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力士收购英特尔限制性条件为禁止协议。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限制性条件是一种常见的交易条件,旨在保证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双方的利益,英特尔限制了海力士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将其收购的存储事业部与竞争对手结盟或出售给竞争对手的权利。这种限制性条件通常被称为禁止条款,或禁止协议,旨在保护交易的双方免受竞争对手的威胁,以及保护交易的商业机密和战略。
2005年5月12日,英特尔公司宣布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外高桥正式落成。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总投资3900万美元,它的成立充分体现了英特尔对中国和上海浦东新区的投资承诺。该技术开发中心将为英特尔的快闪存储器事业部、封装技术研发部、用户平台研发部、以及封装设备开发部开发全球重要的尖端技术和平台。此外,该中心还将为中国用户提供客户服务支持。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坐落于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园区内,是英特尔继芯片测试和封装工厂后在上海浦东新区的第三期投资。目前,上海是英特尔北亚地区最大的运营中心。
累计投资已达十亿美元,中国地位进一步提升
2005年3月,英特尔成都封装测试厂二期投资项目的启动,位于成都市出口加工区西区内的英特尔项目的总投资规模扩大到45亿美元。而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英特尔拥有三座工厂,总投资额达5亿美元。加上这次英特尔技术开发公司成立新投入的3900万美元,英特尔公司在中国的芯片测试封装厂及研发中心总投资累计已接近10亿美金。作为未来全球最大的芯片市场,中国已经成为国际跨国公司投资的重点。对于英特尔而言,中国无疑是其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仅有三五个人、不到10平方米的北京办事处,到如今驻足CBD、有着上百人的颇具活力的英特尔市场营销中国团队。据悉,迄今为止,英特尔在国内已拥有员工5500多人,并设有13个分公司和办事处。
英特尔公司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内建有封装测试工厂即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总占地面积约178000平方米,目前拥有3000多名员工。从1995年宣布,到1998年,英特尔在上海建立起第一个封装/测试厂房,进行快闪存储芯片的封装和测试,总投资额为198亿美元。2001年9月,英特尔新增投资302亿美元,这使得英特尔在上海封装/测试厂的投资总额达到5亿美元。目前英特尔在浦东有三个封装测试工厂,分别生产闪存芯片,芯片组和微处理器芯片。这三家工厂已成为英特尔全球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向全球任何地方的客户供货。
据上海市政府统计数字,截至到2004年,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在上海浦东外高桥保税区的累计出口总额已超过50亿美元,成为上海价值最高(以美元计)的出口基地之一。英特尔上海公司目前是外高桥保税区内投资最大的独资企业。
而在成都,英特尔的第一个工厂正在建设中,预计将于2005年下半年按期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营。第二个工厂预计将于今年晚些时候开工,并于2007年初建成投产。每个工厂将聘用约700名员工。
在技术上,英特尔不再限制在中国市场技术使用,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与其全球业务重点一致,即成为全球数字经济杰出的建筑模块及平台技术的供应商。除此之外,英特尔还致力于与国内产业积极广泛地合作并成为推动中国IT/通讯产业发展的基石。
比如成都工厂开工后,封装测试的先进微处理器将选用英特尔65纳米技术制造的芯片进行加工。而在上海工厂,将很快生产其双核和多核处理器。
英特尔产品(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孙宗明先生表示:“英特尔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是英特尔近十年来在上海、以及二十年来在中国成功发展的里程碑。我们除了将坚定地履行对中国的投资承诺之外,还将一如既往地通过引入全球最前沿的技术、不断地培养本地研发力量、加强同中国业务伙伴和政府的合作来推动本土经济突飞猛进,我们也将继续通过促进本土的技术水平来带动整个产业和技术向前发展,并在上海社区为构建和谐社会多做贡献”。
强化本地竞争优势,手持设备将是重点
改革开始20多年来,中国制造既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中国人的痛。今天,所谓中国制造、印度服务更是在说明中国发展模式的不足。但是,从2004年开始,我们发现这种现象正在悄悄的发生变化。国外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投资不再仅仅是工厂型的投资,而是研究性投资。跨国公司研究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在中国设立。英特尔就是典型代表。英特尔公司之所以选择中国上海设立技术研发公司有三大原因。
第一:人力资源优势。人力资源低廉一直被视为中国制造的关键。但是,与以往的中国制造恰恰相反,英特尔之所以在中国上海设立技术开发公司恰恰是看中了上海的人才,尤其是对芯片技术发展非常了解的人才,这是许多国家不具备的。
第二:本地化优势。支持本地化发展是本次英特尔扩大投资设立技术开发公司的主要原因。该项目将主要从事与全球同步的前沿技术研发、平台开发以及中国的客户服务,包括封装技术研发部、快速存储器上海事业部、用户平台研发部和封装设备开发部等。其业务包括闪存芯片设计,集成电路开发,台式机系统开发,服务器动力和热能的开发以及封装技术开发,以实现英特尔把最新技术带到中国的承诺。
第三:快速增长的移动通信市场。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市场无疑是全球增长最快的移动通信市场。今天,我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移动通信市场,未来很多年都将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对于英特尔而言,能否在移动通信芯片领域取得突破,中国市场将是未来的关键。因此,此次设立的技术开发(上海)有限公司的重点项目之一就是手持设备的芯片设计、封装以及测试,尤其是针对中国市场的特点进行本地化手持设备芯片开发。
今年恰逢英特尔进入中国市场20周年,新的投资也预示着新的希望。我们更希望通过跨国公司的投资,使得“中国技术”能够成为代表中国走向世界的新口号。
Intel
英特尔公司是全球最大的半导体芯片制造商,它成立于1968年,具有35年产品创新和市场领导的历史。1971年,英特尔推出了全球第一个微处理器。这一举措不仅改变了公司的未来,而且对整个工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微处理器所带来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改变了这个世界。
2002年2月,英特尔被美国《财富》周刊评选为全球十大“最受推崇的公司”之一, 名列第九。2002年接近尾声,美国《财富》杂志根据各公司在2002年度业务的表现、员工水平、管理质量、公司投资价值等六大准则排出了“2002年度最佳公司”。在这一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荣登全球榜首。同时,在“2002全球最佳雇主”排行榜上,英特尔公司名列第28位。
2003年5月,《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公布“2002年度中国最佳雇主”名单,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名列第八。这是由全球著名人力资源公司HewittGlobalHRConsultingFirm和《哈佛商业周刊·中文版》通过一项联合举办的企业内部员工调查结果评选出来的。2002年,英特尔公司的收入为268亿美元,净收入为31亿美元。2003年7月18日,英特尔公司成立35周年。英特尔公司首席执行官贝瑞特博士回顾说:“35年来,我们不懈地追求优秀与完美,这为我们能够不断推出创新理念并保持创新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使得英特尔能在全球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中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我们的努力让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还将继续改变世界的未来,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值得庆祝的。”
英特尔为全球日益发展的计算机工业提供建筑模块,包括微处理器、芯片组、板卡、系统及软件等。这些产品为标准计算机架构的组成部分。业界利用这些产品为最终用户设计制造出先进的计算机。今天,互联网的日益发展不仅正在改变商业运作的模式,而且也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方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全球信息产业的领导公司之一,英特尔公司致力于在客户机、服务器、网络通讯、互联网解决方案和互联网服务方面为日益兴起的全球互联网经济提供建筑模块。
英特尔在中国的机构英特尔在中国(大陆)设有13个代表处,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济南、福州、南京、西安、哈尔滨、武汉。公司的亚太区总部在香港特别行政区。英特尔在中国亦设有研究中心,即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中心组成,于2000年10月宣布成立。该中国实验室主要针对计算机的未来应用和产品的开发进行研究,旨在促进中国采用先进技术方面的进程,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互联网经济的发展。此外,英特尔中国实验室还负责协调该实验室与英特尔全球其他实验室的研究协作,以及资助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研究项目的开发工作。英特尔公司全球副总裁兼首席技术官帕特·基辛格直接领导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的工作。
英特尔在中国的使命英特尔公司在中国的业务重点与其全球业务重点相一致,即成为全球互联网经济的构造模块的杰出供应商。除此之外,英特尔始终致力于成为推动中国信息技术发展的基石。在中国,这一战略可从英特尔在中国的一系列活动中得到反映:技术启动:英特尔在中国设有英特尔中国实验室,由4个不同研究领域的实验室组成。如英特尔中国实验室,隶属于英特尔微处理器研究实验室,主要研究面向微处理器和平台架构的相关工作,推动英特尔处理器架构(IA)技术在业界的领导地位。
具体研究领域包括音频/视频信号处理和基于PC的相关应用,以及可以推动未来微结构和下一代处理器设计的高级编译技术和运行时刻系统研究。另外还有英特尔中国软件实验室、英特尔架构开发实验室、英特尔互联网交换架构实验室、英特尔无线技术开发中心。除此之外,英特尔还与国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如中国科学院计算所针对IA-64位编译器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发,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2年10月,英特尔公司宣布在深圳成立英特尔亚太区应用设计中心(ADC)。该中心面向中国计算和通信行业的OEM与ODM厂商,旨在满足他们对世界一流设计与校验服务的需求,并帮助他们为客户开发更出色的产品英特尔亚太地区应用设计中心(深圳)将为亚太区包括深圳和中国其它地区的客户就近提供先进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支持服务,以协助亚太地区及中国的客户强化其在全球的竞争实力,并且促进这些客户相互间的合作。英特尔还通过战略投资事业部(IntelCapital)在中国进行IT技术方面的投资,以促进中国型技术,如无线通讯技术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全球互联网经济的发展。
迄今为止,英特尔的战略投资事业部已向亚太地区进行风险投资近6亿美元,其中在中国的投资近30家。技术生产与制造:今天,英特尔在上海设有投资5亿美元的芯片测试和封装的工厂,为快闪存储器、I845芯片组和奔腾4处理器提供基于013微米工艺的世界一流的封装与测试,并为全球提供最高性能处理器产品;同时,也培养了大批的国内掌握世界一流芯片生产制造技术的知识工人。市场教育及应用普及:英特尔公司始终把协助推动中国计算机工业和互联网经济的发展作为公司在中国的首要策略。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从2000年开始赞助ISEF中国区联系赛事。这一赛事被称为“中国青少年科学技术与创新大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办。2001年,中国派出16名学生参加在美国加州硅谷举行的第52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赢得了17项大奖,包括奖品、奖金及奖学金共计87000美元。2002年,英特尔ISEF在中国区的联系赛事在各地共吸引了1500万名中学生参加,其中有21名成绩优异的学生将被选派赴美参加5月在肯塔基州举办的第53届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2000年7月,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在中国启动。
经过一年的时间,到2002年底,拟在中国共培训教师达100,000名,该项目已经在全国的18个省市展开,北京市、长春市、重庆市、甘肃省、海南省、河北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上海市、陕西省、天津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浙江省、淄博市开展实施了,得到中国教育部的大力支持和肯定,更获得各地教委和参加培训的老师的热烈欢迎。另外,为了更好地普及电脑教育,英特尔自1997年开始与国内电脑厂商合作,在全国16个城市开设了“英特尔电脑小博士工作室“,分别分布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天津、西安、沈阳、青岛、温州、杭州、济南、西藏、哈尔滨、无锡、南京,共培训家庭130万人次。广泛的业界合作:英特尔自1985年进入中国以来,便将“与中国信息产业共同成长”视为己任。与国内OEM厂商、独立软件开发商、通讯设备制造商、解决方案供应商和无线通信厂商进行了密切广泛的合作。自2000年至今,英特尔每年在中国召开春秋两季的“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IntelDeveloperForum),与国内业界及时分享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2003年3月12日,英特尔在中国与全球同步推出了英特尔迅驰移动计算技术,它为移动计算的笔记本电脑用户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完全摆脱线缆束缚的“无线自由”的集计算和通讯之融合的体验。
INTEL微处理器的里程碑
1971 年: 4004 微处理器
4004 处理器是英特尔的第一款微处理器。这一突破性的重大发明不仅成为 Busicom 计算器强劲的动力之源,更打开了让机器设备象个人电脑一样可嵌入智能的未来之路。
1972 年: 8008 微处理器
8008 处理器拥有相当于 4004 处理器两倍的处理能力。《无线电电子学》 杂志 1974 年的一篇文章曾提及一种采用了 8008 处理器的设备 Mark-8,它是首批为家用目的而制造的电脑之一——不过按照今天的标准,Mark-8 既难于制造组装,又不容易维护操作。
1974 年: 8080 微处理器
世界上第一台个人电脑 Altair 采用了 8080 处理器作为大脑——据称 “Altair” 出自电视剧 《星际迷航 Star Trek》,是片中企业号飞船的目标地之一。电脑爱好者们花 395 美元就能购买一台 Altair。仅短短几个月时间,这种电脑就销售出了好几万台,创下历史上首次个人电脑延期交货的纪录
1978 年: 8086-8088 微处理器
英特尔与 IBM 新个人电脑部门所进行的一次关键交易使 8088 处理器成为了 IBM 新型主打产品 IBM PC 的大脑。8088 的大获成功使英特尔步入全球企业 500 强的行列,并被 《财富》 杂志评为“70 年代最成功企业”之一。
1982 年: 2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 286 最初的名称为 80286,是英特尔第一款能够运行所有为其前代产品编写的软件的处理器。这种强大的软件兼容性亦成为英特尔微处理器家族的重要特点之一。在该产品发布后的 6 年里,全世界共生产了大约 1500 万台采用 286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
1985 年: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
英特尔386™ 微处理器拥有 275,000 个晶体管,是早期 4004 处理器的 100 多倍。该处理器是一款 32 位芯片,具有多任务处理能力,也就是说它可以同时运行多种程序。
1989 年: 英特尔486™ DX CPU 微处理器
英特尔486™ 处理器从真正意义上表明用户从依靠输入命令运行电脑的年代进入了只需点击即可操作的全新时代。史密森尼博物院国立美国历史博物馆的技术史学家 David K Allison 回忆说,“我第一次拥有这样一台彩色显示电脑,并如此之快地在桌面进行我的排版工作。”英特尔486™ 处理器首次增加了一个内置的数学协处理器,将复杂的数学功能从中央处理器中分离出来,从而大幅度提高了计算速度。
1993 年: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能够让电脑更加轻松地整合 “真实世界” 中的数据(如讲话、声音、笔迹和)。通过漫画和电视脱口秀节目宣传的英特尔® 奔腾® 处理器,一经推出即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1995 年: 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
于 1995 年秋季发布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设计用于支持 32 位服务器和工作站应用,以及高速的电脑辅助设计、机械工程和科学计算等。每一枚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在封装时都加入了一枚可以再次提升速度的二级高速缓存存储芯片。强大的英特尔® 高能奔腾® 处理器拥有多达 550 万个晶体管。
1997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处理器拥有 7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英特尔® MMX™ 技术,专门设计用于高效处理视频、音频和图形数据。该产品采用了创新的单边接触卡盒(SEC)封装,并整合了一枚高速缓存存储芯片。有了这一芯片,个人电脑用户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捕捉、编辑并与朋友和家人共享数字;还可以对家庭**进行编辑和添加文本、音乐或情景过渡;甚至可以使用视频电话通过标准的电话线向互联网发送视频。
1998 年: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设计用于满足中高端服务器和工作站的性能要求。遵照英特尔为特定市场提供专属处理器产品的战略,英特尔® 奔腾® 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技术创新专门设计用于工作站和服务器执行所需的商业应用,如互联网服务、企业数据存储、数字内容创作以及电子和机械设计自动化等。基于该处理器的计算机系统可配置四或八枚处理器甚至更多。
1999 年: 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
作为英特尔面向具体市场开发产品这一战略的继续,英特尔® 赛扬® 处理器设计用于经济型的个人电脑市场。该处理器为消费者提供了格外出色的性价比,并为游戏和教育软件等应用提供了出色的性能。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的 70 条创新指令——因特网数据流单指令序列扩展(Internet Streaming SIMD extensions)——明显增强了处理高级图像、3D、音频流、视频和语音识别等应用所需的性能。该产品设计用于大幅提升互联网体验,让用户得以浏览逼真的网上博物馆和商店,并下载高品质的视频等。该处理器集成了 950 万个晶体管,并采用了 025 微米技术。
1999 年: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在英特尔面向工作站和服务器市场的产品基础上进行了扩展,提供额外的性能以支持电子商务应用及高端商业计算。该处理器整合了英特尔® 奔腾® III 处理器所拥有的 70 条 SIMD 指令,使得多媒体和视频流应用的性能显著增强。并且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所拥有的先进的高速缓存技术加速了信息从系统总线到处理器的传输,使性能获得了大幅提升。该处理器设计用于多处理器配置的系统。
2000 年: 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
基于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个人电脑用户可以创作专业品质的**;通过互联网发送像电视一样的视频;使用实时视频语音工具进行交流;实时渲染 3D 图形;为 MP3 播放器快速编码音乐;在与互联网进行连接的状态下同时运行多个多媒体应用。该处理器最初推出时就拥有 4200 万个晶体管和仅为 018 微米的电路线。 英特尔首款微处理器 4004 的运行速率为 108KHz,而现今的英特尔® 奔腾® 4 处理器的初速率已经达到了 15GHz,如果汽车的速度也能有同等提升的话,那么从旧金山开车到纽约只需要 13 秒。
2001 年: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
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应用目标是那些即将出现的高性能和中端双路工作站、以及双路和多路配置的服务器。该平台为客户提供了一种兼具高性能和低价格优势的全新操作系统和应用选择。与基于英特尔® 奔腾® III 至强® 处理器的系统相比,采用英特尔® 至强® 处理器的工作站根据应用和配置的不同,其性能预计可提升 30% 到 90% 左右。该处理器基于英特尔® NetBurst™ 架构,设计用于为视频和音频应用、高级互联网技术及复杂 3D 图形提供所需要的计算动力。
2001 年: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处理器是英特尔推出的 64 位处理器家族中的首款产品。 该处理器是在基于英特尔显式并行指令计算(EPIC)设计技术的全新架构之基础上开发制造的,设计用于高端、企业级服务器和工作站。该处理器能够为要求最苛刻的企业和高性能计算应用(包括电子商务安全交易、大型数据库、计算机辅助的机械工程以及精密的科学和工程计算)提供全球最出色的性能。
2002 年: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
英特尔® 安腾® 2 处理器是安腾处理器家族的第二位成员,同样是一款企业用处理器。该处理器家族为数据密集程度最高、业务最关键和技术要求最高的计算应用提供英特尔® 架构的出色性能及规模经济等优势。该处理器能为数据库、计算机辅助工程、网上交易安全等提供领先的性能。
2003 年: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
英特尔® 奔腾® M 处理器,英特尔® 855 芯片组家族以及英特尔® PRO/无线 2100 网卡是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的三大组成部分。英特尔® 迅驰™ 移动计算技术专门设计用于便携式计算,具有内建的无线局域网能力和突破性的创新移动性能。该处理器支持更耐久的电池使用时间,以及更轻更薄的笔记本电脑造形。
传统印象中,人们对英特尔的了解还处于中央处理器阶段。其实英特尔公司不仅具备着超高的中央处理器生产技术,而且英特尔的中央处理器被应用到多个PC端中。现如今,英特尔官方宣布成立中国视频事业部。网友推测英特尔决定建立视频事业部的原因是中国的影视市场进一步的扩大,英特尔也想分得一杯羹。
第一个原因:英特尔产生了进军影视行业的想法
每一个国家的消费群体存在着很大的变化,并不是每一个地区的居民总会每隔一段时间到达**院里观看最新上映的**。随着欧美影视行业迎来了发展的寒冬,亚洲的**市场却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此时,英特尔产生了进军影视行业的想法。一方面是因为影视行业的发展十分突出,反而能给英特尔带来更直观的收益。另外一方面是因为影视行业面临着更没有广阔的消费群体,即便英特尔在电视剧中打广告,这只会增加英特尔产品的销量。
第二个原因:中国**市场和电视剧市场正在扩大随着国内人均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也会适当的开通网络平台的会员,从而使自己获得更加精彩的影视剧内容。除此之外,中国的**市场也出现了逐步扩大的状况,多部优质的**都能够获得高票房和高口碑。以春节档的冠军黑马**为例,该**已经收获了40多亿票房,并且进入**院观看**的观众数量已经超过了8200万。正是由于中国的影视市场逐步扩大,这才使得英特尔公司在中国成立视频事业部。
总的来说,国际大公司在制定发展计划和在各个国家的项目时,大公司都会对各个项目发展计划进行统一的调查和考虑。既然英特尔公司已经决定在中国成立视频事业部,这从很大程度上说明了中国影视剧市场和中国**市场的规模和受众群体都在进一步的提升中。不过英特尔更应该推出高质量的作品,否则,英特尔无法获得竞争力。
NAND SSD在容量和成本上挑战HDD的时代已经到来。4月底英特尔在上海专程召开媒体分享会,英特尔NAND产品与解决方案事业部中国区销售总监倪锦峰及两位技术专家披露出更多的产品技术信息。
依托3D QLC产品的容量与寿命优势,英特尔为企业级用户向闪存或大容量闪存加速使用场景提供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解决方案。
部分个人消费者,对QLC产品有着太多的情绪。在“同等”技术条件下,QLC NAND的寿命少于TLC是很多人的认知,这一问题在替换栅极技术产品上表现更为突出。然而,对采用浮动栅极(FG)技术的英特尔3D QLC来说,结构上的天然优势,使它能够提供更低的漏电率、更高的数据保留率,单元之间有着良好的电荷隔离,反映到终端产品就是更高的数据可靠性、更好的读写寿命。
根据英特尔透露的信息,第一代QLC的SSD的擦写次数只有1000次,第二代产品已经提升到1500次,而现在这一代产品已经达到3000次的读写寿命,再加上固件层面的优化,如今英特尔的3D QLC SSD产品层面的寿命提升了4倍。
在产品方面,英特尔已经如期出货基于144层3D NAND的SSD,如面向数据中心的基于144层TLC的P5510已经开售、 基于144层QLC的D5-P5316也已于4月发布,更为主流的基于144层TLC的SATA产品S4520和S4620也即将发布,在消费级产品方面,670p SSD及含有Optane Memory(傲腾内存)的H20增强型SSD也都采用了144层 3D QLC。不过,对NAND产品来说,更多的介质层数能够该来的容量增益在逐渐降低,而相应的制造成本、制造周期在快速提升。
随着NAND从32层、64层、96层再到144层,光刻及刻蚀等工序所耗的时间成倍提升。就算不考虑研磨、晶片打磨等工序,仍需购买更多的刻蚀机、光刻机来满足生产需求;同时,晶圆生产时间随层数增加而变得更长,从以前的数周增加到十数周,从投入晶圆到产品产出的时间倍增,综合来看晶圆产能甚至有所丢失,这样的直接成本收益逐渐收敛。
因此除了增加单元层数,NAND还需同步改进单元结构,从SLC到MLC、MLC到TLC、TLC到QLC、QLC到PLC,获得额外成本收益。
浮动栅极技术带来的更高单元面密度及数据可靠性,更多堆叠单元层数再加上更大的NAND芯片尺寸(DIE size),使更多专注于数据中心的英特尔,能够提供更大容量的SSD产品。如最新采用E1L封装的D5-P5316 SSD产品,最大可提供3072TB的存储容量,单位容量的存储所占空间,只有基于HDD产品的1/20,这样的容量再加上基于PCI-E插槽的性能,是传统HDD存储解决方案不可比拟的,尤其对云存储、大数据、AI应用场景有着有着巨大的吸引力。
英特尔是第一家在数据中心和客户端均出货QLC NAND SSD的公司,相关产品主要覆盖读取密集型应用,做为HDD存储的替代型温数据存储解决方案出现。而在混合工作负载和写入密集型工作负载领域,英特尔部署了傲腾SSD、傲腾持久内存等多层产品方案。
在英特尔SSD产品品牌端,根据此前与SK Hynix所达成的协议,将于2021年和2025年分批转入海力士,其对客户的承诺和支持将保持不变。
随着SK Hynix相关资源的投入,相关产品的产能会更有保障,创新的力度有望更快。
以上就是关于如何看待海力士收购英特尔限制性条件全部的内容,包括:如何看待海力士收购英特尔限制性条件、英特尔在中国主要有什么业务出什么产品、英特尔公司介绍等相关内容解答,如果想了解更多相关内容,可以关注我们,你们的支持是我们更新的动力!