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辉煌中国》的观后感

物联网0150

如何写《辉煌中国》的观后感,第1张

纪录片《辉煌中国》通过壮观震撼的大规模航拍现场、生动热络的百姓生活现场、让人感动的一线生产现场等,展示了中国五年来取得的的辉煌建设成就,展示了普通百姓的自豪感和获得感,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第一集 圆梦工程

百年前的《建国方略》,孙中山先生构想了这样的宏伟蓝图,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发展电力事业……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振兴中华”。本集将透过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领略五年来,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如何编织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集 创新活力

这五年,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竭,中国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本集选取的这些创新故事,讲述着中国科技创新,正如何让百姓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

第三集 协调发展

走遍东西南北,本集记录下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记录下扶贫干部的汗与泪、记录下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记录下“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记录下一个个特色小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兴起。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规划版图、谋划未来。

第四集 绿色家园

翻越海拔6000米的高原,下潜到南海300米以下的海底,穿过大兴安岭的密林,飞翔在华北大地的上空……本集讲述的绿色发展故事,是五年来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百姓身边的巨大改变。

第五集 共享小康

在绿色的田野中,在大山深处的课堂里,在守护百姓安全的“天网”下,在世博会的文化舞台上,还有长寿之乡的养老小院、小岛医院的点赞墙……一位位百姓,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倾诉着五年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自豪感。

在飞速发现的科技时代,大国重器发挥了罕为人知的作用。高铁、大飞机、北斗卫星等取得了耀眼的成就,特别是北斗卫星。那么,北斗卫星对我们生活有哪些影响呢?

北斗卫星在生活中的很多领域都有着突出的作用及影响,比如在通信、交通、地图、金融、安全等。

1在通信方面。正是由于北斗卫星的存在,使通话变得方方便便,使通话能在广阔的范围没接受通话信号,信号覆盖范围大,北斗卫星的通话加密技术,使通话更加的安全,隐私更加的不易泄露。

  2在交通方便。北斗卫星渗透交通驾驶等,正是由于北斗卫星的存在,才研发了自动驾驶技术,使无人驾驶成为了可能。无人驾驶技术使人类出行更加方便,在疫情的当下,无人驾驶汽车运输既保证了人类对物资的需求,也保证了疫情防控安全。

  3在地图方面。北斗卫星的存在是手机地图应用的前提,高德、腾讯等地图的应用,正是因为北斗卫星的存在。使人们的出行更加的方便快捷,出门不用担心迷路,有地图为我们导航,可以通过地图,来搜索自己想要去的地方,以及周边的娱乐场所、住宿场所、饭店等,使人们生活更加的便捷。

  4在金融行业。北斗卫星高精度、高准确的系统在金融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正是由于北斗卫星的存在,在规范交易行为,推动金融行业的健康发展上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5在安全方面。北斗卫星的存在,使地理位置更加的明确,无人机的研发及北斗卫星的应用,在侦查、办案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北斗卫星意义重大,方便我们正常生活的同时,也保证了我们生活的质量,保障了我们生活的安全。

欢迎点击下图进入海事局船员申报系统电子平台!

点击进入《《《船员申报系统电子平台

以智惠民 水上畅行

——海事监管服务信息技术运用亮点扫描

加快海事“三化”建设,助力交通先行发展。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海事人坚持创新驱动,探索向科技要安全、要资源、要效益的新路子,激发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服务新动力,创新水上交通安全监管服务模式,践行水上交通安全发展新理念。

顶层设计:智慧成网 畅享一站式服务

古诗有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在最高层次上统揽全局,才能将所有细节尽纳眼底。

经过周密酝酿与细致筹备,交通运输部海事局于2011年发布了《海事信息系统顶层设计》,明确了智慧海事的总目标为:对内协同管理、对外提供“一站式”服务。按照顶层设计,他们成立了中国船舶动态监管中心,推广应用海事协同管理平台和综合服务平台。

“以前海事系统的各项业务都各自独立,查验船员信息、船舶信息、通航信息等,都要登录不同的平台查询,一个行政相对人有很多个账户。通过应用这两个平台,我们搭建了各项业务高速互通的网络,实现了各个业务部门和各地海事部门横向、纵向联通,每个行政相对人只需拥有一个账户,一次登录,便可‘一站式’办理所有业务。”部海事局信息处负责人介绍说,目前,“两平台”已集成接入了航运公司安全管理系统、海事法制管理系统等10余个应用系统,累计注册用户2万余人。

“海事信息系统顶层设计”就像一张高速公路网,打通各类海事业务应用中的“信息壁垒”、消除“信息孤岛”,激发海事信息资源的综合效能,达到了“1+1>2”的效果。

AIS信息服务平台:天涯变咫尺 便利触手可及

“我在家里就能知道他的船在哪里航行,是否安全,放心多了。”说起AIS信息服务平台,海嫂张静的脸上微笑自然绽放。

互联网时代,对政府部门来说,掌握数据进行分析,并提供公共服务才是王道,海事概莫能外。2015年2月4日,由交通运输部海事局自主研发的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utomatic Identification System,简称AIS)信息服务平台正式上线运营。这是中国首个免费对外开放的实时查询船舶动态的官方平台,也是海事系统充分利用大数据,发挥专业优势,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便民惠民的一项新的成果。

AIS信息服务平台以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建设的AIS岸基网络系统为基础,采用当前最新的大数据处理技术,通过基于S57标准电子海图数据的OGC海图切片服务,集成了中国沿海及内河AIS船舶信息、船舶劳氏数据信息、港口基本信息、潮汐预测信息、气象信息等综合数据,具有沿海数据覆盖范围广、数据更新频率高、数据准确等优势。初步估算,AIS信息服务平台掌握日均船舶数量35万艘的动态数据,由于权威可靠的数据来源,该平台受到了用户的高度认可。

AIS信息服务平台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它让远在天涯海角的船舶信息,近在眼前,使得船舶调度更加精准。“以前,电煤船都会按照作业计划,按部就班地进行航行。如今,有了AIS信息服务平台,这种操作模式正在渐渐发生改变。”中海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楼于海举例说,通过AIS信息服务平台,电煤船在港口出发前,通过查询目的港的实时船舶动态,了解到目的港滞港船舶较多,如果按照正常作业计划,到了以后会滞港,影响正常作业。于是,调整航行计划,采取经济航速,既避免了滞港又节约了成本。

受益的不只限于航运企业,还有港口企业。港口企业通过AIS信息服务平台能准确掌握船舶的一举一动,便于合理安排调度和管理。

AIS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船舶实时定位功能,给保险公司、海事法院等相关单位也带来了便利。比如,针对船舶肇事逃逸等行为,海事法院部门可以对其进行精确定位。AIS信息服务平台在应急处理中同样可以大显身手。船舶在航行过程中,如果突发意外事故或者应急情况,该平台的实时定位和历史轨迹回放等功能就会大显神通,帮助救援。

口袋工程:将幸福装入船员口袋

“有了海事局的‘幸福船员’微信和APP客户端,真是方便多了,只要带着手机,就能把所有东西放进口袋里,既可以查看个人培训、考试、发证信息,还能查询相关服务机构、培训机构、体验机构信息,就连气象信息也有,还能随时查询各类法律法规,管理规定。”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轮机长朱晓亮曾感慨地说。

船员口袋工程是海事部门“互联网+”在船员管理和服务领域中的应用,通过移动互联、大数据、物联网、O2O等技术为船员提供服务,为海事许可、监管和服务提供一体化的平台。

船员口袋工程是一项综合的船员信息化服务工程,实现了从“网上海事”到“指尖海事”的提升。该工程包括移动服务平台、自助服务平台、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和远程考试平台,其中移动服务平台提供短信、微信、APP应用等服务,自助服务平台为船员提供自助式信息查询、准考证打印、证书申请、任解职手续办理、缴费等服务。远程教育培训平台是通过电脑和手机终端为船员提供远程教育和培训。远程考试平台是通过在基层海事站点安装远程考试终端,实现船员考试随到随考。

虽然船员每天的工作都是与冰冷的江河湖海和钢筋铁板打交道,但是通过口袋工程,他们感受到了海事部门最质朴的关怀。船员口袋工程真正击中船员业务办理中的“痛点”,大大提升船员幸福指数。目前海事船员短信、微信用户已达56万,共计发送各类服务信息350万条。

电子口岸查验系统:查验手续 一“网”搞定

海事部门作为口岸查验部门,承担着保障船舶航行安全和船舶进出口岸畅通等重要职责。传统的口岸查验模式,需要船舶代理携带船舶证书、文书、船上人员证件、货物等资料到各查验部门申报。为完成一艘船舶的进出口岸手续,船舶代理往往需要往返于码头和查验机构,申报时间长、成本高,很容易造成因手续办理时限长,船舶不能按计划进出港,进而影响港口泊位使用效率和口岸通关效率。

这一状况随着天津海事局牵头开发的“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电子查验系统”开通成为历史。这个系统以天津电子口岸为平台,将海事、海关、检验检疫和边检四家口岸查验单位独立的查验信息系统进行整合,实现了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查验“网上申报、远程打印”的功能。

据天津市船舶报检协会测算,这一无纸化电子查验系统,仅在天津口岸每年可为船舶公司节约运营成本约9000万元,为港口增益约3600万元,为代理企业节约约360万元,累计效益约13亿元。

各地海事部门为提升口岸查验效率,推出的创新举措还有很多。如今进出南沙港的国际航行船舶通关只需要2分钟,这是南沙自贸区建设以来,南沙海事处推出的一项创新举措。

南沙海事处积极协助推动“国际船舶进口岸审批”业务“单一窗口”上线运行,争取上级支持落实国际航行船舶登记特殊政策,协助完善南沙自贸区网站栏目、口岸管理信息“三互”合作机制等项目建设。目前,该海事处海事口岸管理工作已与南沙自贸区的“单一窗口”实现对接,完成船舶进出口岸申报许可和查验、海运危险货物申报审批和核验流程信息化工作。

智能终端:将执法行为“晒”在阳光下

江苏镇江征润洲海事处执法人员在定易洲锚地巡查时发现一艘名为“溧水机XXX”的船舶涉嫌超载运输。海事人员登轮检查,但该轮船主拒绝出示证书。执法人员随即通过“海事通”对船名进行核实,发现海事信息系统内并无这艘船舶。执法人员再次对该船船名位置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发现在“溧水机”后面隐约被除去了“1”这个数字。经核实船上的《航行日志》,确定了其船名,“海事通”当场验证得到证实。在铁的证据和事实面前,该船主承认因超载运输货物,为逃避执法人员检查而涂改船名的事实。

“海事通”是江苏海事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的一款移动办公执法终端,是海事执法智能终端的重要组成,也是网格动态监管模式的重要硬件支撑。“海事通”具备强大的现场综合查询功能,不仅可以查询船舶基本数据、船舶签证情况、在港船舶动态、重点跟踪船舶查询、滞留船舶查询等各项业务数据,而且可以查询海事相关法律法规,为现场执法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如今“海事通”已经走向全国海事系统。海事工作人员在海事搜救现场、行政执法和证据搜集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海事通设备,及时记录和传输现场实况,克服了过去单纯用语言无法全面正确描述事件的缺陷,保证了执法信息传递的准确及时,推动执法管理活动的快速化和扁平化。

张家港海事局海巡艇“0872”巡航时发现F2黑浮、F4黑浮损坏,FB61红浮发生位移,海事执法人员立即用配备的“海事通”拍照功能进行了拍摄,并附文字说明后通过“网格部件异常”栏目将该事件迅速报告指挥中心,指挥中心又及时通过流转系统采集将相关信息报送至上海航标处,由于图像、文字信息直观、清晰,航标部门很快就成功修复和归位了航标,为维护水上交通秩序提供了保障。

智能终端除了“海事通”,还有海事执法记录仪,执法人员的一言一行、与行政相对人有接触的一切活动,海事执法记录仪都实时、准确记录,有效增加了执法的透明度,保证执法公开、公平、公正。

执行现场巡航任务的江苏海事局海巡艇“06862”行至万方码头,发现加油船“恒达8”正在为“金穗”轮供应燃料油。按照相关管理规定,供油作业需向海事部门报备后方可实施。以往现场检查时,遇到类似情景需要向指挥中心核实,如今,有了全程执法信息化,海事执法人员只需打开随身携带的“海事通”终端,进入管理系统,就能在线核实。在核实该项作业的报备记录后,执法人员便录入检查结果,随后收起“海事通”,继续巡航。这段过程,被其肩上的海事执法记录仪一一记录,这些实时、准确的内容会自动上传到服务器,进行备案。

电子巡航:“智造”虚拟执法员 让监管高效无死角

在广东佛山三水海事处河口监管点,海事工作人员老张像往常一样,开始了新一天的巡航。只见他熟练地操作起水上交通智能管理系统,按照规定的“电子巡航”步骤,选定、点击、放大、转换……几秒钟内,辖区水域的实时视频图像就在屏幕上自动接力显示出来。仅仅花了20分钟,他就完成了当天的巡航任务,而在过去,这至少需要跑5个小时现场才能完成。随后,老张麻利地填写完巡航日志,又投入到下一项紧张的工作当中。

从5小时到20分钟,这就是电子巡航的神通。

电子巡航,即用虚拟海巡艇在电子巡航平台上对辖区水域实施现场巡航。这项科技监管手段通过整合船舶交通管理系统、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无线甚高频和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可将船舶航行的动态信息实时显示在海事监管人员面前。

“电子巡航为我们‘智造’了3300多名虚拟执法人员,全天候不间断地按照指令做好水域监管,发现异常自动预警,像3300多名‘哨兵’。”广东海事局科技信息处处长王继洪说,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任何一艘在广东海事局管辖的水域内航行、停泊和作业船舶,它的静态数据,如船名、船长、起止港、运载货物;它的动态数据,如位置、速度、航向、航迹;它的关联交通数据,如码头靠泊、锚地锚泊、航道船舶航行秩序情况;它所在区域的水文数据,如风力、风向、能见度、潮汐情况,均能在海事局指挥中心和各分中心实时动态显示和存储,并能随着船舶的航行自动在各辖区VTS分中心之间传输。

现在,海事系统正在全面推进电子巡航的广泛应用,以利用电子手段为船舶提供更优质海事服务并有效减少水上事故发生。通过电子巡航,他们解决了长期困扰水上交通安全监管的难点:解决了无法实时动态掌握辖区所有船舶信息的难点,做到了如指掌;解决了派船派人却没有目的巡航的难点,做到了精准登轮检查;还做到了能够在应急救助时对事故船快捷了解,并调动所有应急人力和物力资源打出组合拳,迅速有效地救助。

北斗卫星导航:厘米级精度征服用户

悬于夜空的北斗七星,千百年来为华夏子孙指明着季节与方向,如今,一颗新的北斗卫星绕行在地球上空,用更加精准的定位延续着“北斗”这一名称自古以来的使命。它不仅是中国的“北斗”,更是世界的“北斗”,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卫星导航系统,它一跃跻身国际行业标准的前茅,造福全球。

2014年11月,在伦敦召开的IMO MSC 94次会议上,全体成员一致通过认可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成为全球海事无线电导航系统组成部分,这标志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取得了进驻国际海事领域的“通行证”,与美国GPS、俄罗斯GLONASS获得了同样的国际地位。

在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和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的共同组织下,北斗海事国际标准推进与实施工程顺利开展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可为用户提供全天候与高精度的定位、导航和授时服务,能广泛应用于船舶航行导航、水上交通管理、船舶遇险搜救和港口作业与物流等领域,提高海事作业效率,并确保航行安全。

覆盖亚太地区的服务信号监测评估表明,北斗系统服务性能不仅满足指标要求,在部分地区服务性能更优于10米。在北京、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等地区,定位精度可达7米,而在东盟国家等低纬度地区,定位精度可达到5 米左右。东海航海保障中心进一步研究建设的北斗导航卫星地基增强系统(北斗CORS系统),甚至可以将三维定位精确到厘米级。“在这之前,我们的定位都只能精确到米,像码头升降、船舶靠泊、海底管道铺设和海上钻井平台建设这些工程在作业时,精确到米级的定位容易产生比较大的误差。”北海航海保障中心副主任柴进柱介绍说,“实现厘米级的定位服务,打破了国外导航系统的技术垄断,为一些精度要求高的工程提供自己的定位服务。”在洋山港E航海平台中的高精度船舶定位、中国自主建造的海上石油钻井平台站桩定位等现场,北斗CORS系统都大显神通,证明了自己的雄厚实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产业提升,标准先行”。国际海事组织对北斗系统作为全球海事无线电导航系统组成部分的认可,正表明我国智慧海事建设的高要求和高水平,预示着插上科技信息翅膀的海事事业正越飞越高。

;

篇一

哇……哇……一个生命诞生了,母亲历经千辛万苦,怀胎十月,将我带到这个美妙的世界。从那刻起,孝敬父母,就已成为了我的责任。

我的到来,给母亲带来了一项艰苦而又永不停歇的工作,刚刚来到这个世界的我,不会穿衣,不会吃饭,甚至不会讲话,是母亲含辛茹苦的呵护我成长,手把手的教我做事,那刻,我更加坚定的认为,孝敬父母,是我应尽的责任。

时间也随着慢慢流逝了,我也在慢慢地长大。在我上幼儿园的时候,母亲帮我买了一个玩具熊,因为我常常会在进入幼儿园大门时,号啕大哭。这件事困扰了父母许多时日,想想过去,真的是愧对于母亲。所以,才更要孝敬她。

如今,儿时不懂事的我已消失,现在的我,已是一名正式的中学生,我已不再是儿时让母亲伤透脑筋的淘气鬼。我现在会帮助母亲做事了,而不是处处都要母亲帮忙。此刻,我,一定会尽我所能,好好孝敬父母,我将把此任务视为我的重大责任,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会做个懂事听话的孩子,会像当初您呵护我一般孝敬您。

孝敬父母,是我的责任。不要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和父母起争执;不要因为听不惯父母的唠叨,而感到厌恶;不要因为不习惯父母的处事方式,而感到愤怒。因为,这是她们爱我的表现,是她们担心我会走人歧途的表现。

我知道,她们是爱我的。虽然在父母身边,有时会像是手脚上有桎梏,会失去自由,但是,我明白,无论何时何地,长得多大,在父母心中,永远是一棵长不大的小树,永远离不开父母精心呵护的环境,因为,我在父母心中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

孝敬父母,是我的责任。体谅她们,是我的责任,理解她们,也是我的责任,她们为我做了太多太多,即使她们是错的,那也是她们关爱我的表现。

我想说:“爸、妈,你们辛苦了,就算你们要为我戴上桎梏,我也心甘情愿。”

孝敬父母,尽自己所能,为她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这是我的责任,同时也是我必须完成的。

责任有多大哪怕只能够为父母洗洗碗、捶捶背,也是父母的欣慰。

有句话说得好:“心有多大,路就有多长。”同样,我的责任就是孝敬父母。

篇二

在人生漫长路途又遥远的一生中,有许多的人我们都应该要去感激,感激他们给予我们的勇气或者知识等。而我十分的感激我的一个朋友。

是这朋友,是她教会了我,让我懂得了做人要乐于助人,互帮互助要对他人进行别人需要的帮助还有舍已为人。

曾经的我十分的没有爱心,并不懂得奉献,有什么好吃的零食从来不会跟谁分享,看见别人需要帮助时也不会伸出助的双手。只会自己顾自己,就顾得自己开心就行。可是我的那位朋友却与我不同,对任何人都会无私的奉献,宁可自己没有也会让给其他人。这也包括我,她的无私、乐于助人、舍已为人感化了我。

记得那一次放学回家,却下着大雨。我没有带雨伞,可是雨无情的下着,根本没有停的意思。此时我的心情就如这场该死的雨天,根本就晴朗不起来。这时候,我那位好朋友出现了,她穿着依稀粉红色的连衣裙举着一把伞走到我的面前,她轻生的对我说:“你肯定是没有带伞吧。你看看你的表情,现在真的是比哭还要难看呀”我只好苦笑的对她说:“是啊,可怜死我了呢,这该死的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停下来呢。不过,看来要等很久,你怎么好不回家呢”我的朋友她继续对我说:“我的伞给你用吧。”她并没有回答我之前的那个问题,只是关心得看着我对我说这。“诺。给你吧。”她把伞递给我了,而我担心的看着她,她就仿佛是看穿了我的心思似的,又对我说:“你放心啦,我不需要着把雨伞了。我刚才已经给我的爸爸打过电话了,我爸爸等下就回来接我了。你放心吧,不用担心我的啦。”我听了之后,又抬头看看了下着的雨,伸手接过雨伞后,对他说了声谢谢之后就走了

直到后来她转学走了,我才知道那天他爸爸本根没有来接她,她一直在雨中等了许久许久听说那天她还发烧感冒了我十分的感动,心中不知道被什么东西给击碎了

她,我的这位朋友,我十分的感激她的。知道吗,就是她教会了我要懂得乐于助人,要对他人伸出爱之手,让我学会了舍己为人。是的,她,就是我最感激的一个人。你们呢。有没有最感激的一个人呢,说出来吧,他有没有给你勇气或者知识呢。

篇三

3月13日上午,机关党委组织全体党员观看了《厉害了我的国》。之前就从电视和网络上吸收了一些信息,观影后过去零散化的信息得以系统全面,从而印象更加深刻。

着重回顾了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的发展和成就。回顾十八大以来的五年,无数的光辉时刻都是我们亲身经历,如直径500米的世界的射电望远镜、可以抗击15级台风的海上钻井平台、量子通信卫星、大飞机和一系列桥梁、高速公路网、调整铁路网、和谐号和复兴号高铁、以洋山港为代表的七大港口进入世界十强、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等很多很多,不胜枚举。

在列举我国雄厚和科技和经济实力的同时,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不畏艰险、埋头苦干、开拓进取、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搞射电望远镜的那位老先生一辈子主要就做成了这一件事,终生无撼,多么感人。

用了较大的篇幅,描绘在扶贫帮困上升为国家战略后,各级政府、各行各业向贫困宣战的事例,特别着重提到西藏农牧民的异地搬迁,年轻干部无论工作多难也要坚持做到底的决心,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先富帮后富最终走向共同富裕、小康路上不让一个同胞掉队的优越性。

通过生动具体的故事,不断唤取观众的回亿,使观众在惊叹和欢呼的同时,不得不发自内心地信服,因为这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就发生在我们身边,我们就是见证者。

集中体现了中国精神、中国力量,集中表达了中国发展和崛起的方式和依靠对象,明确告诉世界我们走的是一条区别于以住大国崛起后所走的道路,走的是互利共赢的和平发发展的道路。

在观影的过程中,内心自始至终洋溢着一种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幸福感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8篇厉害了我的国观后感8篇。回想几十年前的过去,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青年时期,国家还不富裕,老一辈人讲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什么时候能吃上一餐饱饭,尽管那时到处都是庄稼。今天的情况我们过去怎么想也想不到,真是天壤之别。想想过去,再看看今天,每个人都会自觉地感叹到:厉害了我的国!

一、第一集圆梦工程

百年前的《建国方略》,孙中山先生构想了这样的宏伟蓝图,要修建约16万公里的铁路、160万公里的公路,开凿并整修全国水道和运河,建设3个世界级大港,发展内河交通和水利,发展电力事业……在他看来,只有这样才能“振兴中华”。

本集将透过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上海洋山港自动化码头、中国移动互联网等一个个超级工程,领略五年来,一张张中国基础建设的大网如何编织起人民走向幸福、美好的希望版图,托举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第二集创新活力

这五年,从移动支付到共享单车,从“中国制造2025”到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从空天领域、海工领域,到芯片等尖端领域,再到参与大科学计划,中国的创新动力源源不竭,中国的创新人才不断涌现。

本集选取的这些创新故事,讲述着中国科技创新,正如何让百姓生活更为便捷,让企业发展更具活力,让国家实力更加强大。

三、第三集协调发展

走遍东西南北,本集记录下天梯上孩子们的笑容、记录下扶贫干部的汗与泪、记录下姑苏小镇城乡统筹的奇迹,记录下“闽宁模式”东西部牵手的成功跨越,记录下一个个特色小镇、中心城市、城市群的兴起。

从长江经济带,到京津冀一体化,再到萦绕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的雄安新区。中国,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规划版图、谋划未来。

四、第四集绿色家园

西方的工业化进程,中国的快速发展,都经历了自然界的报复。面对经济增长和保护环境的矛盾不断加剧,取舍之间,考验的是决心、勇气和担当。这五年,绿色发展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建设美丽中国的行动不断升级提速。

翻越海拔6000米的高原,下潜到南海300米以下的海底,穿过大兴安岭的密林,飞翔在华北大地的上空……本集讲述的绿色发展故事,是五年来真真切切发生在中国百姓身边的巨大改变。

五、第五集共享小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大批民生工程正在惠及全体人民。

在绿色的田野中,在大山深处的课堂里,在守护百姓安全的“天网”下,在世博会的文化舞台上,还有长寿之乡的养老小院、海岛医院的点赞墙,一位位百姓以他们的亲身经历,展示着五年来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自豪感。

六、第六集开放中国

实践证明,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面对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中国的态度是响亮的。从北京APEC到杭州G20,从达沃斯论坛到厦门金砖会议,更多中国理念、中国方案正在得到世界的广泛认同。今日的中国,正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扩展资料:

港珠澳大桥、胡麻岭隧道、郑万铁路、复兴号……5年来,中国的这些大型工程建设,引发世界惊叹。在已经播出的第一集《圆梦工程》中,跟随飞跃山海的镜头,中国5年来在基础建设领域绘就的壮丽版图清晰呈现,收获了网友们的点赞。

制作精良,创意满分:

2017年9月19日晚8时,《辉煌中国》正式播出。这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6集电视纪录片。全片的总脉络是围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来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

而为了拍成这部片子,制作组花了许多心思。8个摄制组历时3个月,走遍了全国31个省区市,拍摄了近3200个小时的高清纪实素材、300多个小时的航拍素材,采访了108位人物,记录下众多珍贵的历史瞬间。

成片是在上千个成就案例中,精选展现了65个典型的成就故事、250个成就点位,并将5年来近200组国家成就数据呈现于荧屏。拍摄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完成了对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进行全景式、权威性梳理总结的任务。

《辉煌中国》在创作上更特别的地方,是采用了“内容众筹”的创新方式。制作方搭建创作平台,面向全国征集5年来百姓眼中的成就故事、百姓身边的巨大变化,由百姓自己讲述精彩“中国故事”,众筹案例线索、照片、短视频等逾万条。

从创作阶段开始,就形成全民参与、全民互动、全民拍摄、全民接力的“讲辉煌”、“赞辉煌”的互动传播。除了纪录片本身的制作精良令网民喜爱,片中原创的主题曲《新的天地》也在网上引发不小反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辉煌中国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纪录片《辉煌中国》开播 网友点赞国家五年成就

众所周知,2022年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之年。转型的关键就是用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替代国民支柱性行业房地产,关于这一点,相信已是共识。

关键问题是,在现在这个过渡阶段,疫情和俄乌危机两只黑天鹅的影响之下,国内经济减速转弯受到很大掣肘,以至于国内重启房地产行业“夜壶”的猜想和言论开始凸显,经济稳增长真的又要靠房地产?

五一假期前两天,国家多个重磅会议针对房地产发声,引发热论。其实仔细看,国家会议关于房地产这个板块的描述,就能搞明白这本质上是个“既要,又要,还要”的套路。

既要 居民加杠杆买房,拉动地方经济;

又要 房价维稳,不能暴跌暴涨;

还要 继续“房地产去金融化”,也就是不想地方再依赖“土地财政”,一心想的还是要降低中国经济环境中的地方,房企,居民三方的债务杠杆;

总得来讲,就是既要居民买房加杠杆,又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数据指标上降杠杆。

房地产本身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债务驱动性行业,钱就是房地产行业内流动的血液,金融杠杆对于房地产有多重要不言而喻,而地产行业在过去几十年里,也是历经产能过剩的危机,处理方式通常是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

但如今不同往日,现在最严峻的问题不是“水”多少的问题,而是“面”没了。

就算顶层想给房地产放水,效果也不如往日了,所以一些人的担心,譬如怕保房地产就不能保汇率,保房地产就又得脱实就虚,其实根本没这必要,托举楼市没错,但是刺激效果非常有限,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需求端的基本面已经塌了。

也别说什么今年有1000多万的大学生流入 社会 ,刚需人口多的是,就问就业和收入这块有保障?工作都不好找到,疫情动不动就干死一片企业,失业人数还在增加,就敢让人背个30年房贷?对未来收入都没个信心,口粮保障都不好实现,让人有啥预期去买房子?

所以说,依靠低息放水,刺激居民加杠杆重启房地产的这套玩法已经是个死循环,对于这一点,顶层比谁都清楚。

这也是顶层重磅会议中,国家表达出既要又要还要的原因,因为,国内经济增长的核心不再是依靠房地产,国家对房地产行业的态度是托住不塌不拖后腿就行了。

国内经济最核心的关键是在经济发展新引擎上发力。

那么这个新引擎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暂且从我国国内经济结构的现状以及未来转型的方向来讲起。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是农业大国,在1978年前后,约069亿人在工业领域,049亿人在服务业(供销社啥的)领域,剩余人口全部都在农业上。

改革开放之后,由于工业大厂业务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力,国家也开始逐渐放开农民的流动,工业虹吸农村人口的潮汐正式开启。

然后就是各种建工厂搞生产,搞基建翻新城市,卖土地盖高楼。

全国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片大工地,那时候农民进城,要么是在工厂当工人,要么是在工地当工人。国内那时候全部是盖房建厂啥的,可没有什么互联网之类的 科技 企业,有的是代工厂和各种在建项目的搬砖工地。

彼时的中国需要挣钱搞基建,有了基建才能加大招商引资。

资本需要依靠基建搭好的台子才能进行生产建设和流通销售,有了基建设施才能吸引外资进入,我们才能挣外汇,才能买设备和技术继续进行工业化建设。

但是 历史 的发展阶段在那搁着,彼时的中国一穷二白,我们需要挣钱。中国结合自身人口优势把自己定位成了生产国,过去的中国生产原料来源在外国,资本技术在外国,消费需求也在外国,中国只负责加工。

要加工就得有更新换代的基础设施(基建),得有受过教育的劳动人口(劳动力素质需要跟上),满足了这两样,中国才具备了世界工厂的基因。

也就是说,基础建设是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平台架子,必须适度超前,才能带动工业发展。

所以,当时的中国重点工作完全围绕着建设和发展,说白了就是搞钱做基建的同时大力招商投资。

对外,使劲出口挣外汇。

对内,重税搞基建。

出口挣得外汇主要花在购买国外的原材料和技术设备上了,那么国内搞基建要花的钱怎么办?仅凭国内劳力挣得血汗钱根本就不够用,国家唯一的出路就是对外借债+对内挖掘剩余价值。

发债嘛,就是加大财政赤字,发专项债啥的,这是国家层面的事儿。

对内挖掘剩余价值这点就是积累原始资本,这和欧美很多国家靠着对外掠夺殖民地财富实现工业化的路径不大一样。

我们第一步靠的是剪农民羊毛,也就是低价买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高价卖工业品(价格大于价值),第二步靠的是重税做工程,但是重税总会影响招商引资吧,那就只有靠基建起来之后,拉动的国内支柱性产业的税收,也就是房地产行业带动的上下游产业链税收,后来随着房价的推升,一步步演化成农民的“进城税”,也就是买房落户,也称作土地财政,除了契税,交易税之类的明税,土地出让金才算是重头,属于隐形税收。

我国为啥会是基建狂魔,主要原因就是国内以房地产行业为载体,透支全国人的未来财富给基建工程冲了会员,有了会员资格,基建进一步开始井喷,拉动国内实业经济腾飞。

房地产行业担起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的印钞机,大量的信贷资金流入土地市场,进入地方政府财政预算之中,又一步步流向市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基础架子才给搭了起来。

在过去的经济发展驱动模式中,逐渐形成了这样的一个以土地,房地产为中心的闭环。

土地出让 开发商融资拿地 居民贷款购房 政府依靠土地金融+土地抵押融资启动基建 反哺房产行业+带动制造业发展。

地方政府靠着“基建”,用铁公基,市政绿化,公园水利等提升片区价值,从而提升地价和房价,然后是开发商融资开发,钱又以土地出让金的形式流到政府财政那里,最终用以偿还做大“基建”的地方债务。

这就是房地产+基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旧模式,可以说,大基建才是我国过去这些年来发展的核心动力。

而这个闭环自带BUG,在经济发展的不断循环中持续推高了地方政府债务,还推高了企业债务和居民债务,提前透支了国民财富。

因为财富被透支,国民消费受到严重抑制和挤压。

在过去几十年,我们“一切向发展看齐”,国内GDP拉动大部分靠的是投资建设,也就是基础建设+房子建设+投资建厂。居民收入一大部分跑房子里,一部分跑循环经济里(还是投资建厂等),手里可用于消费的少之又少。

最终导致国家经济发展结构失衡,投资占比过高,消费占比过低。

这与一些发达国家投资与消费在整个经济中的占比约为3:7相比,差距非常大。

所以, 我们国内经济转型升级的方向,以及最终目的,就是提高经济发展结构中的消费占比 ,这就要求城市化(生活服务)进程大于工业化(投资建厂)。

这就要求服务于生活质量的基础设施要扩建,比如说医疗,教育,水利,文化, 体育 ,环保等需要更新或加大建设。

在我国基建领域,对比其他发达国家,这些的确属于我们的短板,在过去,我们偏向于投资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交通运输,通信工程,能源工程等,在 社会 服务类基建上重视不够。

但是这样又形成一个矛盾点,那就是 社会 化基建产生的经济效益很低,对就业和产业链发展带动有限,比如说你建个图书馆或者博物馆,肯定没有建设一个机场,高铁等设施收益高,对经济增长贡献大。

没有经济增长和收益保障,居民的收入如何提高,消费占比如何拉升?

当然了,中国最近几年都在通过降税降费等方式来提高居民收入,但是因为整个国家的税收模式和大政府的模式,尤其是重税做工程的模式,决定了居民收入提高的空间有限,方式单一。

居民收入困境还得从根儿上解决,这个咱们在后面会讲到如何解决。

我国工业化升级的进程还在路上,与世界工业强国相比,与工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相比,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话不是我说的,是今年三月份国内经济日报上说的。

尤其是制造业这块,中国制造虽然已经摆脱了“低质”、“廉价”等标签,也摒弃了以往靠牺牲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暴生产模式,但与 科技 化,高端化、文化符号,创新等领域还差得远。截止目前,我国制造业仍与东南亚地区的低端产能重合度较高,与日韩等发达经济体产业领域重合度偏低。

论品类,中国制造业品类非常全面,但论质量,我们还有不少短板和弱项。

就像经济日报在《 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从何而来? 》中引用的那句话:“中国制造业不能在别人的地基上盖房子,工业经济的发展安全性要掌握在自己手里。”

这句话很明白地指出,我国工业的核心基础——中国制造业的地基还未夯实,核心技术,长期化规模型资金,关键性零件,基础原材料,能源等靠的都是海外。

这些都需要钱,需要资金,就算现在可以把这些买来,但是始终是“把房子盖在别人的地基上”,建好了利润的大头要被别人拿走大头不说,一点安全保障都没有,贸易冲突起来,人家跟你交手,直接地基给你掀了,找谁说理去?

如果要自己研发创新,那么就需要更多的钱。尤其是从研发到市场需要一定时间的试错,这试错过程中也需要大量的湮灭资金。

说到底,还是推动工业化继续升级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

房地产行业持续拉动?让旧的经济循环模式(土地财政 驱动基建 拉升房地产 反哺财政)持续,继续透支居民债务?

我们先看一下国内需求端的基本盘:

中国人口老龄少子化已经开始,楼市产能过剩,人均居住面积超50 ,居民债务超62%,地方政府债务高企,国内经济脱实就虚······

玩不转了!

房地产作为国内经济发展引擎的这个旧模式肯定不可续了,也就是说房地产行业需要一步步卸下来拉动经济增长的重担,软着陆的同时光荣退休。

地产行业这台“印钞机”已经完成了 历史 使命。

但是,我国工业化还远未完成,工业结构还需升级。

最直接的证明就是,中国基建存量已属世界第一位,但人均水平和设施质量与发达国家还有明显的差距。

2018年末,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317万千米,较1949年增长了5倍之多,高铁营业里程约占世界高铁里程的2/3,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除此之外,中国港口拥有生产用码头泊位约24万个,在全球港口集装箱吞吐量排名前十的港口中,中国港口占有七席。

西气东输,西电东输,南水北调,能源通道等建设日益畅通,港珠澳大桥,洋山港等相继竣工,交通架构越发完善,京沪高铁,沪昆高铁相继通车,环京产业园, 科技 创新园,物流园,冷冻链建设等遍地开花······

有人说我国基建搞不了一年了,因为空间已经不大了。

其实这是误读,我们看一下我国基建与发达国际的对比就知道了。

据《2019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数据显示,我国铁路密度是1371千米/万平方千米,远低于美日英法德等国家,其中美国是246,日本是749,应该是696,而德国更是高达957(单位统一为:千米/万平方千米为)。

城轨方面,中国轨道交通里程居世界第一,人均高于美国,但低于日,英,法,德,俄等国。机场方面,中国公共机场仅有235个,相当于美国的62%, 科技 领域,中国研发总投入为美国的1/2,人均科研数远低于美,日,研究基础设施缺失。在教育领域,中国高校数量和质量全面低于美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低,主要也是学校建设需要加强。文化领域,中国博物馆,公共图书馆数量分别是美国的18%和35%, 体育 领域,中国人均 体育 场地用地不到2 ,远低于美国的16 和日本的19 。

从内部结构看,城乡差距,区域差距巨大,如城市用水率为99%,但乡村只有84%。

也就是说大基建(交通,水利,城市基础设施,农村基础设施等等,主就是我们说的老基建):

总量够,但是人均不够。

城市够,但是农村不够;

数量够,但是质量不够。

经济发展的框架,基础台子质量都不达标,里面唱的戏哪会升级有创意?

所以,基建仍需进行,质量还得提高,但是资金来源的问题需要被解决,房地产—土地金融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下阶段的关键,是解决资金的来源问题。

有人说,地方政府和居民没钱了,有税收啊。

房地产行业还在进行资产债务缩表,也就是房地产瘦身,能卖的业务板块在卖,卖了之后赶紧还债,而房企以往拿地靠的都是发债融资,债务这一环切除了,瘦的只剩一点本金,哪里还有钱高周转拿地开发建设?

没有房地产行业的循环,它牵涉到的上下游经济链条都缓了下来,经济景气度消退,土地财政和重税收的根基也就不存在了。

也就是说,国家税基也将大幅缩小了。

指望中小企业,制造业,服务业收税?疫情和美联储加息缩表,俄乌危机引发的大宗物品冲击等就决定了接下来一段时间的税收不会理想。

新的税改更不要指望,税收模式改动牵一发而动全身,直接涉及每个人的切身利益,经济承压阶段,税务结构不可能动。

钱,从哪里来?

当然是财政支出,还有专项发债。

除了上述资金来源以外,还有REITS,盘活现有的基础设施,碳减排工具,股票注册制,养老金制度等。

总得来讲就是国家加大赤字出钱,以及引流市场长效投资基金介入。

这里又有问题了,国家可以短时间内出钱,加大赤字也有极限,还有所谓的股票注册制,养老金制度等只待推进就得几年时间,远水止不了近渴,只靠碳减排工具等货币手段,那不是完全指望 社会 上的企业自行扩张冲大规模,进而改善经济结构么?这也不靠谱。

还是需得开源。

如何开源?

老基建搭的台子以及孕育的产业链已经到了更新升级的地步,要开源,自然是要搭新架子,孕育新的产业链。

众所周知,国家推进工业化的前提是需要国家先搭台子(基建),再加上各种财税政策支持,金融政策支持,产业政策支持,然后才会培育出相对应的制造业或生活服务业。

新的产业链带来新的经济循环模式,提供就业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还为国家提供巨大的税基。

如今老基建还在路上,新的基建设施需求也已经到来,因为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产业链要向全球中高端迈入,这就需要国家赶紧搭出新的唱戏台子,为新产业的孕育提供基础设施。

这就好比18世纪是蒸汽时代,到了19世纪进入电气时代,那么新的电网管道就要代替过去的蒸汽管道,到了20世纪,又进入信息与互联网时代,网络管道与城市更新又要提前启动,随后爆发信息技术革命,红利吃完之后又来到了人工智能时代,仍旧是要基建先行,架子搭好,才能为信息智能 社会 的芯片,半导体,软件,通讯等 科技 智能的发展提供相配套的基础设施。

所以,基建没盼头了?

还是那句话,政府先搭台,企业才能唱戏,大基建才是拉动经济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房地产只不过是我国第一阶段工业化进程中,伴随城市化(基建)而生的关键性产业之一而已(其他还有制造业,服务业等)。

参考过往 历史 ,1929年美国大萧条,罗斯福推出著名的“罗斯福新政”,其中一向最重要的政策就是政府主导的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提高了就业,增加了民众收入,还为后期美国经济转型及大发展打下来坚实的基础。

这和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中国政府增发特别国债加强基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中国的四万亿计划时一样,都是大基建拉动,现在去看彼时的大改大建,不仅大幅降低了运输成本,提升了中国制造的全球竞争力,释放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搭建台子的第一步还是国家主导,国家发债,这个已然成了事实,2022年年初以来,开年40多天的时间,上台8000个项目,加码5万亿的投资, 主要是财政负债支出,新基建项目占绝大部分比重。

道路已经很清晰了吧,我们又来到了新一轮基建大潮的时代。

第一步,借债搞新基建,拉动就业,保障居民收入。

第二步,指着这些基础设施孕育出新的能源类,数字 科技 类,电子信息类等产业,新的税收基础,再配合后期税制改革,形成新的经济循环模式。

开源是不是就做到了?

所以,重头戏押宝在新基建上,解决我们国内经济困境的突破点也在新基建上。

老基建有补短板的需求,但是新基建是开源的关键。

老基建 ,主要是“铁公基”,如机场,铁路,公路等, 针对的是人流和物流,依靠的是传统能源。

老基建驱动下的经济发展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以房地产行业为核心的“债务驱动——卖地扩张”型发展模式,通过推动区域间紧密交流,加速城镇化进程,加速土地升值,人,钱,物等资源加速聚集,然后通过卖地卖房回收成本还掉地方上搞老基建的债务。

说白了,就是老基建和地产行业相协作,共同从民间虹吸财富投入城市化建设,民间创造的钱绝大部分变成城市里的钢铁混凝土了。

所以,老基建模式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不仅推高了地方,开发商和居民的债务,使得居民背负上沉重的房贷,还容易导致产能过剩,资源浪费,“鬼城”众多。

新基建 主要指的是5G,大数据,云计算,特高压,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的建设。已经没有了人口红利和城镇化进程衍生出的房地产来做印钞机,人流,货流也已经汇集,新基建需要做的是升级,表现为 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汇集

对比人流,物流集聚的城市化,新基建的信息流,资金流集聚培育出的高端金融产业,数字 科技 ,新能源等才是未来的重头戏。

比如说基于互联网,物联网的金融支付工具,为的是便于资金跨地区流动;比如说特高压,西数东算等,中国西部地区煤炭,光能,水能,风能,土地等资源丰富,而东部地区土地资源稀缺,对电力和计算机算力要求较高,在西部建设特高压,智能电网,数据中心等硬件设施,满足东部能源,算力等使用要求,既能带动西部就业,又能促进东部发展,还可以保护生态环境,一举多得。

所以,新基建下的经济循环模式是地区间资源协同发展,提高使用效率的同时,孕育出新的 科技 智能产业,以新产业带动经济增长。

到了这里,未来经济发展的路径就很清晰了。

所以,没有什么经济不行搞基建,而是经济要发展就得先搞基建,尤其是我们身处这个关键的经济结构转折点,新基建加码要比老基建补缺更为重要。

但是在转型过程中,疫情的反复和俄乌危机的影响,使得我们大力搞新基建的同时,也得把老基建和房地产给扶稳了,通过老基建建设,再促进一下房地产项目溢价和平稳过渡也是有必要的。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写《辉煌中国》的观后感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写《辉煌中国》的观后感、北斗卫星对我们生活有什么影响、全国海事局船员申报系统电子平台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