设备进行安全评估,最终形成物联网设备的安全加固方案,提升黑客攻击物联网设备的成本,降低物联网设备的安全风险。

硬件接口

通过对多款设备的拆解发现,很多厂商在市售产品中保留了硬件调试接口。通过 JTAG接口和COM口这两个接口访问设备一般都具有系统最高权限,针对这些硬件接口的利用主要是为了获得系统固件以及内置的登陆凭证。

弱口令

目前物联网设备大多使用的是嵌入式linux系统,账户信息一般存放在/etc/passwd 或者 /etc/shadow 文件中,攻击者拿到这个文件可以通过John等工具进行系统密码破解,也可搜集常用的弱口令列表,通过机器尝试的方式获取系统相关服务的认证口令,一旦发现认证通过,则会进行恶意代码传播。弱口令的出现一般是由厂商内置或者用户不良的口令设置习惯两方面造成的。

信息泄漏

多数物联网设备厂商可能认为信息泄露不是安全问题,但是泄露的信息极大方便了攻击者对于目标的攻击。例如在对某厂商的摄像头安全测试的时候发现可以获取到设备的硬件型号、硬件版本号、软件版本号、系统类型、可登录的用户名和加密的密码以及密码生成的算法。攻击者即可通过暴力破解的方式获得明文密码。

未授权访问

攻击者可以不需要管理员授权,绕过用户认证环节,访问并控制目标系统。主要产生的原因如下:

厂商在产品设计的时候就没有考虑到授权认证或者对某些路径进行权限管理,任何人都可以最高的系统权限获得设备控制权。开发人员为了方便调试,可能会将一些特定账户的认证硬编码到代码中,出厂后这些账户并没有去除。攻击者只要获得这些硬编码信息,即可获得设备的控制权。开发人员在最初设计的用户认证算法或实现过程中存在缺陷,例如某摄像头存在不需要权限设置session的URL路径,攻击者只需要将其中的Username字段设置为admin,然后进入登陆认证页面,发现系统不需要认证,直接为admin权限。

远程代码执行

开发人员缺乏安全编码能力,没有针对输入的参数进行严格过滤和校验,导致在调用危险函数时远程代码执行或者命令注入。例如在某摄像头安全测试的时候发现系统调用了危险函数system,同时对输入的参数没有做严格过滤,导致可以执行额外的命令。

中间人攻击

中间人攻击一般有旁路和串接两种模式,攻击者处于通讯两端的链路中间,充当数据交换角色,攻击者可以通过中间人的方式获得用户认证信息以及设备控制信息,之后利用重放方式或者无线中继方式获得设备的控制权。例如通过中间人攻击解密>

云(端)攻击

近年来,物联网设备逐步实现通过云的方式进行管理,攻击者可以通过挖掘云提供商漏洞、手机终端APP上的漏洞以及分析设备和云端的通信数据,伪造数据进行重放攻击获取设备控制权。例如2015年HackPwn上公布的黑客攻击TCL智能洗衣机。

以上就是关于物联网安全如何防控全部的内容,包括:物联网安全如何防控、物联网时代信息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什么是物联网安全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