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晶奇专栏(第20期)|物联网的应用及其风险管理

物联网087

关晶奇专栏(第20期)|物联网的应用及其风险管理,第1张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是二十世纪计算机科学的一项伟大成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一代网络。 物联网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传感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使现实世界中的所有物品与网络进行连接,实现了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

物联网的应用

物联网发展至今,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价值不断增加,物联网带来的价值和社会效应日益明显。 未来物联网将广泛用于智能交通、地防入侵、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智能电网、工业监测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有专家预测10 年内物联网将大规模普及,这一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一个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

例如,电力企业经营管理就体现了运用物联网关键技术的最佳实践。应用物联网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对燃料的管理流程进行规范化,采用先进的RFID 射频识别、视频监控、红外线感应、车辆跟踪定位、自动化计量系统,与企业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紧密结合,对企业燃料采购计划、计量检验、入库和结算进行全方位监管,对燃料实行集中控制,为每批次燃料均准备独立的身份标签,对燃料本身与燃料合同、计量检验等进行一体化管理,实现燃料管理全过程的自动、闭环控制。还可以把传感器嵌入到电力企业的生产设备、物资运输设备等各个环节中去,去捕获、收集设备运行状况以及技术人员管理的信息,进而通过软件应用系统进行处理和分析,提出辅助决策或预案,整合电力系统中环境基础设施、材料设备以及人员的控制和管理,使人们可以更加精细和灵活的管理生产经营。

物联网风险及其管理

发展物联网的价值无疑是巨大的,物联网对于当前社会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在安全与隐私方面的不利影响已经被人们所认识和关注,成为影响物联网发展的风险因素。物联网从技术上体现了现代科技进步,然而物联网的发展在社会生活的各领域存在诸多风险,需要细致的分析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特别是要积极的应对物联网面临的风险。

物联网接入的各种传感器很可能成为“监听和监视”的工具,物联网的商业应用,为了创造商机挖掘个人隐私,极大地威胁隐私安全,比如传感器在何处设置、由谁设置、谁能阅读物联网信息等等,这些物联网隐私和信息权利的复杂性加剧了物联网商业滥用的风险。 物联网电子标签的使用使风险威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标签信息泄露问题,其次是通过标签的唯一标识符进行恶意追踪问题。信息泄露是指暴露标签发送信息,当电子标签应用在药品上时,可能暴露药物使用者的病理;当电子档案、生物特征添加到电子标签中时,标签信息泄露问题便极大地危害了个人隐私。恶意追踪可以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识别标签,得出标签的定位信息。因此可以通过标签的定位信息获得标签持有者的行踪,并且标签识别装备相对价格低廉,极易隐藏并且使用寿命很长,这就加剧了恶意追踪的风险。

对此,笔者建议,在物联网的风险管理中,应深入研究物联网的影响,构建统一的物联网监管体系,综合治理物联网风险,以切实可行的综合措施引导物联网健康发展,减少物联网风险。 关键技术逐渐成熟,管理机制逐步规范,隐私保护与信息安全同步推进,推动物联网内不同对象间的信息交换更加便捷、高效、安全、低成本、自主式、智能化。从技术现代性的角度,思考物联网的问题和风险,对物联网的未来发展富有启发意义。

物联网卡一般用于企业用户,一般实名要求是落到企业,不是个人实名,一旦用于网络违法犯罪难以追查到人,从而带来安全隐患风险。

物联卡作为物联网技术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智慧城市、自动售卖机、移动支付、智慧垃圾分类等需要无线联网的智能终端设备。物联网卡就是为物联网设备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专用卡,而手机卡是给人提供网络接入服务的,两种卡有各自的用途,因此物联卡不能用于手机使用属于基本的合规性要求。

物联卡的运营需要通过统一的网络,一般运营商在将物联卡发售给企业法人后,为每个企业开通一个“流量池”,企业所拥有的物联卡在使用过程中消耗的是“流量池”中的流量。运营商可以通过后台管理、控制,甚至定位物联卡。一旦“流量池”中的流量耗尽,而企业又没有及时续费,那么运营商就会通过后台管理使物联卡无法联网。

办理手机卡的注意点:

1、所售号码如属于系统现开号码,需要机主本人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在选号网实体公司现场办理入网。

2、如购买号码为成品卡,需要用户本人持本人身份证原件去就近营业厅实名入网或过户后方可使用。

3、如国用户在2015年9月1日购买的号码未实名登记的请客户自主到相关运营商营业厅办理实名登记,如未登记造成的一切后果有使用者本人自负。

百度百科-物联卡

感知层安全威胁

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主要如下:

    T1 物理攻击:攻击者实施物理破坏使物联网终端无法正常工作,或者盗窃终端设备并通过破解获取用户敏感信息。

    T2 传感设备替换威胁:攻击者非法更换传感器设备,导致数据感知异常,破坏业务正常开展。

    T3 假冒传感节点威胁:攻击者假冒终端节点加入感知网络,上报虚假感知信息,发布虚假指令或者从感知网络中合法终端节点骗取用户信息,影响业务正常开展。

    T4 拦截、篡改、伪造、重放:攻击者对网络中传输的数据和信令进行拦截、篡改、伪造、重放,从而获取用户敏感信息或者导致信息传输错误,业务无法正常开展。

    T5 耗尽攻击:攻击者向物联网终端泛洪发送垃圾信息,耗尽终端电量,使其无法继续工作。

    T6 卡滥用威胁:攻击者将物联网终端的(U)SIM卡拔出并插入其他终端设备滥用(如打电话、发短信等),对网络运营商业务造成不利影响。

感知层由具有感知、识别、控制和执行等能力的多种设备组成,采集物品和周围环境的数据,完成对现实物理世界的认知和识别。感知层感知物理世界信息的两大关键技术是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RFID)技术和无线传感器网络(Wireless Sensor Networ

k,WSN)技术。因此,探讨物联网感知层的数据信息安全,重点在于解决RFID系统和WSN系统的安全问题。

RFID技术是一种通过射频通信实现的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基于RFID技术的物联网感知层结构如图1所示:每个RFID系统作为一个独立的网络节点通过网关接入到网络层。因此,该系统架构下的信息安全依赖于在于单个RFID系统的信息安全。

举一个例了,智能家居的运用。如果黑客侵入了某家网络,可以远程监控家里的所有接入设备(包括摄像设备),那么个人隐私会完全暴露。再举一个例子,智能交通,如果交通控制系统被黑了,会造成交通瘫痪。

技术创新带来了诸多便利和发展机遇,但也给安全带来了挑战和威胁。以下是技术创新对安全的主要影响:

网络安全问题。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的交流、学习、工作等都离不开网络,但网络也成为了黑客攻击、病毒传播等攻击的目标,因此网络安全问题日益严重。

个人隐私泄露。移动设备、社交网络等技术创新也带来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在信息化时代,个人隐私保护成为了社会的重要课题,一旦个人信息泄露,就可能导致个人财产和人身安全的风险。

生物技术安全问题。生物技术创新的发展,如基因编辑、人工智能等,虽然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福利,但也存在一些安全风险。比如基因编辑可能导致人类基因突变,进而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物联网安全问题。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各种设备互联互通,而这些设备的漏洞和安全隐患会影响到整个系统的安全性。例如智能家居设备可能会遭到黑客攻击,进而导致家庭安全的风险。

因此,技术创新对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保障安全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相关的技术研究和安全监管都需要不断加强,人们也需要提高安全意识,保护自己的个人隐私和财产安全,才能共同创造安全、便利的信息化环境。

以上就是关于关晶奇专栏(第20期)|物联网的应用及其风险管理全部的内容,包括:关晶奇专栏(第20期)|物联网的应用及其风险管理、物联卡为什么不建议手机使用、物联网感知层面临的安全威胁有哪些如何应对这些安全威胁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