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乡村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建设方案(158页WORD)

物联网0187

数字乡村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建设方案(158页WORD),第1张

方案获取方式在文末

将“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着力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提供“互联网+”时代“智慧农业”解决方案,推动农产品“安全,高质,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促进农业转型升级和农业生产持续增收,为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强大的创新动力,是国内领先的“农业互联网”企业。

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将“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技术与传统农业生产相结合,已经更新迭代到了第三个版本。农业产业园数字化针对现代农业生产园区的需求现状,提供了一套先进、全面的整体解决方案,解决方案集生产环境监测、智能设备控制、标准化生产管理、农技生产指导、农产品溯源和农企互联网营销等于一体,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农学生产技术的深度融合,重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和经营管理体系,全面提高现代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率,改善农产品经济效益和品牌竞争力,节约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品质控制能力,形成完备的现代农业园区产业链。

通过部署在农作物生产区现场的各种传感器、控制器、监测站和摄像头,全面展现和监测基地现场的大气环境、土壤环境、水质环境、作物长势、设备运行状态、病虫害情况等,实现对农业生产过程的科学化、精准化,自动化,标准化管理。力求搭建一个服务全国的现代农业服务平台,从生产侧,推动农产品“安全,高质,标准化”生产;从消费侧,搭建一座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桥梁,让消费者能够更加直观了解农业生产现场和过程;从产业侧,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水平。

针对当前在农村数字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的“硬件投入大,系统运维难,用户体验差,商业模式旧”等问题,信息融合“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将传统基于物联网的精准农业进一步升级,在国内率先提出“云物联-智慧农业”概念。

平台采用软件即服务模式(SaaS)模式运营,同时支持“公有云”与“私有云”数据中心,用户只需通过浏览器或智能手机就可以轻松享用全部平台服务。基于“云物联”技术的“智慧农业”与传统农业数字化相比,具备以下优势:

² 精准化 :利用无线传感网络,卫星定位,无线射频等物联感知技术,精确获取农业生产情况,生态环境,供求变化等海量数据。

² 自动化 :利用远程自动化控制技术,大幅度减少现场手工操作,节省劳动力使用,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力成本。

² 易用化 :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电脑,手机,平板三屏合一的使用体验,生产第一线的农民群众只需要通过手机就可以完成全部操作,方便易用

² 便捷化 :利用云计算技术,进行海量数据的集中统一处理;大幅度降低IT设备采购与维护成本;同时结合按需付费模式,让农业工作者与农民群众使用系统就像使用水电一样方便。

重点向大家推介四个产业。

(一)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是我市传统优势产业,经过近几年的培育发展和转型升级,产业规模和质量效益有了进一步提高。整车方面:现有投资65亿元的江西大乘汽车,该项目仅用13个月的建设周期就实现了第一辆整车下线;拥有完整的冲压、焊装、涂装、总装四大工艺一体化生产线,有各类配套核心零部件研发和生产能力,以及完备的“三电”领域技术储备,产能规划年产20万辆乘用车、商用车及关键零部件。改装车方面:现有钧天汽车、金驰汽车2家改装车生产企业,产品涵盖SUV、商务车以及各类专用改装车辆。特别是钧天汽车改装福特F150系列“勇猛者”,已广泛应用于公安、消防和应急救援系统。新能源汽车方面:2019年8月,我市引进了上海申龙客车有限公司投资115亿元,年产5000辆新能源大客车及底盘生产项目,这将进一步丰富我市汽车种类,填补我市客车制造领域的空白,为我市汽车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汽车零部件企业方面:现有各类企业50余家,主要产品有发动机、驱动桥、汽车底盘以及冲压焊接件和小总成功能件等。其中,江铃底盘驱动桥、巨晟实业减震器、荣成机械转向悬挂系统等在国内同行业处在领先的位置。在新能源动力电池方面:以迪比科集团、铜博科技等企业为龙头,发展石墨稀钛酸锂、三元系、磷酸铁锂等新能源动力电池,已经形成了包括正负极材料、电子级铜箔、电解液、动力锂电池等比较完整的锂电新能源产业链。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地支持汽车产业发展,今年7月份出台了《关于支持汽车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从土地、资金、人才、税收等方面提出了29条扶持措施,助推汽车产业发展壮大。我们规划以大乘汽车为龙头,积极引进配套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促进产业协同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充分用活用好宝贵的改装车资质资源,提升改装车发展水平,努力把我市打造成为具有较强区域影响力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基地。

(二)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是我市近年来重点培育发展的战略型新兴产业,汇集了森鸿科技、德义半导体、赛华科技、联创恒泰光电、华显电子等相关企业100余家,主要产品涉及新型电子元器件、半导体材料、精密电子接插件、智能手机显示屏、通信设备和数码产品等类别,并延伸到高端服务器、固态硬盘、智能芯片、3D曲面盖板、5G通信元件等五大系列近千种规格。当前,我市正致力打造沿海发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最佳承载地,把向莆经济带建成电子信息产业带。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我们规划重点培育大数据基础硬件产业,发展高性能低功耗服务器、海量存储设备、下一代网络设备、软件定义网络(SDN)设备、模块化数据中心成套装备等云端设备制造。加快物联网设备制造产业发展,支持发展传感器、射频器件及中间件、智能仪器仪表等物联网感知产品制造,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大力推动北斗导航产业落地,以国家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作为契机,发展手持导航仪、行车记录仪、导航地图、导航芯片、导航模块等导航产品生产,促进北斗导航与移动互联网和移动智能终端融合发展。发展智能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等产业,推动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防丢设备等消费类可穿戴产品和生物医学传感器、监控类、安防类产品制造和应用。强化电子专用材料主导地位,重点发展发展硅材料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高端发光二极管(LED)封装材料、芯片材料和高性能陶瓷基板、高热导率陶瓷材料、片式超薄介质高容电子陶瓷材料等新型电力电子器件材料,引导印刷线路板、光伏以及储能电池产业集聚和绿色发展。加快打造智能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以面板为中心,建设“材料-面板-整机”纵向产业链,积极引进手机研发中心,推动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促进智能通信设备产业在我市的聚集。并积极抢占VR产业发展先机,重点发展建模设备、三维视觉显示设备、交互设备等虚拟现实硬件设备制造。我们诚邀电子信息行业精英围绕上述方向,找准切入点,落户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助推我市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迈向新台阶。

(三)文化旅游产业。抚州文化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目前,我市拥有国家5A级景区1家、国家4A级景区17家,其他A级景区和乡村旅游点224家,实现国家4A级景区县县全覆盖。抚州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具有以下优势:一是临川文化积淀深厚。“才子之乡”是临川文化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唐宋八大家中的王安石和曾巩,著名词人晏殊、晏几道父子,著名哲学家李觏、陆九渊,“东方莎士比亚”汤显祖等名儒巨匠是临川文化的优秀代表。抚州市还拥有广昌孟戏、宜黄戏、南丰傩舞、抚州采茶戏等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二是生态环境清新优美。抚州森林覆盖率达到6614%。先后荣登中国大陆城市“氧吧”榜首和“2016年最美中国榜”。抚州风光如画,处处是景。大觉山、军峰山、麻姑山、大华山,风光秀丽,洪门湖、九龙湖、潭湖、白马湖、神龙湖,碧波荡漾。资溪的大觉山峡谷漂流被誉为“亚洲第一漂”。三是古村古镇乡愁悠远。抚州是名副其实的古村古镇博物馆。现有5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31个中国传统村落、14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83个省级传统村落,最具代表性的有乐安流坑古村、金溪浒湾古镇、广昌驿前古镇、金溪竹桥古村、黎川古城、黎川船形古屋等。四是宗教文化源远流长。抚州有“曹洞宗祖庭”曹山寺、“江南皇家寺院”疏山寺、“江西尼众佛学院”大金山寺、马祖道一道场正觉寺等佛教千年古刹。有道教天心派祖庭乐安华盖山、神霄派祖庭南丰军峰山、北帝派发源地崇仁相山,还有全国第三大的圣约瑟天主教堂。近年来,我市先后出台了旅游产业跨越发展计划、旅游产业发展奖励办法、推进民宿发展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引进和打造了润达温泉小镇、崇仁山凤小镇、临川仙盖山、资溪野狼谷等一批优质文化旅游项目,文化旅游产业投资呈现热潮涌动的良好态势。特别是重点打造的文昌里历史文化街区项目,经过四年时间的建设,已推出玉隆万寿宫、文昌里古街、中国戏曲博物馆、大型实景演出“寻梦牡丹亭”等多个优质景点,吸引了传统手工艺、酒店民宿、文化创意、美食餐饮、休闲娱乐等五大类业态进驻。我们热忱欢迎和鼓励有实力、有创意、有资源的文化企业积极参与文昌里街区的招商引资和运营管理,共同努力把文昌里打造成全市历史文脉的传承地、旅游升级的引爆点、昌抚合作的连接带、对接南昌的后花园。

(四)数字经济产业。近年来,我们把数字经济产业作为跨越发展、弯道超车的突破口,大力培育发展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业态,具备了一定的后发优势。主要有三大优势:一是基础设施优势。抚州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三个大数据中心城市之一,在全省率先实现光网全覆盖,大数据“高速公路”对接全国。先后组建了抚州中科院数据研究院和抚州市数字经济投资发展公司,规划建设了卓朗信息产业园、森鸿科技产业园、众智科技园、创智科技园4个信息产业园。二是产业基础优势。我市先后引进建设了政务云、商务云、超算云“三朵云”。抚州中科曙光电子政务云计算中心是我省第一个采用“企业主导投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建设的城市云计算中心。抚州创世纪超算中心总投资200亿元,一、二期16万台服务器已上线运营,三期超级计算中心项目正在加快建设,届时将成为规模和效率国际领先的超级计算服务中心。抚州卓朗云计算数据中心总投资45亿元,一期760台服务器全部部署上架,项目全部建成并运营后,总量达4700个机柜,满足国际T3+、A类标准,将成为立足抚州、服务江西、面向全国的中部地区第一的云计算大数据中心。此外,电子商务、科技金融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网库集团、松鼠拼拼、趣分期网贷、盈盈易贷、微贷网、51信用卡等一批有代表性的互联网企业先后落户我市。当前,我市正在规划建设一条数字街区,浪潮集团、中科曙光、九次方公司、360公司、海康威视、国网亿力公司、江苏运时公司等一批知名企业和抚州中科院数据研究院、中国移动5G联合创新中心江西(抚州)开放实验室、抚州新经济产业园、全省教育大数据联合实验室等机构已确定入驻数字街区。数字街区将作为我市大中小型数字经济企业的集中落地区,成为全市数字经济的聚集高地,实现数字经济集聚发展。三是扶持政策优势。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云计算建设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的实施意见》《抚州市大数据服务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专门制订了《抚州市互联网产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对符合要求的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科技金融、数字创意等基于互联网技术开发、创新和运用的关键性企业和项目,给予土地、用电、税收、总部经济租房补贴、人才引进和培育方面等方面的奖励扶持,对承担各类国家计划及项目建设任务并在抚州实施的互联网企业,最高提供100万元的配套支持。

欧阳日辉 中央 财经 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教授

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党和政府提出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数字经济。很多地方政府在谋划数字经济发展时,为“数字经济”和“电子商务”两个概念困扰。实际上,电子商务是我国数字经济最重要的源头,是数字经济最活跃、最集中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是数字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数字经济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将全面引领我国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中,电子商务工作就是发展数字经济最好的抓手。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电商领域提出新举措:实施“数商兴农”工程。

中央一号文件中的农村电子商务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到“电子商务”,“鼓励发展现代物流、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和流通方式”。与此同时,2005年1月8日,我国第一个专门指导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5〕2号)发布,提出了国家对我国发展电子商务的八条重要意见,确立了我国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六大举措。

2005年以来,我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可以分为两个大阶段:

第一阶段 ,2005-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主要从流通方式、交易方式和平台建设的角度对农村电商做出新要求。 一是从流通方式角度要求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2005年、2007年、2010年都提出,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2013年提出,大力培育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发展农产品网上交易、连锁分销和农民网店。 二是从交易方式的角度强调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2012年提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 三是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014年提出,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提升工程,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

2005年以后,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迅猛,2013年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突破10万亿元,2014年达到134万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和新动能。国家加大了电子商务发展指导工作的力度,2015年5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提出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支持快递服务网络向农村地区延伸;2015年12月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电子商务“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电子商务促进农业转型升级”“积极开展电子商务精准扶贫”,开展电子商务促进县域经济行动、“电商扶贫”专项行动。

第二阶段, 从2015年以后,中央一号文件加大了对农村电子商务的部署,逐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明确了农村电商的主要工作方向:

一是加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 2016年提出,加强商贸流通、供销、邮政等系统物流服务网络和设施建设与衔接,加快完善县乡村物流体系;实施“快递下乡”工程。2017年提出,加强农产品产地预冷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推动商贸、供销、邮政、电商互联互通,加强从村到乡镇的物流体系建设,实施快递下乡工程。2018年提出,大力建设具有广泛性的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化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支持供销、邮政及各类企业把服务网点延伸到乡村。2020年提出,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2021年提出,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农村物流体系,改造提升农村寄递物流基础设施。

二是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从2015年开始,提出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6-2018年又连续三年提出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2019年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业”,继续开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

三是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 2016年提出,建立健全适应农村电商发展的农产品质量分级、采后处理、包装配送等标准体系,支持地方和行业健全农村电商服务体系,形成线上线下融合、农产品进城与农资和消费品下乡双向流通格局。2017年提出,加快建立健全适应农产品电商发展的标准体系。2018年提出,打造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健全农产品产销稳定衔接机制。2020年提出,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实施电子商务技能培训。2021年提出,深入推进电子商务进农村和农产品出村进城,推动城乡生产与消费有效对接。

四是支持涉农电商载体建设和新模式发展。 比如,2015年提出,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设。2016年提出,鼓励大型电商平台企业开展农村电商服务。2017年提出,支持农产品电商平台和乡村电商服务站点建设,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工流通企业与电商企业全面对接融合,推动线上线下互动发展;鼓励地方规范发展电商产业园,聚集品牌推广、物流集散、人才培养、技术支持、质量安全等功能服务。2018年提出,鼓励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型农业产业模式。

2015年以来,农村电子商务在促进农产品上行、推动农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就业创业和增收、改善提升农村风貌等方面成效显著,成为推动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和数字乡村建设的重要抓手。商务大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2083个县域网络零售额达3530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占全国网络零售额的比重为300%,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为35076亿元,同比增长290%。2021年,全国网上零售额达131万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205万亿元,同比增长113%;农产品网络零售额4221亿元,同比增长28%。

“数商兴农”是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电商的新举措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加大了农村电商的篇幅,集中体现在,一号文件的第四部分“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第十六条“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八条“加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和第五部分“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第二十四条“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要“促进农副产品直播带货规范 健康 发展”,持续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客货邮融合发展“两大融合”,加大力度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快递进村”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三大强基固本工程。

实施“数商兴农”工程,是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农村电商的最大亮点。

讲清楚“数商兴农”要从“数商”说起。“数商”是指数字商务,这个概念在理论和实践中已经存在一二十年了,随着时代发展这个概念的内涵也在不断丰富。当前,大家普遍认为,数字商务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比电子商务范围更宽广。2017年,商务部首次提出发展数字商务的新思路。2019年,商务部出台了《数字商务企业发展指引(试行)》,开始启动数字商务企业的遴选工作。到2020年11月,商务部已确认108家数字商务企业。笔者认为,数字商务是以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为驱动,聚焦商产融合这个主线,加速数字技术与商务活动深度融合,实现商品和服务交易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型商务活动。

“数商兴农”行动是商务部2021年部署的数字商务建设的五大行动(消费数字化升级行动、“数商兴农”行动、“丝路电商”行动、数字化转型赋能行动、数字商务服务创新行动)之一。2021年1月,商务部下发了《关于加快数字商务建设 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通知》,专门部署了数字商务建设工作。2021年6月,《商务部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意见〉实施方案》再次提出,要在推动流通提升方面实施“数商兴农”。

笔者认为,“数商兴农”是发展数字商务振兴农业的简称,是农村电商的升级概念。“数商兴农”就是充分释放数字技术和数据资源对农村商务领域的赋能效应,全面提升农村商务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提升电商与快递物流协同发展水平、提升农产品可电商化水平,推动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进而支持和促进农业农村的生产发展和乡村产业振兴。简而言之,“数商兴农”是根据“商”与“农”互联互促的经济规律,通过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赋能农村商务发展,涉农商务数字化转型进一步促进农业生产数字化和产业振兴。

2021年10月,商务部、中央网信办、发展改革委三部门联合发布的《“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明确指出,实施“数商兴农”行动。包括:引导电子商务企业发展农村电商新基建,提升农产品物流配送、分拣加工等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发展智慧供应链,打通农产品上行“最初一公里”和工业品下行“最后一公里”;培育农产品网络品牌,加强可电商化农产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和推广,深入开展农产品网络品牌创建,大力提升农产品电商化水平。由此来看,“数商兴农”行动着眼于改善农村电商的基础设施、物流配送和农产品电商化,促进产销衔接,是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工程的升级。

2022年一号文件将“数商兴农”工程与“快递进村”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相结合,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快递进村”工程由国家邮政局牵头实施,国家邮政局于2014年启动了“快递下乡”工程,2020年印发了《快递进村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重点是乡村快递物流体系建立和完善,2022年符合条件的建制村基本实现“村村通快递”。“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由农业农村部牵头实施,到2021年底,基本完成100个县试点建设任务, 探索 形成了一批符合各地实际、可复制可推广的推进模式和标准规范。《“十四五”电子商务发展规划》提出,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网络营销,优化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以实施“数商兴农”工程为牵引,夯实“快递进村”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进电子商务进乡村,是中央对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统筹布局。2021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关于农村电商发展的布局也是围绕这三个工程部署:一是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加快培育农村电子商务主体,引导电商、物流、商贸、金融、供销、邮政、快递等市场主体到乡村布局。二是深入推进“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优化农村电子商务公共服务中心功能,规范引导网络直播带货发展。三是实施“数商兴农”,推动农村电商基础设施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打造农产品网络品牌。

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到“电子商务”,到提出实施“数商兴农”工程、“快递进村”工程和“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中央政府把握了农村电商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关于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工作思路逐步明确了。

抓住“数商兴农”助力数字乡村和乡村振兴的机遇

“数商兴农”工程及其相关工程的实施,既为努力做下沉市场的电商平台提供了重大机遇,也对电商平台的发展提出了全新的挑战。电商平台如何抓住机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调整业务结构,在新一轮的农村电商发展大潮中抢占先机,聚焦持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平台以消费和销售为重点的发展模式,应该过渡到消费和生产并重的发展模式,实现由农村电子商务向农村数字商务的升级转型。推动电子商务与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 旅游 等结合,支持当地企业深入产地发展粮油加工、食品制造,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打造价值共创、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农村电子商务生态,是夯实平台下沉市场的关键。

第二,服务县域商业体系和县乡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参与服务农村的农村电商新基建,建设生产加工和仓储物流基础设施、智慧仓储、产销地冷链设施和服务网络、农村传统零售终端数字化改造,也有不少商机。

第三,积极 探索 电商新业态新模式。引领和规范发展社区团购、直播电商、短视频电商、社交电商、农产品众筹、预售、领养、定制等农村电商新业态,在数字技术和数据的驱动下,聚焦商产融合, 探索 “数商兴农”的新业态新模式。

第四,助力农产品网络品牌和区域公共品牌建设,培育“小而美”网络品牌,助力特色农产品品牌推介,大力提升农产品电商化水平。

第五, 探索 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推动涉农数据和数字技术在农业中的发展和应用。 探索 与地方政府合作采集和利用农业大数据、县域农产品大数据、电子商务大数据,加快物联网、人工智能、先进感知技术、区块链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完善农产品安全追溯监管体系,打造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

第六,积极开展服务农民的电商人才培育,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培训人才既可以为平台生态优化奠定基础,也为业务下沉建立了通道。

“十四五”时期,是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 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十四五”时期,数字化生活消费方式变革将重塑农村大市场,农村电商将成为数字乡村最大的推动力和发展基础,农村电商生态要素将加速整合,农村电商对农业生产和农村消费的巨大潜能将加速释放,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的巨大引擎。

责编:斌卡(转载及媒体合作请评论区留言)

市场主体不断加强创新变革、产业不断强化转型升级一直是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近年来,在国家层面大力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的背景下,不仅第二批国家级装配式建筑示范产业基地中涌现出了12个园区类产业基地,而且各地在加快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上也是动作频频。

3月份,甘肃省天水市装配式产业园一期项目获得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天水分行投放贷款资金42亿元,以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装配式建筑节点中心;4月份,山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将中建绿色建筑产业园(济南)有限公司等82家产业基地评估为“优秀”并进行了通报,山西省转型综合改革示范区蔚蓝谷全智能预制装配式建筑产业园项目加速启动建设……

“近几年,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建设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在全国各地都备受关注,已逐渐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南中建发建设集团执行董事金耀庆表示,早在2009年建设河南省兰考县中州御府项目时就已采用了装配式建造方式,经过十几年不断加快创新技术体系研发,更加坚定发展绿色环保的装配式建筑大有可为。

在加快装配式建筑产业园建设以拉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建筑大省河南省涌现了不少生动的案例。如筑友智造科技产业集团有限公司(简称“筑友集团”)在河南省开封市通许县建设的筑友制造装饰产业园,就是开封市2020年重点招商引资项目。该产业园作为开封市打造现代家居重点产业链的关键一环,占地200亩,建设有智能铝单板厂、智能系统门窗厂、智能家居厂和BIM装配式技术研发中心,全面投产后,可年产铝单板150万平方米、系统门窗40万平方米、整套家居7万套,可满足15万户成品房需求。

“作为筑友集团打造的首个专注于装配式装修产业的高科技示范园,筑友制造装饰产业园采用了智能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和数字化管理体系,通过应用5G、AI、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了基于物联网的数字管理体系,实现了智能制造的再升级。在国内尖端生产线设备和行业前沿数字化管理系统的赋能下,智能系统门窗生产线真正实现了在黑灯环境中和无人操控的状态下进行生产作业,被誉为‘黑灯工厂’。”筑友集团党委书记、总裁郭卫强表示,未来筑友集团还会将该产业园打造成豫东装配式装修产业中心,进一步推动区域内装配式装修产业的转型升级及上下游产业的全面协同发展。

事实上,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国家发展改革委2020年5月发布《关于加快开展县城城镇化补短板强弱项工作的通知》时就已明确提出,各地区要瞄准市场不能有效配置资源、需要政府支持引导的公共领域,聚力推进17项建设任务。其中,重点提到要围绕产业培育设施提质增效,要在产业园区和特色小镇等县城产业集聚区内,健全检验检测认证中心、技术研发转化中心、智能标准厂房、便企政务服务中心等。

“除了发展装配式建筑产业,建设智慧建筑科技产业集聚区,积极向智慧建筑领域进军,为县域产业提供单元性的持续向上支撑力也应该成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河南省智能建筑协会理事长李新和表示,智能建筑是集现代科学技术之大成的产物,其技术基础主要由现代建筑技术、现代电脑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和现代控制技术所组成。随着新基建爆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承载人类活动时间最长的载体——建筑物,也应与时俱进地迈向“能感知”“会呼吸”“有思维”的智能建筑时代。

在发展智慧建筑产业实践方面,距离通许县100公里左右的河南省郑州市管城区正在大胆探索“坐地模式”,以河南郑地产城融合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为坐地实施主体,以智能建筑科技、数字经济为两大主导产业,通过布局智能建筑科技产业、数字科技创新、研发型总部经济三大基地,有望开启管城区区域经济迭代升级新征程。其中,智能建筑科技产业围绕科技与建筑业跨界融合全产业链,重点发展数字勘察设计、建筑大数据等科技型业态,力图打造全国领先的总部型智能建筑产业化基地。

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实践案例征集

推进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建筑工业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建筑工业化道路,是解决我国建筑业长期以来大而不强、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协同水平不高、产业组织碎片化、建造方式粗放落后等突出问题的必然选择。

2017年11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首批30个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195个产业基地名单;2018年11月,为梳理成功经验、分析存在的问题,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发展装配式建筑,住房城乡建设部发布通知,决定对第一批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评估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继续认定为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评估不合格的城市和企业由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示范城市和产业基地认定;2020年9月,住房城乡建设部又公布了第二批18个装配式建筑范例城市和133个产业基地名单。

为充分发挥行业媒体的研究优势和专业指导作用,梳理成功经验、促进经验交流、更好服务于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将长期从事“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发展情况研究”,通过深入研究各省各装配式建筑示范城市(范例城市)及产业基地的经验做法和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而为行业主管部门、产业上下游产业链等提供信息决策参考。欢迎相关城市及产业基地提供一线前沿信息或实践案例线索,也欢迎相关行业组织、研究机构、专家学者一起参与系列调研和专题研究。

联系邮箱:jsbzpsjz@163com

联系电话:13011117649

联 系 人:程小红

监 制:肖正华 责 编:高洋洋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澎湃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新闻报料:021-962866

分享0

继续阅读下载澎湃新闻客户端

济南市电子营业执照为企业解难题、增便利

一条鱼引发的3年官司

现代农业发展前景是趋势,优质高效的现代农业是发展方向。

现代农业和农业现代化实现程度较高的发展阶段,与同时期中等发达国家相比,其现代农业水平已基本一致,与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相比虽仍有差距,但这种差距是由于非农业系统因素造成,就农业和农村本身而论,这种差距并不明显。

这一时期,现代农业水平、农村工业、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知识化建设水平较高,农业生产、农村经济与社会和环境的关系进入了比较协调和可持续发展阶段,已经全面实现了农业现代化。

不管农业的地位多么特殊,它总是一个产业,应该按照产业的特性来发展,即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优势为基础,这是各国农业现代化最基本的经验之一。

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发达国家不仅重视农业技术现代化,也十分重视农业组织管理现代化,都大力推行农业专业化、一体化、社会化。

其专业化形式主要有三种:地区专业化、部门专业化、作业专业化。以美国为例,到1969年,美国经营一种产品为主的专业化农场已达农场总数的90%以上。据美国专家计算,仅此一项就使美国农产品大约增产40%,而成本降低50%~80%。发达国家的农业一体化、社会化是在专业化基础上形成的,主要形式有农业工商综合体和农业合作组织。

现代农业在突出现代高新技术的先导性、农工科贸的一体性、产业开发的多元性和综合性的基础上,还强调资源节约、环境零损害的绿色性。现代农业因而也是生态农业,是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的绿色产业,担负着维护与改善人类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使命。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一种国际性的理念和行为,在土、水、气、生物多样性和食物安全等资源和环境方面均有严格的环境标准,这些环境标准,既包括产品本身,又包括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过程;既包括对某地某国的地方环境影响,也包括对相邻国家和相邻地区以及全球的区域环境影响和全球环境影响。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即通过传感器或物理识别装置等感知技术,对物理世界进行感知,通过ICT通信传输技术将数据传输至物联网云处理平台进行计算和处理,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链接,进而对物理世界进行管理和控制。一句话解释:互联网的升级迭代版,互联网实现人与人的链接,物联网增加人与物理世界的链接;感知物理世界的变化,并对物理世界进一步的管理和控制

萌芽期:(1991年-2004年):1994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Kevin教授提出物联网概念,1995年,比尔盖茨在《未来之路》中构想物物互联,并未引起广泛关注。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首先提出物联网的定义。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将传感网络技术列为未来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初步发展期:(2005年-2008年):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2008年第一届国际物联网大会在瑞士苏黎世举行。

高速发展期(2009年-至今):2009年美国政府将新能源和物联网确定为美国国家战略。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无锡视察时提出“感知中国”,无锡率先建立“感知中国”研究中心,中科院、运营商和多所大学建立物联网研究院。中国正式开始物联网行业战略部署。2010年中国政府将物联网列为关键技术,并宣布物联网是长期发展计划的一部分。2015年,欧盟成立物联网创新联盟。2016年,NB-IoT技术即将进入规模商用阶段。2018年6月,5G通信技术成熟化,第一阶段全功能标准化工作完成,进入产业全面冲刺阶段。

总结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大致经历:

第一阶段:智能消费产品的涌现

2012-2015年期间,消费类物联网产品一夜爆发,过后却慢慢消退。包括智能灯泡、智能插座、智能水壶、智能电饭煲等等智能产品出现在市场上。大致思路是将传统硬件产品,添加上Wi-Fi、蓝牙、ZiBbee等无线技术,再结合APP进行控制。这股热潮来的快、去的也快,因为害怕的稳定性和用户体验存在问题,再加上价格比较高,对于消费者而言性价比不高,市场认可度比较低。

第二阶段:底层技术完善

第二阶段相对于上个阶段,技术有更深层次的突破。这个时候涌现了各种各样的针对物联网的技术,比如NB-IoT、LoRa等新型的传输技术、AI算法、智能语音技术等等,边缘计算、智能计算等计算存储技术走上台,传感器产品也更加的智能化,具有更多的功能。

第三阶段:行业级应用兴起

完成技术突破之后,物联网的应用逐渐从早期的消费类应用往企业级应用发展。更多的应用于城市建设、政府政务、各行各业产业当中。

物联网IoT产业架构分四层:感知层、网络层、平台层、应用层;物联网IoT产业链:端——管——边——云——用

随着云端数据处理能力开始下沉,更加贴近数据源头,使得边缘计算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重要关口;将来将有75%的数据需要在网络的边缘侧分析、处理和存储。因而物联网产业链由之前的“端——管——云——用”发展为现在的“端——管——边——云——用”;

“端”:物联网终端,主要是完成数据采集以及向网络端发送的作用;包含芯片、感知技术(传感器+识别技术)、操作系统;

“管”:管道层,保证通信的作用,无线连接、卫星和量子通信等方式;

“边”:边缘计算,将集中式架构分解成边缘位置的点;

“云”:云平台,主要进行数据的计算和存储;包含云计算平台和AI技术;按厂商类型分:运营商、ICT、互联网和工业制造厂商以及第三方物联网平台;按商业模式分PaaS和本地部署;按照平台功能可以划分:设备管理平台、连接管理平台、应用开发平台和业务分析平台;

“用”:物联网IoT应用层,落地到不同行业应用场景中;三大业务主线:消费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政策驱动物联网和生产性物联网并称产业物联网)

从产业集聚发展情况来看,我国已初步形成以北京—天津、上海—无锡、深圳—广州、重庆—成都为核心的 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中西部 地区四大物联网产业集聚区的空间布局。

其中, 环渤海地区 凭借丰富的产学研资源和总部优势,成为我国物联网产业重要的研发、设计和生产制造基地; 长三角地区 以上海、无锡双核发展为带动,整体发展比较均衡,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应用推广方面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 珠三角地区 是国内物联网市场化最成熟、体系最完备的地区,目前已形成了一批自主的、竞争力强的物联网应用技术成果和信息增值服务模式,产业规模领先其他地区; 中西部地区 软件、信息服务、传感器等领域发展迅猛,成为第四大产业基地,且在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方面均存在优势,对物联网产业链底端感知层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产业集聚区的形成有利于产业规模效应凸显,形成产业链;有助于改善协作条件,节约生产成本;而且能更好的发挥核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目前,四大产业集聚区相互独立、各有特色,汇聚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龙头企业,产业链逐渐完善,研发机构和公共服务等配套体系基本完备。

3月24日晚间,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布2021年度业绩报告。报告显示,2021年,该公司实现总保费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内含价值达12030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三项指标均位居行业第一,公司发展稳中有进。

2021年,全球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国际环境复杂严峻,国内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三重压力。受消费需求释放趋缓、销售人力规模下降等因素的影响,人身险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行业监管方面,持续推动保险业回归本源,围绕保险产品管理、渠道发展、市场行为、运营服务、公司治理等方面进一步完善制度、加强管控,全面推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三大转型、双心双聚、资负联动”战略内核,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贯彻“重价值、强队伍、稳增长、兴 科技 、优服务、防风险”的经营方针,凝心聚力、以韧克难,在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同时坚定不移推进高质量发展,公司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市场主导地位更加稳固,运营服务质效显著提升,数字化转型深入推进,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保险公司法人机构经营评价中,公司连续六年获A级评价。

从年报数据看,在行业发展承压、保费增速持续放缓的情况下,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持价值引领,深化转型升级,保持了规模价值“双领先”。2021年,公司实现保费收入618327亿元,同比增长10%;续期保费442463亿元,同比增长58%。截至2021年12月31日,内含价值达1203008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22%。受疫情和保险需求释放趋缓等因素的影响,公司实现新单保费175864亿元。首年期交保费为98410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41682亿元。2021年,公司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4780亿元。长险有效保单数量达323亿份,较2020年底增长19%。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强化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围绕投资价值链,持续优化配置管理。2021年,公司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兼顾短期收益稳定、重点风险防范和长期赛道布局。总投资收益达214057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达498%。

2021年,公司经营整体稳健,投资表现良好,并根据资产负债表日的市场信息更新了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综合以上因素,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0921亿元,同比增长13%。

坚持高质量发展,鼎新改革成果不断巩固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实现寿险业务总保费481311亿元,同比增长01%; 健康 险业务总保费为120609亿元,同比增长48%;意外险业务总保费为16407亿元。2021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持续性影响以及严峻复杂的市场环境,行业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转型压力。公司持续深化以客户为中心的“一体多元”销售布局,在强化规范管理的基础上加强资源精准配置,聚焦转型突破。个险板块持续聚焦价值创造,深入推进渠道差异化经营;多元业务板块聚焦专业经营、提质增效、转型创新,整体业务稳中有进、稳中向好,与个险板块有效协同。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销售人力约89万人。

个险板块坚持高质量发展,渠道转型不断深入,业务发展整体稳健。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个险板块实现总保费509489亿元,其中,续期保费407973亿元,同比增长43%;实现首年期交保费82254亿元,其中,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为41580亿元。2021年,个险板块一年新业务价值为42945亿元,首年年化保费口径新业务价值率为422%。

坚持提质稳量的队伍发展策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着力提升队伍质态。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个险销售人力为820万人,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519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301万人。个险板块绩优人群稳定,队伍基础总体稳固。公司坚持以有效队伍驱动业务发展,积极推进渠道转型。个险队伍常态化运作40体系全面推广实施,推动销售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转型。

多元业务板块坚持专业经营,提质增效,积极拓展银保、团险和 健康 险业务。

银保渠道坚持规模与价值并重的渠道定位,持续推进渠道 健康 发展。2021年,银保渠道实现总保费49326亿元,同比增长196%。首年期交保费达16110亿元,同比增长23%,其中,5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费达6743亿元,同比增长353%。续期保费达32792亿元,同比增长306%,占渠道总保费比重达6648%,同比提升559个百分点。银保渠道持续强化队伍专业化服务支持能力,队伍质态稳步提升。截至2021年12月31日,银保渠道客户经理达25万人,季均实动人力保持稳定,人均产能持续增长。

团险渠道坚持统筹规模和效益,各项业务稳步发展。2021年,团险渠道实现总保费29162亿元,同比增长10%;短期险保费25694亿元,同比增长29%。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团险销售人员为45万人,其中高绩效人力较2020年底增长130%。

此外,公司大力发展互联网保险业务,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和线上直销的方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体验。公司全面落实中国银保监会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要求,完善集中运营、统一管理的互联网组织和经营体系,丰富场景化、定制化的产品供给。2021年,公司通过个险、银保、团险等渠道开展的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银保监会监管口径下总保费达34969亿元,保费规模再创 历史 新高。未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进一步强化线上线下融合业务,积极 探索 互联网人身险专属业务,为客户提供更为便捷的互联网保险服务。

坚持以客户为中心,中国人寿寿险公司综合金融板块充分发挥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各成员单位资源优势,积极构建“寿险+”综合金融生态圈,开创综合金融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的良好局面。2021年,在车险综合改革、发展限速的压力下,公司代理中国人寿财产险公司业务实现保费21107亿元,保单件数同比增长180%;公司代理企业年金业务新增首年到账规模及养老保障业务规模为28197亿元;广发银行代理中国人寿寿险公司银保首年期交保费收入实现平稳发展;国寿广发联名借记卡、信用卡新增发卡1224万张。同时,公司从满足客户多元化需求出发,联合广发银行、财产险公司开展各类客户经营活动,为客户提供一揽子优质金融保险服务方案。

整合线上线下及内外部医疗 健康 资源,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提升 健康 管理服务能力,积极参与 健康 中国建设。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持续丰富,系统功能不断升级。截至2021年12月31日,国寿大 健康 平台服务项目数量过百,累计注册用户量较2020年底增长超过35%,位居行业前列。公司持续构建国寿养老体系,通过国寿大养老基金布局康复、医养、医院、 健康 医疗大数据、 健康 产业园等养老产业链上下游的优质资源。2021年,国寿大养老基金在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战略区域加速储备了一批可满足客户多样化、多层次需求的养老 养生 项目。

服务国家大局,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

坚持以服务国家大局为己任,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发挥主力军作用,积极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主动参与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公司积极开展各类政策性 健康 保险业务,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在办200多个大病保险项目,覆盖超过35亿人;持续承办400多个 健康 保障委托管理项目,覆盖超过1亿人;在17个省市承办长期护理保险项目61个,覆盖2300万人;在22个省市承办补充医疗保险项目170个,覆盖9100万人。公司积极融入多层次 社会 保障体系建设,累计在15个省市落地54个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项目,承保人数超过1000万。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坚守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宗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持续提升服务质效。投资实体经济累计超27万亿元,2021年新增投资规模近7700亿元。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累计投资超14万亿元。

锚定“建设国际一流、负责任寿险公司”的ESG战略目标,将“碳达峰 碳中和”目标植入公司发展理念,搭建气候变化应对体系,制定“保障环境 健康 友好,助力实现碳中和”的总体环境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从绿色投资、绿色销售、绿色运营、绿色办公等多方面找准发力点,绿色投资累计超3000亿元,同比增加4倍,助力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绿色投资标准体系建设起步,资产管理子公司推出国内保险资管行业首只ESG债券指数、权益指数。全力助推乡村振兴,优化乡村振兴保险产品供给,继续助力国家重点帮扶地区发展。

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

践行“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开发理念,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坚守保险本源,认真落实 健康 中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加快产品创新步伐,推进保险产品供给端改革,打造多元化产品体系。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将全面服务 健康 中国建设与自身业务发展紧密结合,持续开展 健康 保险产品优化升级,加大疾病保险、医疗保险等产品在承保人群、保障范围、保障功能等方面的创新研发力度,提供多元化 健康 保障。积极服务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挥长期风险保障、长期资金运用等方面的优势,在保障范围、保障利益等方面进行重点研究,推出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及面向老年客户群体的专项年金保险产品。助力乡村振兴战略,开发乡村振兴专属保险产品,积极发挥保险的民生保障作用。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新开发、升级产品160款,其中寿险12款, 健康 险138款,意外险2款,年金险8款;保障型产品共计144款,长期储蓄型产品共计16款。

强化资产负债管理,总投资收益超2140亿元

2021年,国内债券收益率窄幅波动、前高后低,全年利率中枢有所下行;A股市场呈震荡格局,行业分化显著。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始终保持战略定力,资金运用以资产负债管理为引领,坚定执行中长期战略资产配置规划,并根据市场变化灵活开展战术配置操作。一是把握上半年利率相对高位的窗口期,以利率债为主加大长期限资产配置力度,进一步收窄久期缺口;二是审慎控制公开市场权益风险敞口,降低组合波动,锁定收益;三是加大另类投资模式创新,推进前瞻性行业布局,构建多元投资组合。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总资产达4891085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0%。公司投资资产达4716829亿元,较2020年底增长151%。

2021年,公司实现净投资收益188770亿元,较2020年增加25987亿元,同比增长160%。得益于近年来公司持续加大长久期债券配置力度、联营和合营企业投资收益贡献提升,2021年净投资收益率达438%,较2020年上升4个基点。全年实现总投资收益214057亿元,较2020年增加15461亿元,同比增长78%。总投资收益率为498%。受权益市场波动影响,考虑当期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净额后,综合投资收益率为487%。

数字化转型再上台阶,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加速 科技 创新,强化数字驱动,深化 科技 赋能价值创造,加速 科技 与业务融合,持续强化 科技 创新引领支撑作用。

技术创新, 科技 架构全面升级换代。依托国寿混合云的强大算力和开放兼容的数字化平台,实现全部核心系统从计算、存储、数据库、中间件到应用软件的分布式架构革新, 科技 支撑能力跨越发展,数据处理能力提升10倍,计算资源弹性扩容时效缩短至分钟级。

敏捷交付, 科技 应变能力大幅提升。全面深化 科技 产品制,以全量数据、全链条追踪的数字化运营机制,畅通 科技 运作大循环,持续高频推出新功能、新服务, 科技 产品日均迭代优化超过40次,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客户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智能跃升, 科技 赋能水平显著增强。国寿物联网覆盖全国, 科技 服务畅达一线,实现全辖12大类、24万电子设备统一管控,构筑线上数字孪生,服务时效同比提升70%。“国寿物联网——边缘计算、智能感知与数字化呈现”荣获2021年度金融 科技 与数字化转型创新成果。智慧服务全面深化,智能机器人在销售、服务、运营、财务、风控等领域广泛应用,大数据赋能场景同比增加84%,日均提供智能服务超过500万次。

流量触达,数字生态效应持续放大。社交化在线协同体系无缝衔接手机、桌面、大屏及各类数字应用,全方位提升客户、销售人员及公司员工的沟通互动体验。保险数字生态持续丰富,数字化平台累计开放标准服务3256个,同比增长92%,接入生态应用近千个,与各合作机构开展服务与活动近40万项。

以客户满意为标准,打造高水平、高质量运营服务

2021年,中国人寿寿险公司以客户为中心,锚定“效率领先、 科技 驱动、价值跃升、体验一流”目标,有效推进运营模式升级,加快向线上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为客户提供“简捷、品质、温暖”的高质量运营服务,客户体验不断提升,客户好评度持续保持高位。

线上服务迅速增长。升级各类线上服务触点,寿险APP注册用户达112亿人,同比提升21%,月均活跃人数同比提升181%。个人保全、理赔e化率分别提升至883%、987%,电子化通知发送量超78亿次,空中客服量同比增长9倍,临柜客户平均等候时长同比大幅下降。

智能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升级、推广智能业务模型,推动个人长险新单服务时效同比提速372%,核保、保全、理赔智能审核通过率分别达934%、991%、731%。拓展互联网智能客服应用场景,机器人服务规模突破7500万次。联络中心数字化服务模式落地,实现非人工服务占比达889%。

客户体验持续提升。理赔服务有速度、有温度,全年“理赔直付”服务客户超600万人次。“重疾一日赔”惠及近17万客户,给付金额同比增长323%。为117万名临柜困难客户提供了主动上门服务。场景服务惠及不同客群,于业内率先推出APP尊老模式,推广柜面“坐享”服务等多项适老化服务举措。聚焦“ 健康 、亲子教育、乐享生活”主题,持续提供“免疫力提升计划”“国寿小画家”“客户节”等多项增值服务。

风险综合评级连续15个季度获评A级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经营,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严格落实监管要求,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健全风险管理机制,风险管控手段不断改进,风险管理能力持续提升。在银保监会保险业风险综合评级中,公司连续15个季度被评为A级。

站在新起点,中国人寿寿险公司表示,将围绕服务国家发展大局和守护人民美好生活,把握战略发展机遇,扎扎实实办好自己的事,保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坚守保险本源,持续深化供给侧改革,不断提升保险服务供给能力,积极发挥行业领头作用,以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开创建设国际一流寿险公司新局面,努力以良好的业绩回报股东和 社会 各界的厚爱与支持。

以上就是关于数字乡村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建设方案(158页WORD)全部的内容,包括:数字乡村农业产业园数字化建设方案(158页WORD)、抚州市有哪些重点产业经济来源主要靠什么、“数商兴农”:农村电子商务的新方向|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解读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